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可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一、项目背景 (4)
二、技术规范、编制依据 (4)
三、项目概况 (6)
四、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7)
五、研究范围 (7)
六、研究结论 (7)
七、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 (9)
第二章项目建设区概况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一、项目建设区概况 (10)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2)
第三章垃圾产量预测 (15)
一、开发区垃圾现状 (15)
二、垃圾产量预测 (16)
三、垃圾性质预测 (20)
第四章建设规模 (22)
一、垃圾转运站建设规模 (22)
二、各垃圾收集点建设规模 (27)
第五章站址选择及场地概述 (28)
一、垃圾转运站建设地点选择 (28)
二、垃圾收集点布局 (29)
第六章工艺、设备及工程方案 (30)
一、工艺方案 (30)
二、转运站主要技术参数及设备 (33)
三、土建工程方案 (34)
第七章总图及公用辅助工程方案 (37)
一、总图方案 (37)
二、给排水设计 (38)
三、电气工程 (38)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投标 (39)
第九章节能节水措施 (42)
一、节能措施 (42)
二、节水措施 (42)
第十章环境保护 (43)
一、执行的环保标准 (43)
二、项目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 (43)
三、削减或缓解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 (44)
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48)
一、劳动安全 (48)
二、卫生 (48)
三、消防(防火) (49)
第十二章劳动定员 (50)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 (51)
一、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51)
二、投资估算 (52)
三、资金筹措方案 (53)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54)
一、基本数据 (54)
二、财务分析 (54)
三、财务评价 (56)
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57)
一、结论 (57)
二、问题和建议 (57)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
(二)项目地点:
(三)项目业主:
(四)法人代表:
二、技术规范、编制依据
(一)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74号令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修正
3、《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国务院第101号令,1992年6月
4、《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建城[2006]13号,2006年1月
5、《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设备》CJ/T 29-91
6、《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建设部城市建设司1993.5
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8、《城市容貌标准》CJ/T12—1999
9、《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
10、《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
1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7220—1998
12、《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GJ/T106—1999
13、《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成[2000]120号
15、《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
1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6
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21、《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J57-94(2002年版)
2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23、《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2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26、《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133-90
2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2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89
29、《工业建筑地面设计规范》TJ37-79
30、《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J46-82
3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3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3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3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3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3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37、《广西壮族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XX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07]17号
38、《广西壮族XX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规划(2007-2011年)》
39、相关市容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二)项目编制依据
1、委托书
2、工业园总体规划(2007-2020)
3、《关于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定》
三、项目概况
(一)、垃圾转运站服务范围
按照以上文件精神要求,本建设项目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的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开发区,总面积为31km2。

(二)、开发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整个开发区没有垃圾转运站,工业园的生活垃圾由工业园环卫大队负责组织清运,垃圾收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各居民点/企业人工收集垃圾置于收集车中,然后转运到临时垃圾堆放点进行露天堆放。

工业园的企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目前暂无人收集,由企业自行处理。

(三)、开发区垃圾转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开发区没有垃圾转运站,每天垃圾收集后,堆放在开发区的临时露天堆放点。

由于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垃圾压缩车由于是人工装运,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作效率也低,运行的成本高。

因此,开发区的垃圾转运已不符合国家对垃圾
收转运的规范和环保要求,急需解决开发区的垃圾收集、转运问题。

四、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
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建成后,可将工业园31 km2范围内的垃圾乱堆乱放状况得到控制,能满足开发区近期(2013年)5.5万人口、远期(2020年)22万人口的垃圾收集和转运需求。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本项目可研按开发区近期2013年人口规模,新建日转运量72t的垃圾转运站1座,占地20亩;垃圾收集点14处,共占地1.5亩。

垃圾转运站包括垃圾压缩间1座、环卫综合楼1座、环卫职工休息点2座、门卫室、配电间、维修车间、洗车间、停车场、进场道路建设和相关垃圾收集转运车辆、设备等。

(三)、建设期
拟实施建设的垃圾转运站和收集点的建设期为1年。

五、研究范围
根据项目单位委托书的委托内容,本次可行性研究的范围是:XXXX 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

