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公开课
五年级科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中的第二单元《生命在运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生物运动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运动与力的关系;3. 掌握人体骨骼的构造和作用;4.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黑板、笔、PPT等;2. 学生:教材、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二、新知讲解(25分钟)1. 教师依次讲解本节课的新知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生物运动的分类。
3. 教师讲解生物运动与力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3.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束后,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些小组练习题,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
2.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与反馈(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2. 学生交作业后,教师进行作业批改,并给予必要的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但在设计实验过程时,考虑到学生实验经验较少,可能存在实验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教师下一次可以在实验前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 摆的快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篇)
5 摆的快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篇)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5 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计量时间》单元的第5课。
本课是在学习了“同一个摆,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即摆具有等时性"之后,对摆进行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学习“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1分钟计时器"打下基础。
本课引导学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探究,着重探究摆锤质量、摆的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本课是研究计量时间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涉及到计量时间工具的发展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知道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并利用计时工具计量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学生在测量摆的摆动次数时已经发现,摆钟的摆与自制的摆在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可能不一样。
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摆则摆得慢。
学生的头脑中会出现疑问:为什么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呢?之前学生已经观察过摆钟的摆与自己制作的摆,他们会联想到摆的快慢可能会与摆锤质量、摆绳长度、摆幅等因素有关系。
这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他们的猜测,修正自己的想法。
学生将测量摆锤质量不同、摆绳长度和摆幅相同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还将测量摆绳长度不同、摆锤质量和摆幅相同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他们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找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
2.知道摆绳长度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科学思维:1.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探究,得出实验结果。
2.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主设计对比实验,正确操作,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探究实践:1.能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能有效开展改变摆锤质量、摆绳长度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c92d90c0-6eb4-11ec-a7ef-7cb59b590d7d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
2.理解“福柯钟摆”,知道“福柯钟摆”证明地球在旋转。
3.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4.培养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
[教学困难]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准备】有关“福柯钟摆”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论1、你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吗?了解哪些,看谁知道的多?2.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
当太阳落到地面以下时,天就黑了。
有些人还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太阳被嵌入天幕中,这导致由于天幕的持续旋转,太阳从东升起,从西落下。
直到16世纪,“太阳中心理论”的创始人哥白尼才提出地球自转理论。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
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
下面我们先看看傅科是怎么研究的:二、了解摆锤的摆动方向保持不变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使用铁架作为支撑,并悬挂一个钟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转椅也行),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摇锤的特点是摆动方向保持不变。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相反,如果有这样一个钟摆,摆动的方向是偏移的,这意味着什么?(地球自转)三、理解“福柯钟摆”:1。
阅读教科书,理解福柯钟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全班同学交换了有关地球自转的信息。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上册《材料的漂浮能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上册《材料的漂浮能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设计【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与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5~6年级:②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教学思路】本节课《材料的漂浮能力》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时,学生对材料的漂浮能力有一定认知,对于哪些材料是漂浮材料,如何验证材料的漂浮能力大小会很感兴趣、乐于探究。
通过探究实验寻找认识漂浮材料,并通过对比实验比较材料的漂浮能力,引导好学生的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总结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且运用到生活中一一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设计了泡沫救生圈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认识漂浮材料;知道材料的漂浮能力不同。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比较完成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
探究实践: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材料漂浮能力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态度责任:了解漂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材料的漂浮能力。
教学难点: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漂浮材料的实验方案并开展探究能。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易拉罐、木板、石块、铁丝、橡皮泥、相同大小的方形泡沫板和木板、螺母等)【教学过程】一、情景聚焦,发现问题1.(课件出示古人使用木船的图片。
)谈话:咱们的祖先非常了不起,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使用木船。
那么,他们为什么使用木材造船呢2.引人课题:生活中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材料的漂浮能力。
(设计意图:本部分利用古代的木船的图片,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好了铺垫。
)二、活动探究,解决问题1、探究一:观察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漂浮,以及在水中漂浮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二 热 空气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学设计_6
空气的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相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实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用多种方法探索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2、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A4纸+黑(红)色画笔+抹布,热水、常温水、冰水、空水槽每组一个;自选区材料:500毫升烧杯28个、锥形瓶各14个、PC牛奶瓶4个、气球若干个、30ML 的针筒8个。
