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夏州--天德军道路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第九辑唐代长安—
—夏州一天德军道路考
王北辰
■-
-h
4\
-
c f b ♦二♦
-h r-
I-
R x -C L I n /-
唐代从夏州北往大同城、天德军,南至长
安的道路,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道,笔者谨就寡
闻,草成此稿,用以祝贺谭季龙先生八十寿
辰C
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
统万J史文把黑水与朔方水(奢延水,无定
河)相提并论,可见它是今白城废墟北面的
条大水。

关于它,《新唐书•地理志》夏州朔
一S夏州至大同城的路程

I
《新唐书•地理志》附录云r贞元宰相贾
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歩从边州入四夷,通译
于鸿胪者?莫不毕记。

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
走集最要者七”,其“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
中道。

”査唐夏州治所,乃沿用赫连勃勃的统
万故城,其遗址即今陕北靖边县北境红柳河
方县条下又记:“贞元七年,开延化渠,引乌水
入库狄泽,溉田二百顷5这样一条大水,现在
的哪一条水可以与之相当?清人畅守敬在其
《水经注疏》里以哈柳图(海流兔〉河当之'疏
文云「注称:温:泉、黑水、交兰水分注奢延水P
今西拉乌苏河-哈柳图河、他克拉布河合流入
无定河,则水道有变迁矣/杨氏师弟在注疏
中的这种看法,是由他们当时所用的地图导
致的,这种看法同时反映在他们编绘的《水经上游北岸的白城子废墟。

贾耽所记之夏州道注图》上,杨守敬当时得不到更好的地图,他一路,即从夏州通向北边的大路。

只能以胡林翼的《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宁而原文第一程记云:
夏州北渡乌水,经贺麟泽J壇痢丰
澤,过沙,欢内横划、沃野泊、长挥f百城;
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

底图所画无定河水系是错的,序图的错误导
致杨守敬在填绘中也犯了错误〕惺吾先生以
哈柳鹵河当古乞黒水J乃是受当时地理科学
以及地图水平所限,我们无须以此苛求前人。

I
从夏州出发北渡之乌水,即《元和郡县图志》
(以下均作“元和志T卷四夏州朔方县下所乜
之“乌水出县黑涧,东注奢延水。

本名黑水;
避周太祖讳,改名乌水化关于这条水,《晋
书•赫连勃勃载记》云,夏凤翔元年“于朔方
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J依记,黑水乃是统
万城北的一条大水]《水经注》卷三奢延水条
下也记:“藏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
从现代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看,白城子废
墟以北最近的一条大水是纳林河(胡林翼图
上作纳领河片把它比定为黑水,合于各科古
I♦
书所壮的条件,一则合于《晋书•赫连勃勃载
记》的血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川水
经注》的“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書遗将作大匠
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挣之记,这两
段文字都说明统万城北的大水乃黑水。

二则—2C4・


、工;・
■ ■ **1
7

■- -1 ■ —I --------
-•詁忙
•・荃舉
+ TFT?
b •禅斯

■ \ "
I -4
杨守敬壊水经注图冷
合于《魏书・铁弗刘虎传》、《北史•僭伪传》 所记魏太武帝春始光三年伐统万城,“车驾次 于黑水,去城三十余里”之记。

如其不然,设
以今之海流图河当注文之黑水,而以今之纳
...
林河肖注文之温泉水;则会与上举各弟史文 相矛盾,因为海流图河与白城子废墟之间最
短的距离也有六十多里,与上文所举二三十
里相差太大,而且若以海流图河当古之黑水,
则它与统万城之间就隔有纳林河这样一条大
水,若以今之纳林河当注文之温泉水,则何以
史书又都记“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竟然省去
了这条大水?再者,设纳林河为古之温泉水,
则贾耽所记夏州道路,何以不说北渡温泉水 而直书北渡乌水?上述种种都足以说明现名
纳林河的水才是古之黑水,而现在的海流图
河则是郦注中的交兰水。

