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
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
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
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
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
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
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
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
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
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
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
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
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
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
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
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
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
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
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
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
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
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
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
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
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
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
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
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
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20期)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灯塔”的内涵丰富,它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守护灯塔就是守卫祖国领土;它又是父亲形象的象征,
指引孩子们的成长方向。
B. 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她还没有上岛就认定父亲,并在婚后留在小岛与父亲相伴,守候航标灯。
C. 小说中,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对大海的热爱,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D. 小说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故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颂了以岛为家坚守海疆的“老海岛精神”。
2. 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文艺创作的起点,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管采取的是哪种形式,书写的是什么内容,发表于哪个时代,其内在都是对真善美的具体呈现与深刻探寻。
可以说,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表现美、守护美是文艺作品的使命。
与商业文明重思辨、重理性相比,以华夏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重感性、重直觉。
芳菲悱恻,多愁善感,华夏民族对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心灵之美拥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和信仰,自古就有山水比德的人文传统,这一传统将美与善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山川风物,与人的生命息息相通;花草树木,总是寄托着人的美德与情操、愿望与期盼:梅花坚韧、翠竹有节、兰花脱俗、菊花清高、牡丹雍容富贵、石榴多子多福……善美并重,是华夏民族悠久的礼乐文化的突出特征,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达到了尽善尽美之境界。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时空变迁,诗曾一直肩负着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使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人在作品中尽情描绘和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心灵美。
还是童稚之时,我们便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里想见山水之奇,在“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里感受真挚友情,在“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里景仰君子风骨……爱与善,总是这样伴随着美的感染、情的熏陶,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当然,文艺作品并非只是表现美、歌颂美,对恶的事物的批判、对丑的事物的鞭挞,同样也是在守护美、弘扬美,是在“曲线救美”。
各种文艺形式诗、书、画、乐,乃至小说、散文等,在终极意义上,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尽管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都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并
非只是诗歌的专利。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几百年来,常读常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高妙的意境营造功力。
现当代受人们喜爱和赞誉的作家,亦莫不如此。
画家深明此理,创作时,讲究意在笔先,就是要用心经营意境。
有意境,创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现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善于从古人诗句中撷取最能体现意境的部分入画,寥寥数笔,情态毕现,极富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
时代发展到如今,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与开放便捷的新媒介传播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文艺创作的队伍中来,这使得当今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态势,古典审美文化的优美、崇高、庄严、秩序呈现,与当下流行审美文化的日常、随意、流动、碎片化叙事并存共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可以一展歌喉,都不乏知音见赏。
相应的,文艺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但无论如何人们在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文艺当以真动人、以善感人、以美育人,这是文艺永恒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赵海菱《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哪个时期,不管是写诗、小说、戏剧,初衷和目的都是表现真善美。
B.反映真善美是一切文艺作品的普遍要求,文艺作品表现的美是最重要的。
C.孔子沉浸《韶》乐中,吃肉都不知肉味,这是因为孔子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D.不论表现恶还是描写丑,只要将恶与丑描写得情态毕现,都是美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总述,第二段提出论点,第三至五段主要从古诗和其他文艺形式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强化论点。
B.文章开头从一切文艺创作到优秀的文艺作品,这是从一般到特殊,得出结论: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C.文章第四段引用古代诗句,论证古诗陶冶、净化和升华世人灵魂的作用,也巧妙衔接了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内容。
D.文章第五段阐述《红楼梦》几百年来常读常新,论证文艺作品都注重意境的营造,营造意境不是诗歌的专利的观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打动人心的,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熏陶的,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品,就谈不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
B.华夏民族对美特别敏感和信仰,并将它与善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重感性、重直觉的文明特点。
C.因为人们是追求真善美的,所以从古至今,诗在中华民族中都发挥着陶冶心灵、净化和升华思想的重要作用。
D.由于多种原因,当今文艺既有古典审美文化的态势,又产生了流行审美文化的态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7.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愈自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擢进士第。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愈闻恶之,乃上表。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
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
既行,众皆危之。
元稹言:“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
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
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愈大声曰:“天子以公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
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
”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
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
”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
”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B.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C.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D.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相传为孔子整理。
B.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又称“宫禁”。
C. 太师,辅弼国君之官,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有很大的实际权力。
D.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勤奋好学,学识渊博。
韩愈自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经过不断学习,能够完全贯
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 韩愈为人正直,憎恶贪官。
他经过华阴县时,了解到刺史与柳涧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御史果然查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
C. 韩愈性格耿直,敢忤皇上。
宪宗迎佛骨入宫,他上表劝谏,皇帝大怒,想要杀他,后因有人为他求情,才被免死,贬官到了潮州。
D. 韩愈勇敢无畏,说服乱军。
镇州动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大家都认为有危险,韩愈勇敢进入乱军中,成功招抚乱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2)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咏鹤
[宋]史弥逊
缟衣湖上月明天,雪影飘飘意欲仙。
世网从来禁不得,高飞冲破晚秋烟.,
群鹤咏①
[南齐]萧道成
八风儛遥翮②,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注]①诗人固功勋卓著,名位日隆,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诗作于此时。
②儛:通“舞”。
翮(hé):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白鹤在天朗月清之夜,于湖而之上翩翩起舞的景象,意境优美。
B.第二首诗前两句描绘出群鹤迎风展翅、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原野上恣意呜叫的豪迈形象。
C.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分别写出鹤截然不同的命运,暗寓诗人的遭际,抒发己怀。
D.两首咏物诗都紧紧扣住所写之鹤的特点,描写、议论有机结合,意象鲜明,意蕴丰厚。
15.两首诗都以“鹤”为歌咏对象,但表达思想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两句,借用落叶和江水表达诗人对于宇宙永恒,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做事往往有美好的开端,却很少能够坚持到底。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作者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时看到的天边云彩出现的奇异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等词语,描绘了康桥明净动人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画面,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做到情景交融,80字左右。
秋雨庭院树叶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这组句子在逻辑推理上有错误,请指出其逻辑错误,写一段话进行反驳,不超过50字。
大前提:巴渝健美操队是全国第一流的;
小前提:李文雅是巴渝健美操队队员;
结论:李文雅的健美操水平是全国第一流的。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强调人的本性没什么差别,提倡要善于借助外物;《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要依靠自己,自力更生。
你是怎样看待“假于物”的?请就此提出明确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错误,由原文“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可知,母亲是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所打动的,没有“海岛美丽的风光”。
B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