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集中供热工程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案
![集中供热工程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cc9c8a168884868662d6cc.png)
集中供热工程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案技术方案山西科达自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1月目录1。
第一章设计方案综述 (3)1.1热网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4)1。
1.1 设计原则 (4)1。
1.2 方案简介 (4)1.1.3 功能特点 (5)1。
2热网控制系统功能 (7)1。
2。
1 网络结构图 (7)1.2。
2 网络结构概述 (7)1。
2.3 监控调度中心软件功能 (8)1.2.4 本地换热站控制器功能 (16)1.2.5 热网平衡模块功能 (17)1. 第一章设计方案综述本系统是集公司多年来供热工程应用经验,专门针对北方集中供热工程项目提供的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U6-200一体化PLC,监控中心上位机软件采用Inscan HRC热网实时监控专用软件,配置热网管理软件包、热网平衡模块、Web发布软件包及GSM短消息报警模块,实现对各个小区换热站热网运行参数的采集存储,外界环境温度的补偿,热网温度流量、动力设备的启停及调节、安全报警以及自动分析、热网系统故障诊断、能源计量分析等功能,并配合现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达到整个热网系统的供热平衡、安全、经济运行,最终实现无人值守型换热站。
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图示在自动化设计上,设置监控中心控制室(调度中心)一个,内含2台调度计算机同时通过通讯的方式对换热站进行监控,2台调度中心计算机为1主1备冗余。
主监控操作站完成控制室内人机交互功能,在计算机上显示各站换热网的工艺管道、参数、控制流程图,包含各类热力参数、阀门等各类执行机构状态的显示和自/手动操作。
监控操作站除完成基本的各换热站运行数据采集、远程调度控制、数据记录报表生成等之外,还具备热网平衡调节、提供热网负荷需求趋势预测、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对比、互联网web远程浏览、手机wap 浏览、手机短信报警等热网管理功能.换热站采用就地与主控室远程控制协作方式。
各站放置独立U6-200一体化PLC一套,该终端设备配有彩色触摸屏,方便巡检人员进行就地观测,实现小区热网运行参数的采集与监控,如压力、温度、流量、电流等,并集中将运行参数发送至远方控制中心;U6-200一体化PLC可就地存储至少一个采暖期的运行参数,实现根据室外温度值自动控制二次供回水温度,并可同时控制循环变频及补水变频,进行量值的调节;在启用换热平衡模块后,各站控制器接收主控室发送的平衡参数,结合各站过程参数调节二次供回水温度;控制器也可接收主控室下发的各项命令,完成远程控制热网温度、流量、动力设备的启停等。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245140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0.png)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引言:换热站是工业和居民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于供暖、制冷和热水供应。
换热站控制系统是确保换热站运行稳定和高效的关键。
本论文将讨论换热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一、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换热站的需求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需要确定换热站的供热、制冷和热水供应的需求量以及温度要求。
还需要考虑换热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节能和环保要求。
二、系统架构设计:1.监控模块:监控模块用于监测换热站的运行状态和参数。
这包括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供热/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
流量计用于测量流体的流量。
还可以使用液位传感器来监测储水罐中的水位。
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给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2.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处理监测模块传输的数据,并相应地控制换热站的运行。
首先,需要一个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算法来确保供热/制冷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满足要求。
其次,需要一个流量控制算法来确保流体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此外,还需要一个液位控制算法来保证储水罐的水位稳定。
3.执行模块: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控制模块的指令。
这包括控制阀门、泵和调节阀等设备。
这些设备将根据控制模块传输的指令来控制换热站的运行。
三、设计和选择控制算法:为了确保换热站的高效和稳定运行,需要设计和选择相应的控制算法。
根据具体的需求,可以选择PID控制、模糊控制或模型预测控制等控制算法。
通过模拟和实验,可以评估和优化控制算法的性能,并确定最佳的控制策略。
四、设计安全措施:五、实施和测试:设计和开发完成后,换热站控制系统需要进行实施和测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
通过实验和测试,可以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结论:本论文主要讨论了换热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系统架构设计、控制算法选择和一系列的实施和测试,可以确保换热站的高效、稳定和安全运行。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控制算法和技术,以提高换热站的性能和能效。
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7de2a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8.png)
第一章绪论1.1 集中供暖旳发展概述集中供暖是在十九世纪末期, 随着经济旳发展和科学技术旳进步, 在集中供暖技术旳基本上发展起来旳, 它运用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 由集中旳热源向一种都市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
