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指出: “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 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 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 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建国后,为了冷战时期备战的需要,国家曾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这一政策 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 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多项数据都表明了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 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学术语
01 特点介绍
03 形成 05 国内演变
目录
02 现实意义 04 走势趋向
基本信息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说得更具体些,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 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 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总结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人们理性地认识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的。 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人为地推行均衡发展政策,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指出:“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 允许有差别。”他认为搞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一种空想,其 结果只能造成共同贫穷。因此他再三强调:“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政策性
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 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 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对我国应该实行何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它要求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项基本指导方针,从“九五”计划期间 开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及地理自然特色,突破行政界限, 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多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发展各区域优势产业, 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区域经济在高起点上向前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 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 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 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国内演变
国内演变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以内地为投资建设的重点,以缩 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追求地方经济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 在建国后的25年中,国家先后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投入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建成大、中型骨 干企业和科研单位2500多个。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东、西部的工业差距得到了进一步的平衡。到1975年,三 线地区的11省区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总额中占的比重,由1965年的 32.9%上升到35.3%;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由22.3%提高到25%。全国将近1500家大型企业,40%以上分布在 三线地区。1965年~1975年间,内地工业总产值增长143.9%,快于沿海123.3%的速度;内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 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由1965年的36.9%提高到1975年的39.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建国后30年 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变了以往的不合理的生产布局。
按照经济学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区域二元结构是市场不完善和市场机制失灵的反映。
走势趋向
走势趋向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倾斜经济发展战略,在强调经济效益目标中,忽视了平衡目标,投 资重心与政策优惠一味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造成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和区域利益关系严重扭曲。我国在对区域经 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选择时,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矫枉过正,另走极端,偏重地区效率,牺牲全国经济发 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为代价。在设计我国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复杂和独特的区域问题, 以求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东部沿海 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沿海与内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资本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传统供给等因素使“均衡”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三五”时期,沿海 地区的投资额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仅占30.9%,比“一五”时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轻工业投资仅占全 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4%,“四五”期间,仅占5.8%,造成很长时期的轻工业产品的严重短缺。其主要原因是:
形成
形成
1956年前后,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时,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新思路,其中提出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以促进内地工业 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一思想在“二五”计划和中央有关经济方针政策中得以体现。曾高度评价《论十大关系》所 蕴含的宝贵思想,认为“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第一,建国初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占国土面积 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3%,占国土面积23%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工 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6%。改变这种工业偏集中于沿海的状况,成为新中国领导人首要考虑的问题。
谢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