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结

合集下载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四、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学重点总结

方剂学重点总结

1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2、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药:即针对主病或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者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

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者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 。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者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者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iii。

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 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3i。

药味加减的变化-——--——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

药量加减的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5 、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人参)败毒散(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杏仁甘草,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虚寒呕吐证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大建中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虚寒腹痛
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5.2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病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五味子、半夏、麝香、生姜
5.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易黄汤
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湿热带下
炒山药炒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8.安神剂
8.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重心安神,清热养血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
8.2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虚烦不眠证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至宝丹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痰热内闭心包证
生乌犀角、麝香、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
9.2温开
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寒闭证
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末(无灰酒熬膏)、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黎勒、檀香、沉香、丁香、荜茇、乳香
10.理气剂
10.1行气
越鞠丸
行气解郁
4.2清营涼血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方剂的基本概念一、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将一定数量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医治疾病而配制成的药物剂型。

方剂是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方剂的分类1. 按煎煮方法分类:有煎剂、汤剂、蒸馏剂、熏洗剂等。

2. 按疾病分类:有外感病、内伤病、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

3. 按用药部位分类:有输液剂、外用剂、内用剂等。

三、方剂的组成1. 主药: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一般1~2味。

2. 相药:增减主药功效或调剂主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3. 助药:增加主、相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4. 调味剂:味道芳香或提高疗效的物质,例如蜂蜜、蜂蜡等。

5. 调和剂: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增进疗效的药物。

四、方剂的起源方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积累和生活经验。

最早的中药方剂记载见于殷商刻文《甲骨文》。

第二节方剂的应用特点一、系列方剂的特点系列方剂是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用多种相似或相近的方剂,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例如《伤寒论》中的“桔梗汤系”、《金匮要略》中的“逍遥散系”等。

二、通用方剂的特点通用方剂是治疗某一疾病常用的方剂,具有广谱、疗效确切、用法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附子汤等。

三、特效方剂的特点特效方剂是针对某一病证而选择的特效方剂,具有疗效确切、用法严格、适应证明确的特点。

四、调和方剂的特点调和方剂是将多味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药物间相互调和、增进疗效的目的。

调和方剂的特点是药性相生相克,适应病情需要。

第三节方剂的临床应用一、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服用方法包括煎服、水煎口服、水煎外用、煎煮浸泡、熏洗、药泥敷贴等。

二、方剂的孕妇、儿童和老人服用1. 对于孕妇,应根据孕妇的体质、药物的药性和毒性、配伍的禁忌等,合理选方,适量用药。

2. 对于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适量的方剂,并注意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著作)《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

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名词解释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3、方剂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1)、提高疗效(提效)(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3)、产生新的功效(新效)(4)、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毒)5、方剂组成原则: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主要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为依据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方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能。

臣药: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1. 引言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学习方剂学的过程,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容方剂学是指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用药规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包括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经方学研究古代医籍中的方剂,处方学研究中医药临床处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和特点,药物学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3.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系统地学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是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验和临床实践,掌握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药物的配伍原则。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临床病例的分析,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理解。

4.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是中药的核心形式,通过合理配伍和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对方剂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学习方剂学的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阅读方剂经书,理解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原则。

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方剂的制备和炮制,掌握了一些常用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使用方法。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对方剂进行临床应用,了解了方剂的临床效应和注意事项。

6.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方剂学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方剂学需要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高方剂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外,方剂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病例支持,这也需要研究者的努力和合作。

7. 对方剂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方剂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

未来,方剂学将更加注重方剂的个体化,通过基因检测和个体差异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剂选择。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2。

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

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

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

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学知识点涉及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方剂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方剂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按用途分类:分为治疗疾病的方剂、保健养生的方剂和预防疾病的方剂等。

2.按制剂形式分类: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膏剂等。

3.按病机分类:分为表里虚实方、寒热方、气血津液方、痰湿方等。

4.按组方原则分类:分为单味药方、复方、方剂等。

二、组方原则组方原则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合理搭配和配伍。

以下是常见的组方原则:1.同治同药:指同种病证可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2.异治异药:指不同的病证需要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3.攻补兼施:指在方剂中既有攻的成分,又有补的成分,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4.辩证施用: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5.药物配伍禁忌:指一些药物之间不宜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影响疗效。

三、方剂的制备与应用方剂的制备过程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和煎煮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比例和炮制方法等。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应用方剂时,需要了解方剂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

四、方剂学的研究意义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禁忌,可以合理搭配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新方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方剂的制备过程和药物配伍规律,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和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总结: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制备与应用等是方剂学的核心知识点。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一、学习方剂学的初体验刚接触方剂学的时候,那真的是一头雾水啊。

