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蝴蝶舞表演风格呈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蝴蝶舞表演风格呈现
摘要
锡伯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其早期的诞生与生活、生产方式相关,它传承了锡伯族的文化与艺术。

锡伯族蝴蝶舞作为具有典型性样式的舞种,在民间是当地百姓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的体现。

蝴蝶舞在经过历代人的哺育下,使其成为主题积极向上、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民间舞蹈。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锡伯族蝴蝶贝伦舞经过提炼再创造,由民间进入舞台,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风格特质和其独特的文化特异性。

笔者从多元空间入手,结合前期的调研、文献查阅与蝴蝶舞的舞台实践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于蝴蝶舞的前期调研与舞台实践,将蝴蝶舞进行民间与舞台的风格分析,结合笔者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探索蝴蝶舞风格中不断传承的共存性与各自的差异性,从而准确的把握蝴蝶舞的风格特质,并将其运用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中,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将蝴蝶舞这种非遗文化能够有效的进行传承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蝴蝶舞;风格呈现;舞台实践
PERFORMANCE STYLE OF XIBO BUTTERFLY DANCE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bo folk da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ation.Its early birth is related to life and production mode.It inherits the culture and art of Xibo.As a typical type of dance,Xibo butterfly dance is the embodiment of local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and spiritual pursuit.Butterfly dance,nurtured by generations,has become a kind of folk dance with positive theme and strong artistic appeal.At the end of1950s, after refining and re creating,the Xibo butterfly Beilun dance entered the stage from the folk, and gradually formed mature and stabl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unique cultural specificity in the development.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multi space,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stage practice of butterfly dance.Through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stage practice of butterfly da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lk and stage styles of butterfly danc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n the author's practice,explores the coexistence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tinuous inheritance of butterfly dance styles,so a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of butterfly dance,and uses it in stage practice and teaching practice,with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s research Butterfly dance,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an effectively carry out inheritance,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Butterfly Dance,Style Presentation,Stage Practice
目录
1绪论 (1)
1.1选题目的与意义 (1)
1.2研究现状 (2)
1.3研究方法与路径 (3)
2锡伯族蝴蝶舞界定 (4)
2.1蝴蝶舞起源与发展 (4)
2.2蝴蝶舞风格的形成 (5)
2.2.1动作语汇的构成 (5)
2.2.2主题与结构 (6)
2.2.3音乐与服装 (7)
2.2.4蝴蝶舞的风格特点 (9)
3蝴蝶舞的舞台实践 (10)
3.1《蛹蝶》的作品呈现 (10)
3.2蝴蝶舞的传承与发展 (12)
4舞台实践的体验与感悟 (14)
4.1实践中的表演感悟 (14)
4.2情感与风格的把握 (15)
4.3蝴蝶舞传承中的认识 (16)
结语 (18)
主要参考文献 (19)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20)
致谢 (21)
1绪论
1.1选题目的与意义
锡伯族蝴蝶舞的形成和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它是锡伯族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蝴蝶舞本身作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伦舞的一个分支,诞生于南迁之前,因其舞蹈的典型性与特异性,在锡伯族贝伦舞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蝴蝶舞,锡伯族语称“多木多昆玛克辛”,其流传时间较广,深受锡伯族人民喜爱。

锡伯族人民崇尚大自然,喜欢观察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并将其形象化。

因而民间产生了蝴蝶舞这一表演样式,民众以此来模拟蝴蝶飞舞的形象。

蝴蝶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多元化的影响,使其风格中体现出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及农耕文化的特质。

与此同时,蝴蝶舞所表现的寓意也在发展中得以丰富。

蝴蝶舞体现了锡伯族人民积极乐观的民族心理和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的精神追求。

锡伯族蝴蝶舞在经过历代人的哺育下,使其成为流传较广且极具感染力的一种民间舞蹈。

2009年蝴蝶舞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对于蝴蝶舞的研究是基于非遗基础上的传承与保护。