至于郦注中的温泉 水,或者在当时就是一条小水,并不引人注
意,后来早已消失,已经找不到它的残迹了。

关于白城与可朱浑水源:白城这个古地 名,又见于贾耽之后成书的“元和志”里,其书
卷四夏州朔方:县条下记』故白城一名契吴
城,在县北一百二十五里契吴山P 赫连中因山■ ••
所筑•勃勃尝所•叹美,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
立勃勃之庙匚勃勃墓在县西二十五里。

隋置
白城镇,后废。

”按,文中的勃勃墓在县西二十 五里一句,应另为一条;而隋置白城镇后废等
七字,则应接在上句瘁故其子昌因立此城,以■ 立勃勃之庙"之后。

《太平寰宇记》卷三七夏州
i h
朔方县下就是这样记的r 契吴城在县北一百
I
I
二十近里,赫连昌因山所筑,隋置白城镇,后
i
一 265 一
废S贾耽所记之故白城,近于可朱浑水源,在夏州北一百二十五里以内,皐元和志"的故白城一名契吴城条也是这样记的,二者一致,当较可信。

但“元和志撷的另一条却又记产契吴山,在县北七十里,《十六国春诙》曰:赫连勃勃北在丘陵东方约10公里的海流兔河可以相当。

据此推论,可朱浑水应即现在的海流兔河0这条水在《水经注》里被记为交兰水,到了唐代则被当地的民族(突獗人或党项人)称作了可朱浑水。

游契吴,叹曰
*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空未之有也S《太平寰宇记》里也有两种记载,一为一百二十主里,一为七十里。

那么这两项关于距离的记鐵中到底哪一项为可信?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而求得证明
*其一夕就地理实际来看,今白城子於墟以北约55公里处,有一片丘陵名为阿拉托洛海丘陵,其最高处拔海1417.2米,
高出周围地面百多米,它是从白城子到乌审旗i带间,最为突出而引人注目的山丘,除此而外再无别的丘陵可以与契吴山相当。

其二,从“元和志”两条记载的文理上看,其记一百二十五里的一段文字,既把契吴山与契吴城结合了起来,又叙述了契吴城的沿革兴废,
史、地结合,原委备具;较之另一聚文字预契吴
I
山在县北七十里”的简单记载为可信。

从上述地理实况和史稱的文理、逻辑两方面看,契吴山与契吴城(隋故白城镇)应在今白城子废墟北一百二十五里,而不是七十里。

以此论证,今乌谓旗达卜察克镇西南方约12公里处的阿拉托洛海丘陵■即是《十六国春秋》及“充和志”所记之契吴山。

T X;
契吴城(隋故白城镇)的位置,据记是囱山而筑,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其遗址,这个古迹有待今后在阿拉托洛海丘陵上去探求。

至-于可朱浑水源,贾耽的记录里在白城之后即提到它,可知它在白城之北或附近}《十六国春秋》则记赫连勃勃登契吴山而叹美其〃临广泽而带清流J现在的阿拉托洛海丘陵周围并无沼泽,推想赫连勃勃所见到的广泽早已干涸.湮没甲而他所能眺望到的清流,则只有现
道路从可朱浑水以北,血又经故阳城泽、横刻北门、突纥利泊、石子岭,百余里至阿颓泉。

又姿大非苦盐池,六十里至贺兰驿。

文经库也干泊、弥鹅泊.榆禄浑泊,百余里至地颓泽。

又经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乌弼水,经胡洛盐池屠纥伏千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二十八里过横水雯五十九里至十贲故城,又十里至宁远镇。

又涉屯根水,五 十里至安乐戍/朱可浑水以北,直到库结沙之间的许多地点,难于考定,这里只能按原文所记里程及地形、地物亍在现代地形图上大致作些比定,并填画成图,聊供参考。

道路渡过库结沙后,到达河北前一个重要地点妥乐戍和大同城,目前利用田野考古的成果,已能推求安乐戍,以下即先考定安乐戍,然后再从安乐戍向南考求几个地点口贾戦记云r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乐戍。