六、研究结论
(一)、XX工业园区急需改变垃圾乱堆乱放的现状,建设垃圾转运站势在必行。

(二)、根据福龙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和人口预测,垃圾转运站近期规
模按日转运72t/天建设。

(三)、项目的总投资估算如下:
建设总投资989.3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978.24万元,流动资金11.09万元。

资金筹措方案如下:
申请国家资金:470万元
业主多渠道自筹资金:519.33万元
(四)、本项目实施后,可大大减少固废垃圾对开发区和周边河的污染,能明显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质量,促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

可见,本项目从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角度评价是可行的。

七、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
表1-1 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建设区概况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区概况
(一)、项目建设区自然状况
1、地理位置
开发区位于XX市区西南,属XX县XX乡境内,东经109o59'-110o04’,北纬25o03'-25o09'。

距XX市区约36km,北距XX两江国际机场12km,南距XX县城10km。

2、地形地貌
开发区属XX县XX乡境内,全境大部分为低缓丘陵与河谷冲积平原。

规划区内土质,地层稳定,构造单一。

出露主要地层以页岩、夹页岩为主,地基承载力较大。

地势平坦,地面上层松散。

3、气候
开发区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年平均日气温18.8℃,最高日气温38.8℃,最低日气温-3.8℃。

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1892mm,最大年降雨量2868.3mm,最小年降雨量1441mm。

日照:年平均日照时数1581小时,平均日照分率36%。

湿度:年平均日相对湿度79%。

霜雪:年平均霜日9天,初霜日12月14日,终霜日2月7日,平均降雪日2天。

风速风向:年平均日风速2.0m/s,风向随季节变化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

4、水文
(1)、地表水
开发区最大河流为XX河,属柳江水系。

多年平均流量38.5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14亿m3/s,由南部汇入西江支流柳江。

另一条为相思隶,是人工运河,连接XX河和相思江。

多年平均流量14.5 m3/s,最枯流量1.20 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57亿m3/s,在南面汇入XX河。

开发区内水库有青龙口水库和老虎口水库,青龙口水库有效库容411万m3,设计洪水位163.59m;老虎口水库,有效库容95万m3。

(2)、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感观良好,可作饮用水源,埋深深度约为80-100m。

(3)、地震烈度
开发区属桂中低强震地震构造区,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记录,地震基本烈度低于6度。

(二)、项目建设区社会经济状况
桥经济开发区位于XX和柳州这两个桂北、桂中经济中心的连接带,两个地区的市政府已有将XX——临桂——XX——XX——鹿寨——柳州建成广西的南北向的经济发展带的规划。

根据《广西XXXX新区总体规划》,规划近期(2008年) 用地规模5km2,人口规模4.5万人;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68.01km2,人口规模22万人;以发展汽车及配附件、机械工业、医药工业、轻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对外招商引资与接受XX市传统工业转移并举,配套发展商贸、居住、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及生态旅游。

力争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区划明显、生态自然协调、充满生机活力的XX国际产业卫星城。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建设是贯彻《XX省党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定》的需要
XX省党委、XX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7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中阐述了XX省在污水、垃圾等环境工程建设方面的落后局面,“全区市、县城的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1.7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8.28%,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5%。

” 《决定》要求“2008年至2010年底,所有市、县(市)和国家级、XX省级园区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超过60%,力争达到70%。

其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总体达到80%,县城总体达到50%以上。

”XX省将此环保工程作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建设任务,要求各级政府抓紧、抓落实,“所有县、园区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必须于2010年底前建成并投产”。

作为XX市重点推进的XX经济开发区,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头执行XX省党委和XX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加快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改善开发区生活环境质量和投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建设是深入推进开发区乡清洁工程,全面达到“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规划”要求和目标的需要
XX省于2007年3月出台《广西壮族XX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规划(2007-2011年)》,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客观要求,是全区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规划”中明确要求,城乡清洁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完善合理
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

开发区目前没有垃圾转运系统,工业园居民点、单位生活垃圾都是由收集车转运到临时的垃圾堆放点进行简单的堆放,露天的垃圾堆放点对周边环境影响十分严重。

垃圾收运、处置系统还没有形成,为全面达到“XX经济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有必要建设垃圾转运站。

