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制糖工艺发展史
制糖工艺发展史制糖工艺的发展历程悠久而复杂,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概述:古代制糖工艺:-公元前4世纪:甘蔗种植在印度次大陆开始流行,最初的糖可能是以蜂蜜的形式存在,通过将甘蔗汁煮沸来浓缩糖分。
-公元350年左右:印度人发明了一种早期的炼糖技术,即通过蒸发甘蔗汁来制作粗糖。
中世纪发展:- 7世纪至12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对甘蔗种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将其传播到中东地区。
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了甘蔗的种植。
- 15世纪:随着欧洲人探索新世界,甘蔗种植被带到加勒比海地区、巴西和其他热带地区。
这一时期,糖厂开始采用水力磨碎甘蔗和利用蒸汽来加热甘蔗汁。
近现代变革:-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制糖技术的发展。
例如,詹姆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使得糖厂能够更高效地加工甘蔗。
- 19世纪:随着化学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化学方法来精炼糖,提高糖的纯度。
此外,真空蒸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现代制糖工艺:- 20世纪:自动化技术在制糖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制糖工业开始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比如减少能源消耗和减少副产品的环境影响。
中国制糖工艺的发展:-唐宋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制糖开始形成,技术逐步发展,出现了土法制取白糖、冰糖等新品种。
-明清时期:制糖技术继续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制糖业并未大规模发展。
-近现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制糖业受到冲击,但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糖工业经历了现代化改造,工艺及技术装备一跃进入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总的来说,制糖工艺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手工到机械化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未来的糖业有望变得更加高效、环保。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中国糖业史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涵盖了从最初的石糖到现代工业化糖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简要概述:1. 初始阶段:早在战国末年,即公元前250年左右,中国已有关于蔗糖的记载。
宋玉的《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的句子,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饮取蔗浆。
2. 唐宋时期:唐太宗时,派遣使者到西域学习制糖技术。
公元647年在扬州设立糖坊,开始制造结晶砂糖。
随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的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被喻为“琥珀糖霜”。
这一时期的制糖业已经相当发达,糖制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3. 明朝至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糖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
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制糖业才开始复苏。
清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一些新的制糖技术,其中以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制糖业最为发达。
这一时期制糖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将制糖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4. 近代以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由食糖出口国变为食糖进口国。
这一变化促使中国开始出现机制糖厂,一些弱小的新式制糖企业开始出现。
但在世界糖业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甘蔗糖业仍然停留在土法制糖阶段,呈衰退态势。
5. 现代:尽管中国的甘蔗糖业一度停滞不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制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制糖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包括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此外,甜菜制糖的大部分工艺设备也适用于甘蔗制糖,使甘蔗制糖厂能够快速采用新技术。
中国糖业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史。
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的制糖业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甜蜜事业的回顾_上_我国古代蔗糖生产史话
克 盐
,
克 水
,
70 0
克 鸡蛋
30
2
小时 以 上
。
克 白糖
45 0
克 香草
2
克 牛
,
» 将冷 藏的面 团 分份 揩成 圆 片 放 入 排盘 中 烘 烤 成 排皮
,
。
5 º 先 用 23 ℃ 烘烤 1 分 钟 然 0
,
奶
18 0 0
克 豆范 粉
克
。
后用
16 0
亡 烘 烤 约 2 分钟 0
。
( 待续 )
,
通 过 这次技 术 交 流 的 盛 举
, ,
蜜分 指 粗 制颗 粒状 和 结 晶 状 的蔗 糖
四夷 国 之 别
,
。
东汉 时 有 郡 国 和
。
参 考 古 印 度 压 汁熬 糖 的 生 产 技 艺
对 我 国原 有的技 术
。
“
远 国 既 可指 边远 的 郡 国 即 郡 县 也 可指
“
、
”
加 以 改 进 收 到 了极 为 明 显 的 效 果 所 熬 制 的块 状 蔗 糖 在 产 品 质 量 方 面 都 赶 超 了 当 时 的 国 际 先 进 水平 在论
,
帝 时 ( 公 元 7 至 8 年 在 位 ) 的南 海人 6
表 明 东汉 初 期
。
甘 蔗 远 近 皆有 … … 斩而 食之 既 甘