集中供暖不仅为都市提供稳定、可靠旳热源, 改善人民生活, 并且与老式旳分散供热相比, 能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 具有明显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1 国外集中供暖发展概况集中供暖方式始于1877年, 当时在美国纽约, 建立了第一种区域锅炉房向附近14家顾客供热。
20世纪初期, 某些工业发达旳国家, 开始运用发电厂内汽轮机旳排气, 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热, 其后逐渐成为现代化旳热电厂。
在上世纪中,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来, 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旳城乡集中供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旳集中供暖事业长期以来是实行以积极发展热电厂为主旳发展政策。
原苏联集中供暖规模, 居世界首位。
地处寒冷气候旳北欧国家, 如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集中供暖事业发展迅速, 都市集中供暖普及率都较高。
据1982年资料, 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 集中供暖普及率为35%;丹麦集中供暖系统遍及全国城乡, 向全国1/3以上旳居民供暖和热水供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废墟中进行重建工作, 为发展集中供暖提供了有力旳条件。
目前除柏林、汉堡、慕尼黑等都市已有规模较大旳集中供暖系统外, 在鲁尔地区和莱茵河下游, 还建立了联结几种都市旳城际供暖系统。
在某些工业发达较早旳国家中, 如美、英、法等国家, 初期多以锅炉房供暖来发展集中供暖事业, 锅炉房供暖占较大比例。
但是这些国家已非常注重发展热电联产旳集中供暖方式。
1.1.2 国内集中供暖发展概况国内都市集中供暖真正起步是在50年代开始旳, 党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来, 特别是国务院1986年下发《有关加强都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旳报告》, 对国内旳集中供暖事业旳发展起到了极大旳推动作用。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829f2b78a417866fb84a8eba.png)
摘要 : 设 计 了一 种基 于 G P R S及 P r o i f b u s . D P的换 热站 智 能控 制 系统 , 采 用模糊控 制 的 方法获 取二 次供 水
温度 的预 设值 ; 通过模 糊 P I D控 制 策 略 实现 对二 次供 水 温度 预 设 值 的动 态跟 踪 , 二 级 控 制 器在 Ma t l a b
换 热站 智 能控制 系统 的设 计 与 实现
・ 6 7・
换热站智能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田 海 , 刘 辉 , 张 冰
2 2 5 0 0 9 ) ( 1 . 内蒙古科 技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 内蒙 古 包头 0 1 4 0 1 0 ; 2 . 扬州冶金机 械有 限公 司 , 江苏 扬州
T I AN Ha i , L I U Hu i , Z HANG Bi n g
( 1 . S c h o o l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B a o t o u 01 4 01 0 , C h i n a ;
2 . Y a n g z h o u Me t a l l u r g i c a l M a c h i n e r y C o . , L t d . , Y a n g z h o u 2 2 5 0 0 9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An i n t e l l i g e n t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GPRS a nd P r o ib f u s - - DP f o r h e a t - - e x c h a n g i n g s t a t i o n i s d e ・ ・ s i g ne d b y u s i n g f u z z y c o n t r o l t o g e t t h e s e t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s e c o n da r y s u pp l y wa t e r . The f u z z y P I D s t r a t e g y i s u s e d t o t r a c k t h e s e t t e mp e r a t u r e d y n a mi c a l l y. T he s e c o nd a y r c o n t r o l l e r s a r e b u i l t i n Ma t l a b Fu z z y Lo g i c To o l - b o x a n d s i mu l a t e d i n S i mu l i n k s o f t wa r e . By us i ng P r o ib f u s - DP b us a n d GP RS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mo d ul e S I NAUT MD72 0— 3, t h e p a r a me t e r s t h a t i n c l u d e s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p r e s s u r e o f t h e s e c o n d a y r s u p p l y wa t e r a r e s u p e r v i s e d . Ex p e r i me n t s ho ws t h a t t h e p r o p o s e d d e s i g n e n h a n c e s i n t e l l i g e n t i z e d l e v e l o f t h e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a n d p r o v i de s t e c h n i c a l s u p p o r t or f s i mi l a r s y s t e m. Ke y wo r ds : h e a t ・ - e x c ha n g i n g s t a t i o n ; s e c o n d a y r c o n t r o l ; Pr o i f b us - - DP;GPRS
换热站热网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换热站热网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858e00d66c175f0e7cd137cf.png)
换热站热网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热网自控系统的主要构成及它们之间相互配合达到的功能。
其中上位机采用的亚控组态王软件,下位机采用的是PLC,它们之间通过DTU设备以GPRS形式进行数据传输,而且通过对PLC的编程,可以控制现场电动阀的开度,调节了一次网供水流量,从而实现了控制二次网供水温度的目的。
关键词:热网组态王 GPRS DTU PLC 控制单元1、引言建立一套完善的热网生产调度系统,对热网进行监测和有效的调节,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供热质量是供热管理的迫切需要。
