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学五年级-上(计划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2.学习并理解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各个单元的知识点;3.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的定义与特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问题、假设、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论2. 单元一: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特性与分类•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能量的形式与转化•能量的传递与利用3. 单元二: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组成与结构•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的营养与呼吸•植物的繁殖方式4. 单元三:动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的饲养与保护•动物的繁殖与生长发育•动物的行为与环境关系5. 单元四: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与构造•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天气与气候•地球的资源与保护6. 单元五: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3.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践教学: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5.提问引导:通过合理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考核;3.实验报告: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了解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和生态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物质的认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2.生物的认识: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和生态关系。
3.科学实验:实验步骤、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
4.科学探究:科学思维、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宽松、积极、民主的教育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1. 教学前准备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做以下准备工作:1.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
2.教材分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为教学做好准备。
3.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探究、实验、思考”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控制教学:2.1 教学探究在教学探究环节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和探究。
2.2 科学实验在科学实验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2.3 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环节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为了更好地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制定了以下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热情;2.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培养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
1. 科学知识。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属性、变化和运动规律,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 科学方法。
教授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方法,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发现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会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引导他们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实验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发现科学规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物教学。
利用实物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验,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科学学习。
2. 引导探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3. 实践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发现科学规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七、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 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八、教学反思。
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五年级科学上册•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学期:上学期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
2.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
3.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5.探究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关系。
三、教学内容1. 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系统的重要性•呼吸系统的保健方法2. 植物养分的吸收与运输•植物的根、茎和叶的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认识各类植物3.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方式•听觉与声音的关系4.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自转的表现•地球公转的表现5. 电流和电压•电流和电压的概念•简单电路的组成•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四、教学步骤第一课:人体健康(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呼吸动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认知。
2.教学: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相关实验。
3.活动:利用模型或电子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呼吸系统的拼装、观察和探究。
4.总结:帮助学生总结呼吸系统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制定呼吸保健方法。
第二课:植物养分的吸收与运输1.导入:通过观察植物和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引发学生对植物养分吸收和运输的思考。
2.教学:讲解植物的根、茎和叶的结构及其功能,并进行相关实验。
3.活动:利用显微镜或实验器材,观察植物的根、茎和叶的结构和功能。
4.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认识和分类各类植物。
第三课:声音的传播1.导入:通过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兴趣。
2.教学: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并进行相关实验。
3.活动:利用实验器材或模型,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验和观察。
4.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听觉和声音的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对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地球的运动1.导入:通过观察日出日落和四季变化,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思考。
2.教学: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进行相关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活动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的组成和性质2.运动和力3.光的传播和折射4.声音的传播和回声5.地球和宇宙三、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学会用实验和观察来验证。
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的原理,能够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4.学习声音的传播和回声现象,能够用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5.了解地球和宇宙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实践和探索,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团队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多媒体教学: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引入一些小视频、动画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5.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燃烧和变化等性质。
3.总结: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老师帮助学生总结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规律。
第二课:运动和力1.导入:通过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让学生感受运动和力的存在。
2.探究: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力的作用和重力的影响。
3.理论学习:学习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进行小练习。
4.实践运用:通过解决一些力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第三课:光的传播和折射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光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和折射现象。
2.观察实验: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光线的改变和反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教学计划旨在: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热情。
2.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标准,本学期共分为6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1. 单元一: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 单元二: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的运动- 宇宙的奥秘3. 单元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用途4. 单元四:简单的机械- 力的作用- 杠杆原理- 滑轮和斜面5. 单元五: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保护6. 单元六:健康与生活- 人体健康- 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与疾病的预防三、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方法包括: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
3.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课堂展示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我国教育部门推荐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应的教具和实验器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及其功能,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工具:电子白板、投影仪、标本、实验器具、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植物和动物分类知识,并与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植物和动物进行联系。
