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滑轮》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活动】(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1.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结合PPT课件,请学生观察生活和生产中滑轮使用时的情景,让学生知道:
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
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活动】(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省级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认识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进行有关力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2.用自制滑轮模型演示,让学生理解滑轮实质是变形的杠杆,使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2结论: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重力的几分之一。
3公式:不考虑动滑轮重力F=G物/n
考虑动滑轮重力F=G物+ G动/n
【练习】(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及其实质,而且更进步的探究出了滑轮组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希望同学们在课后通过练习和联系生活实际,进步体验物理实验的快乐,物理知识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一)初步认识滑轮
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滑轮的结构: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活动】(四)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观察演示实验。
2.画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3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
4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5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6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7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
【讲授】(五)滑轮组
1通过3个思考题,层层递进的引出滑轮组的定义。
(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
(2)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3)能否做到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呢?
滑轮组: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让学生根据课本分两大组组装滑轮组实验,录实验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出滑轮组的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提高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轮,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独立的实验能力。但因实验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活动】(三)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
1.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结合PPT课件,请学生观察生活和生产中滑轮使用时的情景,让学生知道:
a.使用时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这种滑轮称为定滑轮;
b.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这种滑轮称为动滑轮。
【活动】(二)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省级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认识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进行有关力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2.用自制滑轮模型演示,让学生理解滑轮实质是变形的杠杆,使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2结论: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重力的几分之一。
3公式:不考虑动滑轮重力F=G物/n
考虑动滑轮重力F=G物+ G动/n
【练习】(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特点及其实质,而且更进步的探究出了滑轮组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希望同学们在课后通过练习和联系生活实际,进步体验物理实验的快乐,物理知识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根据设计要求,连接滑轮组的绕绳方法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一)初步认识滑轮
1.提出问题:如何把木料运到楼上?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滑轮的结构: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活动】(四)讨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1.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观察演示实验。
2.画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3学生根据以上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不变。
4得出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5出动滑轮的支点,强调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一定要竖直向上,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其的大小关系。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
6请学生进一步分析,解释为什么斜着拉动重物时,拉力的大小会变大(动力臂变小)。
7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一种能省力的杠杆。
【讲授】(五)滑轮组
1通过3个思考题,层层递进的引出滑轮组的定义。
(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
(2)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
(3)能否做到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呢?
滑轮组: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让学生根据课本分两大组组装滑轮组实验,录实验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出滑轮组的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提高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滑轮,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了独立的实验能力。但因实验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