热网自控系统为供热管理人员提供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状况,帮助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运行方式,进行优化生产和运行。
监控系统提供的数据实时、准确,使热网的调控有了可靠的依据。
系统的投入不仅明显改善了供热效果,还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既能保证热量充足时减少热能的消耗,又能保证热量不足时热量的均摊,对保证供热质量、节约能源、实现无人值守起到了积极作用。
2、热网自控系统控制原理2.1 调节二次网供回水温度,实现热网平衡热网各换热站控制器可以根据二次网供水温度、回水温度、供回水平均温度三种控制方式,控制电动调节阀门,保证温度恒定和热网平衡。
尤以根据供回水平均温度的设定值调节阀门的方式最科学,最合理。
2.2 采用中央控制,热网水平失调度控制到最低,实现热网经济运行系统采用中央控制,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换热站的控制机连在一起,集中控制系统是在全网统一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以各换热站二次网的供回水平均温度彼此一致为调节目标,测量出各换热站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度,计算全网调节均匀后的供回水平均温度值,将此值发送到各换热站作为设定值进行具体的调节,保证各换热站间的均匀供热。
这种系统调节精度高,控制效果好,热网的水平失调度可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因而节能效果明显。
均匀性调节可将外网的调节与热源的调节分为两个独立环节分别单独进行,相互之间互不干扰。
外网调节的目标是实现均匀化供热,而总的供热效果则通过对热源的调节来实现,热源的调节可根据天气及负荷情况进行调节。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1002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3.png)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1.引言换热站是供热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负责对热能进行集中供应和分配。
为了实现高效、稳定的供热过程,需要一个可靠的换热站控制系统来监测和控制热网的运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换热站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2.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换热站控制系统之前,我们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
主要的需求如下:2.1热能监测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换热站的热网温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2控制功能系统需要能够对换热站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包括启停设备、调节温度和流量等。
2.3故障报警系统需要能够监测热网中的故障,并及时向操作人员发出警报,以便及时处理故障。
2.4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需要能够记录并存储换热站的运行数据,以便后续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排查。
3.系统设计方案基于上述需求,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换热站控制系统方案:3.1硬件组成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操作终端。
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热网的温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执行器负责根据控制指令进行设备的启停以及温度和流量的调节。
控制器负责接收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的生成。
操作终端用于操作和监控整个系统。
3.2控制策略系统采用分层控制策略,分为上位机控制和下位机控制。
上位机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接收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故障排查和故障报警。
下位机负责控制设备的启停和温度、流量的调节,根据上位机发出的控制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3.3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包括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软件的开发。
上位机软件主要负责数据分析、故障排查和故障报警等功能。
下位机软件主要负责控制设备和接收上位机发出的控制指令。
4.系统实施系统的实施包括硬件设备的安装、软件的开发和系统的调试。
硬件设备的安装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正确连接。
软件开发需要根据需求进行,编写相应的代码并进行测试。
系统调试需要将硬件和软件进行整体联调,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ffe23a453610661ed9f4f7.png)
换热站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李红 光 。 等
换 热 站 自动 控 制 系统 设 计
De s i g n o f t h e Au t oma t i c Co n t r o l S y s t e m f o r He a t E x c h a n g e S t a t i B A接 口实 现历史 数据 读取 的方法 。 P r o i f b u s . D P 变 流量 变温度 控 制 组 态王
文献 标志码 :A
关键 词 :换热 站
数据 采集
中图分 类号 : T P 2 7 3
D O I : 1 0 . 1 6 0 8 6 / j . c n k i . i s s n l 0 0 0 — 0 3 8 0 . 2 0 1 5 0 3 0 1 0
Ab s t r a c t :F o r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s t a t i o n。t h e c o n t r o l mo d e u s i n g t e mp e r a t ur e c o n t r o l i s n o t e fe c t i v e f o r e n e r g y s a v i n g,wh i l e us i n g f l o w c o n t ol r ma y
热力公司换热站PLC控制系统设计
![热力公司换热站PLC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0eacfe9e3143323968938d.png)
