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是()
A.调节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控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D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2.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居于第三层次的是()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答案: D
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3.()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A.教学模式
B.教学组织形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原则
答案: C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学方法的概念。

4.()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A.华生
B.霍尔
C.吴伟士
D.施泰伦
答案: 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武德沃斯)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其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这两种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与施泰伦的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

5.在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是视觉中枢。

A.顶叶
B.颞叶
C.额叶
D.枕叶
答案: D
解析:额叶有使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6.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A.言语信息的学习
B.认知策略的学习
C.接受学习
D.行为规范的学习
答案: D
解析:略。

7.下列不属于二次文献的是()
A.书目索引
B.题录
C.调查报告
D.提要和文摘
答案: C
解析: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

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

8.学习动机包含学习需要和()两个基本成分。

A.学习压力
B.学习兴趣
C.学习期待
D.学习知识
答案: C
解析:略。

9.下列词语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的是()
A.经历
B.体验
C.探索
D.掌握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为行为动词,D项为目标动词。

10.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卯学制
答案: C
解析: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1.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 C
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A.教学评价
B.教学测量
C.课程评价
D.教学模式
答案: 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学评价的概念。

1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答案: B
解析:略。

14.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这是()的具体表现。

A.情感
B.意志
C.性格
D.想象
答案: B
解析: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5.以下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的是()
A.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B.小学教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C.小学教育为儿童、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D.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
答案: D
解析: D项的描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义务性特点。

考生需准确区分小学教育各个特点的内涵。

16.思维反映的是()
A.过去的经验
B.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C.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D.人的愿望
答案: B
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7.一名小学生看到家长向年长的人问好,他也会向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问好。

这种行为是()
A.经典性条件作用
B.自我强化
C.观察学习
D.直接强化
答案: C
解析: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18.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A.刺激分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行为强化
答案: C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刺激的泛化的概念。

1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行为
B.活动和交往
C.实践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答案: B
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0.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文化体系
D.教育为文化本体
答案: D
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简答题(每题10分)
21.
简述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答案: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解析:
2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答案: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解析:
23.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案:
(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知识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

解析:
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
2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

”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

这位教了二十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

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

”根据某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
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实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答案:
(1)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可见,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

而材料中的现象已然远离这一目的。

(2)教育评价的结果.对于被评价者来说,不仅能提供反馈信息,而且能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因为一般情况下,被评价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

因此,良好的评价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价者加倍努力,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会对失败的教训起消退作用,使被评价者产生不甘落后、奋发努力、改进工作的动力。

可见,教育评价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而材料中并未体现教育评价的这一积极功能,反而突出学生的厌恶感。

(3)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

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为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成绩、排名。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解析:
25.
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

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他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

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5分)
(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7分)
(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8分)
答案:
(1)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案例中的陈老师
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正是关注到了王超的个性差异,对他进行了“特别对待”,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领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案例中的陈老师面对王超的超强学习能力采取了允许他单科免修而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做法,在这一过程中,陈老师担当起了引导和释疑的角色,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经过王超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当陈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
论文。

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解析:
教学设计题(每题40分)
26.
The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me in every country. There are always three lights:red,yellow and green. Red means “ Stop” ,yellow means“Wait” ,and green means“ Go”. In China,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 In the US, 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too.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 however,drivers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If you go by car,by bike or on foot,you must know the traffic rules.
结合上述小学六年级的教学材料设计一份教案。

(中英文皆可)
答案:
Stage 1教学内容分析(Analysis of teaching content)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了解部分国家交通文化的典型差异。

Stage 2学习者分析(Analysis of students)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力和记忆力有所增强,并且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语阅读有极大的兴趣,非常乐于参加课堂交际活动。

Stage 3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阅读材料中与交通规则有关的生词和词组
traffic lights,on the right(left) side of,traffic rules;
(2)学生准确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借助PPT、动画、图片和TPR活动,学生准确理解并掌握阅读材料中的生词和词组以及阅读材料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和理解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并建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Stage 4教学重难点(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重点:学生理解连接副词always,too和however的用法,并准确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难点: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中国和美国等国家车辆靠右行驶,但在有些国家车辆靠左行驶,比如英国、澳大利亚等。

Stage 5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准备活动(Warm-up)
Chant:
学生按交通方式分为四组,拍手连环Chant:
Group bike:I go to school by bike.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Group bus:I go to school by bus.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让学生复习旧的语言知识,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也通过Chant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Step 2阅读前活动(Pre-reading)
教师仍用Chant节奏引出主题The traffic rules,板书课题并教授。

(设计意图:此过程为适应未学习过the traffic lights& rules的学生设计,既引入主题又渗透了新词组。


Step 3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
1.教师以课件出示主题句Do you know the traffic rules? If you go by car,by bike or on foot,you must know the traffic rules.领读渗透。

请学生默读短文并圈出生词。

采用同学说、一起猜和老师讲解三种方式处理生词。

最后一个生词预设为the traffic lights,猜过词义后,引入三种交通信号灯及各自含义。

然后通过Chant和TPR活动巩固。

2.由交通信号灯引出“不一样的交通规则”The traffic lights are the same in every country.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traffic rules. 3.呈现两幅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找出两幅图的不同,由此教授新词组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road和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让学生去文中寻找两幅图不同的原因,并圈出生词。

学生试回答两图不同的原因,教师帮助总结:Different country has different traffic rules.
4.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原文并完成任务活动,将文中几个国家的国旗分别贴到相应的交通规则下。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并培养其在语境中猜词的能力。


Step 4阅读后活动(Post-reading)
1.听录音,跟读文章。

出示本文的两个概括性句子,根据教师的手势提示,分别以个人、小
组或集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

根据板书集体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阅读内容做判断练习。

这一过程是阅读后的扩展活动,要求学生全体参与,通过朗
读、复述课文、做练习等活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检测提高:
(1)阅读拓展性文章,粗体显示本课短文中曾出现过的生词。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遵守交规将有什么后果?
(3)最后,通过问答来呈现Chant:
We are good boys and girls.
We know the traffic rules.
We obey the traffic rules.
So,we are great!
4.作业布置:
任选一题:
(1)与同伴合作将阅读内容改为对话,并在下节课前表演。

(2)用自己的话复述阅读材料,通过查阅更多资料,讲解你感兴趣的国家的交通规则。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是总结并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并内化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


Stage 6板书设计(Board plan)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