目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锡伯族蝴蝶贝伦舞经过提炼再创造,由民间进入舞台。

蝴蝶舞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风格特质和其独特的文化特异性。

笔者从多元空间入手,结合前期的调研、文献查阅与蝴蝶舞的舞台实践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锡伯族蝴蝶舞的学习与表演,从实践与理论层面理解蝴蝶舞的精髓,以锡伯族民间蝴蝶贝伦为切入点,来探讨蝴蝶舞所呈现的特定的表演风格。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蝴蝶舞的风格特质,并将其运用于课堂与舞台的实践探索之中。

意义:蝴蝶舞在锡伯族贝伦舞中的地位可谓独树一帜,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被锡伯族人民传承至今,成为当地贝伦舞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其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对文化形态的表述,应致力于舞蹈本体的探究。

通过笔者前期的调研和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从蝴蝶舞的形态、功能、流传播布地区所折射出的风格特异来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首先,蝴蝶舞作为具有典型性样式的舞种,是当地百姓审美情趣的、精神追求的体现。

其次,通过历史的演变及生态环境与之的交互作用,蝴蝶舞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风格特质和其独特的文化特异性,与贝伦舞中的其他舞种相比较而言,蝴蝶舞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笔者认为,蝴蝶舞的表演风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对蝴蝶舞这一典型舞种进行研究,有助于较全面的认识锡伯族舞蹈文化,同时丰富锡伯族贝伦舞的整体性样式,拓展对锡伯族贝伦舞蹈本体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除此之外,蝴蝶舞风格研究方面还未有专门的学术论文及观点进入课堂教学,因此,本文立足于锡伯族贝伦舞蹈风格呈现的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思考现实背景下的蝴蝶舞传承与发展道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富有特色的舞蹈教学与创作理论基础,力求为锡伯族
贝伦舞蹈教育与创作实践提供可参照的理论依据,以便于在教学中把握该舞蹈的风格特征与文化特异性,便于传承和发展。

其次,诠释蝴蝶舞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通过多维的角度对其文化进行分析,来不断完善本文的研究成果,同时对该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较为实质性的工作,力求让新疆锡伯族贝伦舞蹈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可以传承,同时为贝伦舞蹈整体性的学术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2研究现状
(1)著作相关记载现状:
《中华志》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中华舞蹈志》新疆卷中提到蝴蝶舞的主题、表现形式、典型动作、音乐与服装。

佟加·庆夫佟林清编著的《锡伯族风情录》中对于蝴蝶舞的表演程式、舞蹈典型动作、音乐节奏等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伟编著的《锡伯族》、佚名编著的《锡伯族简史》、李阳编著的《锡伯族文化》多是介绍锡伯族贝伦舞,“蝴蝶舞”仅作贝伦舞的分支,有所提及。

其他文献如吴元丰、赵志强编著的《锡伯族历史探究》、永至坚编著的《锡伯族研究文集》李静、锋晖、杨建新等人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图志·锡伯族》、佟加·庆夫、国庆、葛丰交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锡伯族》等书中对于锡伯族历史文化与锡伯族民间舞有相关记载。

(2)相关期刊研究成果
1、王立芳撰写的《浅谈锡伯族民间舞蹈蝴蝶舞》
2、博雅杰、王盼盼撰写的《锡伯族蝴蝶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3、岂蒙撰写的《试论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贝伦舞”中的文化记忆与传承》
4、杨雪撰写的《新疆锡伯族贝伦舞音乐文化调查研究》
5、何秋野撰写的《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这几篇文章的研究主要涉及了蝴蝶舞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表演形式、音乐曲式等方面,对笔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但是对于蝴蝶舞本体及蝴蝶舞的风格特点方面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研究。