戍在河西端,其东墻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济栅也”。

关于文中提到的古大同城,“元和志”卷四天德军条下记:“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
.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以
I"
i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德军额弓北城周回」十二里,……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亶"一天宝申安思顺、郭子仪本筑此城亍拟为朔方抿本5依记,元和八年,当时在西城(西受降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处有两座旧城中其在南的一座小城为永济(按琴应作清〉棚,即隋代的大同旧城;其在北的一座大城,为旧天德军城,其城经李吉甫筹措修筑之后,于元和八年再度定为天德军城,宜到唐末不
—266—
改。

这个夭德军城(北城)现在已被找到。

1976
年秋,内蒙考古队的张郁同志,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南岸,额尔登保力格苏木(苏木相当于乡〉的赛胡同大队(又作思忽洞或赛音忽都格),发现了一座唐墓。

出土的墓志铭记,死者王逆修生前任天德军防御都虞侯,殁后葬于天德军城南原五里。

根据铭文,张郁同志在墓北五里进行了探索。

据 当地老人们讲夕当地昔年确有一座土城,它在1933年的洪水之后,已被淹没在乌梁素海东南岸的水下了°在淹没之前,土城所在的地方就通祢为“土城子J张郁同志认定,近岸水
经胡洛盐池、纥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库结沙,一曰普纳沙。

二十八里过横水。

普纳沙又作破讷沙,早见于诗人李益的从军诗里②,而库结沙这个沙名则以贾耽之记为最早。

库结二字是knbjie的音译,现在使用的沙漠名称库布齐kubchie读音和它极为接近,从读音上看,库布齐显然是库结的变音,从而可以说,库布齐沙漠这个名称,早在公元八世纪前就已出现了。

它很可能是当时入居河南地的突厥族的名称。

横水乃十贲故城以南的一条大水,所谓
下的亶土城子"古城即是唐天德军城。

①横汗是就夏州道路而言。

按原文所记里程推
按上引岀元和志”的记载,天德军城乃是当地两座旧城之中的北城,而永清栅(即隋大同故城)则是天德军城南三里的南小城。

现在这座南小城并未被发现,按乌梁素海的水面范围看,它一定是和北面的天徳军城一同被

淹没在近岸的水下了。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天德军城,向南三里大致推定隋大同故城的位置,再从大同故城的位置去推求安乐戍。

贾耽记:安乐戍在河西堀,其东塢有古大同城,可见在隋大同故城之西有一条自北向南流的河,河西岸即是安乐戍,它与隋大同城隔河相对。

“元和志”记,天德军城及隋大同故城所在的河东燼名为大同川「当北戎大
X
路S天德军城与河的距离,按《太平寰宇记》卷三九天號军的四至八到项下记「西至黄河五里J安乐戍东至竇河的距离不明。

兹按上列诸记,在现代地羽图上填画出安乐戍的大較位置。

大同城和安乐戍的地址既已基本推定,进一步按贾耽所记,推定从安乐戍向南至库求,相当于现在杭锦旗东部的毛卜拉孔兑沟。

这是杭锦旗东部的一条大河,它有长年流水,
河床浅漫‘蜿蜒在平沙地上,可以徒涉。

它是
穿过库布齐沙漠,通向沿河地带的重要绿色
走廊,笔者1988年从锡尼镇去独贵特拉y走 的就是这条路。

现在库布齐沙漠的高大沙岭
已经逼临其西岸,从沙岭的形态看,沙仍在缓
慢地向东移动。

可以推想,古代横水的上、中
游河道一定更在现河道以西◎按贾耽的记叙,
度库结沙后要再行28里方至横水,也即是说
那时横水东南二十多里尚非沙漠;又记,过横

水扁里至十贲故城■箕向不记有沙,可见当
时从横水到十贲故城之间尚未成为沙漠。

把:贾耽所记沙情和目前沙情加以比较,足以使
人大为惊诧,现在毛卜拉孔兑沟以北已经全
■*
是沙漠,沙漠的北缘在今杭锦淖(村名)稍南
一带,东南距毛卜拉孔兑沟已经20多公里-了口至于毛卜拉孔兑沟本身,现在已经蜿蜒
穿行在库布齐沙漠东段的鞍部里,两岸全是
结沙间的路线如下图。

