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二年级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 2023.0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题,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虽已呈现出明显的汉化倾向,如在祖源认同上攀附华夏先祖,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未以“中国”自居。

辽金则不然,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且仍尊宋为“中国”。

这说明
A.民族交融使得民族隔阂消除C.以夷变夏成为当时历史主流
B.中原文化同化边疆民族文化D.文化中国的理念进一步加深
2.《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以上言论
A.确立了古代君上民下的政治传统C.指出了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奥秘
B.表达了古代民本思想的阶级本质D.说明先秦儒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3.明清之际曾称耶稣会士传播的西学为“利氏学”,“利”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史载他先着僧服,后改穿儒服,起中国名字,并试图融入中国社会:“如果你们皇上能看见我现在这样子该多好,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为中国人。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C.打开在中国传教的突破口
B.深刻学习中国的儒学文化D.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4.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奥利弗·哥尔德史密斯、德国的莱布尼茨等都在自己的不同著作中介绍中国儒家的仁政和德治,宣扬仁政和德治下君主专制权力实施的榜样,倡导君主不以君权神授而要以道德和民生为准绳。

据此可见
A.启蒙思想以儒学为借鉴寻求欧洲现代精神
B.仁政和德治均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
C.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D.中华古老文明蕴含着理性与宽厚包容精神
5.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地区。

下列历史遗存中能为古埃及文明提供佐证的是
6.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神,整个客观世界之所以如此,都是出于神的有目的的安排。

所以他反对研究客观的自然界,认为那是神的领域,人没有能力去认识,人应该认识自已。

据此“他”应该是
A.希罗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7.公元800年12月25日,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大帝加冕,并在拉特兰教堂安放一幅镶嵌彩图,内容是圣彼得(耶稣的门徒之一)正在把披风送给教皇,把旗帜送给国王,祷文上写着:“圣彼得把生命赐给教皇利奥,把胜利赠与国王查理!”这就是“格拉西亚信条”。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
A.教皇是整个欧洲的主宰C.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B.教会与国王的冲突严重D.基督教会加速欧洲统一
8.考古学家R·M·Adams说:“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侵(16世纪)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这一说法
A.揭示了印第安诸文明衰落的原因C.表明了古代美洲文化的历史悠久
B.佐证了西班牙工业资本主义强大D.指出了文明交流是古代历史主流
9.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备某种“宇宙秩序”的复杂象征意义。

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

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A.显示高超建筑技术水平C.炫耀北魏经济繁荣富庶
B.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D.满足统治阶级生活需要
10.近代西班牙殖民美洲期间,不仅限制本国人自由迁徙到殖民地,也不欢迎非西班牙人。

面对殖民地白人女性移民较少的情况,西班牙政府通常鼓励与原住民通婚。

以上政策导致拉丁美洲
A.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C.印第安人口数量急剧锐减
B.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D.黑人成为当地主要种族
11.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其中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约有1500万左右。

移民与祖国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

据统计,从1862到1949年,海外移民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地的投资企业数即达25510家。

由此可见海外移民A.带动了所居国家经济发展 C.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B.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D.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出现12.下图是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统计图,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改变了美国欧洲文化的主流地位C.促进了美国多元文化之间的交融
B.开始出现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D.移民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高
13.最早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经中亚、印度到达罗马的道路。

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丝路网络”的概念,它将原来经中亚陆路的丝绸之路命名为“绿洲路”或“沙漠路”,并加入了“草原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路线。

这说明
A.历史概念是后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C.研究历史需史料越丰富才越接近史实
B.历史学家立场不同导致无法形成共识D.历史认识是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
14.唐诗既有文学的艺术性,又有历史的纪实性。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其中有诗句“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该诗句
A.展现了物质文化交流的实况C.反映了唐代对外友好的政策
B.讴歌了唐代中外使者的作用D.歌颂了中外友人间深情厚谊
15.《2019年全球贸易报告》指出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贸易中最具活力的贸易形式。

报告还显示,从2005年开始全球货物贸易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4.6%,而服务贸易的增长率达5.4%。

此外服务贸易以10%的的增长速度,在很多发展中经济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受益于
A.关贸总协定的签署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D.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
16.潘趣酒大碗是用来盛放混合性酒类饮料-潘趣酒的碗状器皿。

18世纪,英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趣味”初步形成,中国潘趣酒碗作为该时期的特殊消费品,成为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消费现象。

潘趣酒碗在英国的流行反映了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17.公元前324年,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迎娶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为妻,许多马其顿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

他还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

据此可知,亚历山大此举
A.意在缓和马其顿王国内部矛盾C.消除了帝国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B.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D.导致希腊文化取代了东方文化
18.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曾评价成吉思汗是“千年风云第一人”,其评判标准是“由谁缩小了地球为原则”。

这一评价主要基于成吉思汗
A.发动了漠北统一战争C.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B.建立了强盛大蒙古国D.发动第一次西征战争
19.在中美洲出土的大量的古文字作品中,找不到一封书信或者公文,契约类的经济文书也极少见,基本上是用来记录君王的政绩,为他们歌功颂德。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文字社会功能发挥具有局限性
B.社会经济与政治统治极端落后
C.平民受到贵族残酷的政治迫害
D.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异常缓慢
20.19世纪50年代,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医生合信与中国人合作,翻译了《全体新论》、《西医概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书籍,系统地将西方医学介绍到中国。

西医传人中国
A.打破了中医一统天下的局面C.旨在提升中国医疗服务水平
B.建立了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D.导致中医优良治病传统消失
21.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东亚多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反对侵略恃强凌弱,实行国家无大小和睦相处,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等原则。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西方文化的改头换面C.绝对平均主义的盛行
B.儒家文化的推陈出新D.个人自由主义的传播
22.据史书记载,礼、乐、射、御、书、数是商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必修科目。

