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与陶渊明都是成功人士 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是复杂的,步入社会,我们时刻都会面 临着选择:去选择或是被选择。这当中,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困 难,在遇到困难后,应选择“进”还是选择“退”,很多人都会 犹豫、迟疑。在现在的大多数人看来,唯选择“进”才是正确 的,“进”即使不能成功也是虽败犹荣。可若是在困难挫折后摆 放着的那个“成功”不是自己所喜爱的,所追寻的,即使你克服 了险阻,得到了它,内心能收获到快乐吗?因此说,在一定的情 形下,“退”,若能收获到内心真正的快乐,也未尝不是一种人 生。
陶渊明劝学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大诗人陶渊明求教,说:“陶 先生,我很想知道您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 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稻田旁, 指着一根禾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 高?”那少年遵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 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 变得这么高的呢?”
而陶渊明,面对东晋时期官场腐败黑暗,处处都充满了为其 所看不惯的勾心斗角,趋炎附势,但陶人微言轻,又无力改变官 场的混浊。当现实与他奉在心头顶端的理想相违时,他选择了“退 隐”——挂印归乡,从此不问世俗事。一处草屋,一方薄田,一 壶村酒,一张无弦的琴,对着篱下的菊花,远处的“暧暧远人村”, 乐享明月清风。在他退隐的时间里,山外的朝代如烟花般更迭, 期间也有人来请他出仕,但在陶渊明的心中,功名利禄又怎样, 他一个潇洒的转身,在劳作间耕耘着自己的诗句,用菊花的香气 熏染着自己的理想,日子虽清贫,可也“悠然见南山”。
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写作背景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
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 力量,伺机而动。
曹操深感今后的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 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 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便用“短歌”的形 式将自己的思虑展示于众。
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主要 作品
《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 寒行》《碣石篇》《龟虽寿》《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魏武帝集》等。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精兵法, 人物 善诗歌、散文。其诗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 评价 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清峻整洁,
3.建安风骨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
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 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创作诗歌, 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 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慷慨悲 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 晋风骨”。
在我看来,陶渊明的退隐,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消极避 世,他是在物质与精神的选择中,坚守本心,宁愿挨饿也“不为 五斗米折腰”,希望自己能如那在萧索的秋天盛开的菊花一样, 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为利所动。这样,他收获了自己坚守 理想所带来的内心的愉悦与安宁,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
曹操的位极人臣,与陶潜为自己编织的“世外桃源”,哪一 个好哪一个坏?哪一个更令人想往呢?
《归园田居(其一)》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
作者 生平
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 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
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
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第 7 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一)作家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
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
作者 生平
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 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
其实,志向与理想没有贵贱对错之分,只要那是我们内心所 想往的、喜欢的,值得我们倾一生而追求的,都应被我们所尊重。
所以说,无论是曹操的“进”,还是陶渊明的“退”,如果 都是他们遵从自己内心所作出的选择,也都因为坚守自己的理想 而收获了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他们就都是成功者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 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仍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 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解析:最后两节运用的是比兴和引用手法,没用借代。
答案:D
4.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 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 答:
参考答案: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 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 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 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 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 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仿高考试题精析诗歌
阅读《短歌行》,完成3~5题。
3.下列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节抒发诗人对时光易
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B.三、四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在艺术手 法上则是巧借“引用”,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
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二)文化常识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 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魏武帝: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史称魏武帝。
二、名人轶事与知人感怀 曹操焚书信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文件、书信,发 现其中有自己下属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 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 有二心的人都揪出来。而曹操发现这些书信之后,看都不看,立 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 胜强。老实说,能否取胜,当初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 这勾结袁绍者又不是一个两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 个,就是清算也清算不过来,何必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送得 很好。装糊涂,宽容人,得到了人心;得人心,方能得天下。
不过八十天,便声称“岂能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 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了田 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一、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1.古体诗
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 诗”。如: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经》;战国末年屈原 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楚辞”(代表作品《离骚》);汉 代的“乐府民歌”,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 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代表作品如《短 歌行》);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创作的大量的四言、五言、 七言及杂言等(代表作品如《古诗十九首》)。
历史上,曹操的“进”与陶渊明的“退”便是很好的例证。 曹操——一位生逢乱世的成功者,他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怀揣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惆怅,面对着“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一片凄凉,他早早地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扶持 汉朝,平定叛乱,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于是,他高吟着“老骥 伏枥,志在千里”,逆风前进,他剿黄巾,擒吕布,灭袁术,破 袁绍,收刘琮,“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在一统天下的道路 上,他又何尝是一帆风顺的,无论是行刺被缉时逃跑的凶险,抑 或是割须弃袍时仓皇的狼狈,还是败走赤壁后仰天的羞恨等等, 都足以打倒一个人,但曹操却依然站在了那里——站在了历史的 书页中,站在了后人的记忆里,站在了我们的眼前。他虽未称王, 但也已是“宝马雕车香满路”,他——曹操,成功了。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 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 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 为何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 道。
1.结合作者生平和课文注解,填出下面的空缺部分。
(1)曹操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身处
群雄割据的乱世,借《短歌行》的创作,来抒发其
的宏图大志。
(2)“去日苦多”显示了诗人对
的慨叹。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
掇”都表达了对
强烈的思慕之情。
(4)“契阔谈 ”写出了宴请嘉宾
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 主要 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 作品 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
辞》等。
东晋诗人、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
人物 评价
祖”“隐逸诗人之宗”。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
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写作背景 公元 405 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
5.情境式默写。
(1)《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以高山、
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
(2)《短歌行》中,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
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名句是“

”。
(3)《诗经·郑风·子衿》中有两句写的是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
《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折地为贤才指明了方向。 答案:(1)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5)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6)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归园田居(其一)》
一、借助多层面信息读懂诗歌
1.阅读诗歌,根据提示填写空缺处。
2.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
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 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 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 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陶渊明接着问:“那它究竟是哪一天被磨成这样的呢?”少年 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 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 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 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
(4)《短歌行》中,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
感叹的句子是“

”。
(5)《短歌行》中,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
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



”。
(6)《短歌行》中“



”四句,写月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
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所从,曲
的场面。
(5)“周公吐哺”是借用的 ,由此表达了诗人热切招纳贤才
的愿望。 参考答案:(1)平定天下 (2)人生短暂 (3)贤才 (4)欢饮畅谈
(5)典故
2.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1)用“朝露”来比喻

(2)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3)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 (2)贤才投主 (3)渴望多纳贤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