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二)(全解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二)·全解全析
1.【答案】C(2分)
【解析】C项“危言耸听”意思是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用在句中不恰当。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答案】A(2分)
【解析】B.搭配不当,“目标”与“困难”不能搭配,C.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缺少观众”与“存亡” 搭配不当,D.表意不清,“两个工人的女儿”有歧义。
【点睛】
要先熟知病句类型。
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语意重复等;复句病句类型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或滥用,或残缺,或位置错误,或搭配错误。
3.【答案】A(2分)
【解析】A项有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故选A。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4.【答案】B(2分)
【解析】B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鹿力大仙”错,应该是“虎力大仙”。
原文是“国王和众官员上五凤楼观看,虎力大仙要上坛上祈雨”。
5.【答案】①采菊东篱下②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大漠孤烟直⑤直挂云帆济沧海⑥山重水复疑无路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分)【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
意“庇、俱、疑、汗”等字词的书写。
6.【答案】(1)挲(2)摒(3)砥(3分)
【解析】摒弃,bìng qì,指舍弃,放弃,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抛弃一些东西,也形容思想上的抛弃、丢弃。
中流砥柱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hōng liúdǐzhù,意思是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注意不要错写成“底”。
7.【答案】(1)①拒绝晁盖等众豪杰在梁山入伙。
(意思对即可)②被林冲所杀。
(或“林冲火并王伦”,意思对即可)(4分)(2)飞岛国对比故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不切实际、喜欢空想等性格。
(6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对名著《水浒传》中故事情节的把握。
根据材料中“如何安得许多真龙”“烦投大寨歇马”可知,王伦用意在拒绝晁盖等人入伙。
然后结合名著内容可知结果,王伦最终被林冲所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格列佛游记》有关片段的掌握情况。
选文中格列夫来到了飞岛国,拉格多的科学院是飞岛国首都的科学院,这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
两段文字采用的地对比手法,一个是“百姓缺衣少食,景象十分悲惨”,一个是“美丽无比的一片田野农舍”。
选文一“所有的计划到现在一项都没有完成”、“全国上下一片废墟,房屋颓圮,百姓缺衣少食”可见飞岛国科学家们的不切实际、喜欢空想的特点。
从选文二“同胞们都嘲讽他,看不起他”可以看出,同胞们故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对美丽的田野农舍不屑一顾。
8.【答案】D(2分)
【解析】D句中的“以”与“俄以前事罢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因为”之意。
A把。
B按照。
C目的连词“来”。
9.【答案】C(2分)
【解析】C对文章的理解有错误。
叶秀发上书朝廷是为李诚之伸冤。
可分析原句“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
10.【答案】①如果,假如②两次③保全④不久(4分)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寻”:不久。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1.【答案】(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树交
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恰逢金人派的间谍来了,叶秀发抓捕了他,立即在城门将他斩首示众。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会”:恰逢,正赶上。
“亟”:立即,急忙。
还有“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判断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翻译:
叶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的时候,对性理学已有了很高的造诣,学有余力的时候写文章,庆元丙辰年间擢升进士第。
最初授官福州长溪主薄,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守丧期满,转任庆元府学教授。
任满后,升任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
母亲去世,他又回家守丧。
守丧期满,调任安庆桐城县丞。
金人侵犯蓟州和黄州时,桐城与之邻壤,众目睽睽,眼看城池不保。
金人骑兵迫近,家人都哭号着请求逃避,叶秀发呵斥他们说:“现在正是作为臣子竭力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假如率先逃跑,和县里的普通百姓有什么区别呢?”修筑城墙,疏通护城河,每天谋划防备抵御金人的计策。
恰逢金人派的间谍来了,叶秀发抓捕了他,立即在城门将他新首示众。
金人攻城的计谋受阻不能靠近,县邑赖以保存下来。
事情结束后,大帅记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
降职迪功郎,不久又因为以前的事被免职,叶秀发退居十多年,毫无怨恨之意,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愤愤不平,上书给朝廷。
当初,李诚之守卫蓟州,蓟州沧陷,全城的士兵都战死了,没有一人投降,李诚之也是望着城楼拜了两次,拔剑自刎。
议事者不记载他的忠义,反面谴责他不能保全百姓,所以叶秀发为他鸣不平而上书朝廷。
史弥远当朝执政的时候,有个从桐城来的人,史弥远就询问了叶秀发的情况,那个人详述了叶秀发如何安抚百姓、抵御外侵的情况,并且说:“我们能够保全头颅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叶秀发)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
”史弥远很是赞赏叶秀发,并又询间了参知
政事宣缯,得到了相同的回答。
史弥域感慨道:“差一点失去了一个贤能的人啊!”下令让叶秀发管理高邮军事。
不久又转任承议郎。
绍定庚寅九月(叶秀发)去世,终年七十岁。
12.【答案】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贬谪以来,亲人相继弃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
这两句诗既是铺叙,又是情语,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2分)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诗句的作用,需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
在二弟宗直暴病身亡之后,大弟宗一又要北适湘鄂之地安家,作者经不起这样大的打击,故曰“残魂”且已“零落”,神情“黯然”却又加“倍”,首联在叙述中流露出贬谪之苦,孤寂之意。
13.【答案】表现手法: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
抒发了与宗弟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辨析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作者对宗弟的留恋以及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14.【答案】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看题目,二看结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五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本文论述了阅历与读书之间的关系,那么作者对这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段中有相关语句。
15.【答案】引用论证,引用了张潮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作用的把握能力。
首先我们要理解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画线句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了张潮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点睛: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的作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6.【答案】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
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第③段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
