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式外固定架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式外固定架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徐勇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角式外固定架与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共24例,分型均为GartlandⅢ型,随机分为外固定架组与克氏针组,均采用肘外后侧方入路术式.克氏针组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架组给予角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2组均常规配合支具外固定及功能锻炼,并做3个月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法评定2组疗效.结果:克氏针组优良率41.67%,外固定架组优良率58.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较传统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疗效更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7(043)004
【总页数】3页(P273-275)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架;克氏针;疗效
【作者】徐勇
【作者单位】普洱市人民医院骨外科,云南普洱6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1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骨折中的发病率较高[1],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较主流的方法是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该法已在业内达成共识[2]。
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
上骨折近年来偶有报道[3],但该法和传统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之间的疗效对比分
析却鲜有报道。
本研究旨在对比二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骨外科住院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共24例,均经X线及CT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属Gartland Ⅲ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14岁,平均(7.75±0.83) 岁;分型伸直型15例,屈曲型9例。
上述患儿随机分为外固定架组和克氏针组,各12例。
2组患儿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均属闭合性骨折,均为择期手术,且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2组均采用肘外后侧方入路,该术式选用过肱骨外髁弧形切口,近端不超过外髁上6 cm,远端不超过外髁下3 cm。
切开皮肤皮下后,显露肱桡肌与
肱三头肌,解剖清晰后,沿两肌间隙进入,显露肱骨髁上骨折端。
剥离后,在拔伸牵引下清理骨折断端,予以手法复位。
先行在屈肘30°位进行牵引,然后缓缓伸直,纠正重叠及尺桡侧方移位后,于屈肘120°位进行维持。
注意尺偏者旋前,桡偏者
旋后,准备进一步的内外固定处理。
1.2.1 克氏针组分别与内外侧髁骨脊骨面垂直成45°,并后倾5°~10°进行进针,
打入2枚1.0~1.5 mm交叉克氏针后,尽量把交叉点打至骨折端上方,如远端骨折块较大,则克氏针与骨面角度减小;如远端骨折块较小,则克氏针与骨面角度加大。
内髁克氏针进针如无准确把握,为防止损伤尺神经,则予以尺神经游离解剖,并加以保护处理。
本组均尽量留针尾于皮肤外面,以利日后拔除。
1.2.2 外固定架组选用3枚镙钉分别固定骨折远近端,如远端骨折块较大,则选用2枚4 mm镙钉,在水平面上由外髁向内髁平行置入,穿透对侧皮质即可。
注意
勿损伤患儿的骨骺板及对侧尺神经,近端则垂直肱骨骨脊打入1枚镙钉。
如远端
骨折块较小,则仅于远端离骨骺板平行置入1枚镙钉,甚至不惜穿过髁间窝,但
勿穿破对侧肱骨小头关节面,而近端则垂直于肱骨骨脊平面,远离骨折端3~5
cm。
在横断面上,呈交叉15°不同平面置入2枚镙钉,镙钉直径宜选用3 mm,棒则统一选用直径6 mm,然后连接夹头及钛棒,均交叉成三角形,以利稳定。
术后2组患儿均常规消肿、补液对症处理,配合支具外固定4周左右,同时于6周后复查X线片。
如骨折愈合,则尽快拔除内外固定材料开始功能锻炼。
1.3 术后疗效评估术后均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4]。
优:屈伸功能和丢失携带角在0°~6°;良:屈伸功能和丢失携带角在7°~11°;可:屈丢失范围在12°~16°;差:屈伸功能和丢失携带角>16°。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观察肘关节僵硬、内固定物松脱、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1 2组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结果详见表1。
与克氏针组比较,外固定架组的优良率更高,2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2组均无术后感染及退针(钉)的发生,各有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6.67%,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常见的骨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5]。
多年来,学者们针对该病提出了许多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材料方法[6]。
在手术入路方面,本研究统一采用了肘外后侧方入路的术式,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不同术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外固定架放置的问题。
当然,该入路从肱三头肌与肱桡肌间隙进入,不切断肱三头肌,保留伸屈肘关节结构也是其优势之一[7]。
但该术式对肘关节内侧结构显露不清晰,骨折端尺侧有时复位不理想,同时如果闭合穿针,更易损伤尺神经[8]。
我们的体会是术中尽量解剖保护尺神经,另做一小切口更有利于手术的安全操作。
从本质上讲,本试验的术式选择更类似于内外侧联合入路的手术切口。
刘军强等[9]曾分析对比过3种不同术式的优劣,也认为该术式具有更佳的远期疗效。