(3)采风调研现状
1、在察布查尔县采风调研时采访过韩瑞英老师,她本人作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文工团的演员,曾在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研中表演过蝴蝶舞,这是较早的舞台版本,之后又有很多新的版本被搬上舞台,因其版本最接近民间传统的蝴蝶舞,更有研究价值。

2、在察布查尔县采风调研时采访过郭志红老师(州级蝴蝶舞传承人),塔琴台老师(自治区级蝴蝶舞传承人)。

二人都是民间蝴蝶舞表演的佼佼者。

对于他们的采访,使笔者更好的了解了民间蝴蝶舞的流传和表演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研究蝴蝶舞提供了有力
的依据。

1.3研究方法与路径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五种研究方法,对蝴蝶舞及蝴蝶舞的表演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对新疆锡伯族生活习俗,地理环境,民族审美,民族心理及蝴蝶舞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品分析法:针对已有的锡伯族民间、舞台蝴蝶舞作品的动作语言风格特点、主题内容、音乐服饰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锡伯族蝴蝶舞表演的完整形态及表演风格特点。

田野调查法:对新疆锡伯族蝴蝶舞进行实地调查,亲自参与和观察锡伯族日常生活,以及民俗活动等,并对锡伯族舞蹈语言的产生和提炼,以及锡伯族文化生活环境,锡伯族舞蹈的动态特征、舞蹈音乐、舞蹈服饰等进行了解和考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访谈法: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及察布查尔县文工团的舞蹈工作者和已过世的老艺人家属作为采访对象,倾听了他们对蝴蝶舞的认知和看法。

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以上几种方法,对锡伯族蝴蝶舞本体进行,从实践到理论的综合分析。

2锡伯族蝴蝶舞界定
蝴蝶舞是锡伯族贝伦舞蹈中的一部分,称为蝴蝶贝伦。

锡伯族语称”多木多昆玛克辛”(译为蝴蝶舞)《中华舞蹈·新疆卷》。

蝴蝶舞是新疆锡伯族著名的民间舞蹈。

该舞蹈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锡伯族人民的喜爱,现今主要流传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八个牛录之中。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蹈被列为非遗文化遗产后,蝴蝶舞更引起舞蹈工作者们的关注和研究兴趣。

笔者作为舞蹈表演专业的研究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期间。

曾多次前往新疆察布查尔县进行民间采风。

引发了对蝴蝶舞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通过对蝴蝶舞资料的查询,和对民间艺人、家属、察布查尔县舞蹈工作者的采访,和同学一起创作了舞蹈《蛹蝶》,本论文结合《蛹蝶》与前期蝴蝶舞作品,对锡伯族蝴蝶舞风格的形成发展及呈现进行分析探讨。

2.1蝴蝶舞起源与发展
锡伯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早期的锡伯族生活在东北一带以狩猎和渔猎为生,他们能骑善射,骁勇善战。

1764年农历4月18日,上千名锡伯族官兵,同眷属四千多人,奉乾隆皇帝命令,从东北盛京出发,到新疆伊犁驻防戌边。

目前新疆生活着四千多名锡伯族人民,这部分锡伯族人也同时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带到了新疆伊犁,如今锡伯族的许多古老民俗舞蹈在其发源地东北已经消失了,但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仍然可以找到。

蝴蝶舞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在民间采访中了解到,蝴蝶舞在锡伯族民间流传久远。

关于蝴蝶舞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对动物的崇拜。

瑞兽是动物崇拜的核心,也是锡伯族的图腾。

早期锡伯族祖先的瑞兽图案是似狮非狮、似狗非狗,后换成了马和猎狗的形象,但更像是肋生双翅的飞马。

飞马飞蝶同属动物。

二、狩猎和捕鱼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崇尚大自然,认为自然高于一切。

因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山水草木的细微变化,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使之形象化。