在 今 我 国 华南 的 两 广 地 区 业 已 掌握 了 蔗 糖制 造 术
其
奶 油蛋 糊 排 过 的奶 油 蛋 糊
蛋 清排
, ,
。
,
单 皮 排 上 放抽 打
、
制作
制糖业的发展与现状
制糖业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制糖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的行 业,面临着较大的环保压力。
制糖企业开始重视环保问题,加 大环保投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设备,降低能耗和排放。
制糖业的发展需要与可持续发展 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03
制糖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价格波动与市场竞争
02
全球食糖消费量稳步增长,但增速较慢,主要消费 市场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
03
全球食糖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仍然是 制糖业的重要收入来源。
主要产糖国家的生产情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糖生产国,产量逐年增加,但近年来由于国内消费需 求增长和进口限制,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变化。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食糖生产国,产量波动较大,受气候和政策影响较大。
产业升级
通过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制糖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04
制糖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全球制糖市场的未来预测
需求增长
01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糖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价格波动
02
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变化、生产成本、政策干预等,糖价
可能会出现波动。
制糖业在全球的分布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制糖生产国,印度和中国的甜菜制 糖产量位居前列。
欧洲、北美和亚洲是全球主要的食糖消费市场,其中北美洲 和欧洲的食糖消费量相对稳定,亚洲市场增长较快。
02
制糖业的现状
全球制糖市场概况
01
全球制糖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主要产糖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
。
中国古代是怎么制糖的
中国古代是怎么制糖的
古代中国的制糖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糖的生产技术也十分地成熟。
据古籍《聚珍录》记载,古代中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已开始制糖。
当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熬糖和煎糖两种。
熬糖的方法是把糖蔗用斧子拆开,把拆开的汁液煮滚,再用竹篓把汁
液滤出,最后用竹碗将汁液收集,经过一定时间的浓缩,就可以得到
竹篓汁、竹碗汁以及糖蜜等糖及糖制品。
煎糖的方法比较复杂,主要是把糖蔗浸水,然后用竹篓滤出汁液,将
汁液再放回碗中,把汁液放入中火煮,再用竹碗又将汁液煮滚,最后
用竹篓将汁液关到糖包里,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得到糖蜜等各种
制糖品。
古代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古人的技术也不断改进,使得糖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需要。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
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
糖的历史及介绍
糖的历史及介绍
目前认为世界上最早造出来的糖是我国古代的“饴糖”,用米和麦芽熬制而成,也有人称之为麦芽糖,所谓“甘之如饴”说的就是它。
在我国古代,也会用甘蔗来制糖,但糖是在唐代从印度学习了制糖工艺之后才真正被广泛使用的。
宋代的制糖专著《糖霜谱》里系统记载了制糖的方法、工艺参数等,这大概就是早期的“下厨房”吧。
我国现在的制糖业,南方用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北方用的原料主要是甜菜。
实际上甜菜开始用于制糖的时间比较晚,直到18世纪,德国科学家才发现甜菜的块根里面含有蔗糖。
甜菜制糖业推动了“机械化制糖”的发展,而且甘蔗只能生长在热带,但甜菜是连西伯利亚这种地方都可以生长的,这才有了俄罗斯的传统美食“甜菜汤”。
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糖除了糖果以外,还有白糖、红糖和冰糖。
其实这些糖的主要成分都一样,就是蔗糖,差别在于它们所含的杂质不同。
虽然不同种类的糖有90%以上的成分都一样,但“杂质”才能决定它们的“个性”。
就像酒的主要成分都是乙醇和水,但酒的优劣取决于主要成分以外的东西。
如果你用实验室里面MOS级的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兑在一起的话,这种“勾兑酒”的杂质会非常少,听起来挺“纯净”,但估计味道不怎么样——当然了,实验试剂也是不允许“喝”的。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
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
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
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
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
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
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
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年,M.d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
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
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
年,中国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
பைடு நூலகம்
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
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