在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方面,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己经成为业内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标准方法[10],但该法仍有一定的缺点:一方面,克氏针不具有镙钉由于镙纹所带来的把持力,因而术后更易脱出;另一方面,骨折线高低的不同,又决定了术中打入克氏针角度的不同,并且骨折线越远,越无法有效掌握进针的角度。
而这一点和医生的手术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有时需要反复穿针,进而加重了该处的损伤。
该法仅在一个平面上固定,其在防旋方面的稳定性仍较差。
事实上,到底是应该双针还是三针内固定也仍存在争议[11]。
近年来,在应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方面,偶见有文章报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外固定架的应用仍有一些不规范。
燕飞等[3]在使用外固定架时,超关
节固定,没有考虑术中骨折远端的处理情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中远期疗效,但超关节固定,无法尽早进行关节功能活动,术后仍可能发生肘关节僵硬。
赵刚等[12]也曾报道联合应用克氏针与Orthofix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该法仅应
用2枚克氏针,并且仍无法克服克氏针把持力不够的弱点,稳定性稍差;而且该
研究的对象是成年人,而非儿童。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凡等[13]的报道,该法也应用2枚镙钉,在稳定性方面仍有所欠缺,而其结果也与本研究结果相反,可能与
他们所采取的外固定架的连棒方式不同有关。
本研究应用的外固定架中,骨折远端的镙钉尽量选用3 mm甚至2 mm较小的直径,这样就可以最大幅度地减少对骨骺的损伤;另一方面,该外固定架连接方式摒弃了既往文献报道中应用的弓形固定的方法[14],而是选用三角固定连接外棒的方法,因而固定效果更佳,更牢靠;并且,因为在肘前外侧方钛棒前下方的牵拉固定,更易保持肱骨髁处前倾角的稳定。
本研究中,外固定架组疗效的优良率高于克氏针组,可能和手术剥离小,损伤轻,操作简便,固定牢靠[15]以及三棒结合的三角固定方法有关。
2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退钉、退棒等并发症,但均有2例术后恢复欠佳,存在肘关节活动僵硬,但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我们认为和术后随访时间较短、样本数量较少有关,具体的远期并发症及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本研究在原有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外固定架固定的手术方法,初步揭示了在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面,外固定架优于传统的交叉克氏针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但如何规范外固定架的选择,应用何种固定组合方式,甚至在具体术式的应用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关文献】
[1]王德伟,赵立强,邵峰,等.肘关节后侧“T”形改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8):84-85.
[2]杨建平.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现代处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4):302-305.
[3]燕飞,兰忠煜,苗雷,等.外固定架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医疗装备,2013,
26(4):30-31.
[4]LYNN J C, MALTHEWS J G, BENOIT R L. Blind pinning of displaced supracti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sixteen years’ experience with long-term follow-
up[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4, 56(2): 263-272.
[5]李谋林,周智,喻赣鹏.闭合与开放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对比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1):52-54.
[6]廖世杰,赵劲民,丁晓飞.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20(8):714-716.
[7]李富林,尹东,莫冰峰,等.正后侧入路与外侧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12(10):928-930.
[8]陈昭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8):61-62.
[9]刘军强,许真,陈新平,等.不同手术入路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2015,50(11):1211-1212.
[10]丁斌,郑勇,秦承东,等.肘后正中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
18(10):924-925.
[11]莫贤跃.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72.
[12]赵刚,黄雷.王满宜.外固定架治疗肱骨髁上合并蝶形块的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
8(11):710-713.
[13]李凡,李明静,刘郁东,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
手外科杂志,2016,32(2):94-96.
[14]李进,杜靖远,唐欣,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微创治疗方法选择[C]. 武汉: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三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论文集,2012.
[15]刘笠,柳玉兵,任国文,等.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6,19(2):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