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有效备课
作者:李巧玲
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01期
有效课堂是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高效就意味着课前的有效备课,而有效的备课是复杂的活动,备的内容很丰富,如备教材、备教参、备课标、备教辅、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准备、备教学环节、备教学结构等,如同一首诗,包括起、承、转、合。
一、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位教育专家听了一位历史教师的课,非常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
”很多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在教学活动中影响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还是教师自身。
教师要备好课,首先要“备己”。
一要有平时的备:翻阅报刊杂志、了解国内外形势;学习教育理论、锻炼教学能力;与同行交流,获取相关信息等。
二要有课前的备:要求学生写的片段、要求学生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先写一写、问一问、答一答;上课前客观地衡量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水平、教学业务经验等状况;自查对教材的掌握情况,看是否把握重点和难点;自查是否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等。
“备生”是备课的前提。
备课的半径很长,但圆心只能是学生,教师要比较全面了解学生。
了解可分为一般了解和特殊了解两种。
一般了解包括: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发展到什么程度;二要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三要了解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四要看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
特殊了解包括:了解学生学过的知识,有哪些是同本课有联系或相类似的,以便启发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掌握新知识;有哪些知识是过去没有学过的,或者虽然学过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的;有哪些知识点是学生能够理解和已经掌握的。
二、承——衣带渐宽终不悔
1.胸有目标:教师要通读课程标准,以此为准绳,克服随意性。
在此基础上,通览全册教材,至少是所教年级的教材。
只有通读全册,明确它的编排顺序,各单元间、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明确全册的教学要求,以及每一节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应注意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间的联系。
教师在备课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2.钻透教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如果教师备课时对文本解读有误,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与挖掘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要整体把握本节内容,二要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充分掌握
知识背景,三要从整体中抓局部,从局部中悟整体,四要“扫盲”,“盲”是指学生不易发现的关键处,或不易觉察的认知错觉等。
3.跳得出来: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眼前一节课的内容,应力求扩展教材的教学效果。
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
教师在透彻地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
三、转——远近高低各不同
备课是为了指导上课,而不是束缚手脚,生成与创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
教学设计只是上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更不一定符合课堂教学进展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变化。
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步骤,而一些细节过程应该以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控。
在设计教学时不能过细,而应分成几个板块,一般情况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1.营造强烈的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
良好的氛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的障碍就不存在了。
兴趣的激发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看学生的喜好,教师了解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2.关注兴趣点。
教师要精心设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原因出在问题的设计上:问题太多、太滥、太浅,提问时机不当,没有启发学生等。
在备课时,教师应尽量减少课堂提问,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激发独特体验的、覆盖面宽、空间大的问题。
3.把形成性评价加入备课内容中。
比如在讲课的重要部分和学生讨论回答后,可予以评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制定或抽签某一组两组上来汇报,也可予以评分。
再如,有些学生的发言极有创意,或解决了大家的困惑,应该可以破格给予记分等。
四、合——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课后的反思是备课的延续。
近年来,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个案告诉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提高,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性链条。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备课及上课的总结。
对教师来说,一堂课的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教师应该认真回忆、梳理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必要的时候课前准备好摄像或录音设备,便于自己课下反思。
我认为反思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反思教师的教。
这包括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查找不足、探索对应策略。
第二,反思学生的学。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和创新见解。
总之,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备好每一节课,随时随地为教学积累素材,深入了解学生、自己和教材,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真正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责任编辑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