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成本管理会计期末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还原:从最后一个步骤起,将产成品耗用各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原来的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混合成本:按照成本性态,即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

辅助成本:指主要为基本生产车间、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提供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

为生产和提供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所耗费的辅助生产费用之和,构成该种产品或劳务的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短期经营决策: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差量成本与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与应负成本;沉没成本、重置成本、付现成本
短期经营决策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决策。

它一般只涉及一年以内的有关经济活动,不涉及新的固定资产投资,以相关成本分析为主。

短期经营决策方案分析评价:
(1)设备出租还是出售:一台设备原始成本为100000元,累计折旧为10000元。

现有一个顾客愿意以75000元租赁一年,租赁期满归还企业。

租赁期的维修费用、保险费用以及财产税估计为17500元,由企业自己负责,假设该设备一年后预计残值为0;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即通过经纪人以50000元出售,经纪人佣金、税项等费用为销售额的6%。

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差量分析:
差别收入=75 000-50 000=25 000(元)
差别成本=17 500-50 000×6%=14 500(元)
差别利润=25 000-14 500=10 500(元)
因此,企业应该考虑出租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该设备的账面价值90 000 元属于沉没成本,不是相关成本,在决策时不应予以考虑。

由于该设备属于闲置设备,没有其他用途,自然不存在机会成本问题。

(2)特殊订货决策:(3)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
无论自制还是外购,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一定存在的,是无关决策的成本
(4)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销售能cover变动成本则不用停产
其他因素:停产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等
(5)立即出售还是继续加工
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在于,要找出能创造未来财务成果的关键性“绩效驱动因素”,创建出相对于财务成果而言的所谓“领先引导指标”,它包含的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与“领先引导指标”,使它跨越了绩效衡量层次,直接进入了战略的衡量层次。

对企业的使命和战略给以阐明和实施;传播战略目标和衡量(评估)方法;把战略目标、业绩评估和奖惩制度联系起来;把战略方向与制定计划、确定目标联系起来;加强战略反馈和有战略意义的审查讨论与学习。

兼顾长远战略目标预算和短期财务经营目标预算,兼顾外部股东客户评价与内部管理效率评估,兼顾自上而下的战略传播指导推动和自下而上的战略反馈检讨和改进,兼顾严格考核和激发创造性,兼顾经营管理的绩效结果和管理与学习成长过程。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改变了传统成本计算的观念和基础,将成本计算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作业为中心。

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目标所发生的各项活动,是一种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过程。

作业按受益一般分为:单位作业;批制成本;产品作业;过程作业。

作业按是否增产品或服务价值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根据成本动因在资源中所处的位置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选择成本动因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成本计量,成本动因与所耗资源成本的相关程度,成本库。

作业链: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有序集合体,这个有序的集合体就是作业链。

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所谓成本差异是指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额。

2020
本量利:
1.盈亏临界点的分析
设P代表利润,V代表销量,SP代表单价,VC代表单位变动成本,FC代表固定成本,BE代表盈亏临界点,
利润计算公式可表述为:
P=V*SP‐V*VC‐FC或P=V*(SP‐VC)‐FC
盈亏临界点是企业利润等于零时的销售量,可得到
BE*SP‐BE*VC‐FC=0或BE*(SP‐VC)‐FC=0
BE=FC/(SP‐VC)
例6—1 设某产品单位售价为2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2元,相关固定成本为8 000元,则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实物单位)=8 000/(20‐12)=1 000(件)
例6—2 设例6—1共销售产品1 250件,其销售收入为25000元,销售收入中的变动成本为15 000元,相关固定成本为8 000元。

据此可确定其贡献毛益为10 000元(25000‐15 000),贡献毛益率为40%(即10 000/25 000),则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用金额表现)=8 000/40%=20 000(元)
2.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可以用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形式来表现,其计算公式为:
安全边际=现有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现有销售量
例6—3假定在例6—1和例6—2中,该企业预计的销售量可达到1600件,则安全边际=1600‐1000=600(件)或=1600×20‐20000=12000(元)
安全边际率=600/1600=37.5%或=12000/32000=37.5%
因为只有盈亏临界点以上的销售额(即安全边际部分)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所以销售利润又可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利润=安全边际销售量×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如例6—3中:
销售利润=600×8=4800(元)或=12000×40%=4800(元)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
如例6—3中:
销售利润率=37.5%×40%=15%
利用有关的数字进行直接计算,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32000‐(1600×12+8000)]/32000
=(32000‐27200)/32000=15%
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正常开工的作业量在例6—3中,假定1 600件是属于该企业正常开工完成的销售量,则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为62.5%(即1 000/1 600)。