演示材料:装有1000ML热水的热水瓶和装有1000ML冰水的热水瓶以及装有冰的水槽和空水槽一个、抹布、锥形瓶和圆底烧瓶各1个、PC牛奶瓶1个、气球1个、30ML的针筒1个,装满橙汁并用带有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的平地烧瓶2个。
活动1:实验引入(展示台:烧瓶中装满橙汁,用带有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并用蜡油封住。
)演示橙汁热胀冷缩实验及倒掉一部分后重复实验步骤,观察喷泉现象,猜测原因:空气的热胀冷缩?(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活动2: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本领吗?1、学生思考: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什么样的容器将空气密封起来便于观察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2、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实验方案,并修改实验方案。
4、根据实验方案领取实验材料,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
5、汇报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本领。
活动3:空气为什么具有热胀冷缩的本领?1、学生思考:空气为什么会热胀冷缩?2、播放视频,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3、游戏模拟空气微粒运动,进一步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
4、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活动4:空气和液体谁热胀冷缩的幅度更大?1、回到课上开始时的实验,解释两次实验现象如此大的差别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3 我们的水钟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3 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简要叙述了人们曾经做过的一种水钟,然后提出本课的任务:做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
设计方案:在经历了关于“用水流计时间”的研究后,学生已经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
在制作之前,我们应该设计一个制作方案,想好我们要制作的水钟的类型、式样、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教科书要求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表示出来,并给出了提示,引导学生在制订方案的时候需要思考的一些必要问题。
第一,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需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第二,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第三,如何标出刻度。
上述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不仔细去思考,在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的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图画和文字描述来表述自己的想法。
设计方案是否完善是制作水钟的关键,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每名学生不断思考,完善设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过程。
教科书中的“提示”部分用“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来引导学生思考,当水钟出现误差时,原因出在哪里呢?根据误差寻找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
如,容器的形状不规则造成了刻度的标识错误;再如,没有保持水位不变导致水流速度不均匀等。
学生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后,试图对自己的设计图进行改造。
教科书中通过提问“制作简单吗?”“能否准确及时?”来提醒学生准确画出设计图,制作水钟是一个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活动,既要考虑到制作水钟过程中消耗材料的多少,做到尽可能减少耗材,节约资源与成本;还要考虑到制作水钟需要花费时间的长短,做到尽可能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教科书旨在通过制作水钟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拓展:教科书出示了一个沙漏的图片并进行提示:“除了水,还可以用哪些能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希望学生能思考古代水钟在真正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习作二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习作二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冷热性质,能够正确运用常识判断物体的温度。
2. 研究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冷热性质。
2.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冷热的常识,引发学生对冷热性质的思考。
步骤二:研究物体的冷热性质1. 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多种物体,要求学生观察并判断它们的冷热性质。
2. 引导学生根据常识判断物体的温度,并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判断的依据和经验。
步骤三:研究温度计的使用1.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外观和刻度,并解释温度计的作用。
2. 示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注意使用方法和读数的技巧。
3. 学生分组练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
4. 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讨论温度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步骤四:巩固和拓展组织小组活动,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通过观察和测量,让其他小组判断该物体的温度。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判断物体的温度。
四、教学资源1. 物体实物和图片。
2. 温度计。
五、教学评价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解答和澄清。
3. 结合小组活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物体冷热性质和温度计使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判断物体的冷热性质,以及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促进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小组活动,培养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教师也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确保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5《风的作用》(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5《风的作用》(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5.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题5.风的作用_____ 课时]核心概念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10.3岩石与土壤5〜6年级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结合查阅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到风的作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能推测解释风蚀拱门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模拟风卷起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中,能观察和记录岩石打磨前后的现象,会对“风对地形变化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态度责任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并对风对地形变化的作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拟实验及阅读分析图文资料,探究“风对地球表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探究结果推测并解释“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风蚀地貌(戈壁、沙漠)照片、雅丹地貌的资料。
学生:1.岩石(砂岩)、砂纸、放大镜;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貌。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生锈》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例研究表、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三、拓展
铁锈有什么危害?
机器生锈后无法工作;2、车辐条生锈后断裂;
3、铁刀生锈后不再锋利。
生活中怎么避免铁生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保持干燥;
4.态度责任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铁生锈的环境作出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求证,进而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铁钉、铁锈、电路检测器、磁铁、铁丝、细砂纸、吸水纸、盐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
4.态度责任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铁生锈的环境作出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假设,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求证,进而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铁钉、铁锈、电路检测器、磁铁、铁丝、细砂纸、吸水纸、盐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观课所思
活动一:观察铁和铁锈
明确任务:铁和铁锈相同吗?
