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一. 教材分析
《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质量存在,以及其质量的变化。

这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关于空气的质量的概念,对其认知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既包含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空气的质量这一概念,还是相对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空气的质量存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了解空气的质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质量存在。

2.空气的质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气球,沙子,天平,称重纸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空气质量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呈现(10分钟)
教师展示实验,将气球吹满,然后在气球中加入沙子,观察气球的浮沉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什么气球会浮起来,又为什么会沉下去?
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天平和称重纸,测量气球在不同状态下的质量,记录实
验结果。

巩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空气的质量是否存在,以及空气的质量受哪
些因素的影响。

拓展(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实验中用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空
气的质量?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质量存在,以及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作业(5分钟)
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材料,尝试做一次关于空气质量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板书(5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空气的质量存在,以及其受各种因素
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空气有质量吗》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
情境与教学活动分析:
一. 教学情境
在进行《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1.生活情境: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空气质量相关
的现象,如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等。

2.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参与实验,观察气球在不同状态下的浮沉
情况,以及测量气球的质量。

二. 教学活动
1.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质量是否存在,激发
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活动:展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气球在不同状态下的浮沉情
况,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的思考。

3.操练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测量气球的质量,增
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对空气质
量的理解。

5.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
测量空气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小结活动: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质量存在,以及
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7.家庭作业活动:学生回家后,进行关于空气质量的实验,并将实验结
果进行记录,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1.问题:在呈现实验时,部分学生对气球浮沉的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难
以直接得出空气的质量存在的结论。

解决办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球浮沉的现象,并与质
量的概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得出结论。

改进措施: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其他
材料代替气球进行实验,加深对空气质量的理解。

2.问题:在巩固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思考不够积极。

解决办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
观点。

改进措施: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
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问题:在家庭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难以完
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解决办法: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示范,确保学生熟悉实验
操作。

改进措施: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增加实验操作的练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但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
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今后的教学会更加顺利,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教学实录:
在教学《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时,我按照预先的教案进行了教学。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质量是否存在,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呈现环节,我展示了实验,学生们看到气球在不同状态下的浮沉情况,都感到很好奇。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实验,他们积极参与,用天平和称重纸测量气球的质量,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在巩固环节,学生们参与了讨论,他们提出了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在拓展环节,学生们思考了除了实验中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在小结环节,我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了空气的质量存在,以及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作业环节,学生们回家后进行了关于空气质量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
气的质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呈现环节的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操练环节的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巩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深了对空气质量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空气质量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结环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家庭作业的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流畅,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
进行科学探究。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验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与质量的概念相
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得出结论。

2.在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
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家庭作业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
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通过专家的
点评,教师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