该企业要获得利润,作业率必须达到62.5%以上,否则就会亏损。

3.实现目标利润模型
实现税前目标利润模型:
设Pt为目标利润,Vt为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则
Pt=Vt*(SP‐VC)‐FC;Vt=(Pt+FC)/(SP‐VC)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目标利润+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实现税后目标利润模型: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税后的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税后的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例6 —4 假定在例6—1中,该企业在计划期的目标利润为20000元。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20 000+8 000)/(20‐12)=3 500(件)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20 000+8 000)/40%=70 000(元)
例6—4中,假定所得税税率为35%,其他条件下变,
则税后目标利润为13 000元[20000×(1‐35%)]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13 000/(1‐35%)+8 000]/(20‐12)=3 500(件)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13 000/(1‐35%)+8 000]/40%=70 000(元)
如果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40%,则实现目
标利润的销售量需增加到: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13 000/(1‐40%)+8 000]/(20‐12)=3 708(件)
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
=[13 000/(1‐40%)+8 000]/40%=74 166.67(元)
4.多品种盈利临界点
(1) 加权平均模型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由于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不同,即其贡献毛益率有所差异,因此,公式中的贡献毛益率应为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数,即在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的基础上,以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其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全部产品的销售总额
销售总额=∑(各种产品的单价×预计销售量)
2) 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
销售比重=各种产品的销售额/销售总额
3) 计算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
4) 计算整个企业综合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固定成本总额/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5) 计算各种产品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及销售量
各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
各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各种产品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各种产品的单位售价
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某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其标准成本卡见下表:
标准成本卡
项目用量标准价格标准标准成本(元)
直接材料5公斤/件6元/公斤30
直接人工6小时/件2元/小时12
变动制造费用5小时/件0.4元/小时 2
固定制造费用6小时/件0.8元/小时 4.8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48.8
该企业的标准总工时为60000小时,标准产量是10000件,标准固定制造费用是48000元。

实际产量、实际耗用量和实际价格等资料见下表。

假设无期初、期末存货,试分析各种成本差异。

某产品实际产量、耗用量和价格资料表
项目总额单位数
实际产量12000(件) ----
实际耗用总工时78000(小时) 6.5(小时/件)
直接材料66000(公斤) 5(元/公斤)
直接人工195000(元) 2.5(元/小时)
变动制造费用78000(元) 1(元/小时)
固定制造费用46800(元) 0.6(元/小时)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及分析
1、成本差异计算
(1)实际价格×实际用量=5×66000=330000(元)
(2)标准价格×实际用量=6×66000=396000(元)
(3)标准价格×标准用量=6×5×10000=300000(元)
材料价格差异⑴-⑵=330000–396000=-66000(元)
材料用量差异⑵-⑶=396000–300000=96000(元)
材料成本差异⑴-⑶=330000–300000=30000(元)
2、成本差异分析
材料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多耗费30000元,表现为:原材料价格降低了1元/公斤,使得成本下降了66000元,由于产量增加,相应增加了原材料的消耗量,使得成本上升了96000元,两项合计,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上升了30000元。

企业应该加强材料管理,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程度,避免浪费。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及分析
1.成本差异计算:
(1)实际价格×实际用量=2.5×78000=195000(元)
(2)标准价格×实际用量=2×78000=156000(元)
(3)标准价格×标准用量=2×60000=120000(元)
工资率差异⑴-⑵=195000–156000=39000(元)
工时用量差异⑵-⑶=156000-120000=36000(元)
人工成本差异⑴-⑶=195000–120000=75000(元)
2.成本差异分析
人工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多耗费75000元。

表现为:工资率上升了0.5元/小时,使得人工成本上升了39000元;工时总额增加了18000小时,使得人工成本上升了36000元,两项合计,使得人工成本上升了75000元,企业的生产部门应该加强生产管理,提高劳动效率。