因而创造出模仿蝴蝶翩翩飞舞的蝴蝶舞。

三、对爱情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过去,锡伯族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婚姻要以家族的利益和父母的意志为主导,无法自由恋爱,加之被家规家法和夫权专制的束缚,生活极其压抑,然而他们不愿意被这样恶劣的生存状态所压迫和束缚,于是他们把所要寻觅的自由和幸福寄托在无忧无虑自由飞翔的蝴蝶身上,因此模仿蝴蝶,创造出寓意追求自由与美好的蝴蝶舞。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关于蝴蝶舞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询,和对民间艺人及舞蹈工作者的采访,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群众自娱性舞蹈时期。

这个时期的舞蹈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休闲娱乐时,只要东布尔琴声响起人人可以参与,舞蹈动作即兴发挥,多为模仿蝴蝶展翅飞翔和捕捉蝴蝶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为民间艺人和师承关系的蝴蝶
舞传承人的表演时期。

随着锡伯族蝴蝶舞流传之广泛和深受锡伯族人民的喜爱,这时的蝴蝶舞己深深扎根于锡伯族人民心中,出现了专门表演蝴蝶舞的民间艺人和蝴蝶舞传承人。

在这个时期,蝴蝶舞经过历代众多艺人们的辛勤哺育,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给蝴蝶舞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生命,使其成为了内容纯正、艺术感染力较强的民间舞蹈。

特别是解放之后,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之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和蝴蝶舞传承人,笔者采访过民间艺人富秀昌和蝴蝶舞州级传承人郭志红老师,并观看了他们不同特点和风格各异的表演。

富秀昌老师的表演是男女对舞,特点是手持系着蝴蝶的长竿道具。

男子舞动长竿,使系于长竿上的蝴蝶上下飞舞,女子则围绕蝴蝶翩翩起舞,凸显了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主题。

郭志红老师的蝴蝶舞是单人表演,其舞蹈中多采用细腻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变化来表现女子的柔美,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舞蹈动作多是模拟蝴蝶飞舞和追逐蝴蝶的过程;郭志红老师显著的特点在于她面部表情丰富,十分注重眼神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其表演极具感染力。

这时期的蝴蝶舞已较具专业化和艺术化的特点。

第三个发展阶段为舞台表演时期。

解放后,蝴蝶舞被专业文艺工作者多次搬上了舞台(分别为1959年、1980年、1997年、2002年和2004年等,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研、辽宁电视台拍摄、中央电视台拍摄、锡伯族西迁240周年文艺晚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等不同规格的演出),这时期的蝴蝶舞无论是技艺性、艺术性还是审美性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风格也逐步趋于稳定化和成熟化。

2.2蝴蝶舞风格的形成
舞蹈风格的形成是由舞蹈作品本体中多种因素所决定的,特别是具有成熟稳定风格的优秀舞蹈作品。

通过它的舞蹈动作语汇的展示,音乐旋律节奏的体现,以及服装道具的运用,无不将其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鲜明突出。

如唐代著名的胡旋舞和胡腾舞,它腾踏旋转的舞蹈技巧和动作语汇,欢快激昂的音乐旋律,及踏地有声的软底靴,紧束腰身的衣裤,充分有力的将其刚健有力、英姿飒爽、腾踏跳跃、旋转如风,强劲中不失柔软,洒脱中不失沉稳的风格特点凸显出来。

笔者分析蝴蝶舞蹈风格的形成,也将着力于从构成舞蹈本体特点的多种因素入手。

2.2.1动作语汇的构成
(1)蝴蝶舞基本动作
蝴蝶舞发展到今天,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与发展,成为了锡伯族传统民间舞蹈。

关于蝴蝶舞的动作特点笔者将收集到的民间和舞台蝴蝶舞动作分为典型性动作和表演性动作两大类。

其主要动作见下列图表。

(2)蝴蝶舞动作分析新疆伊犁锡伯族舞蹈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其在动作风格上既有游牧民族的灵巧与洒脱,又有农耕民族的细腻与柔美。

