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

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

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

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

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

《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

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

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

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

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

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
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

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

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

”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

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

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

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

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

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

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

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

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

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

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

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

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

D.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

B.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

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D.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

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

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

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

4.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

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这时节,锄头也就要束之高阁了。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

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
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

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

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

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

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

一年多前,当他像现
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

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

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

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旧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只是比过去说话更少,放学后就闷着头干活;小妹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兰香一直在县高中住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

他们家里最大的熬煎,仍然是他大姐一家。

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

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

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

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

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

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

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

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

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

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

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

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

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

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

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
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

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

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

做起圪楞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起床以后,情绪正好的秀莲又对她丈夫说:“干脆!你今天也别出山了,到石圪节赶集去!一年四季没明没黑在地里操磨,你也歇息上一天,到集上去散散心。


少安被妻子说动了心,就决定今天到石圪节赶集去。

是呀,他已经好多时没到石圪节去了。

对他们来说,走石圪节就等于是逛城市;或者说等于城市的人去逛公园。

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然后亲自拿那把破木梳给他把头发梳理了一下。

少安一边照镜子,一边耍笑说:“你把我打扮成个新女婿了!”
秀莲说:“等咱们有了自己的新窑,就再结婚一次!”
秀莲的话使少安的心情沉重起来。

是的,什么时候,他们才有自己的新窑呢?从他们结婚到现在,就一直住在饲养院的破窑洞里,但他又想,只要政策就这样宽下去,他有信心在这几年里给自己营造个新家。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行责任制后,农民们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有了搞副业的机会,收获的幸福感使他们劲头十足。

B.二爸不到责任组劳动、王满银离开家乡去了外地,说明改革初期的政策还有待完善,因而很多人无法接受。

C.一年多前还没有实行责任组时,孙少安就把队分开了,可见他是一位很有胆识和魄力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变革者。

D.秀莲是一个贤惠体贴的妻子,深爱着丈夫和儿子,虽然眼下家境并未有明显好转,但她和丈夫对未来充满希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小二黑结婚》都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二者都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紧凑。

B.作者善用对比,比如责任制实行前后村民劳动热情的变化、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的变化等,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C.小说使用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多种手段刻画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显得立体生动。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恰当运用方言土语,契合小说的内容,有利于塑造时代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8.小说开头对农村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路遥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时斜日在山,川光澹若。

健之命泊舟于俗所谓十万囤下,复驱獭捕鱼。

时酒尚盈榼,无自得火。

舟人以两竹相锯,束缊承之,须臾火燃,酒肴皆具,复尽饮而归。

既出峡,回顾山缺处,新月一痕如缕,与长庚相辉映。

方舟下滩,如快马疾驰,不觉浪汹汹溅衣皆湿。

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入郡舍,发袖中诗,共得一十六首,自念谪居石阡已六年,山水之游,岁无一二,今岁与诸君探奇,不及旬而三游,非乐事与?抑是游也,边方宁,有升平之庆;良朋盍簪,有文字之雅;登高望远,有忧君怀亲之感。

其兴致远矣。

古人游集必有记,顺不敏,因得而书之。

(选自《贵州通志》) 【注】祁顺,字致和,东莞梨川人。

曾任江西左参政,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祁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

10.文中画框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梁君赋诗A嘲B余备述溪C形之胜以示D之E梁石亦示F余以山形G之胜H盖皆各极I其所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舆先往”与“惠等哭,舆归营”(《苏武传》)两句中的“舆”字用法不同。

B.“此君相之赐也”与“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捧腹,用手捧肚,形容大笑时的情态,与成语“弯腰捧腹”的“捧腹”意思相同。

D.“发袖中诗”与“穷发之北,有冥海者”(《逍遥游》)两句中“发”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与作者相约一同游赏西峡,大家从城西门出发,作者的朋友梁石与健之选择乘船而行,作者则选择走田间小路,大家在平冒相聚。

B.平冒可看作是镇远的一处胜境,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可容纳上万户人家,当时很多人都曾提议把郡的治所迁到这里。

C.黄垲一带风景优美,祁顺等人在此享用了一番具有江南风味的佳肴;酒宴之后,他们又继续向西进发,准备去观赏健之所介绍的瀑布。

D.作者来到石阡已有六年,这六年间很少去游览山水,而最近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和好友出游三次,欣赏了优美的景色,他感到非常开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

(2)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
刘禹锡
汉家旄节付雄才,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①传六艺,腰悬青绶亚三台②。

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③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

[注]①绛纱:犹绛帐,对师门、讲席的敬称。

②三台:星名,指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

古代以星象征人事,称三公为三台。

③楚氛:指敌寇作恶的气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大夫才能卓著,被委以重任,远赴南海,对辖地进行管理,为君分忧,为国担责。

B.马大夫虽身份不高,但学识渊博,在辖地亲自教导学子,传播文化,非常重视德治教化。

C.颈联“连天”对“映日”,“浪静”对“帆多”,对仗工整,前后勾联,意义相关。

D.本诗是应酬诗,是赠答朋友之作,诗中展现的精神格调和其《秋词(其一)》基本一致。

15.与刘禹锡同时代的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本诗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的行为使百姓“______________”,而秦朝统治者却“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现象。

(3)“花”和“月”是古人诗词中常用意象,许多作者常将这两个意象合在一起来表情达意。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走路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全身耐力性运动能力、心脏收缩能力,以及改善心肺功能。

同时,①_________。

有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步行半小时,可增加热量消耗30%;每天步行一公里,每月可减少约0.3公斤的脂肪。

另外,每天坚持走路还可以改善睡眠、舒缓情绪。

当然,②_________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否则,运动频率太低,改善心肺耐力的效果会减弱。

③_________,但方法不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损伤身体。

那么,如何掌握正确的
持之以恒,比如可以结伴而行,既增强趣味性,又易于坚持。

走路时还应避免上下坡行走,尽可能平地步行。

如果行走后出现关节或其他部位疼痛的现象,要停止训练,尽快就诊以避免遭受二次损伤。

17.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可以提升肌肉和心血管的适应性”中的“可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这部电影拍摄手法十分独特,很可以看一看。

B.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C.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D.这封信意思清楚,结尾又有趣味,也就可以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向,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①_______,这个物体就能在空中飘起来。

某个物体如果足够轻,甚至能把人带飞,如氢气球、氦气球等。

②_______,有很多这方面的实例。

我们熟悉的热气球则利用热空气代替比空气更轻的氢气或氦气。

由于气体的密度与绝对温度成反比,因此,可以通过升高气温来减小气体的密度和质量,达到比空气
轻的目的。

古老的孔明灯采用的就是这种原理,它也是最早出现的热气球。

氢气球也好,热气球也罢,二者虽然都能飞起来,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③
们设计、制造了飞艇。

人们把比空气更轻的气体(一般使用安全性更好的氯气)充入飞艇内部,用以提供升力;然后,在飞艇上安装发动机,为其水平移动提供推行动力,并借此控制飞行姿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各项中,引号的作用和文中画框处相同的一项是( )
A.这种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

B.《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

D.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对于“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根据这段话,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