如《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养国子(公卿大夫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

据此可知,商周时期的学校
A.提升了商朝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C.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的兴起
B.意在为统治者培养人才D.加快了社会转型的速度
23.近几年来,中国召开一些关于遗产保护的国际研讨会,如“机遇与挑战-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等,通过了《北京共识》、《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的无锡建议》。

据此可以看出,中国
A.文化遗产居于世界的前列 C.积极与国际遗产保护接轨
B.加大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 D.加强了立法保护文化遗产
24.物联网技术产生后,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地球村”。

据此可知,信息革命具备的特征是
A.智慧化
B.协同化
C.融合化
D.高新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的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官式
建筑的最高水准,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中”是北京城设计与建设的一个法
宝:北京城居天下之中,皇城居京城之中,宫城又居皇城之中,而宫城又以中轴线
为中。

北京城又是按照《周礼·考工记》都城方正形理论建造的,居中与对称相呼
应,宫殿、坛庙等也多是对称的。

正阳门,突出“正”-中即是正,正即是中;皇
城的六座门即天安、地安、东安、西安、长安左、长安右,都突出“安”,反映人
们对于个人安康、家庭安福、自然安顺、社会安泰、世界安宁的期待;太和、中和、
保和三殿与太和、协和、熙和三门,都突出“和”字,则是人们对于个人和悦、家庭和睦、自然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愿景。

---摘编自闫崇年《大故宫》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京故宫建筑群蕴含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理念?(6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别运用所学古代朝鲜和古代日本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8分)
材料一隋唐统一国家重新建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恢复。

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中国东南沿海上的转口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因印度和中亚地区于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制瓷技术又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瓷器逐步成为了与丝绸同等重要的主要出口商品。

及至宋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趋于式微,南宋朝廷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以增加政府收入。

自8世纪中叶开始,利用印度洋季风洋流,由中国南海经东南亚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地区的海路商贸往返航线开始更受欢迎。

因海外贸易的刺激,许多生产外销瓷的南方窑口迅速发展,“瓷器之路”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名称。

---摘编自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
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中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6-19世纪史实,简述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过程。

(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私人藏书楼的命名很有讲究。

如李天舆的“五经轩”、王天铎的“醉经堂”、海虞陈彦昭的“宝灵经堂”、薛俅的“三经堂”,“以藏儒、道、释氏之书”。

藏书楼中,以“楼”、“堂”、“阁”、“庄”规模较大。

如北宋豫章罗敬夫“万卷楼”、欧阳汇“万卷堂”、安阳韩氏“万籍堂”等等。

再如北宋欧阳修命其藏书之处为“非非堂”,寄予了藏主希冀明辨是非,非一切所非之事,完成“已身之正”;蒲宗孟有藏书楼名为“迂堂”,是以“孟子迂而守道,屈原迂而守忠”作喻,取“迂而安贫守道”之义。

材料二北宋曾有三次大兴官学之举: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

南宋官学因政治混乱等原因逐渐呈衰落之势。

书院、私学迅速发展,遍及府、州、郡、县。

官学与私学的继续发展和扩充使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对书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乾德四年(966年)下诏“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官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

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职官,具以名闻”。

此后的历代皇帝以此为榜样,延续至南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代芯《宋代私人藏书楼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私人藏书楼命名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私人藏书楼兴盛的原因。

(8分)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的。

从方式与途径的视角而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如人群迁徙、商业往来等;也有暴力性的碰撞冲突,如刀光剑影的战争往往使人类文化面临断裂、毁坏等危机,同时这种暴力冲突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碰撞和调适提供了历史契机。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提取有关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高二学业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历史2023.06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D
2.B
3.C
4.A
5.D
6.B
7.C
8.A
9.B 10.B 11.C 12.C 13.D 14.A 15.C 16.D 17.B 18.D 19.A 20.A 21.B 22.B 23.C 24.C
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25.(14分)
(1)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中正安和的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礼制思想;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以民为本的理论学说。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个即可6分)
(2)历史现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现象。

(2分)
说明:公元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

(3分)
公元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高丽王朝仿唐朝
制度,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实行科举考试,儒学
也广为传播。

(3分)
26.(14分)
(1)变化:由海陆并举到以海路为主;(2分)
原因: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政府支持;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发展;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西欧各国殖民扩张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
分工和贸易格局。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7.(14分)
(1)以藏书类别命名;以藏书规模命名;以藏主旨趣命名;(每点2分,共6分)
(2)外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为私人藏书楼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宋代“崇文”的文化政策构成私人藏书楼发展的外部环境;印刷技术的发展为藏书楼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支持;(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内因:宋代私人藏主对藏书事业的追求与尊崇;(2分)
28.(10分)
评分要求
观点: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共振起伏(2分)
阐述:15世纪之前的世界文化交流与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世界逐步联系为一个整体,各洲之间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文化交流与商品贸易随之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加广泛,在经济领域内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贸易进一步增长。

随着人类文明逐步由分散走向一个整体,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更加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化进程共振起伏,两者相互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8分)
参考示例二
观点:暴力冲突式文化交流给不同文化带来毁坏也提供发展契机(2分)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进行疯狂的暴力式殖民扩张和掠夺。

这种暴力掠夺式的殖民地扩张中断了美洲、非洲、亚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为美洲、亚洲、非洲的发展带了新的历史契机。

所以,暴力冲突式文化交流既破坏了被冲击地区的文化,同时也给当地带去了新的文明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