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页/共48页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第11页/共48页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第14页/共48页
例 补合谷泻复溜可发汗,
泻合谷补复溜可止汗
补合谷泻复溜为发汗法,可用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 之表实症。补合谷可使卫阳生发,皮下温度升高,汗 孔疏泄,为排汗疏通道路。泻复溜可以激发经气,推 动体内津液,随疏通之经络汗出解表。
泻合谷补复溜为止汗法,可以用于人体阴阳脏腑偏盛 偏衰所致各种汗症。如邪入阳明,阳热蒸腾,体内阴 津外泄的大汗,泻合谷可激发诸经之气,增强祛邪能 力,调节汗孔开合。补复溜能调补肾阴,益气生津, 护表固卫,邪祛则津回,卫气外固,汗孔收闭,偏盛 偏衰的机能恢复正常,其汗自止。
第16页/共48页
2.针灸治疗原则 (1).“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也是八纲中的总纲。 病在表,属实,属热者,为阳→泻法,疾刺,刺出血。 病在里,属虚,属寒者,为阴→补法,留针,用灸法
。
第17页/共48页
表里----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 。
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针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第1页/共48页
一、疏通经络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四肢、五官相互联系的通 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 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 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引起种种病变。
第9页/共48页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 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 治疗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 平衡状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 理功能。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 就会发生 疾病。
第6页/共48页
二、扶正祛邪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邪气)两个方面。 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所谓邪气, 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 感六淫,痰饮、淤血和食积等。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 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 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 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 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不同的 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 气夺则虚。”
第24页/共48页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经络穴位诊察法是利用经络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 定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穴位病理反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利用视 察、触摸、按压、通电、加热等,检查有关经络 穴位,来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第25页/共48页
1、经络望诊法
经络望诊主要是观察经脉循行部位的皮肤所产生的各 种异常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如:皮肤颜色深浅、有无色素沉着、光泽鲜明光亮还 是枯燥晦暗;形态上或皱缩、肿胀,或下陷、隆起, 及斑疹有无等
第15页/共48页
例 补合谷 泻三阴交可下胎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泻三阴交可泄三经之阴血;合谷 为大肠经之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补合谷可补气。
补合谷泻三阴交可通过影响气血、冲任、脏腑这三方面而导致下胎:
1影响气血,即增加妊娠妇人体内有余之气,减损不足之阴血,造成气 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的生长,导致下胎。
第2页/共48页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 要大法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 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阻滞,而引起种种病 变,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 气血。经络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 宜补法;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属实证,治 宜泻法,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属于气血虚衰、或属于 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疏通经络,就 是调理经气。经气包括了人体的元气、谷气、宗气等, 对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 重要作用。
第3页/共48页
(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针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经络,通 过经气的作用、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 瘀滞、理其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 足阳明胃经浊气上逆,引起呕吐,足阳明胃经清气不 升引起的腹泻、腹胀等症,均可取足阳明经足三里治 之。以上均可通过疏理阳明经气,调理气血,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2影响冲任,即泻足三阴经之阴血,使冲任受损,冲任失调,胎元失养, 气循经而导胎下行,胎元本已失养,加之气的推动,胎元不固,而致 下胎。
2影响脏腑,使肝藏血、脾生血、肾藏精等脏腑功能失常,造成胎元不 固,肺主气降,肺降太过,而致下胎。
三种作用机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气血失调可 使脏腑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常可使气血失调;同样冲任损也可导致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也可损伤冲任。 总之,补合谷泻三阴交不论是作用于机体的气血,冲任,还是脏腑, 最终都能导致下胎。
第19页/共48页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 消长。
虚指正气不足→补法,或针灸并用。 实指邪气旺盛或人体功能过度亢盛→泻 法,或刺出血。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夹杂→根据 虚实轻重,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 补泻兼施的方法。
第20页/共48页
“八纲”辩证
阴
里——深刺
寒——留针、宜灸
第4页/共48页
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灵 枢•官针》针对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经络的方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人体疾病可从经络反映出 来,内病反映于外在的症状,外病人里都可以通过经 络通导;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证 候的功能又有传导感应,调理气血的虚实作用。用针 灸疗法所以能治疾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 调整气血虚实的功能。在疾病情况下出现气血不和及 阴阳偏盛的虚实证候,这时运用针灸治法在于扶正祛 邪,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经络调整虚实功能是以 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用为基础,针灸疗法是通 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 功能,使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 是动病:由于外邪侵入经络引起经气的变化而 产生的疾病。 所生病:由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经气 变化而表现出来的症候。 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特定的证候表现形式,临床 可按照疾病证候进行辨证归经。
第23页/共48页
(二)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按疾病证候所产生的具体部位与经 络循行的关系作为依据来进行归经的形式。
病有在脏腑,在经络,有在筋骨,在 皮肉。
在经络,在皮肉属表→浅刺疾出。 在脏腑,在筋骨属里→深刺久留。
第18页/共48页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寒证指人体阴气盛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 而致病。(根据虚实,表里的不同,可用留 针,用补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 热证指人体阳气盛阴不足而不能抵御热邪 而致病。(根据表里,全身或局部症状,可 用疾刺,用泻法或刺出血,不用灸法。