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满是奇怪名字和复杂配伍的迷宫。

我就想啊,这都是些啥呀,怎么这么多药名凑在一起呢?像麻黄汤,我就琢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这几味药,怎么就组合成了一个能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子呢?那时候还不懂君臣佐使这些概念,就觉得特别神奇。

二、方剂学中的经典方剂1. 小柴胡汤这可是个大名鼎鼎的方子啊。

柴胡为君药,那在方子里的地位可是相当重要的。

黄芩呢,就像是柴胡的好搭档,跟它一起和解少阳。

半夏和生姜负责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补脾和中。

这个方子在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状的时候,那效果杠杠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有点类似的症状,就想到了小柴胡汤,虽然没有真的去抓药来喝,但就是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太厉害了。

2. 四物汤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这四味药,就像是一个养血的小团队。

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要是有血虚的情况,这个方子就很合适。

我有个女性同学,老是脸色苍白,月经不调,我们就开玩笑说她可以试试四物汤呢。

三、方剂学中的配伍原则方剂学里的配伍原则可讲究了。

君臣佐使,君药是主导,就像一个团队的队长,引领整个方子的方向。

臣药呢,是辅助君药发挥作用的。

佐药就比较复杂啦,有佐助药,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药效;有佐制药,制约君药或者臣药的毒性或者烈性;还有反佐药,这个就更奇妙了,在病重邪甚的时候,用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物来引导药力直达病所。

使药就像是一个导航员,引经报使,把药力带到需要的地方。

比如说,在一些治疗头痛的方剂里,可能会用川芎作为引经药,因为川芎能上行头目。

四、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剂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啊。

我自己就摸索出了一些小方法。

比如说,把相似功效的方子放在一起对比着学。

像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治疗外感病的,但是麻黄汤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干妈姓石
(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1.3扶正解表
败毒散
气虚外感证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人参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服之消。
桑菊连根,何人敢接枝
(桑叶、菊花、连翘、芦根、薄荷、杏仁、甘草、桔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风止住,弟兄辛勤干活
(防风、白芷、苍术、生地、川芎、细辛、黄芪,甘草、羌活)
小青龙汤
外寒内饮证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1.2辛凉解表
银翘散
温病初起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轻泻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皇后只笑
(麻黄、厚朴、枳实、芒硝)
小承气汤
阳明腑实轻证
轻下热结
大便不通,谵语潮热,脘腹痞满;或 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老黄舌,滑疾脉
大黄、厚朴、枳实
3调味承气汤
阳明腑实证
缓下热结
大便不通,恶热口渴;或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咽痛,正黄舌,滑数脉
皇后扫兴是密码
(麻黄、厚朴、芍药、杏仁、枳实、蜂蜜、麻子仁)
2.4攻补兼施
黄龙汤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攻下热结
益气养血
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生姜 大枣 桔梗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2.5逐水
3.4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
少阳阳明合病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3.3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寒热互结之痞证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心下痞满,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二胡二活只梗河边姜草,令兄生气
(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枳壳、桔梗、薄荷、生姜、甘草、茯苓、川芎、人参)
2.泻下剂
2.1寒下
大承气汤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
峻下热结
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大夫笑温脾,干姜参当草
(大黄、附子、芒硝、甘草、干姜、人参)
2.3润下
麻子仁丸
脾约证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
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十枣汤
1.悬饮
2.水肿
攻逐水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革更,干呕短气,水肿,二便不利,头痛目眩,苔滑,脉沉弦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证2妇人热入血室
和解少阳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功。
桂枝找勺炒姜
(桂枝、大枣,芍药、炙甘草、生姜)
九味羌活汤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
少阳湿热证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疼,小便短少,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舌红苔白腻,脉数弦滑
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赤芩枳竹茹,
热重寒轻湿夹痰,胸疲呕恶总能除。
3.2调和肝脾
1四逆散
阳郁厥逆之证,肝脾不和证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手足不温,泄利,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柴胡、炙干草、枳实、芍药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2逍遥散
肝郁血虚脾弱证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大黄、甘草、芒硝
4.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肠痈初起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2.2温下
温脾汤
寒积腹痛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
外感风寒表实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甘草、桂枝、杏仁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干妈姓桂
(甘草、麻黄、杏仁、桂枝)
桂枝汤
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花草叶豆穗,如何连牛耕
(金银花,甘草、竹叶、谈豆豉、荆芥穗、芦根、薄荷、连翘、牛蒡子、桔梗)
桑菊饮
风温初起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