2.明确目标: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以了解各种动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探究(30分钟)1.展示标本:展示几个植物和动物的标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部位。
–植物标本:叶子、茎、根等–动物标本:头部、躯干、四肢等2.引导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部位有什么功能?为什么植物和动物会有这些不同的部位?3.观察视频:播放一段与身体结构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身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4.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给学生配发实验器具和材料,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动植物身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示例实验1: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叶子的结构和功能–示例实验2:观察不同种类动物的嘴部结构和功能讨论总结(20分钟)1.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动植物身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
2.班级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报告,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并引领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确保学生理解并牢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概念。
课堂延伸(10分钟)1.学习拓展: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和记录植物和动物的身体结构,以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
2.提问挑战: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为什么企鹅的翼是变成了鳍?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内分组实验的实验报告,并提交老师检查。
2.调查自己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写一篇观察报告,描述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和实践,学生们对动植物的身体结构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课后作业布置与批改反馈机制建立•考试复习指导与成绩评定标准制定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内容概述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010203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采用“主题-探究-实践”的教材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特点与结构02教学方法与手段80%80%100%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通过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科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设情境鼓励创新确定探究主题组织探究活动分享交流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分组合作明确分工评价反馈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定期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030201合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2.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实践能力;3.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与能量–探究物质的性质: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和结晶;–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的混合和分离、物质的燃烧和反应;–认识能量:能量与物体运动、能量的传播方式。
2.生物的生存环境–探究植物的生存环境:光、温度、水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动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和食物网。
3.科学实验–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习;–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教学难点:–对物质状态变化的理解;–对能量与物体运动及传播方式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学生主体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利用电子教具,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引入–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生动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动力;–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进行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讲解和展示–结合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4.拓展和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环境保护中;–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16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2、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3、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科技发展历程回顾
01
02
03
工业革命
从蒸汽机到电力和内燃机 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 工业时代。
信息技术革命
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 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方式。
生物技术革命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 酵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广泛 应用,为医疗、农业等领 域带来巨大变革。
当代科技创新成果展示
人工智能
实验法
通过控制变量进行 实验,记录数据并 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
原子和分子间的相 互作用,形成新的 物质。
观察法
直接观察物质变化 前后的现象。
数据记录与分析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图表等方式进 行分析。
生活中常见化学反应举例
燃烧反应
生锈反应
木头燃烧产生火和烟,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和光能的反应。
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是氧化反应 的一种。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 365.25天,导致四季变化现象。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原因
昼夜交替原因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 不断改变,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 受到太阳照射,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原因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 回移动,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 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强度发生变化,从而 形成四季变化。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随着算法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 用,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
生物技术与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发展,将为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带 来革命性变革。
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随着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和量子通信网络的建立,未来信息处理将更加 高效和安全。
2024年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4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内容概要: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每个单元含____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共约32课时,再加上弹性内容和复习检测约8课时,本学期授课时间约为40课时。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具体包括: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
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
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板书课题)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物质变化的应用实例
01
生活中的物理变化
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制作温度计;利用物质的导电性质制作电线等
。
02
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燃烧提供热量和光照;酸碱中和用于清洁和去污;金属生锈需要防护等
。
03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例如,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气球;铜具有导
电性可用于制作电线;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炼钢和焊接等。
地球自转使得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不断变化,从而形成昼夜交 替。
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接受 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四季变化。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变化
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宇宙探索的历程和成果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现代宇宙观的形成。
04
物质变化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过程
物理变化
物质在形状、状态等方面发生变化,但化学组成不变。例如,水 的三态变化、金属热胀冷缩等。
化学变化
物质在化学组成上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例如,燃烧、生锈、 酸碱中和等。
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质与分类
植物长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形成花芽 ,进而开花、结果,完成生殖生长。
营养生长
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茎 和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 断生长壮大。
植物生长的条件
光照
温度
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的需要 强光,有的需要弱光。
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酶的活性。不 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有的喜温,有 的耐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五年级的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科学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
1. 看图说话: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等,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4. 科学故事: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教学步骤:
1. 课前导入: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科学知识,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他们理解。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探究等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分享实践经验,让他们互相交流,从中总结出科学原理和规律。
