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发现“附近”的魔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社区营造,发现“附近”的魔力

■文/本刊记者 郑晶心

“附近”怎么消失的,如何重建?

“这与‘单位中国’转化为‘社区中国’是相关的。以前我们是熟人社会,生活中的需求,如想要买什么做什么,去往哪里,都很大程度上依赖着附近的人。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网络,有了团购,有了网约车,我们不需要与附近的人发生关联,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慢慢地,‘附近’就消失了。”吴楠说,“随着‘附近’的消失,人际链接功能变得薄弱,‘原子化’孤岛成为社区的常态,人们的孤独感越发强烈了。”

吴楠原是一名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建筑设计师,自2009年起,他进入社区发展及营造领域,直至今日培训及指导南京、无锡、成都、武汉、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30多个城市社区营造工作,成为全国社区治理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

2008年,多年超负荷工作的吴楠开始重视身体健康,他在所居住的南京仁恒翠竹园小区里召集人一起打网球。很快,他和几位邻居熟识起来,不但一起打球,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不久他们就成立了网球俱乐部。一年后,俱乐部会员达到300多人,迅猛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但随即,吴楠发现,单一的俱乐部解决不了综合的问题。

俱乐部的活动虽然很好,但只是融入了家庭里的一个人,主要是丈夫,而父母、妻子、孩子却没有喜欢的活动可以参加。小区里也有其他俱乐部,比如足球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但俱乐部的活动只有内部人知道,与居民和其他俱乐部缺少信息互通。

吴楠想起小时候居住的大院儿,人和人都认识,互帮互助,氛围特别好。现在人们居住在高楼里,相互很隔绝。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各种需求,有时候可以帮你解决麻烦的人,说不定就是对门邻

居,只不过你不知道而已。

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吴楠的促进下,2010年,翠竹园互助会创立了。

围绕不同人群的需求,社区里有了儿童友好这部分内容,有儿童艺术家规划、少儿自行车赛以及小小建筑师等几十个俱乐部,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一系列的内容,满足各个层面的需求。

2015—2016年,互助会教社区里的老人用微信,之后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老人微信群。老人社区建立起来以后,就有老年人互助小组,比如一起陪着看病。老人之间相互熟悉之后,还可以做一些心理危机支持,倾诉一下比如婆媳不和这样的事。这种互助养老的方式,可以促进老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这样的社群对每个楼栋都是全覆盖的,大家都在群里面。如果有了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到群里,物业管家、社区社会组织立刻有一个回应渠道。

“这些基于人们不同需求而创立的项目以及社群,把身边的人和事都链接起来了,它们就是‘重悦思

吴楠

建附近’的抓手。”

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四叶草堂的创始人刘悦来在上海建了100个社区花园,把社区居民认养的花儿种植在公共空间,激发人们关注自己身边的都市田园。“从社区花园开始,每一个市民都有力量参与重建附近。”刘悦来说。基于这样的社区营造经验,他的著作《重建附近》于2024年1月出版。

成都麓湖社区在楼盘还没有交付的时候,社区营造师们就基于居民们的需求,建立了各类社群,将人们紧紧地链接到了一起。2024年2月,社区举办了第六届社区春晚,500多人参演,32个节目,成都、重庆、海南3地联动,27个分会场,3000多人线下观看,26万多元奖品赞助,35万多人的线上观看量,创造了“附近”的奇迹。

需要奉献精神,但该让人挣钱就让人挣钱“‘重建附近’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人,需要社区KOL(意见领袖)愿意站出来,去做这个事。”吴楠说。

吴楠的网名“阿甘”比他的本名更为响亮,翠竹园社区的邻居以及全国各地的社造师们都亲切地叫他阿甘老师。吴楠特别喜欢电影《阿甘正传》,喜欢男主角阿甘为了一个简单的愿望不停地向前奔跑。如今,他为社区营造这件事,也奔跑了几十年。从青丝到白发,从行业小白到专家,初心不改。

当年为翠竹园互助会,他每天工作8小时,有6小时在忙互助会的事。幸好他当时是自己当老板,不然肯定要被炒鱿鱼。

吴楠从社区居民最喜欢的吃喝玩乐切入,想将社区的居民们都链接起来,互帮互助。在互助会这个平台上,又激发了一系列的社群,一开始并没有人在上面讨论公共事务,大家只讨论吃喝玩乐,但慢慢地对这方面事务感兴趣的人群就会发声。吴楠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发现一些比较靠谱、愿意奉献的人,将他们拉进来,转化到公共事务里,共同为把社区建设得更好而努力。

“钱不是生活唯一的要义,但你也不能要求别人白白奉献。”吴楠说。

在翠竹园社区以及全国不同城市的多个社区中,吴楠看到很多在家门口利用社会服务创业的案例。比如在翠竹园社区,有老师做绘画、篆刻,原是个人爱好,看到社区孩子们有学习的需求,便在社区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既服务社区的孩子们,又满足了个人的爱好。还有老师在别处教网球,每周只带三五个小孩,在翠竹园社区互助平台上一吆喝,一两百名小孩报名,附近社区的孩子也闻讯而来。现在网球俱乐部每年有三四百万元收入,完全覆盖成本并盈利。

“这相当于社区提供了一个平台,我们也不收租,平台提供各种各样的交流、工作机会和服务的可能性。你来做这项服务,满足了社区居民的诉求,该挣的钱你就去挣。”吴楠说。

“附近”的魔力

项飙提出:作为日常互动场所的邻里、社区空间,“附近”在年轻人的叙事里消失了。吴楠对此的感受是,在社区营造这个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了。吴楠感到很高兴,年轻人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气息,定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

上海大鱼社造是社区营造圈里的“网红”。不同于传统的主要吸引老年人参与的社区实践,大鱼吸引来很多年轻人参与社区事务,它试图证明社区可以成为支持青年创业的平台。大鱼创始人何嘉说,社区不是一棵树,社区是一张网,而社区青年可以成为网上的一个个重要节点。

一位网球教练原来并不住在翠竹园,在翠竹园教授了一段时间的网球后,他把别处的房子卖了,在翠竹园买房安家。成都麓湖社区的一名社区营造师原来只是为麓湖的社区营造工作而来,后来也在麓湖买房安家。吸引他们的,正是重建后的“附近”。在这里,他们不仅是身有了家,心也有了家。

2014年,全国各地的一线社区营造实践者、专家、学者组建了一个社群——全民社区营造实践平台,以传播社区营造理念、分享社区营造实践经验为愿景。自2016年起,全民社区营造实践平台成员约定每年组织承办一次年度社区营造大会,之前大会在南京、上海、成都、武汉、深圳等地分别举行过。2020年至2022年都是在线上举行,2023年年底,全国社区营造师们决定重启年会,大家线下相聚、畅想未来。

本来以为只是二三十人的聚会,谁知一下子报名了一百多人,最后变成为一个150多人参与的大会。每个来报名的人都领取了大会不同环节的任务,有人布置会场,有人负责会议流程,有人负责接待工作……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大家自发组织,以前要花十几万元才能组织成功的大会,现在只花了3万元钱。

作为年会参与者之一的吴楠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就是“附近”的魔力。在这里,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社区营造,重建附近。为什么要“重建附近”?因为“附近”让人们的心靠得更近。

悦思

专题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