旅游文化-宗教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阿罗汉
简称“罗汉”,也叫“尊者”, 是所谓“永生不灭的神。罗汉 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认为只要做到修学的三义,就 能成为罗汉。修学三义即:一 是 “杀贼” ,杀尽一切烦恼 之贼;二是 “应供” ,即应 受人天的供养;三是“不 死” ,即永远进入涅磐,而 不再有生死轮回之苦。
二、中国佛教文化
二、中国佛教文化
1、佛教创立与发展
(2)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佛教传播分为三条路线: 北传佛教 古印度—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以大乘佛教为主,
也包括密乘佛教,汉语系佛教 南传佛教 古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以
小乘佛教为主,巴利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 密乘佛教+苯教,俗称喇嘛教,藏语系佛教
树下盖屋祭拜树神
一、原始宗教
4、原始宗教的形式
(4)鬼魂崇拜: 鬼魂脱离肉体,人和其处于不同世界;一般不发生联系。 灵魂:与肉体联系在一起,只有做梦或生病时会发生脱离。 人类对鬼魂崇拜,对灵魂不崇拜。
原始人认为灵魂住在血液之中,人死但灵魂不死。因此: 原始人开始不食同类或随便抛弃同类尸体;在死者身上或 周围撒上赤铁粉,给死者输血;陪葬死者生前用品,为使 死者阴间生活更好。 例:北京山顶洞人:上室(公共住宅)、下室(公共墓 地);死者身上撒赤铁粉,陪葬石器和饰品。
二、中国佛教文化
4、佛教名山
(1)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吉祥金刚、班 若金刚)道场。
(2)浙江舟山普陀山 观世音菩萨道场,佛祖左 胁持。
(3)四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眉山 普贤菩萨道场,佛祖右胁 持。
(4)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中国佛教文化
5、佛教名寺
一、原始宗教
4、原始宗教的形式
(3)植物崇拜:
(2)动物崇拜:
植物献身人类,人
动物是生存之源 原始人没有把动物与自己区分开来 人在动物面前常表现出软弱无力
类应有感激之心。 如:原始人砍树后
习惯用石头做赠品 傣族,村里大
新疆的古代游牧民族普遍崇拜狼。 从事农业的古代和阗人崇拜老鼠
(《大唐西域记》)
一、原始宗教
1、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宗教教徒相信在现 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 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泰勒说:“宗教是对神圣的存在物之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神、自然在头脑 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自然人的心灵、死亡祖先等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 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 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菩 萨”、道教中的“神仙”。人们信仰这些神秘的偶像,谋求心灵安慰与心 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
一、原始宗教
4、原始宗教的形式
宗教的发展阶段
原始宗教阶段:原始社会诞生的,低级、简单、 原始的宗教。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惧怕。
社会宗教阶段:阶级社会出现的有阶级特征的一 种神学观念系统化和宗教组织严密化的宗教。
一、原始宗教
5、宗教的基本功能
(1)认同功能 (2)行为规范功能 (3)社会整合功能 (4)心理调节功能 (5)审美功能 (6)麻醉功能 (7)排他功能
④道谛--讲的是达到涅磐的道路,即必须遵循佛教所讲的理论 和规定的方法 。如: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戒”就是遵守戒律: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饮酒。
“定”就是持斋守戒,一种禅定的修行方法。
“慧”就是弄通佛理,坚信不疑,是一种智慧,使佛教徒消
二、中国佛教文化
2、佛教的基本理论
(2)佛教的基本教义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 ①无明(无知)②行(意志)③识(精神的统一体)④ 名色(构成人体的精神和肉体)⑤六入(眼耳鼻舌身意 即心六种感觉器官)⑥触(对外界的接触)⑦受(感受) ⑧爱(贪爱)⑨取(追求)⑩有(生存的环境)⑾生⑿ 老死
一、原始宗教
4、原始宗教的形式
(1)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 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 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山神—山地部落,如藏族,汉族对五岳的崇拜 ◆水(海)神—沿海部落,如高山族—妈祖(海神) 妈祖:福建湄洲湾,名林默,出生不凡。 ◆日、月、空、土地—普遍人群 日神崇拜:太阳神 月神朝拜:嫦娥奔月
一、原始宗教
4、原始宗教的形式
(4)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的原因
鬼魂在监视周围人的生活,如果人犯忌,就会受到惩罚。 因此,需向鬼魂提供祭品或体罚犯禁者,以求宽恕。
(5)祖先崇拜 : 英雄崇拜的反映 神农氏:耕种、采药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织网、渔猎 黄帝炎帝
一、原始宗教
4、原始宗教的形式
(6)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来自“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它的亲族”。 畲族—狗 纳西族——青蛙 黄帝(有熊氏)—熊“黄帝率众野兽大战炎帝” 中国—龙的偏爱,一些国家在国旗上饰以狮、鹰、象等 图案(泰国—象),美国—秃鹰。
二、中国佛教文化
2、佛教的基本理论
(2)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四谛”、“十二因缘”和“三法印”等。基本精 神是空、苦两论,即世界一切皆苦,苦海无边。
四圣谛——苦、集、灭、道
苦谛-社会人生等一切本性皆苦。
人生是苦,带来鄙薄人生,悲观厌世的思想。 集谛-造成痛苦与烦恼的原因,苦的根源
说明人生的本质 及其形成的原因
灭谛-如何灭却苦
指明人生
道谛-如何解脱,即通向涅磐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 解脱的归
宿和解脱
之路。
四圣谛——苦、集、灭、道 ①苦:苦海无边
是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 间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即四苦,本质都是苦。 八苦之说: 生、老、病、死 “求不得苦”、“爱别离 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
前四种是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后三种是由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五取蕴苦”是苦的总源。
“五取蕴苦”:色(物质)、受(感情、感觉)、想 (理想概念活动)、行(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四种 成分的意识)