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
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
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蔗糖业的发展历程
蔗糖业的发展历程
蔗糖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人们开始种植甘蔗,然后将甘蔗经过压榨等工艺,提取出甘蔗汁。
随后,他们会将甘蔗汁煮沸,去除杂质,然后用木杆搅拌,让汁液慢慢冷却结晶。
这种结晶就是蔗糖。
这一过程被称为“制糖”。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糖的技术逐渐完善。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制糖技术达到巅峰。
当时,人们已经从甘蔗提取糖粉状物,并制成糖块。
不仅如此,还发展了一种用压榨蔗渣制作糖浆的方法。
到了明清时代,蔗糖业发展迅速。
制糖工艺进一步改进,人们开始使用机器来辅助糖的生产。
同时,甘蔗的种植范围也扩大到了更广阔的地区。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蔗糖业迎来了一个重要
的突破。
英国化学家拉沃瓦兹首次成功从甘蔗中提取出蔗糖结晶。
这一发现为蔗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蔗糖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农业产业。
各国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的甘蔗种植园和制糖厂,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和工艺,大量生产蔗糖。
如今,蔗糖业的发展依然继续。
全球许多国家仍在种植甘蔗,并通过先进的科技和工艺,不断改进蔗糖的生产技术。
蔗糖成
为了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调味品和食材之一,同时也是许多工业产品的原材料。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机蔗糖和纯天然蔗糖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增长。
制糖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与发展
制糖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国是制造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炼糖技术。
在明清时期,南方甚至有了相当规模的糖业,而糖业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独特的制糖文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制糖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制糖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糖分为蜜糖和甘蔗糖两种。
蜜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人类使用,而甘蔗在中国是东南亚地区传入的,唐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炼制甘蔗糖的技术。
随着南方种植糖蔗的盛行和糖的需求的增长,糖业逐渐发展起来。
而糖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制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制糖文化是制糖生产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从糖蔗的植种、施肥、采摘,到熬糖的选择材质、炼制工艺、储存方式等多个环节,形成了独特的制糖文化。
二、制糖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应用制糖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有所贡献,还与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在民间,糖往往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用糖来祈求好运,也将糖作为礼品赠送亲友。
在中秋节,除了月饼之外,还有一种糖食,即“赛糖人”。
人们会将熟透的糖蜜灌入模子中,制成各种造型的糖人,如仙女、花鸟等。
赛糖人是一种民间文化活动,人们把对热爱生活、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通过制作各种吉祥的糖人表现出来,以此祈求生活如糖般甜美。
在春节期间,人们也看重糖的吉祥之意,将糖作为信仰和食品,并将糖果做成不同的造型,祈求新一年中万事顺意、甜蜜幸福。
三、糖艺在制糖文化中的应用糖艺是一种将糖在手指上塑造成为动物、花卉、建筑、食物等形象的手工艺术,它是制糖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制糖人常常在熬煮糖蜜时用手指在空气中划拉、转弯,最后形成各种流线型的糖条。
后来人们在这个基础上开始雕刻,逐渐演化成为一门精湛的技艺。
糖艺的创作过程需要专业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也需要对糖艺品的耐储性有一定要求。
在民间,糖艺常用于庆贺喜庆节日、喜事吉祥等场合,也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
制糖业的发展历程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利用农业废弃物、木材加工废弃物等作为制糖原料,实现资 源循环利用。
糖消费趋势的变化
低糖、无糖产品的兴起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低糖、无糖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功能性糖的开发
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糖类,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 需求。
制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制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与绿色生产
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上保障制糖原料的安全与品 质。
05 制糖业与社会经济
制糖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促进就业
制糖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和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
新型甜味剂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新型甜味剂 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被开发出来,满足市 场需求。
