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补充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补充技术方案
为给矿井采区设计、巷道布置、设备选型、采掘支护设计、顶板控制等提供更为科学、准确、合理的理论依据,达到优化采掘支护设计的目的,确保矿井安全生产,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矿井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工作,特制定本补充技术方案。

一、采煤工作面机、风巷巷道顶底板移近和收敛变形
1.测站设置
(1)第一组测站布置在机巷距工作面切眼100m左右,风巷距工作面60m左右,第二组测站布置距第一组测站100m,以此类推。

(2)当工作面煤壁距风巷测站小于20m,距机巷桥转机头小于5m时,将此测站向前移动到下一组测站位置。

2.测点布置
每个测站布置四个测点,采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巷道顶底板移近和巷道收敛变形情况,详见图1。

图1 采煤工作面机风巷测点布置示意图
3.测站施工方法
(1)测点1、3:采用风动工具垂直顶板(垂直煤壁)施工一个孔,孔深不大于300mm,再在孔内安设木屑子,最后在木屑子上钉设钉子。

(2)测点2:在巷道靠矮帮侧500mm左右的底板上挖一基础坑,坑深根据浮煤情况确定,但必须接至实底,坑宽为300*300mm,然后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土中心插入一硬质木棍,再在木棍的外露钉入钉子,混凝土浇筑不得超过巷道枕木面,木棍和钉子平浇筑上缘面,不得影响行人和运输。

(3)测点4:利用锚棚支架腿子,在标准尺寸位置用红油漆做标记,若为全锚断面,则按照测点3的施工方法施
工。

4.观测方法
(1)将测点3与4拉成水平测线,测点1与2拉成垂直侧线后,两条测线相交于0点。

(2)顶板移近:用测量仪器测出顶部测点1到交点0的距离(1-0),为每次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顶板移近量。

(3)底板底鼓:用测量仪器测出底部测点2到交点0的距离(2-0),为每次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底板底鼓量。

(4)高帮收敛变形:用测量仪器测出高帮测点4到交点0的距离(4-0),为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高帮收敛变形量。

(5)矮帮收敛变形:用测量仪器测出矮帮测点3到交点0的距离(3-0),为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矮帮收敛变形量。

5.观测频率和数据收集和处理
施工单位每天观测一次,并填写原始记录表(详见附表1),生技科矿压人员每五天抽查一次,并填写在原始记录表上,施工单位每周将观测原始记录表报生技科矿压管理
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

(4)每个测站4个测点要在一个巷道横断面上。

二、煤巷锚棚断面巷道顶底板移近和收敛变形
1.测站设置
(1)每隔50m设1个测点。

2.测点布置
每个测站布置四个测点,采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巷道顶底板移近和巷道收敛变形情况,参照图1。

3.测站施工方法
(1)测点1、3:采用风动工具垂直顶板(垂直煤壁)施工一个孔,孔深不大于300mm,再在孔内安设木屑子,最后在木屑子上钉设钉子。

(2)测点2:在巷道靠矮帮侧500mm左右的底板上挖一基础坑,坑深根据浮煤情况确定,但必须接至实底,坑宽为300*300mm,然后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土中心插入一硬质木棍,再在木棍的外露钉入钉子。

混凝土浇筑不得超过巷道枕木面,木棍和钉子平浇筑上缘面,不得影响行人和运输。

(3)测点4:利用锚棚支架腿子,在标准尺寸位置用红油漆做标记,若为全锚断面,则按照测点3的施工方法施工。

(4)每一个测站4个测点要在一个巷道横断面上。

4.观测方法
(1)将测点3与4拉成水平测线,测点1与2拉成垂
直侧线后,两条测线相交于0点。

(2)顶板移近:用测量仪器测出顶部测点1到交点0的距离(1-0),为每次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顶板移近量。

(3)底板底鼓:用测量仪器测出底部测点2到交点0的距离(2-0),为每次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底板底鼓量。

(4)高帮收敛变形:用测量仪器测出高帮测点4到交点0的距离(4-0),为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高帮收敛变形量。

(5)矮帮收敛变形:用测量仪器测出矮帮测点3到交点0的距离(3-0),为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矮帮收敛变形量。

5.观测频率和数据收集和处理
由施工单位负责观测,每5天观测一次,并填写原始记录表(详见附表2),生技科矿压人员每半月抽查一次,并填写在原始记录表上,施工单位每月底将观测原始记录表报生技科矿压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岩巷表面位移观测
1.测站设置
(1)每隔50m设1个测点。

2.测点布置
每个测站布置四个测点,采用“十”字布点法测量岩巷表面位移情况,详见图2。

图2 岩巷掘进工作面测点布置示意图
3.测站施工方法
(1)测点1:布置在巷道中顶位置,采用风动工具垂直岩壁施工一个孔,孔深不大于200mm,再在孔内安设木屑子,最后在木屑子上钉设钉子。

(2)测点2:布置在巷道设计中线处,坑深根据道渣浮矸情况确定,但必须接至实底,坑宽为200*200mm,然后浇筑混凝土,并在混凝土中心插入一硬质木棍,再在木棍的
外露钉入钉子。

混凝土浇筑及木棍和钉子的外露部分不得超过巷道轨道的轨枕面,不得影响行人和运输。

(3)测点3、4:布置在巷道腰线位置,采用风动工具垂直岩壁各施工一个孔,孔深不大于200mm,再在孔内安设木屑子,最后在木屑子上钉设钉子
4.观测方法
(1)将测点3与4拉成水平测线,测点1与2拉成垂直侧线后,两条测线相交于0点。

(2)顶板位移:用测量仪器测出顶部测点1到交点0的距离(1-0),为每次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顶板移近量。

(3)底板位移:用测量仪器测出底部测点2到交点0的距离(2-0),为每次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底板位移量。

(4)巷道的东西南北帮位移:用测量仪器测出测点4到交点0的距离(4-0),为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东西南北帮位移。

(5)巷道的西东北南帮位移:用测量仪器测出测点3到交点0的距离(3-0),为观测数据,每次观测数据减去初始数据,即为观测当时的西东北南帮的位移量。

5.观测频率和数据收集和处理
由基层单位观测,每周观测一次,并填写原始记录表(详见附表3),直到观测数据收敛为止(数据<1mm),施工单位每月底将观测原始记录表报生技科矿压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