体态以立腰拔背和前探后仰为主。

动作多精巧利落、灵活洒脱,柔美细腻,动作具有较强的对称性,民间蝴蝶舞多是即兴表演,以模拟性动作为主。

表演形式可一人独舞也可二人对舞,或多人群舞。

表演场地不受限制,田间地头或室内。

舞台蝴蝶舞在遵循民间蝴蝶舞动作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使其更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审美性,艺术性。

其动作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动作空间多元化,保留民间原有的立腰拔背与前探后仰体态,在精巧利落的肢体动作的基础上将民间单一的身体运动空间发展为多元空间,将上身肩部的抖动与腕部的弹动配合膝关节的屈伸和腰部的律动,来加大动作的幅度,以此来丰富动作的延展空间,如图1与图2中的蝴蝶舞动作,该动作为民间动作的艺术化提升,在胸前交替弹腕手的基础上,配合腰部律动加大身体前探后仰的动势并结合脚下,后踏步与前点步,使动作更有空间感和观赏性。

其二,舞台蝴蝶舞增加了叙事性动作,如捉蝶、放蝶,争蝶等极富生活情趣的叙事性动作,为作品增添了戏剧化效果。

争蝶中的嬉戏打闹情节,使作品更具有了观赏性和情趣性。

其三,舞台蝴蝶舞中技巧性动作平转、原地转的运用,增加了情感抒发和形象塑造的力度,凸显
了作品的主题。

图1蝴蝶舞动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图2蝴蝶舞动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
2.2.2主题与结构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蝴蝶舞的主题从对动物的崇拜,对神秘大自典型性动作
抖肩、弹腕、弹踢步、走擦步双人舞
一探一仰、一扑一躲表演性动作
模拟性动作
叙事性动作技巧性动作蝴蝶展翅、蝴蝶盘旋、蝴蝶落花
捉蝶、放蝶、争蝶平转、原地转
然的尊重与热爱,发展为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是锡伯族人民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

蝴蝶舞的主题再现了锡伯族人民对事物的认知和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情感。

蝴蝶舞主题发展与变化也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有着必然的联系。

通过蝴蝶舞所表现的主题,也可看出锡伯族人民对于事物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信念,体现出一个民族朝气蓬勃,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蝴蝶舞发展到舞台后,表演样式更为丰富,在舞蹈情节中增添了戏剧化的处理手法,从而使其内容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蝴蝶舞的结构,民间蝴蝶舞多为独舞与双人对舞的表演形式,在表现捕捉蝴蝶的内容时,具有较为完整的表演程式即发现蝴蝶一一若干次捕捉蝴蝶一一捉到蝴蝶一一欣赏蝴蝶一一放飞蝴蝶。

整个作品是根据音乐伴奏中音律的强弱,曲调的长短而进行的舞蹈表演,具有较强的即兴性。

舞台蝴蝶舞,常见的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表演形式,双人舞极少在舞台上出现。

作品的结构为:追逐蝴蝶一一与蝴蝶戏嬉一一放飞蝴蝶。

作品通过蝴蝶为引线来点明更深层次的追求美好爱情的主题,这一主题主要通过捉蝶人扑蝶、嬉蝶,放蝶的心路历程来体现。

从而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耐人寻味,与民间蝴蝶舞的表演形式相比,舞台作品中的音乐由编导挑选,用不同旋律的乐段表现情节的发展,不似民间舞随乐起的即兴性表演形式,作品中的内容与情节发展是固定的,相比民间的表演更加细致化,更能引人入胜。

2.2.3音乐与服装
民间蝴蝶舞的伴奏乐器为东布尔,在民间蝴蝶舞有专门相配的伴奏曲谱,从曲谱分析可以发现蝴蝶舞音乐为四二拍。

调式为中国传统五声民族调式,即旋律中只出现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律,使得乐曲呈现较强的民族风味。

