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
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化学教学中,以下哪种方法最适合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A、实验演示
B、多媒体教学
C、课堂讨论
D、背诵反应方程式
2、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知识点,教师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哪个方面的教学?
A、物质三态变化的定义
B、物质三态变化的实验现象
C、物质三态变化的热力学原理
D、物质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下列哪种物质的教学最适合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
A、石墨
B、高锰酸钾
C、碳酸氢钠
D、硫酸铜溶液
4、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元素周期律中的电子层数与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
A、氢(H:1)
B、碳(C:6)
C、钠(Na:11)
D、氯(Cl:17)
5、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演示时,要求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哪些内容?()
A. 颜色变化
B. 气泡产生
C. 嗅觉气味
D. 以上都是
6、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溶液的酸碱度”这一概念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酸碱度只与氢离子浓度有关
B. 溶液酸碱度只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C. 溶液酸碱度同时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D. 溶液酸碱度与离子的电荷数量有关
7、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2H₂O → 2H₂↑ + O₂↑
B. CaCO₃ → CaO + CO₂↑
C. 2NaCl + 2H₂O → 2NaOH + H₂↑ + Cl₂↑
D. N₂ + 3H₂ → 2NH₃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的是()
A. 硫酸(H₂SO₄)
B. 氯化氢(HCl)
C. 碳酸(H₂CO₃)
D. 氢氧化钠(NaOH)
9、下列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加热易燃物质时,必须远离火源。

B、使用强酸或强碱溶液时,需要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

C、如果不慎接触有毒或腐蚀性物质,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D、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可以直接倒入下水道。

10、教材编写时,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原则?
A、教材内容符合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

B、通过化学史实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意识。

C、忽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专注于纯理论知识的讲解。

D、教材内容体现化学的价值,强调化学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1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以下哪种教学策略最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A. 传统讲授法
B. 诱导发现法
C. 举例说明法
D. 重复练习法
12、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烧碱”这一化学物质的性质教学,教师应如何设计
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A. 直接展示烧碱的腐蚀性实验
B. 通过对比实验展示烧碱与其他碱的区别
C. 仅用文字描述烧碱的性质
D. 利用多媒体演示烧碱的制备过程
13、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该实验可用于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
B. 反应中铜离子从溶液中析出,说明铜离子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说明亚铁离子有颜色
D. 实验中不需要使用滤纸,因为反应生成的铜会形成固体沉淀
14、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
A. 仅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记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B.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C.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操作并记录溶解过程,教师指导
D. 仅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溶解过程,不让学生亲自动手
15、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灭火器材不包括()。

A、干粉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16、在下列选项中,能用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A、滴加石蕊试液
B、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C、滴加酚酞试液
D、以上任一方法
17、在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类的是:
A. 甲烷(CH4)
B. 乙烯(C2H4)
C. 苯(C6H6)
D. 乳酸(C3H6O3)
1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盐酸(HCl)
B. 纯水(H2O)
C. 硫酸(H2SO4)
D. 乙酸(CH3COOH)
19、下列关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滴管时,滴管的尖端应接触试管内壁,避免污染滴管
B. 在过滤实验中,滤纸应紧贴漏斗壁,滤液从漏斗底部流出
C.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D. 进行加热实验时,试管口应朝向自己或他人,以防液体喷溅 20、下列关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
B. 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C. 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D. 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包括副族元素和第VIII族元素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题目:
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一个具体的实验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题
简述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诊断题(16分)
题目:小明同学在学习化学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存在疑惑,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和不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请问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题目背景:
在一次初中化学课上,老师通过实验授课方式讲解了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

采取了一个经典的实验,即向醋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完全中和,并观察到了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pH值上升的过程。

但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一些学生发现,
从滴加氢氧化钠到溶液完全变碱性所需时间比预期的要长,这让他们感到困惑。

案例分析题目:
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或优化建议。

五、教学设计题(30分)
题目:
某校初中一年级化学课上,教师准备了一堂关于“酸的作用”的教学活动。

请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一节完整的化学课。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酸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酸的作用,能用实例说明。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酸的作用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酸,如酸奶、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这些酸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二、讲解新课
1.教师讲解酸的定义、性质及分类;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对物质的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针对酸的作用进行小组讨论,每人列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2.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酸的作用及原理;
2.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分享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酸的更多用法及注意事项;
2.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酸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
试卷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化学教学中,以下哪种方法最适合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A、实验演示
B、多媒体教学
C、课堂讨论
D、背诵反应方程式
解析:实验演示是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的实际过程来学习反应的原理和现象。

