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突破练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突破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题)一、(2021·山西晋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选文关键词科技进步体育装备大数据
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是各国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竞技场,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形象,体现尖端科技与体育融合的大舞台。

随着人类对挑战自身的执着追求,各竞技项目的成绩不断逼近人体能力的极限,要想进一步提高比赛成绩,哪怕是提高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教练与运动员都要竭尽全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去实现,科技的赋能作用也就愈发重要。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数字化表现和跟踪系统(EPTS)被首次全面采用。

它的主要功能是将运动的时空信息自动化采集并数据化呈现,从而实现对训练与比赛的数字化阅读。

借助摄像机与可穿戴式传感器,EPTS系统能够追踪球员以及足球的运动信息,并通过平板电脑向教练员提供球员的统计数据、位置信息以及相应的视频剪辑,帮助教练员进行赛场上的决策。

作为EPTS的一部
分,Catapult可穿戴传感器也首次在世界杯中获准使用。

这款运动员智能追踪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穿戴在运动员肩胛骨中间、火柴盒大小的卫星定位装置,可以监测运动员的跑动距离、速度、跑动节奏、受冲击负荷、心率等多项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当前,运动员经常会穿着配备这个装置的“黑背心”进行训练,教练员不仅能够在场边实时查看整个球队的表现并进行指导,也可以了解每个运动员的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训练运动量调控,减少伤病的发生概率。

除了团队运动中的多人时空信息分析外,对运动员个人技术动作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评估技术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背后的最主要动力是动作捕捉技术的进步。

动作捕捉技术是数字化采集三维人体运动的手段,过往由于需要复杂的设备与环境,使用非常不便,动作捕捉技术的主要应用局限于电影大片制作,在体育中一般仅在科研中使用。

随着动作捕捉技术向轻量化、易用性的不断发展,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运动分析系统也进入了实用阶段。

例如,基于可穿戴式设备的高尔夫运动动作分析与辅助训练系统MySwing,借助穿戴在球员身上的多个微型运动传感器,可以精准捕捉球员的身体以及球杆的空间运动数据并提供分析结果。

借助这样的设备,教练对球员的指导就不再“凭感觉”“凭经验”,主观的经验得以量化形成数据模型,不仅对技术动作的分析更加客观,而且训练的针对性更强,训练效率更高。

运动员比赛成果的提高不仅来自训练水平提升,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金量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某些时候会给运动带来重大的改变。

纵观奥林匹克历史,装备的科技进步对竞技成绩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连续在最近三届奥运会上称霸自行车赛场的英国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英国队应用高科技手段将人与车的完美结合做到了极致。

基于流体动力学与人机工程分析,每名英国选手的比赛用车都经过了精密调节,使人与车之间的契合程度达到最高。

此外,高科技的比赛用服、特制的赛车轮胎等,也都成为英国队的“国家秘密”。

在未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以数据方式对运动员在技术、战术、体能、心智、个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构建可量化的“冠军模型”将成为不仅切实可行,甚至不可或缺的训练与比赛方法,智能科技也将在训练与比赛中对教练与运动员产生愈发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体育中的“黑科技”》,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体育比赛不仅是运动员速度与力量的较量,也是各国科技赋能体育的展示。

B.2018年世界杯首次使用了EPTS,将运动的时空信息自动化采集并数据化呈现。

C.动作捕捉技术作为新事物,近年来也出现在体育领域,使动作分析更加客观。

D.英国自行车队之所以连续三年称霸自行车赛场,高科技手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科技赋能愈发重要”的观点,再分层论述,最后谈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B.文章第三段举MySwing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科技对个人技术动作的分析的积极作用。

C.文章既承认训练水平提升的意义,又肯定高科技运动装备的作用,彰显了辩证的态度。

D.文章在论证时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也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证科技装备的作用。

3.(对点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尖端科技与体育的融合,有助于竞技成绩的提高,有助于运动员突破人体极限。

B.EPTS将时空信息自动化采集并数据化呈现,可以用于比赛指导,也可以用于健身指导。

C.在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或将成为“冠军模型”的必须依靠的训练与比赛方法。

D.随着更为尖端的体育装备的采用,体育竞技将是运动员、装备、训练的综合较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
◎选文关键词审美体验解读苏轼弱德之美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

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神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

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

”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

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
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

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

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
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

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

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

即使策马直闯金
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

在“木落
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

”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

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

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

”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

6.(对点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任务突破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
(概括与推断题)
1.A解析: B项,“首次使用”错误,根据原文“首次全面采用”,说明早就开始使用了。

C项,“动作捕捉技术作为新事物,近年来也出现在体育领域”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动作捕捉技术以前就出现了,也在体育科研中使用。

D项,“高科技手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根据“纵观奥林匹克历史,装备的科技进步对竞技成绩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知,是起到推动作用。

2.D解析: “也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错误,文章没有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

3.A解析: “有助于运动员突破人体极限”错误,原文为“随着人类对挑战自身的执着追求,各竞技项目的成绩不断逼近人体能力的极限……采用各种方式和技术去实现”,只能说是有助于运动员不断逼近人体能力的极限。

4.A解析: B项,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调递进关系,而选项中“不是……而是……”的表述关系有误。

C项,文中“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情意”说的是末四字,选项说的是整首词。

D项,根据原文“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可知,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只是这不是他最想做成的事业。

5.C解析: “并列式结构”错,并列式结构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

本文并非并列式结构,而是递进式结构,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安排组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结构方式。

6.A解析: “只有……才能……”选项说法绝对。

并不是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的思想,解读苏轼其他时期的作品未必不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