(2)思考讨论:要研究铁与铁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方法指导:我们可以从颜色、光泽、软硬、导电性、是否被磁铁吸引等这几方面来研究。
(4)学生观察、比较,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讨论并汇报:从实验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结:从颜色、光泽、软硬、导电性、与磁铁的作用这几方面来看,铁与铁锈都不一样,因此铁与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推荐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2.学生思考:(1)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泄水型或受水型),需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2)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标出刻度。
3.各小组讨论制订方案(画图)题)。
水钟制作方案,包含哪些事项。
2.交流:水钟设计方案事项。
3.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意图说明:在制作水钟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一个制作方案,包括水钟的类型、式样、所用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方案的完善是制作水钟的一个关键,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每位学生不断思考和完善设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过程。
环节三:制作与测试。
(2、3、4)学生活动3:1.各小组领取材料,制作自己小组的水钟,并完成1-10分钟的时间刻度:2.测试自己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教师活动31.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制作水钟。
注意引导学生间相互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益。
课件出示刻度线的画法。
2.教师指导学生测试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示,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让学生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通过动画模拟画水钟刻度线,让学生简明扼要地知道刻度线的画法以及注意事项。
环节四:评估与改进(指向目标3、4)学生活动4:1.用做好的水钟与秒表对照5分钟,来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2.说一说计时不准确的因素,思考改进水钟的方法。
教师活动41.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员画线标记水钟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2.制作过程中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是什么?课件展示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水钟的评估与改进环节,让学生检验制作好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根据检验结果总结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进一步提出改进水钟的措施。
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环节五: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一、填空题1、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②“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②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②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课前准备小组准备:木架、圆盘、摆、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傅科摆模拟用具、纸圆盘、球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
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
直到16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
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的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
二、新授(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播放的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五年级上册科学公开课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
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
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
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②大小③形状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
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2、板书课题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例1)》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例1)》
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实验(例1)的内容:研究盆栽的生长需不需要
阳光。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 通过讲解实验的定义和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
好奇心。
步骤二:实验准备
- 教师带领学生准备实验所需材料:盆栽、两个相同规格的花盆、土壤、水。
步骤三:实验过程
1. 教师将两个相同规格的盆栽放在不同的位置,一个放在充满阳光的地方,一个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观察两个盆栽的生长情况,记录下生长的变化。
步骤四:实验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发表自己关于阳光对植物生长的看法。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实验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动手实践、观察、探究的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盆栽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学生能够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延伸
-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其他实验,比如研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或者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实验内容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践探究
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实
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讨论: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活动11.出示自制摆1分钟摆动次数的数据汇总表。
2.提问:上节课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摆的等时性”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再来观察这些数据,同学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3.谈话:同学们都好聪明啊,都发现了不同小组摆的快慢是有不同的,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摆的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板书标题)活动意图说明:在上节课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不同的摆摆动速度是不同的,就这个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活动中,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让学生利用原有认知进行头脑风暴,引出本课研究内容。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4)学生活动2: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1.讨论: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2.小组汇报讨论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教师活动21.提问:要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该如何进行实验?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要改变哪些条件?哪些条件又不需要改变?2.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小结实验方法及要求。
4.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实验方案问题:假设:实验器材:需要改变的条件:不需要改变的条件:学生活动3: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1.讨论: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2.小组汇报讨论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4.小组汇报实验数据。
教师活动31.提问: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的实验又该如何进行?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小结实验方法及要求。
3.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的理解和展开是极为重要的。
在实验方案中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改变的条件和不需要改变的条件使同学明白如何控制变量展开研究。
五年级科学可能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5)
五年级科学可能性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5)课程概述本次公开课将围绕科学可能性展开教学,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提高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学生将了解科学研究和实验的过程,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2.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问题。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学主题。
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整理并记录下来。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演示,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展示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原理。
同时,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科学原理和探究过程,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问题和思考。
课堂延伸(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延伸研究资源,鼓励学生在家继续探索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俱乐部和科学竞赛等活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报告,看是否理解科学原理和思维过程。
3.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以评估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什么是科学?》2. 科学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
教学反思与改进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提供更多的实验选项和课堂互动活动,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
2. 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在课堂中鼓励他们自由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5《认识棱镜》(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1一5《认识棱镜》(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5.认识棱镜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光》课题5.认识棱镜课时1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
5〜6年级⑦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了解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初步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
探究实践针对问题,能设计白光通过棱镜的实验方案,如实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现象;通过设计、制作和旋转彩色轮,推测并描述色光混合后的变化。
态度责任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等。
学生:1.每组提供三棱镜、白纸、圆形硬纸板(直径5cm)、水彩笔、火柴、细棉线;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认识光。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趣引入、设疑揭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猜谜:雨后一座桥,挂在半山腰,仔细瞧一瞧,颜色真不少。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吗?2.交流:大家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3.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