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任伯年人物画欣赏【珍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任伯年人物画欣赏【珍藏版】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绘画创作,留下了数以千计的遗作,是历史上少见的多产作家。

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为光绪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个月作的。

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陈小蓬斗梅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光绪三年(1877)作《五十六岁仲英写像》、《雀屏图》。

光绪七年(1881)作《牡丹双鸡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渔归图》,收入《陆氏藏画集》;仿《宣和芭蕉图》,收入《南画大成》。

次年作《人物册》,收入《南画大成》。

光绪十一年(1885)作《壮心不已图》、《墨笔人物山水册》、《为外祖赵德昌夫妇写像》。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
群仙祝寿图群仙祝寿图纸本设色1878年作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群仙祝寿图》全图由十二幅立轴组成,共有四十六个人物,分布在每一幅画面上,少则一人,多则六人;每幅人物位置的安排不同,景色的配置不同,但均可独立成画,并无支离破碎之感;合拢起来则浑然一气,有如无缝天衣;其构图之严谨,造形之生动,设色的高雅,在近代画苑中实不多见。

借天上良辰描写想象中的人间乐事,大概就是这件作品的主旨所在;作者通过这个古老的神话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将那些海阔天空逍遥自在的神仙行径,和市井凡人的俚俗生涯巧妙地揉合在一起,霓裳羽衣和科头跌足同在,王母的寿坛上铺着茅草的顶盖~~~~~所谓快活的神仙,总不外是不快活的人们的理想;任伯年不过是运用视觉形象刻意地描绘了这种理想。

高士弈棋图
松荫论道镜心赏梅图
临流垂钓图立轴
守渔图镜心
1882年作
渔乐图立轴壬申(1872年)作
出猎图立轴设色绢本
人物四屏设色纸本
试箭图
射雉图立轴设色纸本丁亥(1887)年作
仿新罗山人射雉图镜心绢本
秋郊牧马镜片1893年作龙女牧羊图立轴纸本
雪江图镜心设色纸本1885年作
垂钓图立轴设色纸本
渔翁立轴设色纸本
渔翁图立轴己卯(1879年)作
渔翁立轴1888年作
鱼人纸本立轴
待钓图镜心1880年作渔翁图立轴
春夜宴桃李园镜片1866年作
此任伯年1866年客宁波之作,画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为题材。

1865年,年轻的任伯年开始了他辗转的流离生活,他在宁波共寓居四年,卖画为生,其间结识了万个亭、陈朵峰等青年才俊,建立了浓厚的友谊,本画上款“子勤”仁兄或亦宁波好友,此为任伯年最早期作品之一,深具老莲法度。

江楼听雨图镜片1879年作
雪中送炭图立轴设色纸本
在近百年画坛上,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虫鱼都能涉笔成趣,形神具备的,要推任伯年最为杰出了。

他初受任熊、任熏影响,取法陈老莲奇倔古艳一路,作人物躯干伟岸,超拔磊落。

及得观八大山人画册更悟用笔之法,虽极细之笔,必悬腕中锋,所画人物,常在鼻尖等关键部位大胆提顿,既是恰到好处的形体,又是不折不扣的书法。

作画多湿笔淡墨,基于写生的写意作品融入丰富和谐的水彩画要素,常能获得和谐与绚丽的色调效果。

明快清新、雅俗共赏。

此幅《雪中送炭》画主仆两人在寒风中倦缩着身躯,正扣敲着门扉,脚下放着一篮木炭,旁边似是积雪,很好地点出了雪中送炭的主题,以柔劲的细笔和方折的粗笔分别表现五官、手指和衣褶,十分生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用笔功力。

不失为老莲遗韵。

雪中送炭镜心淡设色纸本
1886年作雪中送炭镜心设色纸本
1886年作
本幅以“雪中送炭”为题.取材自民间市井之仗义行为,这是百姓理想中所推许待人处世的态度,伯年出身民间,知之甚透彻,故写来得心应手,简洁洗炼,微妙传神,无丝毫扭捏造作之态!画中隐去漫天飘雪或坚冰凝地,只见一老一少,结伴而行,戴帽,仅露半脸,披厚衣,身形略呈臃肿,由此可知乃身处严冬时节,非厚重衣物不能御寒。

小童一手凑近嘴巴,似是靠呵气以驱冻。

画家凭藉细节的描绘,营造了严寒肃杀的气氛,却无一笔刻划冰雪,这种曲笔处理,极见其构思之巧妙。

他以简驭繁,却无损局部细密之描写,如小童一腿具细绳以束系布靴,另一腿则阙如,细慎处,反映了送炭者的经济状况亦非大富之家.这无疑是“仗义每多屠狗辈”之写照矣!全画以淡墨写成,淡蓝浅朱稍一点染,即生提醒之效,而线条运用甚简,起落顿伏,寥寥几笔即交待了两
人的身躯体态,形神俱精妙入微,难怪他屡屡写之,在同日即以相同构图写有另幅,可知受欢迎矣!如此情况屡见于售画维生的任氏身上,自不为奇,皆应求画者所请也!
雪中送炭图纸本设色上海博物馆
《雪中送炭图》是一幅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人物画杰作。