② 集谛--集谛讲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也就是佛教 通常所谓的“业”与“惑”。 “业”-一切身心活动, “惑”-烦恼之总称,包括世间一切 思想观念、感情欲望。 ③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人们追求解 脱的最高境界是涅磐界。 “涅磐” -“灭度”、“圆寂”等。 涅磐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 生死轮回的境界。
二、中国佛教文化
1、佛教创立与发展
佛祖四大圣迹
(1)佛教的创立
“释加牟尼”的出生地:毗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前566-前486),被后世称为 “佛陀”。是公元六世纪中叶古印 度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之子,15岁
尼花园 成道地:菩提伽耶 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涅磐地:拘尸那迦
为太子,16岁婚育,29岁出家苦修
• 宗教的发展与各种文化现象有联系。
宗教与哲学认识对象一致,解释世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发展,对自然与生命奥秘的关心,医药、化学、天文学、 地理学、数学与宗教有关(炼丹、观天象等); 宗教与艺术,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书法等; 促进了人类伦理道德观念体系的建立,提倡趋善避恶。耶稣倡导心灵纯 洁,默罕默德行善济贫,佛家倡导大慈大悲,伦理道德观崇高; 宗教与社会政治制度关系密切。
一、原始宗教
6、我国的主要宗教
宗教名称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发源地 印度 中国 阿拉伯半岛
基督教 天主教
耶路撒冷 罗马
在中国历史 2000年历史 1700年历史 1300年历史 1370年历史 800年历史
二、中国佛教文化
1、佛教创立与发展 2、佛教的基本理论 3、佛教供奉对象 4、佛教名山 5、佛教名寺 6、佛教常用的礼仪 7、佛教常见的法事
①无明②行 即过去二因 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 ⑧爱⑨取⑩有 为现在三因 ⑾生⑿老死 为未来二果
为现在五果
二、中国佛教文化
2、佛教的基本理论
(2)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法印” 第一,“诸行无常” 第二,“诸法无我” 第三,“涅磐寂静
这三条教义要鼓动人们看破红尘,熄灭一切欲望,通过 出家,到神秘的、虚幻的彼岸去寻找人的最后归宿。
二、中国佛教文化
2、佛教的基本理论
(2)佛教的基本教义
六道轮回 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升天界而为天人;或为阿修罗 (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 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 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 所以叫轮回。
二、中国佛教文化
二、中国佛教文化
2、佛教的基本理论
(1)佛教的经典与标志
佛教经典 我国最早的译经是《四十二章经》(迦什摩腾、竺法兰)。 大、小乘佛教的经典:经藏、律藏、论藏,三藏经或大藏经 现存我国的藏译本和汉译本最为完整,《三藏经典》是佛教 宗教总集。
佛教的标志
表示吉祥万德
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因为佛 之法轮如车轮辗转可摧破众生烦恼。
4、佛教名山
最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又称 四大道场。中国佛教所传四个菩萨分别显灵于此四大道场: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座名山供奉的菩萨不同,一是显示佛教在中国的派别不同, 二是显示了人们对佛教追求目标的不同理解。求智上五台山, 求德上峨眉山,求发展上九华山,求平安上普陀山。 四大道场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 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 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不畏生死。 宗教是指有一定教义、教规,有一定仪式和组织系统的信 神的社会“实体”。宗教不同于迷信。宗教一般是由共同 的信仰、道德规范、仪礼、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一、原始宗教
2、宗教的五大要素
• 对超人间力量的信仰 • 宗教仪式 • 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 • 特殊的情感体验 • 道德规范(如佛教五戒、道教十戒)
一、原始宗教
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 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 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 宗教的历史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原始文化在原始宗教 (如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的母 腹中孕育、诞生。
中国宗教文化
一、原始宗教 二、中国佛教文化 三、中国道教文化 四、基督教文化 五、伊斯兰教文化 六、宗教文化与旅游
一、原始宗教
1、宗教的概念 2、宗教的五大要素 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4、原始宗教的形式 5、宗教的基本功能 6、我国的主要宗教
一、原始宗教
1、宗教的概念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 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
6年,发觉苦行并不是解脱之路,
弃而至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打坐,35
岁悟道成佛。45年的传教活动。
“释加牟尼”是尊称,释加是族姓,
牟尼是明珠、圣人。
二、中国佛教文化
1、佛教创立与发展
(2)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境内的发展 原始佛教时期(前6世纪-前4世纪中叶):《阿含经》 部派佛教时期(前4世纪中叶-1世纪中叶) 根本分裂:上座部、大众部 大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7世纪) 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3、佛教供奉对象
(1)佛
也称“佛陀”或“如来”。小乘佛教 尊释迦牟尼为“神”;大乘佛教宣称 三世十方无数佛。 佛有“觉者”之意,同时“觉”又有 三义:即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 和觉行圆满。凡做到三义即成佛。
二、中国佛教文化
3、佛教供奉对象
(2)菩萨
也称“大势”,是超脱生死的 神,但还未成佛,是因为菩萨 只作到三义中前二义(自觉和 觉他),觉行还未圆满,只能 低于佛而称菩萨。寺庙中大势 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分位于佛 的右、左旁,与佛合成“西方 三圣”,是所谓西方极乐世界 三个地位最高神。 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观 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