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版(全国) 必修2 第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3)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
变化
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 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开的“S ”形曲线。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
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 或B(填字母)阶段。 拓展提升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原因
特点或表现
郊区化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
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如图1)
逆城市化
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如图2)
题组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大约34%左右,B项符合题意。第2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我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A项符合题意。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长率较小;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题组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3.(2015·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 D
解析 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A 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B 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
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
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拓展提升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
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冶理水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
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
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题组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