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云阳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云阳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怎样表达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隔千年,历久弥坚。
乡愁作为“人类一种难以捕捉的情愫”、无法解开的情结和回家的冲动,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研究乡愁诗就是回望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历史,这历史就是一幅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的浓情画卷;是故园家国的情怀,风物长宜的胸襟;是乡土、乡音和乡味的牵挂。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溢着乡愁的历史,乡关何处的追问从秦时明月到汉时雄关,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情感。
从颠沛流离的民国往事到狂飙突进的城市中国,故乡总是魂牵梦绕,让游子夜不能寐,挥毫抒写对故乡的眷恋。
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
”中国人的乡愁是一脉相承的,重土轻迁,“父母在,不远游”,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着每个中国人。
因此,乡土中国的乡愁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的思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观,穿越时空,感动今人。
乡愁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具有时代烙印。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农耕时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人们颠沛流离,“黄鹤一去不复返”,“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人生常态。
而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有人称之为“最好的时代”,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会问题显露出来,乡愁不仅是文化反嚼,更是对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反思追问,只是以乡愁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如邹广文先生所说:“乡愁是我们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消弭的今天,对现代性实践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的抗拒和对多元、个性化生活的憧憬。
”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进入市场化阶段进程中,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但是新的乡村关系却没有建立起来,大量农民身份转化为
农民工,随着城市的持续扩张而将乡愁传递到角角落落,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当然,怀念不是要恢复到以前的穷苦生活,而是对由于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8.下列选项中关于“乡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的中国,人们始终都流露着东方人文化哲学思考的乡愁,这种乡愁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盛衰。
B.当现代人类社会进入科技超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
反思,这种反思也以乡愁的形式表达出来。
C.传统意义的乡愁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前者指向的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
和故事,而后者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
D.城市化让人和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社
会问题显露出来。
9.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乡愁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中国诗歌中的永恒话题,“黄鹤一去不复返”,
“少小离家老大回”至今都在频繁地上演。
B.在生活标准化、理性化的背景下,乡愁是对文化个性消弭的反抗,是对多元、个性化
生活的憧憬。
C.中国社会经济的市场化,使得中国传统乡村结构、宗族关系解体,大量农民身份转化
为农民工,形成了新的乡村关系。
D.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传统乡村结构的解体,乡愁传递到了角角落落,人们开始怀念过
去的生活,表现了对生活的憧憬。
10.概括新时代乡愁的内涵。
参考答案:
8. B(A. “这种乡愁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维系着整个民族”无中生有;C. “前者指向的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绝对化;D.与“乡愁”不相关)
9. D(A. “至今都在频繁地上演”,错误;B.“乡愁是对文化个性消弭的反抗”错误
C.“形成了新的乡村关系”将未然变为已然)
10. 新时代的乡愁是一种文化反嚼,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是对由于经济发展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
转过弯,看不见了。
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
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
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
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知县是个好官。
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
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
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
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
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
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
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
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
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
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
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苏庭梅就开始打点行装了。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
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的,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
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11.县太爷的“青纱小轿”为什么在苏庭梅的眼中变成了一面旗帜?(5分)
答:
12.前文与“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相照映的一句是:(4分)
答:
13.苏庭梅要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并且在梅花前站了三日三夜。
这些行为表现了苏庭梅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答:
14.“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表明苏庭梅理解了辛野鹤的画的用意,那么辛野鹤的用意是什么?(5分)
答:
15.你赞成苏梅庭的选择吗?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苏梅庭最后选择的理解。
(7分)
答:
参考答案:
11.因为苏庭梅在县太爷第二次光临后已经心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了县太爷的光临对苏庭梅的影响之大。
12.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
13.踏入仕途有违自己孤傲清高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却又有助于改变困难的家庭和报答县太爷的识才之心。
反映了苏强烈的内心矛盾。
14.画的是牡丹,落款改“庭”为“廷”,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意在劝苏庭梅莫去朝廷为官,莫做俗艳的牡丹。
15.言之有理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
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
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
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
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
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
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
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
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