目录目录引言 (1)第一章绪论 (2)1.1 换热站的发展概述 (2)1.1.1 国外换热站发展概况 (2)1.1.2 国内换热站发展概况 (2)1.2 换热站的简介及运行现状 (3)1.3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3)第二章换热站的构成和总体设计方案 (5)2.1换热站的简介 (5)2.2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构成 (5)2.3 换热站控制系统的硬件 (6)2.3.1换热器 (6)2.3.2 循环水泵 (7)2.3.3 阀门 (7)2.3.4 温度计、阀门 (8)2.3.5 PLC S7-200 (8)2.4 换热站工作原理 (11)2.5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12)2.6 该方案要实现的控制功能 (13)第三章控制系统实施方案 (15)3.1 换热站与热用户的连接方式 (15)3.2 温度的控制调节 (15)3.3 循环水流量的调节控制 (16)3.4 压力的调节控制 (17)3.5 换热站总体控制系统方案 (18)3.5.1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18)3.5.2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框架图 (18)3.5.3 换热站控制系统电气图 (18)参考文献 (20)引言温度控制系统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虽然应用很广泛,但从国内生产的温度控制器来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日本、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总体水平处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成熟产品主要以“点位”控制及常规的PID控制器为主,它只能适用于一般的温度系统的控制,难以控制滞后、复杂、时变温度系统控制。
能适应于较高的控制场合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仪表,国内还不十分成熟。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供暖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
在传统供热模式下,为满足供热需求,换热站内设备运行参数多为人工调节,随着室外温度及热负荷的不断改变,不断的人工调节二次供水温度以保证用户室内能够维持恒定的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手动调节必然存在着较大偏差,只能够根据经验达到粗调节,不能够居民对室内温度恒定。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a8c69333687e21ae45a9be.png)
--吉林化工学院信控学院专业综合设计说明书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起止日期:2016.08.29~2016.09.18吉林化工学院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专业综合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二、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三、设计目的1. 了解换热机组工艺流程;2. 了解温度、压力、液位及流量等工艺参数的信号测量及传输方法;3. 掌握PLC各种典型信号(二线制、四线制变送器及热电阻、热电偶)接线方法;4. 掌握PID控制算法及其在PLC中的编程和离线仿真及调试方法;5. 熟悉自控工程实践设计及应用的一般步骤和实现方法。
四、设计任务及要求某换热站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一次网进水由热水锅炉加热,经板式换热器与二次网进行换热后再返回锅炉。
二次网循环水由循环泵P201加压后进行换热器,加热后进入管网对居民住户进行循环供热。
控制要求:1.二次网供水温度PID控制:通过一次网调节阀V101进行供水温度定值控制;2.二次网供水压力PID控制:通过循环泵调频进行供水压力定值控制;3.补水箱水位限值控制:水箱水位小于低限时开补水阀,大于高限时关补水阀;4.二次网回水压力限值控制:回水压力小于低限时启动补水泵,大于高限时停泵;5.连锁控制(选做):水箱水位小于低低限时,补水泵禁止运行;二次网回水压力小于低低限时,循环泵禁止运行;6.流量/热量累计(选做):增加一次网流量和回水温度仪表,实现流量和热量累计。
五、设计内容----1. 总结IO点表,并进行PLC系统选型;2. 设计控制系统IO信号接线图纸;3. 按上述控制要求编写和设计PLC控制程序;4. 设计上位机操作画面,包括工艺流程画面、操作画面、趋势及报警等画面;5. 撰写设计说明书。
六、设计时间及进度安排设计时间共三周,具体安排如下表:七、指导教师评语及学生成绩----目录第1章摘要 0第2章换热站系统的工艺 (1)2.1换热站系统的构成 (1)2.2 系统的工艺流程 (1)2.3 系统的功能及控制要求 (1)第3章系统硬件选型 (3)3.1 PLC的选型 (3)3.2 I/O点表 (3)3.3 电源选型 (3)3.4 CPU选型 (4)3.5 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选型 (4)3.6 硬件选型表 (4)第4章换热站的接线设计 (5)4.1 主回路和二次回路 (5)4.2 数字量输入/输出回路 (5)4.3模拟量输入/输出回路 (6)第5章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7)5.1 分析控制要求 (7)5.2硬件组态 (7)5.3 编辑符号表 (7)5.4编辑下位机梯形图程序 (8)第6章上位机监控画面设计 (12)6.1 Wincc组态软件简介 (12)6.2 Wincc组态软件使用 (12)6.3 变量的链接 (13)6.4 画面的建立 (14)6.5 液位报警画面的建立 (16)6.6 变量记录与温度历史趋势 (16)6.7 压力实时趋势 (17)6.8 PID仿真调节画面 (18)结论 (19)参考文献 (20)----第1章摘要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在PLC中的应用,使PLC的功能不断得到增强,产品得到飞速发展。
换热站自控工程施工方案
![换热站自控工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abcab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c.png)
换热站自控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换热站自控工程是指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换热站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行,以提高换热效率、节约能源、减少人工管理成本,保证换热站稳定可靠运行。
本施工方案将针对换热站自控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验收等全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保障。
二、施工前准备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开展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及责任人员,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2. 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熟悉自控系统的原理和操作。