(三)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及分析
1.成本差异计算:
(1)实际价格×实际用量=1×78000=78000(元)
(2)标准价格×实际用量=0.4×78000=31200(元)
(3)标准价格×标准用量=0.4×60000=24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价格差异⑴-⑵=78000–31200=46800(元)
工时用量差异⑵-⑶=31200–24000=72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⑴-⑶=78000–24000=54000(元)
2.成本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多耗费了54000元。

表现为: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实际上升了0.6元/小时,使得变动制造费用上升了46800元;工时总额增加了18000小时,使得变动制造费用上升了7200元,两项合计,使得变动制造费用上升了54000元。

(四)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及分析
1.成本差异计算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总额-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总额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实际产量应耗标准工时)
三者的代数和即为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额。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46800–48000=-1200(元)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0.8(60000–78000)=-144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0.8(78000-12000×60000÷10000)=4800(元)
三者的代数和为-10800(元)
2.成本差异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降低了10800元,表现为:实际支出的固定制造费用比标准固定制造费用低1200元;因实际总工时高于标准总工时,使生产能力被充分利用,降低固定制造费用14400元;因实际单位工时(6.5小时/件)比标准单位工时(6小时/件)高,实际工时的使用效率下降,使得固定制造费用上升4800元。

三者合计,固定制造费用节约了10800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例·计算题】E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5月份有关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数量20万件,成本700万元;本月投产200万件,月末完工180万件。

(月末在产品存货数量=20+200-180=40件)
(2)月初产成品40万件,成本2 800万元,本期销售140万件,单价92元。

产成品发出时按先进先出法计价。

(月末产成品存货数量=40+180-140=80(件)(3)本月实际发生费用:直接材料7 600万元,直接人工4 750万元,变动制造费用950万元,固定制造费用2 000万元,变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570万元,固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300万元。

(4)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陆续投入,采用约当产量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平均完工程度为50%。

(5)为满足对外财务报告的要求,设置“固定制造费用”科目,其中“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月初余额140万元,“固定制造费用—产成品”月初余额560万元。

每月按照完全成本法对外报送财务报表。

要求:
(1)计算E公司在变动成本法下5月份的产品销售成本、产品边际贡献和税前利润。

(2)计算E公司在完全成本法下5月份的产品销售成本和税前利润。

『正确答案』
(1)期末在产品=200+20-180=40(件)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40×50%=20(件)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700+7600+4750+950)/(180+20)=70(元/件)
产品销售成本==2800+180×70-80×70=9800(万元)(产品期末存货80件)产品边际贡献=92×140-9800-570=2510(万元)
税前利润=2510-2000-300=210(万元)
(2)完工产品单位成本=70+(140+2000)/(180+20)=80.7(元/件)
产品销售成本=(2800+560)+180×80.7-80×80.7=11430(万元)
税前利润=92×140-11430-570-300=580(万元)
按经济内容
费用可以分为以下费用要素:
(1)外购材料(2)外购燃料、动力(3)工资及职工福利费(4)折旧费(5)利息支出(6)税金(7)其他费用,是指不属于以上各种费用要素的费用支出。

按上列费用要素反映的费用就称为要素费用。

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类,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了哪些生产费用、金额各是多少,以便于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费用占整个费用的比重,进而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要素费用支出的水平,有利于考核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

按用途分类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即产品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总和。

(1)直接材料(2)直接人工(3)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企业一定期间所发生的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产品的生产成本费用,归属于制造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能够明确反映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商的材料费用、工人工资以及耗用于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各项支出各是多少,从而有助于企业了解费用计划、定额、预算等的执行情况,控制成本支出,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

(1)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第一生产步骤产成品与广义在产品分配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3800+34700
335+(30+20)=10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335×100=335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50×100=5000(元)
2)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1450+13230
335+(30×40%+20)=4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335×40=134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32×40=1280(元)
分配率=1850+16500
335+(30×40%+20)=5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335×50=1675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32×50=1600(元)
第二生产步骤产成品与广义在产品分配费用: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1400+12800
335+20=4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335×40=134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20×40=800(元)
2)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2000+18700
335+20×50%=6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335×60=201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10×60=600(元)
3)制造费用的分配。
分配率=2750+24850
335+20×50%=80
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335×80=26800(元)
月末在产品成本=10×80=8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