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一线语文教师所重视。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效度被教师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教学导入,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内容的拓展,无一不渗透信息技术,其在语文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殊不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体现却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果。

笔者就教学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做点思考:
一、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则空洞乏味
案例: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时候。

向学生展示了精美的教学课件。

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精选了与课文匹配的画面,其形态美和色彩美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并且,对教师画面进行了动画效果的处理,景象不断变化。

甚至,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教师还利用课件动画对学生进行表扬。

整个课堂过程非常热闹。

思考:
辩证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未必就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件的使用,应该能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为目的。

否则就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或者束缚了学生对话文本活动效度。

教学中,应该使课件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显然,这一教学案例中的课件使用,已经束缚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

整个课堂看上去非常热闹,学生情趣盎然,都在关注课件,但是,这是学生对精美的教学课件本身的兴趣,对融合进课件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件欣赏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错过了。

在无形中,干扰并且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与想象能力。

对于这样的课件,我们应该给以热闹适当“降温”,因为,我们应该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以课件为媒介,有效地对话文本,让课件促进高效课堂的产生。

二、展示频繁,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火车如何爬上青龙坡,用动画效果设计,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前进。

并且,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

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若有所悟。

思考:
曾听说,江苏常州在某次阅读教学竞赛中,提出了一个限制性的要求:不得使用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为了展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笔者以为,如此做法虽然有极端的嫌疑,但是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当下,在多媒体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话题的时候,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依赖于课件。

我们应该思考:在我们的课堂上,课件是不是必须使用?阅读教学离开了课件,我们的教学效果会不会打折扣?笔者以为:教学中,可以不用课件的时候,完全可以放弃课件。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观看火车的行走路线,虽然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帮助,但是,效果不是很好。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画出火车怎么样爬上坡的线路图,学生便会清楚地了解火车行进的过程。

解决这样的教学难点只需要很短的两三分钟,而且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

其他的时间,便用来指导学生
进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的效果得以最优化。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是否使用教学课件,笔者以为:非必须,则不必,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三、课件看似丰富,却让学习主体被动接受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在教学课件运用上,笔者关注了这样的几个环节:
一是播放了“梅花怒放”的影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梅花品格清高,在此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是听课文录音,对课文有整体印象;三是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生字,在点名读生字的时候,如果学生读准确了,教师就会点击汉字,出现一个卡通说话:“你真聪明!”之类的点评;四是讲外祖父的话设置成课件,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模仿;五是将每个生字的笔顺设置成课件演示;六是播放“送梅花图”的录像;七是在课堂教学结束环节,教师播放影音文件《我的中国心》,并且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思考: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在教学中高频率的课件使用,使得教学课件成为了维系整个课堂教学的命脉。

教师就像是讲解员成播音员,学生成了这台戏剧的“看客”。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体地位就这样被课件霸占了。

笔者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才有可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并且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而怎么样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方法。

笔者以为: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当然,也包括教学前的准备以及教学后续活动等。

设计教案,课件设计,作业设计,课堂学习等环节,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

否则,所设计的只是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所表演的“剧本”。

信息技术既然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那么在教学中,就不能当作教学的全部那样,我们就走进了注入式教学的误区了。

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笔者以为:应该还其辅助的作用,该收手时就收手,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