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虽然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它们更多的是辅助手段。

背诵反应方程式则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只是记忆的结果。

因此,正确答案是A。

2、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这一知识点,教师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哪个方面的教学?
A、物质三态变化的定义
B、物质三态变化的实验现象
C、物质三态变化的热力学原理
D、物质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B
解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关注物质三态变化的实验现象。

这是因为实验现象是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描述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学生可以初步建立起对物质三态变化的认识。

定义和热力学原理可以在学生具备基本实验观察能力后再进行讲解。

物质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作为教学的拓展内容,但不是首要关注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B。

3、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下列哪种物质的教学最适合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
A、石墨
B、高锰酸钾
C、碳酸氢钠
D、硫酸铜溶液
解析:碳酸氢钠在受热时会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是一个简单的分解反应,适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而石墨、高锰酸钾、硫酸铜溶液的性质可以通过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介绍,不需要实验探究。

4、下列哪一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元素周期律中的电子层数与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
A、氢(H:1)
B、碳(C:6)
C、钠(Na:11)
D、氯(Cl:17)
答案:C
解析:钠(Na:11)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1s²2s² 2p⁶ 3s¹,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层数与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即电子层数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Na位于第三周期,这体现了周期律中电子层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其他选项中的元素层数信息不足以突出这一关系。

5、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演示时,要求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哪些内容?()
A. 颜色变化
B. 气泡产生
C. 嗅觉气味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演示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整体现象,包括颜色变化、气泡产生和嗅觉气味等现象,以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实验过程和化学反应。

因此,正确答案是D,即以上都是。

6、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溶液的酸碱度”这一概念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酸碱度只与氢离子浓度有关
B. 溶液酸碱度只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C. 溶液酸碱度同时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D. 溶液酸碱度与离子的电荷数量有关
答案:C
解析:溶液的酸碱度(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一个指标,它是由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共同决定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溶液酸碱度同时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选项A和B都是片面的,选项D则与酸碱度的定义无关。

7、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 2H₂O → 2H₂↑ + O₂↑
B. CaCO₃ → CaO + CO₂↑
C. 2NaCl + 2H₂O → 2NaOH + H₂↑ + Cl₂↑
D. N₂ + 3H₂ → 2NH₃
答案:D
解析: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选项D中,氮气(N₂)和氢气(H₂)反应生成氨气(NH₃),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

而其他选项分别是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和合成反应,因此正确答案是D。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的是()
A. 硫酸(H₂SO₄)
B. 氯化氢(HCl)
C. 碳酸(H₂CO₃)
D. 氢氧化钠(NaOH)
答案:D
解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选项A、B、C都是酸,因为它们在水中电离时都产生氢离子(H⁺)。

而氢氧化钠(NaOH)在水中电离时产生的是氢氧根离子(OH⁻),属于碱。

因此,不属于酸的物质是D选项。

9、下列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加热易燃物质时,必须远离火源。

B、使用强酸或强碱溶液时,需要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

C、如果不慎接触有毒或腐蚀性物质,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D、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可以直接倒入下水道。

【答案】D
【解析】实验中产生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收集后按照规定进行处理,避免污染环境,选项D错误。

10、教材编写时,遵循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下列哪项内容不符合这一原则?
A、教材内容符合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

B、通过化学史实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意识。

C、忽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专注于纯理论知识的讲解。

D、教材内容体现化学的价值,强调化学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教材内容应当体现学科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选项C中仅专注于纯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

1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以下哪种教学策略最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A. 传统讲授法
B. 诱导发现法
C. 举例说明法
D. 重复练习法
答案:B
解析:诱导发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12、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烧碱”这一化学物质的性质教学,教师应如何设计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A. 直接展示烧碱的腐蚀性实验
B. 通过对比实验展示烧碱与其他碱的区别
C. 仅用文字描述烧碱的性质
D. 利用多媒体演示烧碱的制备过程
答案:B
解析:通过对比实验展示烧碱与其他碱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看到烧碱的独
特性质,并理解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3、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该实验可用于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
B. 反应中铜离子从溶液中析出,说明铜离子发生了还原反应
C. 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呈浅绿色,说明亚铁离子有颜色
D. 实验中不需要使用滤纸,因为反应生成的铜会形成固体沉淀
答案:C
解析:选项C不正确,因为亚铁离子(Fe²⁺)本身是无色的,溶液呈现浅绿色是因为亚铁离子与水中的氧或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绿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