贾耽道里记反映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地理现象,即当时沿途上的库结沙的范围。

原文①賬郁八唐王逆修墓志铭考释j载煤内蒙古文物考
古衣1981年创刊号°
② 李益的“股破讷沙”一诗作于建中二年(731年人
贾耽之记则作于贞元年间打
一2G7一
临河市。

卜谿外 (永丰县力
磴口 Q 疗
(西受降城)
(库竿沁 .
==二产黄丽〉
I 醐
一辭------陽N )
伴安〉
(宁远镇? 独贵將拉° 《什贲故城,
(歩拙泉故城烈士铀酒
(地颓尉耳百
M O
O
(贺兰驿?片
r^iwa
*'廊略峯新有州)
10 20 so
一亠 _一 ■ - - •—
0 :5?公監
阿拉层海:°坞审旗 (譽山卑
鄂托克証慎
o 住兰池擁府〉
巴郎庙斗
查汪巴拉嘎素
Q 盐池县
I Q
白城)

沙漠,这和贾耽所记横水东南28里才是库结沙的状态,已经大不相同了。

总的看来,从公元八世纪到现在的一千多年间,库布齐沙漠已经大大地扩展了,按贾耽的记载看,它竟然向北扩展了几十里之远。

纵然贾耽的记叙并不会很精确,我们的推算也不会准确,但沙漠州严理经賂军芒至九年五月'诏复于经略军城置宥汕仍为上州,于州郭下置延恩

县为上县。

……又顷年每有回鹘消息,常须经太原取驿路至阙下,及奏报到,已失 事宜。

今包新宥州北至天德,置新馆十一所,从天德取夏州乘传奏事,四日余便
扩展之快是可以相信的。

从故白城向北到横水之间的道里、地点,仅凭贾耽的记叙,难以考定。

本稿只是按原文所记道里及地形地物,试作了上页的示意
至京师°
这是一篇比较全面且很有价值的史料,就交
通道路而言,文内明记从新宥州(理在经略军城)至天德军间,置有驿馆十一所J从新宥州,至夏州间的道路,在“元和志”新宥州条下记
*
“东南取夏州路至上都一千三百里S全段文
二、夏州至经略军(新宥州八字表明「从天德军经新宥州、夏州乘传奏事,
丰州、天德军道路四日余便至京师乜
关于经略军城的地址,殺元和志”卷四灵
从贾耽记叙的夏州道路看,它并未经过当时的新宥艸(经略军)和丰州城,而实际上从夏州向西北行,确有另一条大路经过上述两地而北通天德军。

以下即对贾耽所未记的州经略军条下记1
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宝中王忠嗣奏于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本属
夏州。

南去灵武六百五十余里。

元和九
这条道路作些探索,提请学界审评。

年于此城新置宥州。

关于夏州至新宥州.天德军道路,“元和志”港四新宥州条下有记,
'天宝中,宥州寄理经略军,宝应以后,因循遂废。

由是昆夷屡来宼扰,党项
靡依。

元和八年冬週鹘常过磧,娶西城
揶谷路讨吐罄。

冷菠防吊滅周X<朝廷大恐……唯电书售卽芒丰事李吉甫以为「回鹘入宼泉且当断绝扁
*不应
I'-□
便来犯还一■但当设备,不足另虑。


•请自夏州至天德军复置废馆一扌匚所,
以通急驿。

又请夏州骑2五百人;营于
r L
经略故城,应援驿使,兼护党项部祐;上
悉从之。

又上言曰:……天宝末「宥州寄
理于经略军'盖谓居中可以总统蕃部,北
接天德,南据夏州:今经略军远碍,灵武
道路乖越,又不置军镇,非旧制也,请置宥此外宁新宥州的四至八到项下则记/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仁参用两种记录,经略军城(新宥州治)应求之于今白城子废墟西北三百至三百二十里处。


