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同步写作七年级下——写出人物的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同步写作七年级下——写出人物的精神
写作精要指导
花有几样红,人物各不同。

有的人忠厚老实,有的人勤奋严谨,有的人乐于助人,有的人不拘小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想把一个人写得真实、鲜活,就得抓住他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来描写,这样才能让他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鲜明、丰满立体。

那么什么是人物精神呢?我们先来欣赏《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片段二:
李逵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

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

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

——《水浒传》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在《水浒传》这两次写到的打虎场面中,打虎的人物不一样,因此打虎的情节描写也不一样。

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展现武松和李逵遇虎时的不同情景和两人打虎时的不同情感,从而体现出两个人物独特的精神风貌。

武松打虎是“慌”。

在《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一回中,作者通过“乱”“直”“紧紧”“只顾打”这些词来展现武松打虎的慌乱。

结合上下文可知,武松此时遇到老虎纯属意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在动作描写上,作者着力体现武松的慌张,体现出他拼尽全力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

恰好武松的“慌”,
与之前他上景阳冈时的盲目自信形成反差,表现了其自负、盲目相信自己、对他人戒备心太重的性格特点。

而李逵打虎是“狠”。

在《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一回中,作者用“看得仔细”“舍命一戳”“正中”“使得力重”这些词来展现李逵打虎的凶狠。

这个“狠”,并不仅仅指力气大。

结合上下文可知,李逵此刻打虎是为自己的母亲报仇,他准备得很充分。

在动作描写上,作者着力体现李逵打虎时的快、准、狠,胆大心细。

李逵的“狠”体现出他平日大大咧咧的性格中所隐藏的粗中有细、做事果断的一面,这样的描写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刻画人物不仅要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还应通过典型的细节和情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才能真正将人物写得有血有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出人物的精神呢?有如下几个方法。

一、精神因事而显——精选事例
若想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突显人物精神,选择典型的事例尤为重要。

比如在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作者写道: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作者选取闻一多先生著书立说、起草政治传单,以及走上街头游行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作为民主战士不畏强权、无私无畏的精神。

再如季羡林的《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

忘记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到城外。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

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季羡林选取了自己与老舍先生在理发馆偶遇的片段。

老舍先生在镜子中还不忘跟他打招呼,临走时还为作者付理发的钱这些典型的小事,平易自然,表现了老舍先生虽为前辈却细心体贴、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

又如曹文轩先生在《回忆我的语文老师》中叙述的他与老师之间难忘的事:作者通过记叙这件事,将这位语文老师的认真严谨、循循善诱、对学生负责等精神展露无遗,但这位老师身上更珍贵的品质是真诚和质朴,是她教会自己的学生:文章内容的真实动人远比文辞上的华丽更重要。

正如曹文轩先生所说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他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

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

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

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

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

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

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通过阅读学习上面的课文片段和名家散文片段,我们可以认识到,一篇写人的文章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对人物事例的选择是否典型。

二、细节描写,彰显品质
要想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除了选取和此人有关的典型事例外,还离不开细节的描写。

比如冯骥才的《泥人张》中的片段: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小泥团往桌上“啪”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这段话通过泥人张就地取材、单手捏泥人的动作描写,用“抠”“端”“瞅”“摆弄”“捏弄”等几个传神的动词,写出他的技艺高超。

“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这句话又为下文泥人张捏出海张五并“贱卖”泥人做铺垫,泥人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击了海张五的侮辱与挑衅,体现了他不卑不亢的性格。

又如《湖北日报》刊登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文章报道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绝症、妻子感染新冠肺炎,他却依旧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奋战30余天的感人故事:1月26日,大年初二。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了29天。

这里是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目前收治的全部为转诊确诊的患者。

晚上9时,57岁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带着疲惫,一瘸一拐地走向记者。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

“您家莫急莫急,在医院门口吗?我马上安排人出来接。


“搞快点儿,搞快点儿,这个事情一会儿都等不得,马上就搞!”
浓眉,黝黑,风风火火。

一小会儿,他接打了6个电话,整个走廊都能听到他在喊。

“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

”从小在武汉硚口长大的张定宇笑着为自己打圆场。

“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提起那个埋在心里的秘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
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这段话中有特点鲜明的语言描写“莫急莫急”“搞快点儿”,有外貌描写“浓眉”“黝黑”,还有张定宇医生自己的陈述“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这些描写都将人物与病魔抗争、不屈不挠、仁心仁术的感人精神体现得十分充分。

三、绿叶扶花,侧面描写
清代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写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写人物时,如果直接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不足以表现出其精神,便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对其精神加以衬托。

如在课文《邓稼先》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这里是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进行对比,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奥本海默的行为衬托出邓稼先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

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又如《孙权劝学》中用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一称赞,从侧面烘托出吕蒙的好学。