糖的国际贸易
01
全球贸易网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制糖业 形成了全球贸易网络,各国之间 的糖贸易往来频繁。
贸易政策
02
03
价格波动
各国政府制定贸易政策,对进口 和出口的糖进行关税和配额限制 ,以保护本国制糖业。
01
价格波动
制糖业受国际糖价波动的影响较大,市 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糖价不稳定,给 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02
03
品质与品牌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制糖企业需不断提高 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形象,以获得市 场份额。
环保法规对制糖业的影响
环保标准的提高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政府纷纷提高制糖业的环保标准, 加大企业的环保投入。
(完整版)糖的历史
历史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
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
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
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
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
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
《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
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
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国糖业政策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进口关税配额(万吨) 168 176.4 185.2 194.5
6 1999.95 2499.95
7 2270.73 2770.73
注:以上白砂糖价格等于完税原糖价格(20%关税)加上500-600元/吨的加工费和损耗费
�
表12 5~11美分/磅的世界食糖价格所对应的国内糖价
国际糖价(美分/砂糖价格(元/吨)
5 1728.86 2228.86
由于我国食糖进口实行低关税,因此在此承诺上再让步的可能性不大。然而,我国加入WTO,承诺的内容按照协议开始实施,我国的糖业将会受到进口糖的冲击。国内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加入WTO后,成本高于3000元人民币/吨的食糖产区将会由于亏损而萎缩,直至退出食糖市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即将加入WTO,我国将会逐步由一个食糖自给自足、进出口平衡的国家过渡为一个食糖进口国,从而对世界食糖市场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是保障市场供应、保持糖价平稳,防止食糖提前进口,是确保实现今年糖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关键。
附:进口原糖加工成白砂糖成本价计算方法:(如表12所示)
原糖到岸价(税前)=离岸价+保险费+海运费+外贸代理费
+银行手续费+利息+劳务
原糖到岸价(税后)=税前到岸价+关税+增值税
白糖成本价=税后原糖到岸价+加工费+损耗
二是应用价格杠杆,掌握调控食糖进出口的主动权。“入世”后,我国食糖市场与世界食糖市场之间的屏障只剩下了进口糖关税;由于我国进口糖关税税率偏低,关税准入量偏大,难以起到调节、保障国内食糖市场平稳的作用;当前可行的办法是,不论国内食糖生产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均应使国内市场糖价稳定在低于世界糖价(含税费;这是国内食糖价格的上限“红线”)的水平,这样才能掌握住调控食糖进、出口,保持国内食糖市场稳定的主动权。
糖的历史及分类
中国糖的发展历史
唐朝唐太宗派大臣前往印度和巴比伦学习制糖技术 明末,中国人发明了“黄泥水淋法”,用这种方法制
出来的糖,颜色接近纯白,是当时世界上品质最好的 糖。
中国糖的发展历史
后来中国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从甜菜中制糖。 宋朝、明朝期间出现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
糖果分类
中国行业标准《糖果分类》将糖果分为10个类型: 硬质糖果 酥质糖果 焦香糖果 凝胶糖果 奶糖 流质糖果 胶基糖果 充气糖果 压片糖果 其他糖果
公元前8000年 印度开始种植 甘蔗
唐朝唐太宗派 大臣前往印度 和巴比伦学习 制糖技术
国外糖的发展历史
接下来几个世纪,西欧与东方开始了源源不断的糖贸易。 但糖的价格贵得咋舌,是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法国人从甜菜中提出结晶糖; 十六世纪欧洲人在新大陆发现可可,十九世纪才把可可制
有趣的糖果
甘露蜜
首先由寄生在树木枝 叶或枝干上的昆虫( 蚜虫、介壳虫、木虱 等)采食植物汁液后 ,排出糖类甜液,再 由蜜蜂搜集酿造而成 的一种蜂蜜。
有趣的糖果
中国古代制糖
有趣的糖果
吃尽天下糖果
国外糖的发展历史
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国外糖的发展历史
史前时期,人类就 已从鲜果、蜂蜜、 植物中摄取甜味 食物。
公元11世纪 十字军东征 带回“新的香料 ”
公元前510年 波斯入侵印度带回 甘蔗种植技术 (味道甜美的芦苇)
公元前1000年古 埃及人利用蜂蜜 、椰枣和无花果 做成甜食
公元642年 阿拉伯入侵波 斯取得甘蔗种 植技术
糖果分类
糖果分类
有趣的糖果
翻糖(fondant)
蔗糖与打发的蛋清结合 而成,可随意塑形,成 品像瓷器,脆硬
中国制糖历史
中国制糖历史一提到糖,大部份的人都以为是指蔗糖,因为现在蔗糖占世界糖类的大宗。
其实糖业历史上,最早开始使用的甜味料是蜂蜜和以淀粉谷物制得的东东﹝似现今的麦芽糖﹞,以及甜味较浓的蔬果。
另外<礼记.内则>亦有「子事父母,枣粟饴蜜以甘之」的记述,由此可见在周代,我国人民已普偏掌握了制糖的技术。
有关蔗糖的提炼技术,一般相信最早是源起于波斯至印度一带,因为此处是甘蔗的发源地,而我国种植甘蔗的历史虽极早,最迟也在战国时期,但那时还不会用它制造砂糖。
古时对甘蔗的利用主要有五种途径﹕其中有一种是石蜜,石蜜与现今的砂糖颇为类似,所以后世称石蜜为砂糖。
从蔗汁解渴的用途到制造糖浆,经历过了三个阶段,蔗糖之形已经渐渐出现。
宋代,我国的蔗糖技术是更上一层楼,能把砂糖加工成冰晶透明的冰糖。
当设有一职,定糖霜为常贡品,州县每年必进贡糖千斤。
此处的糖霜就是冰糖的别称。
元代,制糖工业继续发展,以福建最为可观,而制糖技术也在此时传入隔海相望的台湾。
著名的旅游家马可勃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将福建产糖盛况详述如下﹕「到了龙溪城,那里出产极多的糖,大可汗(指元世祖忽必烈)朝廷里所消耗的糖都是由该城取得。
」明宋应星则是率先将我国甘蔗制糖的技术作了详细且完整的记载,在他的书中,可知古代制糖多半是在初东时进行,且还是手工业,直到民初,引进西方机器技术,设立机器制糖厂,我国制糖业正式走入机械化的时代。
古代的制糖技术制糖的原料蔗糖是科学上的名称,但并不一定要从甘蔗里提炼。
制造蔗糖的原料除了甘蔗之外,另一种是甜菜。
甘蔗只能生长在温暖的南方,而甜菜却是种在雨水少的寒冷北方。