(三)、项目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需要
年5月,XX市委、市政府成立XX经济开发区,负责开发建设现XX全部124 km2土地。

开发区现有人口4.18万人(含流动人口)。

在XX 市关于加快XX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决定中,对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要求是“两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按照规划,到2020年XX工业园区积聚人口22万人,并将其定位为XX市产业新城,而完善垃圾转运系统设施无论对开发区今后自身的发展还是招商引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举国上下都十分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各级部门对县城的环保问题尤为重视。

建设垃圾处理处置系统工程是符合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国家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引下,国家已经并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来建设垃圾的处理系统,以改善西部的投资环境。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广西壮族XX省工业化、城镇化,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在近年来也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狠抓城乡环境卫生工作,如:2007年XX
省出台“城乡清洁工程五年规划”;年XX省党委、政府出台了《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定》,由此可见XX省对改善环境的重视。

因此,建设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工程在技术上和政策上都是可行的。

第三章垃圾产量预测
一、开发区垃圾现状
(一)垃圾产量
1、开发区近年垃圾的产出量统计资料见表3-1。

表3-1 2003~2008年垃圾产量统计表
2、垃圾清运率测算
(1)测算假定:生活垃圾收集量与收集范围内居住人口成线性关系(2)垃圾清运率计算
清运率= 2007年服务居住人数(万人)
2007年总数(万人)
=
2.78
3.97×100%=70%
2007年实际生活垃圾收运量=29.7×70%=20.2(t/d)
可见开发区尚有30%的垃圾未得到收集和清运,未得到收集的垃圾被无序地倾倒于荒野空地,给区域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这部分垃圾未能得到清运的主要原因是:
开发区是XX市政府近年来重点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内除工业园有较多常驻人口外,其他XX工业区和XX园工业区均以工厂和企业居多,区域人口分散,垃圾收集分散面太广,而开发区本身无垃圾转运系统,垃圾收集范围小(目前仅有工业园有环卫大队负责垃圾的清扫,XX和XX圆的垃圾均无人清理),开发区的垃圾只能靠人工收集到垃圾压缩车进行转运,因此导致清运率低。

规范化解决清运的垃圾的主要办法是:在人口居住集中的区域建设一座转运站,配置新的垃圾收运车辆和配套垃圾清扫设施,以满足高效环保清运垃圾工作和开发区发展的需要。

(二)、垃圾成份
根据对开发区垃圾收集点的统计,垃圾成份平均值见表3-2。

表3-2 垃圾成分统计表
二、垃圾产量预测
开发区生活垃圾产量的预测,主要依据现有收集的资料,采用年增长率、年产量和人均日产垃圾及人均日产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估计人口年增长率。

(一)开发区人口增长率及人均日产垃圾预测
根据开发区提供的2003~2008年人口数据,可统计出2003年~2008年人口年增长率,见表3-3。

表3-3 2003年~2008年人口增长率表
根据中共XX市委员会文件《中共XX市委员会、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XX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市发[2008]29号文件精神,XX 经济开发区在今后几年加快建设发展,而随着各类工厂、企业入驻开发区,开发区的人口也将逐年递增,由于是工业区,人口增加与入住企业性质有很大关系,如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增加就大。

因此将XX经济开发区的人口年增长率取2003年~2008年人口年增长率平均值,即5.44%。

因此,可预测2009年—2013年的人口数据见表3-4
表3-4 2009年~2013年人口预测表
考虑到今后开发区建设的完善和开发区生活条件的改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逐步实施,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工作的日益完善,气化率的提高等,人均日产垃圾量会逐步趋于稳定。

经过计算比较,参照国内资料,预测开发区垃圾年增长率,人口的年增长率、人均日产生活垃圾值见表3-5。

表3-5 人口增长率及人均人产垃圾值
(二)开发区人口数、日均产量及年产量推算
开发区生活垃圾日产量、年产量、区域人口数量(2003~2008年为实际统计值)推算见表3-6~3-7。

表3-6 2003年~2008年人均垃圾日产量
表3-7 2009~2013年人均垃圾日产量
(三)开发区住户数量及上门服务户数预测
1、开发区住户数量统计及基数计算
2003年~2008年开发区住户数量统计及基数计算见表3-8。