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
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
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
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
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
”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
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
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
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
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
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参考答案:
1.D(该题信息涉及到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自然段,涵盖了孔子儒学的内容。
D项见第四自然段,是孔子对中道思想的理解。
A项信息在第二段,礼教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到了西周的周公才编制礼乐,故该项中说“‘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错。
B项信息在第三段,“仁政”的主张是孟子提出的,张冠李戴。
C项信息在第四自然段,该项中前提条件错,唐尧舜时期不是春秋时代,故该项错。
)
2.D(D项信息涉及到全文,是对文中主要信息的正确概括。
A项信息在第二段,“唯一保证”错误;“始终起着积极作用”错误,原文是说“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故该项错。
B项信息在第四段,“中庸、过、不及”是指事物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
C项信息在最后一段,“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
想”错误,原文只是说要“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而不是全部的哲学思想,扩大了范围,是对文中信息的错误理解。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
②诸,之乎。
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已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予认为他人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不易把握,孔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之方”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5.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
攸少孤。
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由是异之。
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高考资源网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日:“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征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
建安三年,从征张绣。
攸言于太祖日:“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
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
绣急,表果救之。
军不利。
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
”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后从救刘延于白马,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
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
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
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
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
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
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
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此时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
”乃许谭和亲,遂还击破尚。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攸从征孙权,道薨。
太祖言则流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资:凭借。
B.事垂就而觉垂:临近。
C.太祖迎天子都许都:定都。
D.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遘:遭遇。
5.以下句子中。
全都表现荀攸“深密有智防”的一组是()
①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②攸言语饮食自若
③乃设奇兵复战④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⑤遣辎重循河而西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A.①③④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攸祖父去世后,他祖父原来的部下张权请求守卫其坟墓,荀攸怀疑有诈,盘查追问,叔父荀衢醒悟,果然张权是杀了人的亡命之徒。
B.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张绣。
荀攸向曹操进言,刘表与张绣互相依仗,最好等待时局变化,诱降张绣。
曹操没有听从荀攸的意见,结果军队失利。
C.曹操征伐刘表,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并请求曹操救援。
部将大多认为刘表强大,袁谭袁尚不足为患;荀攸却劝说曹操同意袁谭的请求。
D.荀攸富有才智,曹操经常称赞荀攸外表愚钝而内心聪慧,不自夸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
荀攸去世后,曹操一说起他就会流下眼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译
文:
(2)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
译
文:
参考答案:
4.D(遘:结,构)
5.B(②表明荀攸临危镇定。
③⑤均是曹操所为)
6.A(荀攸怀疑有诈,叔父荀衢醒悟,盘查追问)
7.(1)于是用物资车辆来引诱袁军,袁军争着哄抢财物,阵列大乱,(曹操)就出动步兵骑兵痛击,大败袁军。
(大意2分,饵:引诱;陈:阵列;纵:出动。
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
(2)如果一方被兼并力量就会统一起来,力量统一就很难谋取了,趁他们内乱时攻取,天下就平定了。
(大意2分,并:被兼并;专:统一;及:趁。
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22分)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爱: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译文: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B.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译文: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C.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译文:如果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D.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译文:你想得到那样的老师,那就高兴地希望你找到吧。
4.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方为薄世笑骂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 百姓之不见保 D . 其于人必验之于理
5.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选文断句。
(5分)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
6. 请简要概括柳宗元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5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指责”,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无以韩责我”句,是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而来,释为“要求”。
2.B。
解析:A、C、D 三项中的“其”字作代词;B项中的“其”是祈使语气的副词
3.D.。
解析: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4.C。
(被动句)
5.断句(5分)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
6.不愿承担老师之名;认为自己的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两人可以互相学习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译文】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称,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