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17.【答案】故意为难(刁难或调侃)心疼(怜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筛选。
由“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分析,这是故意刁难;由“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
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分析,二豁子心疼敲铜锣孩子。
18.【答案】①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表现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
②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
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孩子处事不卑不亢。
④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孩子的自尊和倔强。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考生应到文中圈出描写孩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描写进行概括。
如“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
汉”“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从任务的分派来看,这表现出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的特点;如“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
那孩子就嘿嘿笑”“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
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这表现出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如“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这表现出孩子处事的不卑不亢;如当别人说他是乞丐的时候,“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
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
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这表现出孩子的自尊和倔强。
19.【答案】画线句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摸”、“抽”、“包”、“塞”一系列动作,具体地而生动地写出了她的钱少却收藏得很好,表现了她的经济拮据,生活艰难和她对小男孩的慷慨;“抓”,“跑”两个动作,形象地写出了她追赶敲铜锣的孩子给他送钱送物的急切。
自己生活不易还去慷慨地帮助别人,可见她心地的善良,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人们的尴尬的反映从侧面烘托了二豁子美好的形象。
(4分)
【解析】正侧面结合手法的好处:①能够立体塑造人物形象,描写角度多变,笔法灵活。
②能够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故事情节发展张弛有致——正面描写情节紧凑,侧面描写会让情节发展变得舒缓。
情节跌宕起伏,吸引人眼球。
④使叙事过程详略得当,详写部分内容丰满,有血有肉。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空间,意味无穷。
正面描写太过直接,过多正面描写使文章失去了韵味,加入侧面描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画线句中“摸”“抽”“包”“塞”一系列动作,具体地而生动地写出了她的钱少却收藏得很好,表现了她的经济拮据,生活艰难和她对小男孩的慷慨;“抓”,“跑”两个动作,形象地写出了她追赶敲铜锣的孩子给他送钱送物的急切。
自己生活不易还去慷慨地帮助别人,可见她心地的善良,身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人们的尴尬的反映从侧面烘托了二豁子美好的形象。
这正是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20.【答案】①呼应开头,首尾圆和(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的凄清冷寂的气氛,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
③“明亮”“温暖”说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人情,羊凹岭的生活也许是贫瘠的、艰苦的,但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温暖的人情,作者借助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④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文章以环境描写收尾,意味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尾的分析。
一般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作答。
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小说的结尾,“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这是以环境描写收尾,这与第一段“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首尾圆和;“明亮”“温暖”说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人情,羊凹岭的生活也许是贫瘠的、艰苦的,但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温暖的人情,作者借助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文章以环境描写收尾,一般都是意味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结尾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
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
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21.【答案】范文:
读懂
翻开父亲这本书,我看到了父亲与我的点点滴滴,这些事情是我与父亲一段美好的回忆。
作家梁凤仪曾经说过:恐惧时,父亲是一块垫脚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
读父亲,我读到了他的爱,一种藏在心中的爱。
父亲是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人,他从不善于在我面前表达他对我的爱。
那个夜晚出奇寂静,我躺在床上,仰望着天花板,不知不觉睡着了。
那时已经是深夜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出去疯玩刚回家,也没洗漱就睡着了。
父亲来到我的房间,细心地为我擦脸,擦手,小心翼翼地脱下我的鞋子,帮我轻轻地盖上被子,生怕把我吵醒,看我没被吵醒,才放心的离开。
走出房间之前,父亲还轻轻地亲吻了一下我的额头,这就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女儿的一种藏在心中的爱。
这种爱,让人难以扑捉到,也许,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不同吧。
读父亲,我明白了我人生的方向。
初中,正是青春的萌动时期,对异性的感觉会大有不同。
我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收到的情书,那是一个男孩子写给我的,他学习还不错。
这件事被父亲知道后,他并没有对我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跟我说:“孩子,请你记住,你是我的女儿,你要做一个骄傲的女子,不要轻易的喜欢别人。
”听了父亲的话,我反思了自己,同时,也反思了我的人生,我应该做一个骄傲的女子,微笑的面对每一天。
父亲对我的爱,就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他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来体现,相反,一个小动作就会被体现出来。
父爱深沉,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人人都能感受得到。
父亲总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我们,感受他的爱,比任何物质都舒心。
合上这本书,我猛然的发现:就这样,我读懂了父亲。
【解析】首先分析文题,“读懂”了什么?这个“读”可以是实义,可以是虚义,读书、读人、读自然、读社会现象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选择写作的内容,填写文题。
再在“懂”字上做文章,可以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自己不懂什么,而通过接触(读)、了解(读)、学习(读)渐渐“懂”了。
懂,可以是一个道理,可以是一种情感,可以是事情的原委或自然的真相。
文章以叙述为主,把“懂”的过程写清楚,结尾要通过这次“读懂”,或表达自己“读懂”后的情感,
或提倡去认真“读”,用心去“读”——了解、理解、交流,以此突出文章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