其他选项描述正确,该实验可以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铜离子发生了还原反应,且铜会形成固体沉淀。

14、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
A. 仅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记忆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B.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
C.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操作并记录溶解过程,教师指导
D. 仅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溶解过程,不让学生亲自动手
答案:C
解析:选项C是正确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这样可以加深对溶解性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选项A和D缺乏
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选项B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如果学生没有亲自操作,效果可能不如选项C。

15、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灭火器材不包括()。

A、干粉灭火器
B、泡沫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答案:D
解析:在化学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安全,常配备多种灭火器材,包括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但普通水在面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实验火灾时可能无法有效灭火,例如电器火灾和油类火灾,此时使用水可能会导致情况恶化。

因此,水不能作为常用的灭火器材选择。

16、在下列选项中,能用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A、滴加石蕊试液
B、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C、滴加酚酞试液
D、以上任一方法
答案:B
解析: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最简单的实验方法是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对带火星的木条不同的影响。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的是氧气;而伸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木条则会熄灭。

故本题选B。

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都可以用于鉴别酸性或碱性介质,但对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鉴别效果不如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有效。

17、在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类的是:
A. 甲烷(CH4)
B. 乙烯(C2H4)
C. 苯(C6H6)
D. 乳酸(C3H6O3)
答案:D
解析:烃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选项中只有乳酸含有氧元素,因此不属于烃类。

1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盐酸(HCl)
B. 纯水(H2O)
C. 硫酸(H2SO4)
D. 乙酸(CH3COOH)
答案:B
解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纯水本身导电性较弱,因此通常不将水视为电解质。

而其他选项中的物质在水溶液中都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19、下列关于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滴管时,滴管的尖端应接触试管内壁,避免污染滴管
B. 在过滤实验中,滤纸应紧贴漏斗壁,滤液从漏斗底部流出
C.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D. 进行加热实验时,试管口应朝向自己或他人,以防液体喷溅
解析:选项A错误,使用滴管时,滴管的尖端不应接触试管内壁,避免污染滴管。

选项B错误,在过滤实验中,滤纸应紧贴漏斗壁,但滤液应从漏斗的尖端流出。

选项C 正确,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避免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液体喷溅。

选项D错误,进行加热实验时,试管口应朝向远离自己和他人,以防液体喷溅。

20、下列关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
B. 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
C. 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D. 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包括副族元素和第VIII族元素
答案:B
解析:选项A正确,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

选项B错误,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因为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减小。

选项C正确,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且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这是因为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电子云对原子核的屏蔽效应增强,使得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选项D正确,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元素包括副族元素和第VIII族元素,这些元素具有特殊的电子排布,具有丰富的化学性质。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第一题
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一个具体的实验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答案:
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证明,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严谨的观察习惯。

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实验不仅仅是验证结论,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假设的过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4.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学习并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验证法等。

5.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注意安全、合理设计实验步骤、仔细记录实验现象等,有助于形成良好实验习惯。

具体实验活动示例:
举个具体的实验活动,比如“通过合作实验探究氧气对小动物呼吸的作用”。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氧气是呼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能力。

•实验材料:
•小鼠或其他适合的实验动物(如金鱼)、量筒或玻璃罩、已知浓度的氧气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空气供应设备等。

•实验步骤:
1.将小鼠分别置于装有不同气体的容器中,如空气、纯氧气、二氧化碳等。

2.观察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反应等现象。

3.调整不同的气压和长度,重复实验步骤,观察不同环境下小鼠的反应。

4.讨论实验现象,归纳总结氧气对呼吸过程的重要性。

•预期成果和讨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氧气对呼吸的重要影响,理解氧气是维持呼吸活动的关键因素。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生物和化学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解析:
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化学教学中实验重要性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说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举例具体实验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了解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综合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题
简述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答案: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4.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5.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解析:
化学实验教学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化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从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验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4.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