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城市地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的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的探究
4.城市问题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在谢客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两者都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使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型较强。

两者的联系还是密切的。

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低于运动规律。

而城市规划学则西药以城市地理学的只是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的概念:(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

•(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

•(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

•(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实体地域、行政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的实体地域(physical area),即城市的建成区,在美国为urbanized area。

这是反映城市基本特征并区别于乡村的地域概念;
•城市的行政地域(administrative area),即城市政府行政管辖的地域,在西方即city proper;
•城市的功能地域(functional area),即城市人口日常
•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国际上通称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城市化区:城市建成区的地域范围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
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大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大都市带。

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1957年提出来的。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55年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
常住人口≥2000,有相当数量的工商业居民
1963年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
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85%
•1984年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市带县:是指地级市领导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3)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4)门户位置:这是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

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安排一定经济实体内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和数量,从而控制经济实体的整体规模而取得的节约或经济效益
规模不经济:是指经济实体超过一定的生产规模可能增加的单位产品的成本和降低的效率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自然条件如何影响城市发展
在这一前提下,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城市,城市的分布和发展的状况也有差异,地理条件在这种差异的塑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城市群体分布的区域基础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那
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一)城市宏观分市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世界上不少城市分布现象明显反映出自然条件的影响。

一般说来,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二)城市宏观分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还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一词有五个含义:
(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5)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城市化的机制: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1.第一前提
(1)剩余的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
2.第二前提
农村还必须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
一、城市化的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它力型城市化与自力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主动型城市化与被动型城市化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从市中心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所谓郊区城市化。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再城市化概念: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而形成的人口回流形象。

边缘城市的概念:
(1)不存在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群。

建筑是以低层宽立面的形态分散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

(2)停车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办公楼分散于绿色自然环境之中。

各建筑之间通常由步行走廊或小巴士相连。

(3)配备机场或高速公路,飞机和小汽车作为主要对外交通手段。

(4)边缘城市的中心地带设有企业总部、大型商场、健身中心等设施。

(5)大型标志性的建筑物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6)多数居民居住在绿色草坪环绕的别墅型住宅中。

(7)没有形成一般城市的行政区划。

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
1.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2.过敏生产总值预测法
3.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非基本活动
⏹一部分是为本城市外需要服务的—基本活动
三、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B/N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首先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其次,规模相似的城市,B/N也会有差异。

⏹(1)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

⏹(2)差不多规模的城市,依附于大城市的卫星城和独立的城市,B/N差别较大。

⏹(3)老城市与新城市的B/N差别很大。

⏹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部分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变化。

⏹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
基本结构也都有影响。

四、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活动的发展。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
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
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划术语标准
周一星: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即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城市职能是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联系:
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五、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阿列克山德逊认为城市职能分类应该扣除掉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首位度即一国(区域)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P1/P2),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2P1/(P2+P3+P4+P5+P6+P7+P8+P9+ P10+P11)
•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

•1925年罗特卡(A.J. Lotka)发现美国符合

•1949年捷夫(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学术界一般习惯于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①随机模式
•②城市增长模式
•③迁移模式
•④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⑤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的机制分析模式。

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
•首位分布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
•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对经济增长有害;
•首位分布反映了社会不平等。

•也有许多人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的三种模式:
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竞租理论(Bid Rent Function Theory)
Alonso1960年提出。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哪一种经济活动能负担较高地价或支付较高租金,就能优先占有或利用该土地。

这种由地租高低而决定土地利用方式的竞争形式称为竞租原理
利润愈高的行业,付租能力愈高,往往集中在城市地价较高的地方
地租与可达性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中文多译为“中心商务区”。

•RBD,是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即游憩商业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文化、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
CBD具有九方面特征
•(1)地处区域中心地带
•(2)具有最高的可达性和拥挤程度
•(3)具有最大的信息和人际交流量
•(4)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
•(5)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
•(6)具有高度集中的服务业
•(7)强烈的外向性
•(8)高度的集聚性
•(9) 具有良好的社会服务条件、技术设施和城市景观
一、CBD的界定
•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提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方法,即将人口密度、车流量、地价等因素综合考虑,那些白天人口密度最大、就业人数最多、地价最高、车流、人流量最大的地区即为CBD。

此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很细致的调查基础之上。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简作CBHI ≥1)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Intensity Index,简作CBII)
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
总面积(CBII ≥50%)
第十一章城市市场空间。

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加纳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竞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

♦模式要点如下: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区。

♦(2)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边缘。

♦(3)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

三、赫夫(D.L.Huff)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1964年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的公式,即零售引力模式,并用来区别各重叠的市场空间。

城市感应空间的概念:行为地理学关于感应空间的研究,不是取代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区的分析,而是提供另一种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是对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区和社会区分析的补充。

二、居民构想图(城市意象图)
♦感应空间的研究成果说明,个人的空间行为,包括寻找工作和居所、购物等,多数不是由客观的空间组织所决定,而是由个人的感应空间组织所支配。

♦居民构想图是研究感应空间的最基本的方法。

居民构想图可以使我们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借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以便为设计一个美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提供依据。

补充:
城市蔓延的定义与特征
•城市蔓延(sprawl)是指城市空间以低密度、不连续的形式扩张,土地非农化利用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城市蔓延具有八方面的特征:
•低密度的土地开发;
•空间分离、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
•“蛙跳式”或零散的扩展形式;
•带状商业开发;
•依赖小汽车交通的土地开发;
•牺牲城市中心的发展进行城市边缘区的开发;
•就业岗位分散;
•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的消失。

关于精明增长
•精明增长的理念是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充分发挥已有基础设施的效力,提供更多样化的交通和住房选择来努力控制城市蔓延。

•精明增长强调必须在城市增长和保持生活质量之间建立联系,在新的发展和既有社区改善之间取得平衡,集中时间、精力和资源用于恢复城市中心和既有社区的活力。

•精明增长是一项与城市蔓延针锋相对的城市增长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