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快乐与罪恶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中的快乐与罪恶感
曾奇峰健康的家庭,就是分化的比较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得下去;另一种情况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十种中国家庭的界限不清:
一、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
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一个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因为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装模作样地像一个男人。
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如果大家想象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了女儿或儿子的男人,在孩子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二、过分唠叨的妈妈
对家庭里的事情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好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地说,她就是还停留在口欲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婴儿他跟这个世界的链接就是嘴巴,那么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出来的话,那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在这里假装严肃,妈妈在那里唠叨,然后孩子倍感虐心。
三、家庭里的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有点耳熟,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最高谈论的事情,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
但是,当父亲开口谈学习的时候,就是他们在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四、过度象征化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
钢琴在这里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人们在它上面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靠近此物,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带着孩子去考级,看我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但是,我有的时候有个矛盾的心理,就是看到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或其他能力方面的培训班,而我那个时候呢,什么都没有,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个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
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地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不有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降低,不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他不说,而且弹一首曲子,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就已经表明那种安全感的缺乏和摆脱孤独感之间强烈的内耗,这种内在的硝烟密布,只有弹钢琴这一条曲折的通道可以散发,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人的内心状态的样子吗?
五、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不是中学,现在甚至
在幼儿园,在入学之前,老师先要调查的是,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
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而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说,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已经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理很虚,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拉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在孩子们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
而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正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相反,家庭背景又会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他们心中认为自己不够好的声音,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
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或者破坏社会背景,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
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压低了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
我的一个意象就是盆栽,一种让人心疼的“美”。
六、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地工作,然后把孩子忽略了,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就是因为如果他要是有过多的时间在家里的话,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而要在家庭情感里显出自己的脆弱。
因为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也就是说,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
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看起来就不用那么辛苦,真的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用过度的勤奋工作给毁了,贫僧被忽略了很多孩子对这样的父母在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所以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孩子太多了。
七、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说,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我全神贯注地注意你身上有没有什么缺陷,然后就攻进去,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所以,指责是想进入另一人的世界,是家庭中未分化的表示,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是父母离他过近的一个表现,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八、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呢,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她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九、隔代卷人
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着么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地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这样会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这就昌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特征,三代人像一锅粥似的在煮着。
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很多内心冲突。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
十、功利化的关系
这个意思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
比如说,你拥有了很多的才艺,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中间的时候,尤其变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都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幸福是一种什么东西了。
笼统地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
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同样的,就是一种爱无能的状态。
如果再扩大一点,就是关于文化,在中国,有名的就是儒释道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规定序位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规定一出来,就说明所有的人必须在原地呆着,一旦有突破,就是越矩。
伦理就是伦常,儒家文化只是规定了上对下的权力,而没有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由下对上的反抗,也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必须遵守这个规则。
这也就是让我们这个民族陷入周期性的、大规模的战争的弊端。
可以培养礼数,但是缺陷就是,儒家文化是扼杀人的创造力的一个桎梏。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行为的内在规避情感,一个是羞耻感,一个是罪恶感。
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一个人的分化是否好的程度:你住在一个集体宿舍里,一个宿舍里有八个人。
你在凌晨两点钟的时候,突然丰收放肆地唱一首歌,搞一首咏叹调,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这就是没有分化的关系中间,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在家庭中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很多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的话,孩子注定就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真是感人至深啊,互相吐唾沫、苟延残喘地生活,我相信,好的状态是相忘于江湖。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且隔音效果还比较好的话,这里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