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陆游古诗赏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宋】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
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
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参考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
“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
三四句写“有感”正面。
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
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
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
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1]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
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
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1]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
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2] [1]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
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
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拓展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仞、摩”等四个字。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谁来背一背呢?
2、指名学生背诵。
3、(过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地区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一批批充满豪情壮志、斗志昂扬的戍边战士们的形象,通过诗人的描写,让我们心中涌起对这样一群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敬佩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来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二、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诗题足足有11个字,但却概括了诗人创作这首诗的
时间、地点和环境,谁来找一找,诗人在什么样的时间和地点,做了什么事?才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呢?
2、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断句并引导学生说诗题含义。
3、带着自己对诗题的理解,齐读诗题,注意断句。
三、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提起他,同学们你们对他了解多少?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4、学生背诵《示儿》
5(过渡)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宋朝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的信心。
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吧。
四、初读古诗
1、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停顿,开始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示范读。
4、指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5、齐读古诗。
五、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过渡)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前两句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
“三万里”是真实的
数字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而修辞手法?(不是,夸张,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
5、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这也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夸张)
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板书:山河壮丽)
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10请全班男生带着这种激动、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11、(过渡)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吧。
(齐读整首诗)
12、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中体会到的?(从“泪”字体会到的)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13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金人占领了)
补充背景材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
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
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1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你仿佛看到或听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血流成河)
15、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16、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
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所以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
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六、小结提升
1、自由练说
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最后让我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3、这首诗中还有四个要求同学们会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结构,说一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出示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句诗中的河、岳指的就是黄河和华山,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它们的雄伟壮观?请同学们找找看。
交流,边交流边释义。
重点:三万里五千仞摩
个别读,齐读
祖国的山河如此的壮美,(板书)可它却曾被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之下。
播放视频。
从这段影片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多请几位同学来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时的场景让大家……。
你们知道吗?北宋后期,民不聊生,那是因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金”大举出兵,一举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后来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杭州),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
边说边出示地图。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迁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着南迁吗?不能,这些留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就被称为“遗民”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这句诗。
那么诗中的胡尘又是指什么呢?交流。
“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是指金兵,“尘”呢是灰尘,灰尘怎么来的?骑马扬起的,就像大家刚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当时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后再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会有什么企盼?
一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再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感受?“尽”“又”请同学释义这两句古诗。
是啊,北方的遗民盼了一年又一年,这首诗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就是陆游,让我们一起齐读整首诗。
生齐读。
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陆游的心情吗?生交流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一生勤于创作,写了大量表现抗金保国的作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此时,他已经身处南宋,生活安定,但当他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的南宋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昏昏度日,想到北方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日子,他的心情难以平静,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5岁,但只要一想到北方的遗民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说边出示诗题及停顿,让我们带入诗题齐读这首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
家的统一,请看他临死前留下的诗《示儿》,出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
《秋夜将晓出篱i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及沦陷区百姓疾苦的诗歌,短短28个字道出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拿到课题之初就感觉难度很大,因为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且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此,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很难有所突为了有所突破,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着重从三方面入手:
一、自主学习,品读诗句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意比较浅显,因此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与华山雄伟壮丽的词语,边释义边朗读,通过字词的魅力感悟山河的壮美,再把内心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激情被带动起来,一下子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有感而发。
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句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我借助现代媒体,通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在情境感染下,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再创作,把战马嘶鸣、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甚至是他们当时真实的生活场景都用语言表述出来,充分体会了北方遗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再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南北方天壤之别的.生活,让学生与诗人陆游一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更深层次地体会“泪尽”与“望”的真正含义。
三、反复诵读,升华感情。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
因此在学完整首诗之后,我再介绍作者,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满腔爱国情,通过介绍作者的资料自然引出诗题,学生的
感悟更深刻,诗题自然不用多说,学生就抓住了“感”字,再读整首诗,更能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当然这堂课还是留下了一些缺憾。
学生读的时候情感虽然激发出来了,可是整体读的时候不够整齐,读不出诗歌本身的韵律;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不够,视频与图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文字本身的魅力,虽然比较直观,但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不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诗歌中的“望”字是诗眼,但是我没能在这上面做足文章,只是停留在盼望的理解与朗读上,没有进步挖掘,这也是最大的遗憾。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反思
这次市级参赛课,我选了一首古诗,静下心来一琢磨才发现这古诗实在不易教学。
之前的老教材中对这首诗的解读和如今统编教材对这首诗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这让我不仅思索如何在内容上让学生认知,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更在沉思如何在学习方法上体现新教材的“学好语文”比“考好语文”更重要的理念。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小学五年级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的一首爱国诗,现在的小学生生活比较幸福过着。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
要他们谈谈家国情怀是什么,那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我设计的这一课,借陆游对国家的热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沟通,达到共鸣的目的。
古诗,重在一个“古”字,因为“古”所以有韵味、意境深远,也因为“古”所以离学生很遥远,诗情、诗境学生难以体会。
针对这首诗的教学,我反复思考,写了四千多字的详案。
经过实际上课后,感觉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记录下来,留作今后教学的参考。
一、无尽想象,真切体验
这首古诗写于南宋时期,而宋朝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年代。
考虑到学生头脑中的背景材料几乎处于零的状态,我的设计中展现了较多的诗人背景介绍和时代背景介绍,但细细想来,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叙述还是很难在头脑中生成画面,很难有真切的感受。
我在开课时便告诉说,陆游和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样,利用学
生熟悉的人物,很快便有了代入感,学生对于当时的背景有了较深的体会。
然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发现学生品味“胡尘”一词则非常困难,而“胡尘”的体验是为之后教学的重要铺垫。
为此,我在教学“胡尘”一词,制作了音频、图片相结合的课件,学生仿佛亲临现场,那战场的厮杀声振聋发聩,学生头脑中已经有材料相联系在一起,唤起了学生的无尽想象,很快让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场景,感受“遗民”生活的悲惨。
二、“炼”字品味,体悟深情
从“胡尘”的想象直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我用了一段语言渲染,在学生感知百姓生活极度痛苦的前提下,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此时最渴望的是什么?然而盼望越深,失望越大。
紧接着讲一年的苦难,十年的折磨,六十五年的辛酸与煎熬,引导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遗民之泪”以及“尽”字中的无奈、痛苦、愤恨的心情。
层次性的朗读体味“又”中的复杂心境。
“尽”“又”二字的朗读、品味既是对北方百姓的心情的感受,更是对诗人陆游“希望、失望,但不绝望”的百转千回心绪的体悟。
三、主题凝聚、资源整合
基于统编教材着力体现“1+x”群文阅读探索,我力图构建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目的,以精读课文有效延伸为主要路径进行文本组元的群文阅读方式。
以此形成对陆游的爱国之志形成助力理解。
身在南方的诗人陆游并未选择平凡安逸生活,而是时刻心系北方百姓,期盼收复失地,他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情怀演绎的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最最难能可贵的吗?课上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壮丽山河图”“遗民泪望图”是学生显而易见的,但诗题中的“陆游北望图”往往是学生注意不到的。
为此我从百姓的“望”引到陆游的“又”,结合陆游立志“一寸丹心唯报国”以及《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诗作,展示了陆游坎坷而忠贞报国的一生。
这样下主题更为凝聚,整合资源以家国情怀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让品味诗作与解读诗人两个内容相互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