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背腰骶部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背腰骶部穴位
本节以经穴和线状穴为主,介绍肩井、大椎等11个穴位。
一、肩井
[位置] 肩井又名膊井,在肩上,督脉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最高点)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之经穴,系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操作] 有拿肩井、按肩井和揉肩井之分。拿肩井:患儿坐位,以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着力,稍用力作一紧一松交替提拿该处筋肉3~5次,称为拿肩井,见图7~61;以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着力,稍用力按压该处10~30次,称按肩井;以拇指罗纹面或中指罗纹面着力,揉动10~30次,称揉肩井;以拇指爪甲着力掐该处3~5次,称为掐肩井。若一边揉肩井,一边屈伸其上肢,即为复式操作法中的总收法。
[作用] 宣通气血,解表发汗,通窍行气。常用于治疗感冒、惊服,上肢抬举不利,肩背痛,项强等病症。常与推攒竹、分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等相配合,多用于治疗外感发汗无汗,肩臂疼痛,颈项强直,肌性斜颈等病症。还可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二、大椎
[位置] 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
[操作] 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推、拧大椎、刮大椎之分。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压大椎30~50次,称按大椎,见图7~62;用拇指、中指指端或罗纹面、或掌根着力,揉动大椎30~50次,称揉大椎;用双手拇指与食指对称着力,用力将大椎穴周围的皮肤捏起,进行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斑为度,称捏挤大椎;用屈曲的食指、中指蘸水,在大椎穴上提挤其肌肤,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斑为度,称拧大椎;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斑为度,称刮大椎。
[作用] 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按揉大椎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项强等病症。捏挤、提拧大椎对百日咳有一定的疗效。刮大椎用于中暑发热。
三、风门
[位置] 风门又名热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足太阳与督脉之交会穴。
[操作] 术者用拇指端或罗纹面、或食指、中指指端与罗纹面着力,在一侧或两侧风门穴上作按法或揉法20~50次左右,称按风门、揉风门,见图7~63。
[作用] 解表通络。多与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相配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气喘等病症;与揉二马、揉肾顶、分手阴阳等相配合,用于治疗骨蒸潮热,盗汗等病症;与拿委中、拿承山、拿昆仑等相配合,用于治疗背腰肌肉疼痛等病症。
四、肺俞
[位置]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柱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肺之背俞穴。
[操作] 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胛骨)之分。以两手拇指或一手之食指、中指的指端或罗纹面着力,同时在两侧肺俞穴上揉动50~100次左右,称揉肺俞;以两手拇指罗纹面着力,同时从两侧肩胛骨内上缘自上而下推动100~300次左右,称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面着力,擦肺俞部至局部发热,称擦肺俞。
[作用] 益气补肺,止咳化痰。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与推攒竹、分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等相配合,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痰鸣等病症;如久咳不愈时可加推脾经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时可加少许盐粉,以增强效果。风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风热咳嗽、热喘用分推肺俞。
五、脾俞
[位置]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脊中穴旁开1.5寸处。届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脾之背俞穴。
[操作] 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在一侧或两侧脾俞穴上揉动50~100次左右,称揉脾俞。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祛湿。常用于治疗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黄疸、水肿、慢惊、四肢乏力等病症。常与推脾经、揉足三里等相配合,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病症。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
六、肾腧
[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命门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肾之背俞穴。
[操作] 以拇指罗纹面着力,在肾俞穴上揉动50~100次左右,称揉肾俞,见图7~64。 [作用] 滋阴壮阳,补益肾元。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多与揉二马、补脾经或推三关等相配合,以治疗肾虚腹泻,阴虚便秘;与揉丹田、揉三阴交等相配合,以治疗肾虚遗尿;与揉肺俞、揉脾俞等相配合,以治疗肾虚气喘;与揉腰俞、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相配合,以治疗下肢痿软乏力,慢性腰痛等病症。
七、腰俞
[位置] 腰俞又名腰眼,在第3、4腰椎刺突间旁开3~3.5寸凹陷处。又说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4寸凹陷处。属经外奇穴。
[操作] 以双手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按揉两侧腰俞穴15~30次左右,称按腰俞或揉腰俞。
[作用] 通经活络。多用于治疗腰痛,下肢瘫痪,泄泻等病症。
八、中枢
[位置] 在第10胸椎棘突下,属督脉的穴位。
[操作] 有按中枢与揉中枢之分。以拇指端着力,按压中枢穴3~5次,称按中枢;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着力,在中枢穴上揉动30次左右,称揉中枢。
[作用] 健脾和胃,舒筋活络。常用于治疗胃痛,腰痛,胆囊炎等病症。
九、七节骨
[位置] 在第4腰椎(督脉腰阳关穴)至尾椎骨端(督脉长强穴)成一直线。又说自第2腰椎(督脉命门穴)至尾椎骨端(长条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 有推上七节骨与推下七节骨之分。以拇指罗纹面桡侧或食指、中指罗纹面着力,自下向上作直推法100~300次,称推上七节骨;若自上向下作直推法100~300次,称推下七节骨,见图7~65。
[作用] 温阳止泻,泻热通便。推上七节骨多用于治疗虚寒腹泻或久痢等病症,临床上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相配合,还可用于治疗气虚下陷、遗尿等病症。若属实热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他变症。推下七节骨多用于治疗腰热便秘或痢疾等病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以免滑脱。
十、龟尾
[位置] 龟尾又名长强,在尾椎骨端,属督脉的经穴,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处,系督脉络穴。但小儿推拿习惯取尾骨端。
[操作] 有揉龟尾与掐龟尾之分。以拇指或中指指端着力,在龟尾穴上揉动100~300次左右,称揉龟尾,见图7~66;用拇指爪甲掐3~5次,称掐龟尾。
[作用] 通调督脉,调理大肠。治疗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病症。龟尾穴性平和,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相配合,以治疗腹泻、便秘等症。
十一、脊柱
[位置] 在后正中线上,自第1胸椎(大椎穴)至尾椎端(龟尾穴)成一直线。穴呈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