5.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6.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
1. 课堂发言和讨论参与度。
2. 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
3. 课后考试或小测验成绩。
注:本教学计划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8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确立学生在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
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等。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
3.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材、教具、实验器材等资源,确保教学的顺利
进行。
4.开展前导活动:通过提问、讲故事、观察、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内容讲解:根据教学计划,逐个单元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合生活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6.组织实验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
7.巩固和复习: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巩固和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通
过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8.评价和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调整,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9.拓展和延伸: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组织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扩大学生的学
习范围和能力。
10.总结和反思: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确保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
人教版(PEP)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
格式教案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
第一课:物质是各种原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 了解物质由各种不同的原子组成
- 能够辨别物质的不同性质
教学重点
- 物质由不同原子组成的概念
- 物质性质的辨识
教学步骤
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引导他们思考物质的组成
2. 介绍原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3. 物质的组成:解释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4. 物质性质的辨识:通过实验和观察,教学生如何通过物质的性质来辨识不同物质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教学资源
- 物质样本:水、盐、铁块、糖等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二课: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教学目标
- 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 掌握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重点
-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的概念
- 物质由原子组成的原理
教学步骤
1. 复:通过复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大小和数量
3. 原子的组成:解释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展示
4. 物质的基本单位:通过举例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5. 小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和重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资源
- 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
- 举例:氢、氧原子的示例
单元二:生物相互关系
(以下部分省略,总共800字以上)。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能力;2.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其具备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常识2. 生物3. 动物和植物4. 物质变化5. 天文地理6. 环境保护7. 科学实验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2. 实验教学法3. 合作学习法4. 任务型教学法5. 讨论教学法6. 比较分析法7. 情景模拟法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实验器材3. 模型4. 图表5. 实物6. 视频7. 电子课本五、教学过程1. 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重视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 制定学习活动计划,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培养动手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4.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科学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5. 开展科学实验比赛,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6. 总结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能力。
六、教学手段的使用1. 利用多媒体教学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 运用模型和图表展示科学知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4. 利用电子课本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使用实物和视频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调研1.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态度和技巧;2. 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3. 教师组织科学教学研讨,分享教学体会,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八、课外拓展1. 每学期组织一次科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3. 科学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4.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引言: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教学工作,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案的内容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生物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物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三章:能量本章主要介绍了能量的常见形式和转化。
通过实验和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重要性和转化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四章:地球与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成和环境保护。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环境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天文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星空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天文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科学探究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通过选取生物、物质、能量、地球与环境、天文和科学探究等主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案中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们将在科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提前走向科学的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我校五年级共二个班,他们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的过程;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对身体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了解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及特点;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人光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知道光是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调色游戏;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及光的污染与防治;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5.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的使用;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己》、《光与声》、《物质的变化》、《机械与运动》、《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机械与物体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机能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
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认识自己》单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到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让学生了解肌肉和骨骼、人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神经和信息传递,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逐步意识到要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光与声》单元通过认识光源及光的传播、阳光的分解与合成、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与颜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阳光、声音有一个完整、清晰、系统的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
《机械与运动》单元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机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认识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延伸到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与实践》单元选择“霉变”和“考察家乡的水域”两个研究专题。
“霉变”专题借助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考察家乡的水域”专题以“水是生命之源”单元为依托,主要进行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从考察的角度切入研究进程。
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经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第一手证据。
使学生从考察研究活动中认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七、主要导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八. 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l.病毒1课时2.细菌1课时3.真菌1课时第二单元:认识自已4.我们的身体1课时5.我们的呼吸1课时6.心脏和血管7.食物到哪里去了1课时8.食物与营养1课时9.脑与神经1课时第三单元:光和声10.奇妙的镜子1课时11.认识光1课时12.彩虹的秘密1课时13声音的产生1课时14.谁能传播声音1课时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15.水变咸了1课时16.蜡烛的变化1课时17.食盐和水泥1课时18.铁生锈1课时第五单元:机械与运动19.斜面1课时20.杠杆1课时21滑轮1课时22.齿轮1课时23.静止与运动1课时24. 距离和时间1课时研究与实践1.霉变1课时2.考察家乡的水域1课时总课时:26课时九.教学进度: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教学反思:第二课细菌教学构思: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