I 笔者1987年秋在内蒙伊克昭盟进行野外考察时,曾按。

元和志力的记载,到鄂托克后旗去访求此城的遗迹。

在鄂旗承蒙熟悉当地古迹的政协主席康敖斯尔(蒙族)、政协文委主任刘治邦、方志主编仁钦《蒙族)等同志为向导,到乌兰镇西南方约20公里处的保尔(日)浩绍废墟作过短暂的考察,认为其地即榆多勒城、唐经略军城的遗址勺
废墟位于保尔浩绍牧业生产队境内,位于都思兔河南源苦水沟的上源,其地又是苦水沟与讨来兔小河的交会处口废墟座落在一片低缓的丘陵上,周围是大片湿地草场,讨来
C9—
兔小河的细流即经丘南而西去。

这片地方,据当地同志讲是全旗土壤垠湿润的草场。

丘陵顶上,遍地散布着碎陶片与族块,在场的同志共同搜求,仅拾到可以辨认出“长乐未央”字迹的瓦当破片一块;在当地一位牧民的指引下,发现了留有夯窝残迹的一小段地面,它很可能是古城墙基础的残痕。

据牧民介绍,这片瓦片地原压在流沙之下,几年前大风吹走流沙,才使它露出了地面。

在场的同志们一致认为,流沙之下肯定还埋有更多的古物和古迹。

对于这片古老的废墟,当地人并无称呼,笔者在此姑称之为保尔浩绍废墟。

走下丘陵向南一里许,涉过讨来兔小河,再走一里多即到保尔浩绍村边。

村边另有一
.■t 片废墟,地面上残存着几处凌乱的建筑基础,从几块雕有草木花绞的石块看,它应是一处
住宅的遗址。

据当地同志们介绍,废墟被称为“邦仲浩特气意为邦仲城片传说是一位名为邦仲的蒙古王爷的立王府角
笔者根据考察所得,并结合上弓「元和志力的各项记载,初步认定保尔浩绍废墟乃唐
勒城的历史可褪很老'甚至可能建自汉代,当然r这需要从考古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四)从广域地理看,废墟的位置适中,合乎詹居申可以总统蕃部,北接天德,南据夏州/的条件;也可以发挥“应援驿使,兼护党项部落力的作用。

关于经略军的设置经过,0元和志”新宥州条下记,李吉甫上言/国家旧置六胡州在灵州界内。

开元中废六州置宥州以领诸降户。

天宝末寄理于经略军,盖谓居中可以总统蕃部,北接天德,南据夏州5可见这个军的设置与六胡州的分布有直接关系,为了证明经略军的地址问题,以下还不得不探索一下六胡州的分布地区问题。

1963年9月,内蒙文物队的张郁同志戸曾对鄂托克旗的大池(即大盐池淖,现已划归鄂托克后旗)东岸一公里处的一座古城进行过调查亍其报告题为鄂托克旗大池唐代遗存卽①•据报告,大池古城位于二道川公社西约8公里,大池村南,大盐池淖东岸约2公里©在古城西北约2.5公里处有一片古墓地,
经略军城遗址,兹胪列理由如下:已发现的古墓有十多座,经张郁同志调查过(一)废墟的地址基本在今白城子废墟的三座都是唐代晚期的坟墓和张郁认为,古(夏州)西北三百里,合乎"元和志”的记载“墓群与古城之间具有生居死葬的密切关系°
(二〉废墟位于都思兔河上游,都思兔河是鄂尔多斯西部仅有药一条黄费支流.废墟
・;
所在的一片地方,无异是毛乌乘沙地与库布齐沙漠之间的一片绿洲。

选定这片水草丰美的地方,兴建军政城市,可谓因地之利,这是易于理解的。

(三)据癫元和志汀记,在置经略军之前,其地已有榆多勒城柑天宝年间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王忠嗣始于其城置军,按一般作法古城的城墙现已全被流沙掩没,从四面沙境的形状看,城为方形,东西约315米,南北约289米。

城内地面上散布着许多陶、瓷碎片,张郁认为城内的陶、瓷碎片也是典型的唐代遗物。

把古墓出土物与城内遗物联系超来看,可以斷定大池古城是唐代古城月张郁参据声元和志”等文献记载,认为今之大池即唐之白池,而大池古城即唐之盐州白池县故城。

■笔者于1987年秋,到料托克后旗迸行过
推度织置军当时是会修筑古城的。

榆多勒这
一城名,显然是那时当地民族对它的称呼。

从 笔者见到的一块长乐未央瓦当碎片看,榆多①收在1981W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编印的《鄂尔多
斯文物考古文纭内。

