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丨王道英:《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课堂⼁王道英:《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标
知识⽬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体等⽂学常识;
2、疏通⽂意、识记重点的⽂⾔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法)
3、当堂背诵短⽂
4、加强朗读指导,提⾼朗读能⼒
能⼒⽬标: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通过讨论、资料助读,理解句⼦的内涵。
3、理解托物⾔志、⽐喻起兴、类⽐⾃况、引⽤名⾔的作⽤。
德育⽬标:深刻理解⽂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志趣情怀,培养学⽣⾼洁的情
操。
⼆、教学重点: 1以读促品,以品带读,读品结合,理解主旨
2、能译读课⽂,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三、教学难点:理解托物⾔志、⽐喻起兴、类⽐⾃况、引⽤名⾔的作⽤,体会⽂章精致的表
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 >导⼊:同学们,这是我们班的两幅⽴轴,康星同学的⽴轴书写的是“⼭光物态弄春晖,莫为
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云深处亦沾⾐”;张韵同学的⽴轴书写的是“三更灯⽕五更鸡,
正是男⼉读书时。
⿊发不知勤学早,⽩⾸⽅悔读书迟”。
你们认为哪副作品上的字更适合作为座
右铭呢?为什么?
⼆>解题:铭;古代刻在器物上⽤来警戒⾃⼰或是歌功颂德的⽂字,⼀般都是⽤韵的,后来成为⼀
种⽂体。
朗读课下注解铭的定义,圈画词语:警戒⾃⼰、歌功颂德
三 >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平(见投影)刘禹锡(772—842),唐代⽂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
因参加王叔⽂的政治⾰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20多年,《陋室铭》
就是他被贬⾄安徽和州所写。
2,联系作者的作品《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知晓刘禹锡的漫长的贬谪⽣涯、⾟苦辗转,联
系《秋词》让学⽣体会作者是⼀个⼼⽓极⾼、进退⾃如的诗豪。
四 >初读课⽂
1、读准字⾳
要求:学⽣散读课⽂,注意投影上给定的字⾳,能流畅地朗读全⽂
全班集体朗读
2、读准节奏
要求:教师作出⽰范,学⽣⾃由读课⽂,要能读出节奏
学⽣个别⽰范读,其余学⽣、教师作点评。
3、读准虚词“之”
投影:⽆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指导朗读:读准虚词,⽂⾔的味道就读出来了,前两个“之”,作⽤是取消句⼦独⽴性,起舒缓语⽓的作⽤,要轻读,后⼀个“之”,⽤在反问句中,语⽓强烈,要重读。
学⽣练读
五 >译读课⽂:读懂全⽂句意
要求:译读课⽂,疏通⽂意是学习⽂⾔⽂最基础,最有效的⽅法,请根据课⽂下的注解与⽼师补充的注解,⼤声译读全⽂。
投影:在:在于。
名:出名,有名。
则:就是。
灵:灵异,神奇。
⽂中作动词,意思是成了灵异的⽔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丝⽵:琴瑟、箫笛等乐器。
这⾥指奏乐的声⾳
案牍:古代⽤来写字的⽊简。
这⾥指官府的公⽂
注:⽂中把丝⽵解释成:琴瑟、箫管等乐器,个⼈觉得概念有误,还是琴瑟、箫笛等乐器⽐较妥当。
当堂检测:要求学⽣说出下列句⼦的意思:(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丁(3)孔⼦云:“何陋之有?”
六 >品读课⽂: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想作者是从哪⼏个⽅⾯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室中事
2、品读“室中景”
“上”“⼊”⽤了拟⼈⼿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
你能⽤⼀个词语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板书:环境清幽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3、品读“室中⼈”
古⼈云“欲知其⼈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与作者交往的都是⽂⼈、名⼠,可见作者是什么⼈?⼤家在⼀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兴呢?