此图含义深刻,人物生动。

画中小童呵手的姿态,更表现出风雪凛洌、天寒地冻的气氛。

在画法上,泼墨与细笔并用,可谓尽变化之能事。

待价而沽图立轴丁丑(1877年)作
赏梅图镜心金笺设色
梅花仕女图立轴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仕女立轴纸本1891年作
修篁仕女立轴庚辰(1880年)作
这张仕女图写于光绪六年(1880年),画面的特色很明显,注重整体气势,强调构图。

一位仕女头梳双髻,簪满鲜花,低眉顺目,手执罗扇,动态优美恬静。

几竿修竹,直插画面,使本来简单平和的画面产生了强烈的气势,这是任伯年绘画作品的特点,能够在平稳找出动势,跌宕生姿。

人物和竹子支撑起了画面的主要骨架,画家又巧妙的在人物左下
方,补上了一块山石,草草勾勒,略加渲染,使得画面十分完善和圆满。

在任伯年的绘画中巧妙的在山石上补画上了几丛草,增加了画面层次,也显得画面非常紧凑。

任伯年的画中常常会借助一些山石、草丛来补全画面,平衡画面,匠心独运,妙的天成。

罗浮旧梦立轴纸本丙戌(1886年)作仕女
芦塘泛艇立轴
1891年作仕女立轴仕女图
摹陈老莲人物
观荷图立轴纸本
1865年作碧池浣纱采莲仕女1892年作
白石词意立轴纸本
1886年作仕女1886年作
仕女1884年作
梅下仕女1866年作
芭蕉仕女立轴
1865年作
人物立轴同治庚午(1870年)作仕女立轴设色纸本
幽思立轴设色纸本
美人泛舟图立轴癸未(1883)年作人物立轴
月日林下立轴
倩女坐思图立轴绢本
1891年作
西施浣沙镜心光绪辛卯(1891年)作
西施浣纱图纸本设色徐悲鸿纪念馆
任颐善用写生法画小写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

《西施浣纱图》形象简练准确,生动传神,笔法灵活多变,挥洒自如,情趣朴实自然,雅俗共赏,开近代仕女画的新风。

浣纱图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幅《浣纱图》描绘了二位浣纱女子在江边浣纱的情景,虽然表现的是劳动场面,因为画家对周围环境的诗意描绘,
劳动场面反而十分富有诗情画意,很有生活气息。

任颐曾生活在社会低层,目睹帝国主义的蹂躏和上海的殖民地化,因而在一些创作中颇多针砭寄情之作,如《苏武牧羊》、《钟馗》、《关河一望萧索》、《送炭》、《女娲炼石》、《树荫观刀》等作品,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

有些题材虽经反复描绘,但不断地加以变化,绝少雷同,抒发了画家抑郁和悲愤的心情。

桐荫仕女1884年作
这幅工细的仕女画颇具文雅之气。

人物的描绘为工笔,而人物的衬景为小写意,兼工带写,从而显得生动活泼。

梧桐树荫下,仕女静伫,凝神注目、若有所思的神态,刻画入微,
用婉转流畅、抑扬顿挫的笔法,组成一系列排列有序、纵横交错的构成关系。

用线劲挺豪放,肆意挥洒,转折顿挫极有力度。

图中线条已不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形体结构以及衣纹的起伏转折,而是通过线条的疏密、刚柔、行笔的轻重缓急传达一种富有节奏韵律的视觉形式。

仕女身后数竿长竹林立,
墨色较重,零零散散的竹叶使画面活跃起来,动静结合,以精秀之笔,写出萧疏淡泊之境。

桐下吹箫图立轴绢本
《桐下吹箫图》,画中女子懒懒倚树而坐,手持长箫,玉指轻弄,低眉顿首,吹气如兰,悠悠乐声便随着她的每一个轻细动作向四周漫溢开来。

他省略了繁复的衣饰描绘,用焦墨点眸子于眼皮之下,顿觉画中人之顾盼有情,真可谓是传神写照于阿睹了,再加上对人物描写细节的一些刻画,如略收的双唇与微翘的手指,将“吹箫”一事刻画得淋漓尽致。

透过画面,观者仿佛听到了画中传来的那不绝于耳的袅袅乐音。

桐荫吹笙图广东省博物
馆藏为了能全方位地表现出画中人物的神情面貌,任伯年轻常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起稿,他的很多初稿,有用湿墨、干墨、淡墨、浓墨等各种不同笔调来表现的。

此幅《桐荫吹
笙图》绘一雍容华贵女子,端坐在桐荫下专注吹笙的情形。

桐叶用粗重的浓墨渲染,衣纹却用极为劲力的线条勾勒,浓淡干湿对比十分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