四、画龙点睛,抒情议论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还可以借助抒情和议论来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比如在课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些议论都是对闻一多先生精神的明确概括,是对闻一多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全文的精彩总结。

又如宋庆龄在《我们时代的英雄》中对白求恩先生的议论:
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今天这些任务是世界性的,因此当代英雄——无论是在本国或外国工作——也是世界英雄,非但在历史上是如此,而且现在也是如此。

诺尔曼·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以上这些例子中的精彩抒情和议论,不仅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而且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在写作中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篇文章立意的深度与议论抒情的准确应当是很有关系的。

最后,写出人物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写作中,要以“我”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唤醒自我意识,唤醒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储备。

写作时不仅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部分点出“我”的感受,还要在具体事件和细致描写中融入“我”的真情实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悟和思考,真正写出“我”与这些人物的“关系”。

只有忠于切身感受,才能写出鲜明的人物精神。

只有融入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思考,文章才会有深度和价值。

原创作文展示
第一题: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也不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我的好朋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1)班于仕远
他是我的好朋友,个子不高,每天都要和学校里新种下的小树苗比身高,却总是完败给小树苗。

与身体相比,他的脑袋却显得有点儿大,我总是笑称他脑容量大。

他戴着两个“啤酒瓶底”——一副厚厚的眼镜。

不过这也掩盖不了他眼中因才华而跳动的小火苗。

无论什么样的数学题,他只要一扫,眼镜中闪现一道灵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虽然他很聪明,但他并没有骄傲自大。

有一次,我被一道题难住了,急得我满头大汗,他走过来,只看了一眼,便开始详细且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他巧妙的解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在我身边,他的智慧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正像星星散发出的柔和的光一样,无时不在打动着我。

【点评】
片段抓住了人物的突出特征,个子矮、脑袋大,还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从而突出人物聪明、灵动、可爱的特点。

同时,这段文字还写了朋友为“我”不厌其烦讲解难题的事例,体现了人物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的好朋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3)班刘欣怡
她系好围裙,戴好套袖,头发挽得干净利落,就如平常一般,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露着属于她的自信。

随着肉馅下锅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灶台上蓝色的火焰迅速涨起,油锅里飞溅出星星点点的热油。

她飞快地用铲子进行翻炒,左手又紧紧握住锅柄,锐利的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平底锅里的肉馅,仿佛要把平底锅看穿。

威风的样子加上迅猛的动作,她照猫画虎,俨然像个厨师,但面对灶台上来势汹汹的火焰,她明显有些乱了阵脚,眉头紧蹙到了一起,眼睛也眯着像弯弯的月牙。

她一边翻炒着锅里欢腾的食材,一边手忙脚乱地找酱油,还要时不时地注意火候的大小。

站在旁边的我很想上前帮她,却又想到她平时倔强要强的性格,就站在了原地。

【点评】
片段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将人物在厨房做饭的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飞快地用铲子进行翻炒”“紧紧握住锅柄”“乱了阵脚”“眉头紧蹙”等词语准确
地将人物的慌乱和无助展现出来,但后面对人物的描写能使人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努力和坚持,从而体现出人物倔强要强的精神气质。

该片段语言生动,十分传神。

我的好朋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1)班蒋乐一
说起小卓,她可真是十分有特点。

当其他女孩子都想尽办法要穿着花花绿绿的“潮服”来学校时,她却总是规规矩矩地穿着一身蓝绿相衬的校服。

她个头高且挺拔,鼻子端正,轮廓优美,齐肩的黑发总是松松散散地扎在脑后。

她很爱笑,当她笑起来时,随着嘴角的上扬,总会有两个酒窝挂在圆圆的脸上,狭长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显得十分憨厚可爱。

我很喜欢研究厨艺,参加过班级的现场厨艺分享,无奈却不擅长。

当时我决定要做马卡龙,经过数小时的制作,我终于完成了。

但不知哪个步骤出了问题,我的马卡龙硬得出奇,可以说是“掷地有声”,且卖相也不好看。

在品尝环节,其他人的作品都被抢着品尝,却没有人愿意品尝我的,这使我的脸因为尴尬而涨得通红,辛酸感不由得涌入鼻腔。

这时,有人拿起了一块马卡龙。

原来是小卓!她轻轻地把马卡龙放进嘴里,眯着眼,小心地咀嚼着,仿佛正在品尝米其林三星餐厅中上等的菜肴。

正当我惊讶时,她缓缓地抬起手,问道:“我能再吃几个吗?”她抿起红润的嘴唇,上扬起嘴角,酒窝像初春时的花朵一样在脸上绽放开来。

我呆呆地说不出话,心中却像和风吹拂的水面般泛起了层层的涟漪……
【点评】
片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小卓与其他人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比如通过别人常穿各种“潮服”,小卓却一身校服,体现她朴实憨厚的精神;别人对“我”的厨艺避之唯恐不及,小卓却小心品尝,缓解“我”的尴尬,从而突出小卓温暖、善良、憨厚的人物形象特征。