表3-8 2003年~2008年开发区住户数量统计表
从表3-8可看出住户增长率同人口增长率基本上持平。

2、开发区住户数、上门服务户数预测推算
推算基础:
(1)2009—2013人口增长率按照5.44%估算。

(2)住户增长率同人口增长率。

预测2009~2013年开发区住户数及上门服务数,见表3-9。

表3-9 开发区住户数及上门服务数统计表
三、垃圾性质预测
(一)垃圾成份预测
预计在今后5年中,随着各类工厂和企业入驻开发区,开发区的生活垃圾成份将会有较大的变化,其总的趋势是:随着开发区建设进程的加快,燃气管道的建设,净菜出售,垃圾中煤渣渣土等无机物成分逐渐减少,有机物成分将增多;文化用品和日常家电用品消耗的增长,以纸包装为主的废品量将呈现上升趋势,可燃物所占比重也将上升。

随着无机物的逐年减少,垃圾容重也将下降,而垃圾的热值将有所提高。

(二)垃圾性质预测
随着开发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燃气率,无机物含量相应下降,逐渐趋向稳定;其中纸类、果皮菜叶类和纺织品类的含量将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煤渣、沙石的含量将逐步减少;再参照国内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性
质资料及XX市的实际情况,对开发区的生活垃圾成分预测见表3-10。

表3-10 开发区生活垃圾成份预测
第四章建设规模
一、垃圾转运站建设规模
(一)、转运量计算依据
1、《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规定:
(1)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
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3)转运站的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 D = K S·Q C(2.2.4) 式中: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 C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 ,t/d;
K S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
实测值,可取1.3~1.5。

(4)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 C ={n·q/1000}(2.2.5) 式中:n 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 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g /(人·d)],应按
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二)、计算参数确定
1、服务区域的实际人数n
根据第三章垃圾产量及性质调查及预测,2013年开发区预计人口数为n=5.5万人。

2、人均日产量q
到2013年的推测值取q=1kg/(人·d)。

3、垃圾收集量
Q C ={n·q/1000}=55,000×1/1000=55(t/d)
4、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K S取1.3
5、垃圾转运站设计规模确定
Q D = K S·Q C=55×1.3=71.5(t/d)
(三)、垃圾转运站规模
根据中共XX市委员会、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XX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市发[2008]29号)文件精神,XX经济开发区今后定位是“建设成为XX以至广西的重要工业基地和XX综合性产业新城”,并进行“整体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两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规划“到2020年,在开发区构筑较大规模产业集群,聚集22万人口”。

综合考虑XX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今后长远发展等因素,本项目垃圾转运站按照近期和远期做综合考虑。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47-2006)中对垃圾转运站用地指标有明确规定,见表4-1:
表4-1 生活垃圾转运站用地指标
根据以上计算,开发区近期2013年垃圾清运系统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定为72t/d,考虑今后垃圾收集的清运机械化,垃圾收集主要以人力车和垃圾运输车为主,到2013年垃圾转运站的服务半径为3km,服务面积28 km2,服务人口5.5万人。

本项目转运站近期规模属小型Ⅳ类转运站,其主要用地面积在1000m2~4000m2之间。

根据规划和文件精神,2013年至2020年的人口增长率按21.9%计,开发区远期人口将达到22万人,远期垃圾转运站规模计算如下:
1、人均日产量q
到2020年的推测值取q=1kg/(人·d)。

3、垃圾收集量
Q C ={n·q/1000}=220,000×1/1000=220(t/d)
4、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K S取1.3
5、远期垃圾转运站设计规模
Q D = K S·Q C=220×1.3=286(t/d)
根据以上计算,到2020年XX工业园垃圾转运站的日转运量将达到
286吨/天,达到中型Ⅲ类规模。

远期垃圾转运站所需的设施设备和车辆见表4-2
表4-2 远期垃圾转运站设施设备
为保证转运站远期的改扩建和设备增加所需用地,本项目转运站用地面积按照中型三类规模用地面积取值,取13500m2,即20亩。