第7页/共48页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 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 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 中,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 应予以泻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 病程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 正虚而邪不盛的病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 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 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 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 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邪后扶正。
第5页/共48页
当针刺入穴位之时,无论是泻其有余,还是补其不足,均是一种通过 局部刺激产生感觉使之得气,使局部穴位兴奋活跃,经络畅通则血行 气通,祛邪外出,故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说法,同样是经络 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疏通经络就是 调理经气,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 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针灸治病就是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 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经络 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 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经;经络气血逆乱者或由于气血 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针灸具有良好 的镇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大凡疼痛,多由经络闭阻不通,气血瘀 滞不行而引起,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使经络通畅,气 血调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针灸的作用在于调和阴阳,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 阴阳的偏盛偏衰,是机体阴阳和调,保持精气充沛、 形气相合、神气内存。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 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此外,由于阴阳之间可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 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所以又有“从阴引阳、从 阳引阴”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调和阴阳。
第8页/共48页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 灸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 两个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 灸属补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 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 感温热邪气,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 刺放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 热、启闭、开窍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 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 应用;而十宣、十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 用。
四、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
1.恰当的配伍经络、腧穴
经络配伍
腧穴配伍
如 太冲 阳陵泉
泻肝胆之火
丰隆 阴陵泉
化痰除湿
足三里 三阴交 补气益血
第13页/共48页
2.恰当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应用: 例 补照海 泻申脉治疗失眠
泻照海 补申脉治疗嗜睡 阳气盛 阴气虚可导致失眠 阴气盛阳气虚可导致嗜睡 失眠当补阴泻阳 嗜睡当补阳泻阴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跷脉所生之处,申脉穴为 足太阳膀胱经穴,阳跷脉所生处,阳跷行于阳 ,主活 动和清醒状态,阴跷行于阴,主安静和睡眠状态。补 照海泻申脉可以使阴跷脉盛而阳跷脉衰,而使其目闭 而欲睡,达到安神宁心的作用。
第26页/共48页
2、经络触诊
经络触诊又称“经穴按压”,是在经络循行部位或有 关腧穴进行按压、触摸,寻找阳性反应或异常变化, 以判断疾病之所在的方法。 用切按,循摄等方法在经穴部位寻找异常变化,如压 痛。寒温,结节,凹陷和皮疹,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八
虚——补法、少针多灸
纲 阳 表——浅刺
热——浅刺疾出,泻法
实——泻法,多针少灸
第21页/共48页
经络辩证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络的分布规律、 与脏腑器官的联系特点、功能特性和经络异常反映, 辨别经络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提供临床依据 。 。
第22页/共48页
(一)辨证归经
第10页/共48页
(二)阴阳失调的治疗原则
既然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理 阴阳、使阴阳失调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阴阳的相 对平衡,则是针灸治疗学的基本原则。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是阴阳偏盛 偏衰得以纠正,使之在新的基础上达到阴阳平衡。
第11页/共48页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第14页/共48页
例 补合谷泻复溜可发汗,
泻合谷补复溜可止汗
补合谷泻复溜为发汗法,可用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 之表实症。补合谷可使卫阳生发,皮下温度升高,汗 孔疏泄,为排汗疏通道路。泻复溜可以激发经气,推 动体内津液,随疏通之经络汗出解表。
泻合谷补复溜为止汗法,可以用于人体阴阳脏腑偏盛 偏衰所致各种汗症。如邪入阳明,阳热蒸腾,体内阴 津外泄的大汗,泻合谷可激发诸经之气,增强祛邪能 力,调节汗孔开合。补复溜能调补肾阴,益气生津, 护表固卫,邪祛则津回,卫气外固,汗孔收闭,偏盛 偏衰的机能恢复正常,其汗自止。
第16页/共48页
2.针灸治疗原则 (1).“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也是八纲中的总纲。 病在表,属实,属热者,为阳→泻法,疾刺,刺出血。 病在里,属虚,属寒者,为阴→补法,留针,用灸法
。
第17页/共48页
表里----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 。
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针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第1页/共48页
一、疏通经络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经络是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肤、四肢、五官相互联系的通 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 织功能活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成为一 个完整的有机体。所以一旦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引起种种病变。
第9页/共48页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 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 治疗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 平衡状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 理功能。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 就会发生 疾病。
第6页/共48页
二、扶正祛邪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邪气)两个方面。 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所谓邪气, 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 感六淫,痰饮、淤血和食积等。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 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 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 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 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不同的 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 气夺则虚。”
第24页/共48页
(三)经络穴位诊察法
经络穴位诊察法是利用经络穴位的物理和生物特 定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穴位病理反应的各种表现形式为指标,利用视 察、触摸、按压、通电、加热等,检查有关经络 穴位,来获得诊断疾病的依据。