第二题: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

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

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

不少于500字。

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3)班丁正
那是在秋高气爽的十月,我们全班来到了青龙湖公园,进行定向越野活动。

本来平淡如常的活动,却因为我们组的三个人——“胖队长”“小学霸”和我的争论,起了不小的风波。

“嘟——”随着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组的“小学霸”一马当先。

他拿过地图,完全没有顾及“胖队长”的“指示”就冲了出去。

这时我没了主意,但还是选择相信“小学霸”,一路紧跟着他飞奔到了第一个指定地点,打卡成功了!“跟着学霸,到底是不会错的!”第一次的成功印证了我心里的想法。

可一想到可怜兮兮的“胖队长”,心里又过意不去了……
正当“小学霸”手拿地图在观察时,“胖队长”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嘴里还嘟囔着:“俺来晚了,俺来晚了……怎么不等等本队长商量一下呢!”“小学霸”瞥了他一眼,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就这样的体力还当队长,真不知道你怎么有这么好的运气,能抽到队长的签!”我看到“胖队长”的蹒跚身影、听到他说的搞笑话语,本想笑,却又被“小学霸”的话吓了一跳。

“那本队长就是运气好,抽到上上签,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啊!来来来,快和俺商量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做……”“对!对!抓紧研究下一步才是最主要的……”我为了缓和紧张的氛围,赶紧附和着。

“我们要把远处的点拿了,这样最后离终点更近……”“小学霸”自言自语道。

谁知“胖队长”听完不乐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嚷嚷:“不行不行,这可要累死俺了,我们先去最近的B点……”“小学霸”扶了一下眼镜,说:“先去B 点不行,B点哪里都不通,最后再去B点,况且B点离终点最近。

”“胖队长”夺过地图,眼睛眯成一条缝,仔细看着地图:“你看B点这里的路……”“那条路是树林里的,全是杂草,你能走?”“小学霸”还没等队长把话说完,便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

我呆呆地立在一旁,不知谁对谁错。

“先去远的点!”“先去近的点!”“小学霸”握紧了小拳头,“胖队长”拍打着自己的肚皮,两个人还在喋喋不休。

此时,看到落在一旁的地图我突然发现,在远点和近点的中间不是有一条小路吗?“来!看这里!”我拿起地图,认真地指给他们,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条路最近,既节省体力,又节约时间!”“胖队长”拍拍我的肩膀:“不错,还是我的诸葛军师厉害!”“小学
霸”的脸色也缓和了许多,这就是默认了。

我也为自己的勇气和坚持促进了大家的和睦而感到欣喜。

就这样,我们沿着新的路线行进了。

虽然一路上还是争论不断、吵吵闹闹,但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小学霸”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建议;“胖队长”的脚步也加快了许多,还为我们增添了许多快乐;而我也有了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争论,有什么不好呢?
【点评】
文章设置了定向越野活动中的路线选择引发了争执这一场景,将“小学霸”和“胖队长”两个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一方面是对“小学霸”进行语言描写,如“真不知道你怎么有这么好的运气,能抽到队长的签!”和“那条路是树林里的,全是杂草,你能走?”等,极力表现了“小学霸”的自信满满和有些张扬跋扈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是对“胖队长”进行语言、动作的描写,如“俺来晚了,俺来晚了……怎么不等等本队长商量一下呢!”和“一屁股坐在地上嚷嚷”等,借此体现他的插科打诨、步步退让。

最后两人在“我”的劝说下缓和了气氛,一起继续去完成任务。

作者通过设置场景,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将人物塑造得生动形象。

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1)班孙郁桐
争论,就是争吵和论说,但争论可能会比争吵更为理智些。

也许有人会觉得争论不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其实不然,这不仅会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而且能化解彼此的矛盾。

有一次争论就令我永生难忘。

小时候的我淘气又不懂事,尤其喜欢在体育课上胡闹,也总和体育老师对着干。

那天,我们一如既往上着体育课,准备踢足球。

足球是我最喜欢的运动。

可是,我在踢足球的时候不小心踢到了班里的同学,于是,我和老师的“大战”一触即发。

只见老师气势汹汹地向我走来,冲我大喊道:“出去罚站去!背着站!”我没有动,双手紧紧地攥成了拳头。

“出去!没听见吗?”我当时心里特别委屈,我只是不小心踢到的,凭什么让我出去罚站?“凭什么?”我冲着老师大喊一声,此时的我十分害怕,又非常盲目自信。

“凭你踢到了别人的头,凭我在课前多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