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儿歌》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儿歌》案例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识字阅读教学
徐妮娅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一时之间,“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基于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的阐述,笔者粗浅地把语文的核心素养理解为三大方面:
1.核心知识,即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
2.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核心品质: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尝试:
一、立足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是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吴忠豪教授也一再指出,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如,在教学部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不应一味教育学生要学习邓小平爷爷一丝不苟,不怕吃苦的的精神,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邓小平爷爷是怎么认真植树的,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写邓小平一丝不苟,不怕吃苦的,并学习这一写作手法。
又如,《新型玻璃》一文,不应该大量地分析新型玻璃的各种特点,而应该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学习条理清晰说明事理的方法。
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重读、韵律,能够用特定的意象来抒发情感,进而仿写诗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理应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
的学习。
所以一再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用心做语文的事。
比如,学习《颐和园》时,不要只讲颐和园的景色多美,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学习写景。
当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是完全不能讲人文的东西,但是人文常以语言为外壳,我们不应该抛开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去深挖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
二、围绕核心素养,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培养语文识字能力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识字写字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最初基础。
《动物儿歌》是部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篇集中识字的课文。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形声字的集中识字在本教材中又是第一次出现。
在本文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认读6个“虫字旁的”形声字以及“藏、粮”2个形声字,还要会写3个偏旁为“走之”的形声字。
方老师采用“出示形声字熟读——引导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师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形声字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构
字规律拓展认读”的流程进行教学,真正将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识字方法学以致用。
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语文识字能力的教学策略,可以遵循以下环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由扶到放、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运用构字规律认识生字——“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引导学生总结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字理识字的方法。
识字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小学生可以进入独立阅读阶段,通过阅读来进一步扩大识字范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
三、围绕核心素养,落实语言实践,培养语文读写方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语文的核心任务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
那么,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引导迁移,运用语言,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途径之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和语言因素,随文练笔,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厚实和巩固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的组合必然会用到很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只要有心,每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训练点。
比如,在课例《动物儿歌》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感受到“谁在哪里干什么(蝴蝶花间捉迷藏)”这种句式结构,也引导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用“谁在哪里干什么(蝴蝶花间捉迷藏)”的句式来进行语言训练;正是因为老师在教学中坚持对字、词、句的赏析,并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以《动物儿歌》课例展示中,学生才有了“小鱼河里做游戏”、“青蛙田里捉害虫”等有趣的语言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寻找练笔切入点,或仿或补,或续或改,长此以往,学生语言表达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最大限度地让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在笔尖流淌,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让思维和情感在练笔中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
1、运用丰富的课堂评价语,培养学生课堂听说读写思的学习习
惯
2、挖掘教材的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体验语文之美,生活之美。
总之,语文的教学大多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义不容辞。
虽然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环节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等工作依然由教师来完成,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引领学生获取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课堂上多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词析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感受汉语之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