第25页/共48页
1、经络望诊法
经络望诊主要是观察经脉循行部位的皮肤所产生的各 种异常改变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如:皮肤颜色深浅、有无色素沉着、光泽鲜明光亮还 是枯燥晦暗;形态上或皱缩、肿胀,或下陷、隆起, 及斑疹有无等
第15页/共48页
例 补合谷 泻三阴交可下胎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泻三阴交可泄三经之阴血;合谷 为大肠经之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补合谷可补气。
补合谷泻三阴交可通过影响气血、冲任、脏腑这三方面而导致下胎:
1影响气血,即增加妊娠妇人体内有余之气,减损不足之阴血,造成气 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的生长,导致下胎。
第2页/共48页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 要大法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 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阻滞,而引起种种病 变,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 气血。经络气血虚衰,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 宜补法;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属实证,治 宜泻法,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属于气血虚衰、或属于 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疏通经络,就 是调理经气。经气包括了人体的元气、谷气、宗气等, 对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 重要作用。
第3页/共48页
(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针灸治病是采用针法和灸法,作用于腧穴、经络,通 过经气的作用、调阴阳,补虚泻实,扶正祛邪、通其 瘀滞、理其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如 足阳明胃经浊气上逆,引起呕吐,足阳明胃经清气不 升引起的腹泻、腹胀等症,均可取足阳明经足三里治 之。以上均可通过疏理阳明经气,调理气血,而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2影响冲任,即泻足三阴经之阴血,使冲任受损,冲任失调,胎元失养, 气循经而导胎下行,胎元本已失养,加之气的推动,胎元不固,而致 下胎。
2影响脏腑,使肝藏血、脾生血、肾藏精等脏腑功能失常,造成胎元不 固,肺主气降,肺降太过,而致下胎。
三种作用机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气血失调可 使脏腑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常可使气血失调;同样冲任损也可导致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也可损伤冲任。 总之,补合谷泻三阴交不论是作用于机体的气血,冲任,还是脏腑, 最终都能导致下胎。
第19页/共48页
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 消长。
虚指正气不足→补法,或针灸并用。 实指邪气旺盛或人体功能过度亢盛→泻 法,或刺出血。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夹杂→根据 虚实轻重,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 补泻兼施的方法。
第20页/共48页
“八纲”辩证
阴
里——深刺
寒——留针、宜灸
第4页/共48页
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黄帝内经》中《灵 枢•官针》针对不同原因推出了疏通经络的方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人体疾病可从经络反映出 来,内病反映于外在的症状,外病人里都可以通过经 络通导;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既有抗御病邪反映证 候的功能又有传导感应,调理气血的虚实作用。用针 灸疗法所以能治疾病,就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 调整气血虚实的功能。在疾病情况下出现气血不和及 阴阳偏盛的虚实证候,这时运用针灸治法在于扶正祛 邪,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经络调整虚实功能是以 它正常情况下的协调阴阳作用为基础,针灸疗法是通 过适当的穴位和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 功能,使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辨证归经是以临床证候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 是动病:由于外邪侵入经络引起经气的变化而 产生的疾病。 所生病:由于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所引起经气 变化而表现出来的症候。 每条经脉都有自己特定的证候表现形式,临床 可按照疾病证候进行辨证归经。
第23页/共48页
(二)辨位归经
辨位归经是按疾病证候所产生的具体部位与经 络循行的关系作为依据来进行归经的形式。
病有在脏腑,在经络,有在筋骨,在 皮肉。
在经络,在皮肉属表→浅刺疾出。 在脏腑,在筋骨属里→深刺久留。
第18页/共48页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寒证指人体阴气盛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 而致病。(根据虚实,表里的不同,可用留 针,用补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 热证指人体阳气盛阴不足而不能抵御热邪 而致病。(根据表里,全身或局部症状,可 用疾刺,用泻法或刺出血,不用灸法。
第7页/共48页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 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 愈方面转化。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 中,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 应予以泻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 病程中所占的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 正虚而邪不盛的病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 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 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 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 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邪后扶正。
第5页/共48页
当针刺入穴位之时,无论是泻其有余,还是补其不足,均是一种通过 局部刺激产生感觉使之得气,使局部穴位兴奋活跃,经络畅通则血行 气通,祛邪外出,故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说法,同样是经络 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疏通经络就是 调理经气,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 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针灸治病就是采用针法或灸术作用于经络、腧穴,通过经 气的作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经络 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 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经;经络气血逆乱者或由于气血 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针灸具有良好 的镇痛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大凡疼痛,多由经络闭阻不通,气血瘀 滞不行而引起,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使经络通畅,气 血调和,变“不通则痛”为“通则不痛”,
针灸的作用在于调和阴阳,针灸治病的关键在于调节 阴阳的偏盛偏衰,是机体阴阳和调,保持精气充沛、 形气相合、神气内存。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 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 此外,由于阴阳之间可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治阴 应顾及阳,治阳应顾及阴,所以又有“从阴引阳、从 阳引阴”等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仍是调和阴阳。
第8页/共48页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 灸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 两个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 灸属补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 神阙、大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 感温热邪气,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 刺放血,再取大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 热、启闭、开窍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 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 应用;而十宣、十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