—270
也史地理野外考察工作,在政协主席白宝山同志的支持下,得以考察了大池古城、敖勒召其古城、巴郎庙古城、査汗巴拉嘎素古城等。

9月14日,在政协文史主任曹徳巴(蒙族)同志向导下夕考察了大池古城。

在古城所见的景象、遗物与张郁同志所见略同。

笔者赞同张郁同志的看法,也认为今之大池即唐之白池,而大池古城即唐盐州白池區遗址。

在白池县遗址被找到的基础上,才好进一步探索六胡州的地址问题事按^元和志汗新宥州条下记’
调露元年,亍灵州南(疑误〉界置鲁.
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
时人谓之六胡州。

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
州。

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
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
隶之。

开元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克定后,
迁其人于河诣、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
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以宽宥为名也。



依记,在白池县北八十里为兰池都督府,它是六胡州的政治中心。

开元二十六年又于其地改置宥州(指旧宥州,非治在经略军城的新宥州)。

按所记兰池都督府在白池县北八十里推求,今鄂托克后旗政府所在敖勒召其镇东约1公里的一座古城遗址恰可相当。

古城残破特甚,四周城墙已无残迹,仅从地面形态上可以辨认。

城内多是农田或菜地,找不到较完整且可以作证的遗物。

据曹德巴同志讲,据老牧民传说它确是一座古城,多年经农、牧活动破坏,现在才难于辨认。

从四周地形看,城略呈方形,长宽各约150步。

从方位看,这处■♦.遗址正在大池古城(白池县故址)北八十里,所以箜者认为敖勒召其古城乃唐兰池都督府的故址。

在敖勒召其古城的东、西、南方尙花三座古城。

在敖勒召其慎四约五六十里有巴郎庙古城;镇东约四五十里有查汗巴拉嘎素古城,饭南约四十里有乌兰道崩古城。

以敖勒召具古城为中心的上述几座古城,显然就是六胡州的某几州的遗址;其巴郎庙古城与查汗巴拉嘎素古城,疑是长安四年并成的匡、长二州粹保尔浩绍古城南距敖勒召其古城直距不过84公里亍把保尔浩绍古城比定为经略军城、新宥州,从广域地理看,合乎“应接驿使,
兼护党项"的条件,因为它显然近于六胡州的兰池都督府。

\
上述四条理由,可以证明保尔浩绍古城址即是唐经略军城址,也即新宥州的治所。

但是,从新宥州北趋天德军的道路,是否经过丰州?这还须要再作一番探讨,既须考求丰州.的位置,也须找到交通方面的证据。

《旧唐书•张长逊传》记,隋、唐之交,五原(丰州)太守张长逊被迫以郡降于突厥口唐朝既建衣张长逊又以五原郡归唐,撷是时梁师都、薛举请兵突厥宇欲令渡河。

长逊知之,伪 为诏书与莫贺咄设,示知其谋,突厥乃拒卿都等使,高祖嘉之。

武德元年,敕……高静致币于始毕可汗,路经丰州,会可汗死,敕于所到处纳库。

突鬆闻而大怒,欲南渡/长逊乃遣高静出塞議申国家聽赠之礼,突厥乃引还J这段史文表明,当时的丰州位在黄河以南,高静出
使突厥而路过丰州,可证丰州是通河北的必
■.♦
经之地。

又《旧唐书•李景略传》载,景略“寻
«*
为灵武节度使杜希全辟在幕府兼丰州
F•・
剌史、西受降城使。

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

;时回纥遣梅录将军随中官薛盈珍入朝池中官薛盈珍出使回纥,
回纥梅录将军随唐使入朝夕都路过丰州亍足证'r
夏州通天德军的道路不但要经新青州,还要经过丰州。

然则丰州城何在?
《通典》卷一七三《州郡》九原郡、丰州条下记「西至黄河百三十里'北至黄河四于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