(四)、垃圾转运车数量的确定
根据规范要求,垃圾转运站配套运输车辆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n v=[(η·Q)/(n T·q v)]
Q=m·Q u
式中:n v——配备的运输车辆数量;
Q u——单个转运单元的转运能力,t/d;
q v——运输车实际载运能力,t;
m——转运单元数;
n T——转运车日转运次数;
η——运输车备用系数,取η=1.1~1.3。

若转运站配置了同型
号规格的运输车辆时,η可取下限值。

依据公式,各参数的数据确定如下:
1、Q u=72t/d,m=1,Q=m·Q u=72×1=72t/d;
2、n T---转运车日转运次数确定
n T=T/t(其中T为额定日运输时间,取T=7h;t为一次作业时间)
根据提供资料,目前从XX经济开发区到XX填埋场的距离为18km,道路状况属于省道标准,路面宽6m,车辆来回时间t1=18km*2/50=0.72h,压装车时间t2=0.5h,填埋场内作业时间(包括卸料和行驶时间)t2=0.4h。

t= t1+ t2+ t3=0.72+0.5+0.4=1.62h
n T=T/t=7/1.62=4.3(次)≈4次
即早上运送第一批垃圾的车可以运送4次,而第二批车只能运送3次。

平均运送3.5次。

因此本项目转运车日转运次数取n T=3.5;
3、运输车实际载运能力取q v=8t;
4、运输车备用系数η=1.2
5、垃圾运输车数量确定
n v=[(η·Q/n T·q v)]=(1.2×72)/(3.5×8)=3
因此本项目近期配备8吨的垃圾转运车3辆。

根据以上公式,当XX经济开发区远期(2020年)垃圾量达到286吨/天时,可推算出所需配备垃圾转运车的数量为12辆。

二、各垃圾收集点建设规模
在开发区较分散的地方设垃圾收集点,各个垃圾收集点的布置按照开发区2020年建设规模布置(见附图1-1、1-2),共设置垃圾收集点14个。

考虑垃圾收集今后主要以机械化清运的因素,各垃圾收集点半径取0.8km,垃圾收集点服务面积为2km2,以便于垃圾的集中堆放、收集和转运。

每个垃圾收集点面积为10m*10m =100m2。

第五章站址选择及场地概述
一、垃圾转运站建设地点选择
(一)、项目建设地点概述
经现场踏勘,目前开发区有两个备选地点,分别位于工业园镇区南侧和XX园B区。

(见附图1)。

备选地点1位于XX园的西南侧,站址周边为空旷地。

但该点距离工业园和XX较远,垃圾的收集和转运不太便利。

备选地点2位于工业园镇区南侧,XX河以西,距离XX河300m,站址北面公路相隔50m左右,东面和西面目前均为空旷地,用地性质为荒地,征用土地工作难度较小。

(二)、项目建设地的比较选择
经过多次与规划、环保、项目单位共同协商,推荐备选地点2作为项目建设地点,理由如下:
1、备选地点2位于XX园和工业园中间,转运站的服务半径适当,位于城区较适中位置,交通方便。

2、由于该处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接受XX园、工业园和XX收集的生活垃圾,能满足转运站的总平面布置要求。

3、该区域市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给排水管道和供电设施都比较完善,和工程地质要求,转运站的生活污水、垃圾压滤水和场地冲洗等生产污水可通过管道排放到南边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场地面积大,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征地工作难度不大,适宜作为建设用地。

5、本建设地点符合XX工业园建设总体规划,满足《城市环境卫生
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中4.2.3条的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确定备选地点2为新建站址。

二、垃圾收集点布局
按《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 — 2005)4.1.3规定,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

考虑垃圾收集站今后机械化清运的因素本项目垃圾收集点半径取0.8km,垃圾收集点服务面积为2 km2。

按照《XX市XX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关于环卫设施专项规划,需设垃圾转运站14个,结合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的实际需要和垃圾收集转运的机械自动化的提高,为便于今后垃圾转运的集中管理,现设置为1座垃圾转运站,并设14处垃圾收集点,垃圾先收集运至垃圾收集点,然后由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转运站,垃圾经压缩后转运至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