乐曲之间多用重复的手法,如乐句重复或小节重复,其音乐旋律生动流畅,节奏欢快紧凑,在具有以上音乐特点之外,民间蝴蝶舞曲的演奏速度为中速,乐曲节奏多运用附点音符,节奏整齐紧凑,舞动性强,乐曲中乐句之间运用重复的手法,强化了音乐中蝴蝶飞舞的形象。

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蝴蝶舞在民间还有与之相配的民歌,如《锡伯族风情录》中记载的“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①。

在民间流传的,《蝴蝶歌》歌词为“蝴蝶呀,蝴蝶呀,带上弓箭跨上马,山山林林去巡逻,满载猎物转回家”②。

这些歌曲都是表现锡伯族人民狩猎生活的,由此可见,蝴蝶舞及蝴蝶歌产生年代之久远。

①佟加·庆夫佟林清,锡伯族风情录.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5
②博雅杰王盼盼.锡伯族蝴蝶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J].当代音乐,2016(10),
图3为锡伯族民间乐器“东布尔”图4为民间蝴蝶舞曲谱图5为舞台版曲谱
蝴蝶舞由民间走向舞台后,蝴蝶舞的音乐也发生了变化,蝴蝶舞形象表现得更为鲜明。

以1959年舞台蝴蝶舞的音乐为例(该曲谱是采风调研时,由塔琴台老师哼唱,顾玉林老师记谱而来),通过分析发现,此曲与民间曲谱相比节奏更为紧凑,曲式更为丰富。

音乐调式同为中国传统民族调式,但有偏音出现,是民间乐曲的加花装饰。

例如,舞台曲谱中的第十一、十二小节为民间曲谱第一、二小节的加花装饰。

曲谱由民间的附点音符变为多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并且在节奏上将民间的乐句重复发展为小节重复。

使其在舞台呈现时,音乐旋律更加丰富,舞动性更强。

从曲谱中可以看出该曲节奏紧凑,旋律欢快,乐曲到蝴蝶舞的高潮舞段时,紧凑欢快的节奏凸显了舞蹈所营造的愉悦气氛,使舞蹈中舞者与蝴蝶嬉戏的形象更加鲜明。

而搬上舞台的蝴蝶舞音乐,在民间蝴蝶舞旋律基础上进行加花装饰,使蝴蝶舞保留了原有的曲调,并具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同时也顺应音乐现代化的发展,在伴奏中结合更加丰富的弦乐和电子音乐,使蝴蝶舞音乐既继承了传统又在传统上有所创新,从而使乐曲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

蝴蝶舞的服饰根据表演场地的不同分为便装与表演性服装两类。

在民间表演时,由于表演场所不受限制,蝴蝶舞又是民众即兴时的表演,所以服装没有过多要求,多穿便装表演。

但在节假日时,蝴蝶舞表演者会穿民族服饰,其服饰典雅大方。

上身为立领小褂,下身则是宽松的步裙,在袖口处、肩领处、衣服的留白处会绣以蝴蝶和花朵作为衣服的点缀。

头上带有头饰,头饰多以花朵或蝴蝶图案装饰,在头饰的边缘会有一排精巧的小珠子垂在额头处,绣花鞋。

但总体来说民间的服饰还是较为简洁的,没有过多装饰与点缀。

舞台蝴蝶舞服装多为表演性服装,较之民间舞台服装更为华丽与精致,更具有观赏性。

以1980年的舞台表演服装为例,表演者梳长辫披于身后,头上戴似皇冠形状的布制头饰。

身着多色蝴蝶裙,彩裙头饰及裙摆部位镶贴金色花边,与彩裙的其他图案和颜色交相辉映。

此外服装的背后缝有纱质的翅膀,随舞者舞动手臂而若隐若现的出现在观众眼前,舞者宛如蝴蝶翩翩起舞,轻盈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服装是根据民间的传统服饰为原型,具
有浓郁的锡伯族风格与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