3. 做好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工作,保证所采购的材料和设备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保证书和合格证明。
4. 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5.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工艺要求、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内容,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施工工作。
6. 开展相关审图手续,确保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三、施工流程1. 地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对建筑地基进行处理和加固,确保设备安装的稳固和安全。
2. 设备安装: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按照先进、合理的工艺,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稳定运行。
3. 管道安装: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管道的安装和焊接工作,保证管道的质量和安全。
4. 电气布线: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电气布线和接线工作,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5. 自控系统安装: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自控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稳定运行。
6. 施工联合验收:在施工结束后,进行相关设备、管道和自控系统的联合验收工作,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四、施工技术要点1. 设备安装要点:设备的安装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位置、高度、水平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的接口应正确连接,设备的检查、调试和保养应认真负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集中供热智能无人值守换热站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集中供热智能无人值守换热站自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f0b95443767f5acfa1c7cdb8.png)
De s i g n a nd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Un ma n ne d He a t Ex c ha n g e S t a t i o n’ S Aut o ma t i c
pa g es . S o t he ma i n t a i n e r a nd a dmi n i s t r a t o r C a B mo ni t o r t he s t a t e s o f a l l h e a t e x c ha ng e s t at i o n c o n v e n i e n t l y, i t i mp r o v e
A bs t r a c t : Bas e d o n t h e u na t t e nd e d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s t a t i o n d e s i g n.Th e PLC c o nt r o l s y s t e m c o l l e c t e d l nt e r n e t i nf o r ma —
t h e e ic f i e n c y o f t h e ma n a g e me n t . T h e d e s i g n h a s b e e n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a p p l i e d i n mo r e t h a n 1 0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s t a t i o n o f
T i a u j i n T i a n b a o T h e ma r l P o w e r C o . , L t d . ,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v e d t h a t t h i s t e c h n i q u e w a s r e a s o n a b l e a n d s u c c e s s f u l ,
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c6921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7.png)
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摘要:在换热站运行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还处于手动操作阶段,大部分的温度调节是依靠经验来调整,无法系统地分析和判断运行工况(水力工况和热力工况),难以消除系统运行的不平衡,导致水力工况失调,热力工况失调严重,造成热用户室温冷热不均;热量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水耗、电耗、能耗很高,并且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运行数据不完整,难以实现供热运行的量化管理、信息整合。
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热网,为供热企业的各级领导、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和优化手段已成为许多供热企业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应用1换热站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设备换热站是连接热源与热用户的重要环节,在供热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一般情况下,热水管网分为一次网和二次网,二者的具体功能有较大差异,一次网主要是连接换热站与热用户之间的管网,而换热站主要是用于连接一次网与二次网,由换热器、循环泵、补水泵以及控制设备等部分组成。
换热器是核心设备,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在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此外,为确保供热系统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会配备2台换热器,且2台换热器同时运行,保证供热量超过总量的70%以上。
而循环水泵的选择需要经过精确的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标准的循环水泵。