所以南方制糖多用甘蔗,北方制糖则以甜菜为原料。
因为欧洲地中海附近是甜菜的原产地,欧洲人所吃的糖,大多是由甜菜制做而得。
黑龙江、吉林等北方地区制作的糖多是用甜菜提炼而成的,而南方如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出产的糖则是用甘蔗来制做。
甘蔗制糖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是以甜菜制糖的历史,从欧洲传入至今不到百年的光阴。
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糖,是一种历经千年的流传至今的食品,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美味可口的特点,而糖在中国,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发展历史。
在刚刚接触到糖时,中国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地运用它,它始终只是作为一种极为珍稀的贡品,在皇室宫廷和富裕家庭中才得以食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糖文化也逐渐丰富,不同类型的糖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地区,摇身一变,成为了江南地区和南方人民的日常必需品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糖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糖只是一种相对珍贵的贡品,只在皇室和富裕家庭中身份特殊的人才有机会品尝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糖业逐渐发展起来,相应的,糖的价格也渐渐降低,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普通食品。
而在元代时,糖的生产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改进。
数据显示,在元代时期,浙江的嘉兴便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糖产区之一,嘉兴的白糖、黑糖等各类糖制品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到了明代时期,糖的生产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那时的江南地区,包括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均成为了中国糖业的重要代表地。
如今,还可以在江南地区发现一些由古糖厂改建而成的博物馆,里面展现着从17世纪以来的糖业历史。
这些博物馆也成为了外地游客前来寻找江南文化之趣的不二选择。
到了清朝时期,糖的生产和使用逐渐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各类糖制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此时的中国,除了传统的白糖、黄糖、黑糖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糖果、糖饼、糖醋等产品。
进入20世纪,糖技术、糖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新型的糖制品如糖衣果仁、棉花糖、葡萄糖、果汁糖等纷繁问世,为中国糖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到了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业市场也涌现出了大批的新品种糖制品和品牌,比如零度C、喜糖、百香果糖、黑糖味奶茶、糖醋小排、炸麻花等等。
如今,中国糖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充满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
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我们能够看到最后的古老糖坊,也能够品尝到最新、最美味的糖制品。
“糖”文化的发展史
“糖”文化的发展史记得小时候,每逢家人给点零花钱,我都会用钱去买各种各样的糖果。
在我那个年代,兜里能揣上一把糖,那在小伙伴当中就是“孩子王”的存在。
那时候的经济虽然没有现在发达,但是糖果的种类却不少,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各种口外的棒棒糖,还有一口气能吃好几个的水果软糖,其中最有意思的还是泡泡糖。
每次我们都一口气嚼好几个泡泡糖,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谁吹的泡泡大。
那时吃的糖,除了享受甜甜的滋味外,更是一种怀旧的情怀,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糖并非现代发明的产物,而是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祖先发现了。
小小的糖果,也包含了历代祖先的辛勤的努力与创造,每一个朝代的变更,都有糖文化的传承。
跟我一起看看糖文化的前世今生吧。
殷、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糖这种东西糖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虽然没有糖的概念,却已经接触到了糖这种东西。
在远古时期,人们获得糖的方式更多是来自瓜果和蜂蜜,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远古人们的确懂得采摘水果,品尝瓜果的甜滋味,只是并不懂得如何将糖分分离出来。
后来发展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从谷物瓜果之中提炼麦芽糖的工艺。
《诗经》之中有记载:“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意思是周人迁徙到了周园地区,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无比,种出的瓜果蔬菜也和“饴”一样甜。
这件,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并提炼“饴”这种糖分了。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饮用糖浆糖文化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糖已经有了部分的分类。
在《礼记·内则》中有记载:甜食者,“枣、栗、饴、蜜”。
而里面的饴,其实就是现代社会的麦芽糖。
人们懂得将各种糖分类,可见人们对糖类已经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在获取糖浆方面,也有了详细的记录方法。
《楚辞·招魂》中说:腼鳖包羔,有柘浆些。
里面的柘浆,指的就是甘蔗的糖浆,在战国时期专门供人们饮用。
而饴糖却是在麦芽之中提炼出来。
《楚辞》里有证明:巨妆蜜饵用长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
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
”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
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唐宋开始,形成手工业制糖,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
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
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
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四川遂宁一带,出现了用甘蔗制取冰糖。
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岛,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
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
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今印尼),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
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在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
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
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
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
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中国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
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
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详尽。
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
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
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
“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
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
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
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
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
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
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
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
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
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
此后15~20年间,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
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
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
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
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1821年,M.d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
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
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
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
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
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
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
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
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
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
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
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
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
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
中期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
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
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
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
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
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
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
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
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
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
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
1929年,中国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
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
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
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