⼩结:作者是⼀个情趣⾼雅的⼈。
板书:情趣⾼雅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经”
对今⼈弹琴做调查:班上会弹琴的请举⼿,知道弹琴能考级的请举⼿
⼩结:今⼈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拥有⼀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呢?
投影:⽵⾥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江上琴兴
( 唐 ) 常建
江上调⽟琴,⼀弦清⼀⼼。
泠泠七弦遍,万⽊澄幽阴。
思考:古⼈为何要在皎皎明⽉下、凄清的江风中独⾃抚琴?
⼩结:作者也是如此,弹琴能让⼀颗被俗务缠绕的⼼完完全全地安静下来,彻彻底底地放空。
思考: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
资料助读:
投影: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法。
——(台湾)林清⽞
(2)品读虚写句“⽆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思考:丝⽵出现在什么场合,代表着什么⽣活?案牍出现在哪⼉,代表着什么⽣活?
⼩结:作者只求内⼼的宁静与洁净,根本不把富贵与功名放在⼼上,⼀定是个⼼灵清雅的诗⼈。
板书:⼼灵清雅
指导朗读:“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5⼩结: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环境优雅,室中⼈情趣⾼雅,⼼灵清雅,这样的陋室不简陋,这样的陋室蓬荜⽣辉,所以作者⾃豪地说⾃⼰的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啊!
板书:惟吾德馨
6、拓展连接,再次体会“安贫乐道”的⾼尚情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刘禹锡响亮的⼈⽣宣⾔,他坚定地传达出作者追求的是简朴、雅致的⽣活。
这种⽣活和喧闹⽆关,和繁华⽆关,和富贵⽆关,和权势⽆关,他是颜回的(投影,学⽣读)——⼀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它是五柳先⽣的(投影:学⽣
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环堵萧然,不蔽风⽇,晏如也。
这就是作者追求的“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板书:安贫乐道,不慕名利
安贫不是喜欢贫困,更不是追求贫困,⽽是贫困到来时,不苦恼,不纠结,内⼼不被惊扰,因为追求⼼灵的宁静与洁净,⼈才能在⽣活中陶醉!颜回如此,五柳先⽣如此,刘禹锡亦如此!
7、请全班学⽣带上深深的陶醉之情背诵这节⽂字。
8、⼩结:作者借描写“室中景,室中⼈,室中事”来表达⾃⼰不慕名利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怀,这种写作⼿法就叫托物⾔志。
板书:托物⾔志
七 >研读课⽂:理解⽂章精致的表达技巧
思考讨论:除了描写陋室外,课⽂中“⼭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这⼏处描述和表现“惟吾德馨”的主旨相关吗?
1、讨论第⼀处后,明确:作者⽤⽐喻起兴,把⼭、、⽔⽐作陋室,把仙、龙⽐作德馨,⼭、⽔有了仙、龙就“名”就“灵”,陋室有了主⼈的“德馨”哪来简陋?顺着⼭⽔句,应该这样说“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原⽂表达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更加灵动,更能表现主⼈的陶醉与⾃豪。
板书:⽐喻起兴
2、讨论第⼆处后,明确:作者将⾃⼰的陋室与诸葛亮、杨雄的陋室想类⽐,⼜将⾃⼰与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以名⼈⾃况,既赞美了⾃⼰的陋室,⼜表达了要和诸葛亮、杨雄⼆⼈⼀样具有伟⼤的志向,⾼尚的情操,即要“德馨“。
板书:类⽐⾃况
3、讨论第三处后,明确:作者引⽤⼤思想家、⼤教育家孔⼦的话来反诘,陋室因为“德馨”⽽“不陋”必然是确信⽆疑的了,该句式是个反诘句、宾语前置句,肯定之上⼜多了⼏层肯定的意味,和原句相⽐,作者⼜故意省略“君⼦居之”,既表现了作者的谦虚,⼜满含要做⼀个君⼦的期待,表达是多么精妙!