一般情况下,在热负荷和水温保持恒定不变的状况下,供热系统中循环水泵的流量保持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流量过大的循环水泵会对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
此外,循环水泵的配置与换热器相同,在工作过程中至少要配备2台,以防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2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2.1换热站工程概况本工程以某小区换热站为实例,换热站供热总面积约为265125.72m2。
其中低区系统一至十一层,低区面积约为164375.94m2;中区系统十二至二十二层,中区面积约为53615.25m2;高区系统二十三至三十二层,高区面积约为47134.78m2。
基于plc的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plc的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0494c70b4e767f5bcfce1e.png)
基于PLC的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目录第1章绪论 (4)1.1研究背景 (4)1.2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研究现状 (4)1.4 本文研究内容 (5)第2章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5)2.1 换热站的简介 (5)2.2 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构成 (5)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思路 (6)2.4 该方案要实现的控制功能 (6)第3章系统的硬件设计 (7)3.1 PLC (7)3.1.1 PLC的应用 (7)3.1.2 PLC的系统性能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 S7-200PLC介绍 (8)3.2 I/O点表的确定 (9)3.3 变频器 (10)3.4 数字量输入输出 (10)3.5 电源 (10)3.6 换热站的接线设计 (11)3.6.1 主回路和二次回路 (11)3.6.2 数字量输入/输出回路 (11)3.6.3 模拟量输入/输出回路 (12)3.7 PID算法 (12)3.8 辅助模块设计 (15)3.8.1 稳压模块的设计 (15)3.8.2 保护电路的设计 (15)第4章系统的软件设计 (15)4.1 软件设计概述 (15)4.2 分析控制要求 (16)4.3 系统组态 (16)4.3.1 概念 (16)4.3.2 组态软件特点 (16)4.3.3 硬件组态 (16)4.3.4 编辑符号表 (17)4.4 梯形图的编程 (17)4.4.1 PID参数选择 (17)4.4.2 系统通信 (23)4.5 抗干扰设计 (24)4.5.1 硬件抗干扰设计 (24)4.5.2 软件抗干扰措施 (25)第5章系统实现与调试 (25)5.1 系统的实现 (26)5.1.1 建立工程 (26)5.1.2 变量的链接 (27)5.1.3 建立流程画面 (28)5.1.4 液位报警画面的建立 (30)5.1.5 变量记录与温度历史趋势 (30)5.1.6 压力实时趋势 (31)5.1.7 PID仿真调节画面 (32)5.2 系统的调试 (32)5.2.1 安装制作 (32)5.2.2 硬件调试 (33)5.2.3 软件调试 (33)5.2.4 故障分析和相应解决方案 (34)结论 (3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站自控系统设计
![换热站自控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78a5f54693daef5ef73ddd.png)
一、绪论1.1、背景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很快,1997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80747万㎡,比1996年增加了9.96%。
到了1998年,全国有286个城,已占华北、东北、西北、山东、河南等采暖地区实有房屋面积的1/4以上。
当今社会已有集中供暖设施,供热面积达8.6亿㎡,供热管网为3.5万公里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人民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对城市供热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证集中供热的正常运行,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能耗及热能损失,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稳定性,保证用户室内舒适性,达到最大节能效果,必须配备一系列的检测计量及调节控制系统。
同时,温度控制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集中采暖地区,为此我国从基础抓起在城市建立了各种供热站以实现城市人们的保暖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的环保、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分配热量,让现有的热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供热服务是供热企业的首要任务。
将微机监控和自动化控制引入供热系统中,对供热系统的调节实现由手动到自动的转变,这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供热需求。
在供热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控制技术必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2、换热站的概述热力站按供热形式分直供站和间供站,前者是电厂直接供用户,温度高,控制难,浪费热能。
是最初电厂余热福利供热的产物。
后来开始收费,才有热力公司。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热商品化,热力公司开始提高供热质量,才有直供站,这属于集中供热。
还有锅炉供热,省掉电厂环节,但是效率低,污染大已近淘汰。
集中供热是发展方向,间供站为主。
间供站原理:电厂为一次线,小区为二次线,热源(电厂)热网(一二次线管网)热用户(居民楼和单位)连接处为热力站。
设备有:板式换热器,循环泵,一二次线除污器,补水泵,水箱,计量表,控制阀门等。
就是换热的地方把有热电场产生的高温蒸汽传输到各个居民小区里将蒸汽的热量传送到小区管网中个人理解就像一个变压器一样把高温蒸汽转换成七八十度的水再供暖。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6f7a0d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5.png)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本文将数据通讯系统、调度中心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控制装置,实现换热站的自动化监测与控制,实现换热站、公共建筑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分析与控制,以此满足热力公司能源管理,达到提高供热服务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标签:换热站;智能控制;调度系统;数据通讯功能;监测运行集中供热对于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是国家鼓励、积极扶持的产业之一。
