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石家庄第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石家庄第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人,总要仰望点儿什么
厉行濂
①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向着远。

这样,才能支撑起有灵魂的生命。

②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这种力量能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

它是推动生命的涌动之流,贯穿于人的躯体与心智之中,贯穿于大自然以至宇宙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放、泉水喷涌般地无穷无尽。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升起。

突然,他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

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那一刻,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灵感的浪花,涌动着一种对艺术完美追求的激情。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深夜仰望星空。

每当我静静地凝视那浩渺深邃的夜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庄严便油然而生,使他得到某种启示,领悟到宇宙的神秘和生命的崇高。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夜幕降临时,贝多芬满怀惊奇,仰望星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

此时此刻,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绪超越了群星。

渐渐地,他把那种激情转化为音乐——打开心坎的东西,来自仰望的天空!
⑥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让崇高穿透灵魂,直接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支柱,把匍匐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让崇高的精神支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⑦有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深夜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

鸣泉、惊鸟、山岚、夜露,掩不住心中的渴望和激动。

黎明的曙光踏着朝露款款而来,苏醒了的泰山在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身影。

一轮朝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光芒万丈,普照世界!喷涌,奔流,一股热流浸透我的全身,一切狂妄、贪婪、猥琐都被挤压出去。

我感觉到了崇高的不可企及,我充满着憧憬。

⑧又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

漫山遍野的泉水从一绿色的灌木林中冒出,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

我走近瀑布,抬头仰望,云雾迷蒙的天空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惊心动魄。

我直感到自己是漫天飘荡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

仰望大瀑布,心中那一点怨天尤人的悲哀、可怜,又有何资格絮叨呢?
⑨我确信,人在天地之间,总要仰望点什么。

从宇宙万物中吸收精神,吸收正气,使自己壮大。

因为,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除了血肉之躯,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有改动)
1. 给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 ②自然段,下面加点的“它”指代什么?
3. ③自然段中,俄罗斯画家仰望月亮时得到的收获,错误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的灵感。

B. 追求完美艺术的激情。

C. 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艺术。

D. “满月初升”的创作题材。

4. ⑤自然段中,贝多芬仰望天空时,收获的是什么?
5. ⑥自然段,作者对“崇高”的态度,错误的一项是()
A. 心向往之
B. 亦步亦趋
C. 仰之弥高
D. 推崇备至
6. 对第⑧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欣赏到了漫山的绿色灌木千姿百态地挂在绝壁上的美好景象。

B. “我”由远而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看到了泉水的姿态、激起的水花,听到了水流的回声,由此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C. “我”看到天空裂开的口子里天水奔涌而下,在山谷激起水花和回声,惊心动魄。

D. 壮观的瀑布与微渺的“我”形成对比,“我”感到悲哀、可怜,有理由怨天尤人。

7. 第⑨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8. 下列内容,本文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 仰望星空会探索到许多宇宙的奥秘。

B. 追寻的是一种崇高精神。

C. 追寻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

D. 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9. 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游记
B. 说明文
C. 议论性散文
D. 记叙性散文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

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

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

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

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

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

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

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

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

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

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

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

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

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

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

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

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

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

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

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

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

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

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

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

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10.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

B. 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 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

D. 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

11. 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12. 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

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1亿吨。

增长87%。

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

有删改)材料二:
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

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

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
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材料三:
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

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

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实施科技丰产战略。

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

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材料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

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

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
13. 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B.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走出去”。

也要“引进来”,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C.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意昧着要利用好科技,运用科技来解决农作物品种适应能力不够强、产量不够高、土壤结构不合埋等方面的问题。

D. 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抓粮食生产,全力推进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既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能让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B. 抓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凭借科技及政策支持,我国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增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C. 在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D.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看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目的是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确保粮食安全。

15. 后疫情时代,如何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湖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B. ①相与枕若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②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C. ①扣舷而歌之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原指铺陈描写的手法(《诗经》六文),以文体雏形出现的是屈原的辞赋,唐以后出现的文赋,是散文化文体,用韵自由,句式参差,清新流畅,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及苏轼的《赤壁赋》。

B.壬戌,中国传统纪年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前面“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

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C.斗牛,即为星宿。

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白虎等四象即出自于此。

D.美人,代指有美貌的人。

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以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9.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20.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描写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描画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意境壮阔宏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2.做批注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请为下面《论语》中的句子写一条100字以内的批注,表达自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3.下面是淘宝客服部门催发货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围桌共食是中国的传统饮食习惯。

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

但2020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为此,小武爸爸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

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

请你以小武的身份选择某一类长辈,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能力。

本文第①段提出观点: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第②③④⑤段是在说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第⑥⑦⑧段是在说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

第⑨段总结全文。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它”为代词,承前指代,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这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指代的是“精神上的增长力量”,所以“它”指代的是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能力。

由原文“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那一刻,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灵感的浪花,涌动着一种对艺术完美追求的激情”可知,当他仰望月亮时,他看到了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艺术(C),并且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艺术创作的灵感(A),还涌动着一种对艺术追求完美的激情(B),但并没有提到提供给他“满月初升”的创作题材(D)。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此时此刻,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绪超越了群星。

渐渐地,他把那种激情转化为音乐——打开心坎的东西,来自仰望的天空!”可知,当贝多芬仰望星空时,他激情澎湃。

并且他把这种激情转化为了音乐,所以贝多芬仰望星空时收获的是音乐创作的灵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重要词语的能力。

第⑥段所说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是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我们行走,让崇高的精神支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所以作者对“崇高”的态度有心向往之(A),有推崇备至(D),有仰之弥高(C),但没有亦步亦趋(B)。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段落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由远而近仰望”是错误的。

由原文“我走近瀑布,抬头仰望”可知,我是在近处仰望,而不是由远而近地仰望。

C项,“天空裂开的口子里”是错误的。

由原文“云雾迷蒙的天空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可知,天空并不是真的裂开了口子。

D项,“‘我’感到悲哀、可怜,有理由怨天尤人”是错误的。

由原文“仰望大瀑布,心中那一点怨天尤人的悲哀、可怜,又有何资格絮叨呢?”可知,仰望大瀑布,虽然感觉人特别的渺小,但是并不可悲、可怜,不应该怨天尤人。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本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并且说到“人在天地之间,总要仰望点什么”,和首段的“人,总要仰望点什么”相照应,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

从内容上来看,写到人在天地之间,总要仰望点什么。

深层而言从宇宙万物中吸收精神,吸收正气,使自己壮大,从而再次强调人在天地间要有精神力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本文的观点是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然后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的,一是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C),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

二是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仰望大瀑布,心中那一点怨天尤人的悲哀、可怜,又有何资格絮叨呢?(D)所以仰望和追寻都跟你的精神追求(B)有关。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体裁的把握能力。

本文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并且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所以具有议论性文体的特征,但是又不是典型的议论文,他选取了古今中外以及自己的一些经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语言具有文学性,而且取材广泛,形散神聚,所以应该是一篇议论(哲理)散文。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A.“青鬃马遭到报复被打死”与原文情节不符,原文为“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青鬃马是自杀。

C.“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表述片面,青鬃马这一做法固然对未来不抱希望,但同时显示了它不屈的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