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内容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3.创建新式海军: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 1885年10月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 军;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兴办新式学堂:一类是外语学堂;另一类 是军事学堂;再一类是实业学堂。 5.派遣留美、留欧学生:1872—1875年派出 四批留美幼童120名,1881年撤回;1875—1894年 派出三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驾驶。 6.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一个是江南制
盾。外国入侵、不平等条约、赔款、军费勒索、
旧的赋税加上新的赋税、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迫使农民走上了反抗道路,拿起武器探索国家 的出路。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史时间:14年(1851— 1864),波及18个省。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会, 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2 年永安建制,封臣都王,制定一系列制度,然后从广西 经湖南一直打到湖北,而后太平军沿着长江东下进入江 西、安徽、江苏势如破竹,1853年3月占领了南京,建都 为天京。此后太平军派出北伐军和西征军进行北伐西征 (1853—1856年),但是1856年发生了天京事变,成为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1864年湘军包围天京, 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 争失败。
Baidu Nhomakorabea
二、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是:只有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的道路,才能把中国从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厄运 中解救出来,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富强。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谭嗣同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三、维新派活动的主要方式
1.向皇帝上书。康有为曾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对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挑战。 3.翻译西方的思想学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物尽天 择,适者生存”。 4.介绍外国的变法经验。康有为的《俄彼得变政记》, 《日本变政考》。 5.办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等。 6.办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 7.办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 天津《国闻报》。
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的洋务运动——企图通 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企图通
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
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
一、爆发太平国农民战争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国内阶级的矛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 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因此: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根本上无法提出指导革命的先进理论 。 (2)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全彻底的政治纲领和 社会改革方案。 (3)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的腐败现象
的滋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自 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实质:是清王朝的地主官僚统治 阶级,在太平天国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 一种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进行的一场学习西方 的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的所谓的“求 强”“求富”自救运动。
造局翻译馆;另一个是京师同文馆。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评价:
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应该实事 求是。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官僚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 来。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四、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这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第一次的正 面交锋,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通过论战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 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使西方资产阶级社 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 运动的帷幕也随之拉开。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
由于守旧势力的抵制和镇压,维新政令很多都没有付诸实 施,从中央到地方官僚大都不按光绪皇帝的命令执行,而且新 旧矛盾日益突出,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力图对维新 派进行反击和镇压。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 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 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罢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 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 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五、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 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等。 2.军事方面:训练新军,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 裁汰绿营,筹建海军等。 3.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商业,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 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 国设立邮局等。 4.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 学堂,各省设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等。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二、洋务运动的兴衰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 学 重 点
准确掌握中国人民反侵 略反封建的不屈斗争(太平 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的失败与原因及 其经验教训。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 学 难 点
正确理解无论是单纯的农 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 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 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真正指明出路。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历史作用:
1.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但 又有妥协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 的加深。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但也 有阻碍,使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又没能突破 封建体制的束缚。
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完成这两个任务表面上看是有矛盾的。一方面要
抵御西方外来的侵略 ,另一方面又要向西方外国学 习,但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导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三、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
1.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导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不断加深,中国人 民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道路,主要包括:农民阶级为 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在维护封建制度 前提下,为实现自强和求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中的改良派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在中国实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外国侵略者的压制和破坏,使中国不 能真正富强。 2.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 3.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依附性和腐朽 性。 4.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这是一场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 一方面,戊戌维新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 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又一 次救亡运动。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 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 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
的社会条件。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导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变化
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千
年未有的“大变局”。
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
义过渡的时代。
3.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 成的时代。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导言: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新的问题、 新任务——寻找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二、洋务新政的定义和洋务运动(同治中 兴,同光新政、自强运动)的起始时间
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19世纪60-90年 代洋务派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 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 矿筑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 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称洋务衙门) 为标志,洋务运动的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 失败为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破产,因为洋务运动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2.建立民用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在“求富”口号下,大力举办民用 工业和筹建海军。 洋务运动建立民用企业目的: 第一,军事工业需要有民用企业作为支撑。 第二,通过民用企业发展民族工业,在当时西方商品倾 销的条件下占有一席之地。 特点: (1)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2)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 (3)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 (4)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和产生。
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有资产 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政府统治,希望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辛亥革命。虽然这些探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
但为以后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充分地证 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走上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没有使中国强大和富起来。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三、洋务派主要官僚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所谓“中体西用”。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四、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 主要内容: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工业。 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2)浓厚的买办性 (3)一定的集团性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天京变乱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强烈撼动了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的过程。 2.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 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有力地打击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不承认不平 等条约,痛击外国侵略者。 4.进行了对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是中国旧式农 民战争的最高峰。 5.具有世界意义,打击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 洲民族解放运动。
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七、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1)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3)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 动和维新运动的过程、意义和结果, 了解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探 索和努力,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 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 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 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 学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