换热站作为连接热源和供给用户使用的枢纽,对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 换热站自控系统组成1.1换热器现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采用一体化的数据采集、控制装置,实现换热站的自动化检测与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数据采集:系统能够采集换热站的压力、温度等参数:⑴温度:一次供水、回水温度;二次供水、回水温度,室外温度;⑵压力:一次供水、回水压力,二次供水、回水压力,除污器和板换之间的压力;⑶变频器运行参数:变频器电流、电压、状态、频率等,该项参数需要低压电器具备变频柜,且能够提供输入输出参数及端子;⑷电动调节阀门开度。
实时控制:系统软件有多种控制策略组成,可以满足不同用热特性的控制要求,提高换热站及建筑的供热质量,降低能源消耗。
1.2数据通讯系统系统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将换热站的实时数据传输到调度管理中心,管理中心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将控制指令下达到现场控制器,执行控制调节指令。
1.3调度中心管理系统调度中心可以实时接收换热站现场采集系统传输上来的各种运行数据,并储存在中央数据库中,作为后续管理、分析、控制的基础数据。
调度中心管理系统可以实时对上传数据进行连续动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下达调节指令。
2 换热站系统控制2.1控制目的及主要受控设备换热站系统控制目的:通过对循环泵、补水泵、热交换器、温控阀、系统管路调节阀进行控制,调整系统各应用工况的运行模式,在最经济的情况下给末端提供稳定的供水温度。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49d4dff78a6529657d5383.png)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摘要研发一款适用于换热站的智能化控制设备,可以保证换热站在供热现场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在此背景下嵌入式智能控制设备因其具有硬件适应性强、操作方便、稳定性高等特点异军突起。
本文运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出一款针对换热站现场应用的智能化控制器,其具有高可靠性可自动识别接入设备的机架、优化过的控制逻辑等特点并成功应用于控制现场。
关键词换热站控制;智能化;可扩展机架;自动识别前言在我国伴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集中供热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供热面积的不断扩大[1],更加节能、集约、环保的智能化换热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为用户提供冬季供暖服务[2],然而智能化换热站是否能够稳定、高效、可靠的运行,取决于其核心控制器选用是否得当,能否满足供热现场的需求[3]。
本文提出的整体控制设备,包含整体控制逻辑与硬件设备。
为了满足换热站环境因素,控制器在整体硬件设备上充分考虑了换热站安装流程与日后的操作與维护,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控制器整体性能,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电路设计上采用了自主设计研发的体系结构。
其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①具有高采集精度、低误码率的输入输出硬件设备;②具有高可靠性并适应换热站点位变化的机架;③设计根据换热站实际情况优化过的软件系统;④具有高可靠性并能自动识别接入设备的通讯方式,可将换热站的控制达到最优效果。
1 控制器整体控制硬件设计1.1 模拟量输出\输入采集卡硬件设计控制设备的模拟量输出\输入采集卡硬件部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支持带电扩容以及模块热插拔,并使用了多种防护措施与隔离措施,最大程度的提供了工程使用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控制其采用模块化系统通过RS-485与Modbus工业总线互相连接。
其中RS-485支持低至1400高至115200的波特率通信,Modbus工业总线实现方式基于100Mbps板载网卡,最大限度降低了工业总线由于硬件限制而引发的多种实际问题。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70b8c976eeaeaad1f330a2.png)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阅书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PLC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时期,PLC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作者:魏鸣泉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8年第31期
摘要研发一款适用于换热站的智能化控制设备,可以保证换热站在供热现场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在此背景下嵌入式智能控制设备因其具有硬件适应性强、操作方便、稳定性高等特点异军突起。
本文运用嵌入式技术设计出一款针对换热站现场应用的智能化控制器,其具有高可靠性可自动识别接入设备的机架、优化过的控制逻辑等特点并成功应用于控制现场。
关键词换热站控制;智能化;可扩展机架;自动识别
前言
在我国伴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集中供热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供热面积的不断扩大[1],更加节能、集约、环保的智能化换热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为用户提供冬季供暖服务[2],然而智能化换热站是否能够稳定、高效、可靠的运行,取决于其核心控制器选用是否得当,能否满足供热现场的需求[3]。
本文提出的整体控制设备,包含整体控制逻辑与硬件设备。
为了满足换热站环境因素,控制器在整体硬件设备上充分考虑了换热站安装流程与日后的操作与维护,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控制器整体性能,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电路设计上采用了自主设计研发的体系结构。
其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①具有高采集精度、低误码率的输入输出硬件设备;②具有高可靠性并适应换热站点位变化的机架;③设计根据换热站实际情况优化过的软件系统;④具有高可靠性并能自动识别接入设备的通讯方式,可将换热站的控制达到最优效果。
1 控制器整体控制硬件设计
1.1 模拟量输出\输入采集卡硬件设计
控制设备的模拟量输出\输入采集卡硬件部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支持带电扩容以及模块热插拔,并使用了多种防护措施与隔离措施,最大程度的提供了工程使用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控制其采用模块化系统通过RS-485与Modbus工业总线互相连接。
其中RS-485支持低至1400高至115200的波特率通信,Modbus工业总线实现方式基于100Mbps板载网卡,最大限度降低了工业总线由于硬件限制而引发的多种实际问题。
底板是承接所有接口模块的结构,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要与各个模块通用的智能总线连接,为各个模块提供独立电源,为核心处理器提供相应的电源保护措施。
对外部支持24vde工业电源接口。
CPU部分采用高性能,高内存ARM主控芯片,同时考虑到在高温环境中连续运行,对常见的干扰有很强的抗性。
整体硬件系统的极限参数范围,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性,自主设计强制通风风扇,启动后可以强制对核心进行温度保护,主要系统参数如表1所示:
1.2 高可扩展性机架设计
如图1所示,机架由若干个单体模块构成,每个单体模块之间可以通过单体模块通用公母插口相互拼接形成一个大的完整的机架,每个单体的数量可控。
设备插座是供设备插拔的插座,使用通用的工业级插座。
高压烧写口也连接到设备上,在紧急情况下,机架通过高压烧写口施加高压,自动烧毁设备中的某些关键部分元件的通信接口,使得其中数据得到保护。
电源管理模块为整个单体模块提供可控的电源。
设备插座中引出一根电荷探测线,每个设备插入后都会引发电荷探测线上电荷的变化,进而使得机架可以侦测到设备的在线情况、工作状态。
电荷检测模块将电荷的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后,经过DSP实现的FIR滤波后,经过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递给中央处理器。
机架通过一个专职数据分发处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动态分配。
机架之间相互连接后,所有的数据都保存到数据缓存中。
中央处理器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从数据缓存中读取相应的命令。
虽然所有的设备都连接在一起,但是控制信号被各自的数据缓存隔开,实现了完全独立、可重复配置的操作。
2 控制器整体逻辑设计
2.1 模拟量输出\输入逻辑设计
控制器模拟量输入模块部分,相比于市场其他同类产品,具有丰富的数据运算与数字信号处理功能。
为屏蔽供热现场信号干扰,模拟输入板的输入电压经过自适应滤波器后,经由模块板载主控芯片发送至智能总线,由CPU进行二次数字滤波后传送到屏幕。
一个物理量真实测点的信息可以通过板载校准、板载自适应数字滤波、CPU数字滤波三层过滤,极大地确保了系统的平稳,同时自适应滤波器的加入也使得合理的瞬态信号能够更加清晰地被CPU读取。
(1)本控制系统主要特点如下:
①模拟输入模块是具有22 比特精度、自动量程、具有多种自适应输入校准与纠偏功能的模拟量测点模块。
②该模块支持电压、电流、温度电阻等多种形式测点的接入,极大地方便了工程使用。
③模拟输入模块每个通道内置校准参数,在出厂时已进行了校准,确保使用过程中精度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④随着电路板随时间、使用次数攀升而发生老化,校准参数也可通过组态软件进行方便的改写。
2.2 控制器整体控制逻辑
CPU模块作为本协议中的“主设备”,其他各种模块作为“从设备”,主从设备之间通过总线连接。
当系统核心设备接通后,首先将发起建立通信信道的请求,对各个主、从设备进行必要的配置。
在通过通信信道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各个设备将独自进行指令的解析,与此同时进行信道估计以通过自适应匹配信道的方式对抗信道干扰。
在通讯意外中断或有新设备加入时,进行冲突判决,重新分配各个从设备的配置,动态重构整个通讯总线。
在有恶意用户接入系统试图伪造发送、接收命令时,通过侵入判决进行检测,在判决肯定为恶意用户后,对系统内的关键信息予以擦除防止秘密信息泄露。
最后,在从总线上取下从设备时,执行消除连接操作,关闭主设备与该被取下的从设备的通讯连接。
2.3 行指令解析逻辑
其中,公式上层代表解析中的负载电压,公式下层为数据流入比特,公式代表了行指令在核心控制单元中的解析逻辑。
是解析后的指令电压,是输入电源电压,当接入设备后,总电荷量为,新入设备后,将对所有指令侦测电压产生影响,利用非线性化处理。
3 控制器通讯策略设计
3.1 通讯建立
控制器各模块上电后,主设备首先通过侦测总线电荷的方式自动识别外围扩展设备数量与相应的配制。
从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控制每个从设备引脚有等效果电容。
主设备通电后,通向负载侦测先注入的频率为的正弦电压信号,观察负载侦测上电流的变化。
当某一个频率的正弦电压信号注入总线后,可以计算出等效的电容,从而得到总线的设备数量。
公式中的N为总线的实际测量频率数量。
Nslave为得到的从设备个数,Vin是输出电压的幅度。
确定从设备个数后,主设备向总线发送一个包含已经应答从设备数量与发送本命令时间的探测指令。
3.2 命令数据流设计
主从设备数据通信的数据包格式规定主设备默认地址为0,从设备地址从1开始,一个完整的数据流由目标地址、本机地址、数据包内容、信道估计部分1、CRC校验、信道估计部分2这六部分组成,其中目标地址为32位二进制,本机地址为32位二进制,数据包内容为1000位二进制,信道估计部分1为256位二进制,CRC校验为10位二进制,信道估计部分2为128位二进制。
数据包具体功能如表3所示:
3.3 通信信道保持与通信动态维持
在系统中,通过对逻辑设定,我们默认变化率区间为2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状态改变在这个范围之内,系统则不做任何处理。
在系统通信信道中,我们默认信道是被某种特性的加性噪声污染,并假设其主要影响信号的一、二、三阶统计特性。
如果超系统干扰超过了定义区间,系统逻辑判定为通信信道被外界干扰,此时另外一个默认逻辑运行,进行干扰次数判定,如果信道在10次之内变化又恢复了正常,系统则判定为正常,否则系统将重新进行地址分配逻辑。
当判定次数超过30次依然无法恢复后,系统则判定为不可逆干扰状态,则按照错误异常处理,整个系统将显示为通信状态错误。
经过一个信道后,X 阶矩的情况是很难线性化的,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假设X 阶矩的情况对于其本身值而言是一阶小量可以使用线性化公式进行近似。
那么,虽然从设备无法准确获知主设备发送的序列到底是多少,通过从设备回复给主设备后,主设备可以知道原始序列和经过信道变化两次后的序列分别是多少,从而可以推断恶化两次后的统计特性。
我们进一步假设每次统计特性的恶化都是一个固定的线性的百分比。
如方差变为x 倍,平均值变为y 倍,且系数保持不变。
4 结束语
本文对智能化换热站核心控制器相关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了研究,对控制器的系统功能、整体逻辑功能、整体硬件架构以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设计。
根据本文设计开发的智能化换热站控制系统已经成功应用在供热现场,根据现场运行情况标明,本控制系统能够满足现场控制需求,并好于市场同类产品,达到了设计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洁.集中供热智能控制系统应用论述[J].江西建材,2016,9(186):73,77.
[2] 聂夏洪.集中供热系统中热网的自动化控制[J].科学之友,2012,(3):44-45.
[3] 卢秋实.集中供热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潘阳:潘阳建筑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