板书:引⽤反诘
⼩结:这三处,作者没提到“陋室”却处处在写“陋室”,没提到“德馨”却处处在表现“德馨”,表达是多么得精致,情操感⼈,表达引⼈,真正⽂质兼美!
⼋ >结语:⼀千多年前,刘禹锡凭借着千古名作《陋室铭》唱响了他的⼈⽣宣⾔,作者住的是陋室,却为后⼈建筑精神的华厦,他让⽆数的读者感悟到:
投影:⽣活的清贫
决不能阻挡
精神的富有
拥有⾼尚的情怀
宽⼴的胸襟
就拥有
丰富多彩的精神⼴场
这时,清贫的物质世界
顿时
会对你展现异样的光彩
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何陋之有?
九 > 放声诵读出你⼼中的《陋室铭》,在朗朗的书声中结束这节课。
王道英:《陋室铭》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节课作为公开课,和我的⼀段个⼈经历有关,2007年,我来到宣城⼗⼆中任教,从⼀个乡村⼩镇,来到宣城这样⼀个⼤城市,⼯作节奏猛然加快,家庭原有的⽣活节奏全被打乱,最让我纠结的是,经济极度窘迫却要⾯临着买房的压⼒,物质的重压苦苦折磨着我,⼀度我特别烦恼,但幸⽽摆脱。
事后再来想⼀想,在商品泛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只有拥有内⼼的宁静与洁净,才能正真拥有⽣活,诗意地栖息。
⽽刘禹锡的《陋室铭》,恰恰是教给后⼈,怎样在贫困中让⼼波澜不惊,与我⼼有戚戚焉。
选择这篇课⽂,是对往事的祭奠,也让我深悟,教语⽂有时就是教⽣活。
⾔归正传,根据《初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能借助⼯具书阅读浅易⽂⾔⽂”,“具有独⽴阅读的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多种阅读⽅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学作品,受到⾼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因⽽我将课堂最⼤程度地交给学⽣,让学⽣由“学会”步向“会学”。
将掌握⽂⾔词汇,译读、背诵全⽂,理解短⽂的主旨,设为教学重点。
短⽂使⽤托物⾔志、⽐喻起兴,⾃况名⼈、引⽤反诘等写法,表达了作者⾼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处处不提陋室,处处写陋室;处处不提德馨,处处表现⾃⼰的德馨,精致的表达是本⽂⼊选“古⽂观⽌”的⼜⼀原因,因此我把理解托物⾔志、⽐喻起兴、类⽐⾃况、引⽤名⾔的作⽤,定为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求做到以下⼆点:
⼀、追求课堂的深度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字,作者⽤凝练⼯整的语⾔表达出了⾼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如何让学⽣读准、读懂、读透,透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在感动中提升⾃⼰的价值取向?我将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命线,通过各种层次的读、不同要求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不同⽬的的读来激发学⽣读的兴趣,掌握重点的⽂⾔实词,理解课⽂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深深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具体做法如下;
⼀>初读课⽂
1、读准字⾳
要求:学⽣能正确地流畅地朗读全⽂
2、读准节奏
要求:学⽣⾃由读课⽂,要能读出节奏
3、读准虚词“之”:⽆丝⽵之乱⽿,⽆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译读课⽂:读懂全⽂句意
要求:译读课⽂,疏通⽂意是学习⽂⾔⽂最基础,最有效的⽅法,请根据课⽂下的注解与⽼师补充的注解,做到能⼤声译读全⽂。
三>品读课⽂:解读作者对陋室的多⾓度描绘,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找出⽂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想作者是从哪⼏个⽅⾯写陋室的?
2、品读“室中景”
指导朗读:“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3、品读“室中⼈”
指导朗读:“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4、品读“室中事”
(1)品读实写句“可以调素琴,阅⾦经”
(2)品读虚写句“⽆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指导朗读:“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我设计品读环节的初衷是,以读带动品,以品促进读,读品结合,相得益彰,同为螺旋形上升。
但是反思这个环节,我做得有点仓促,“品”得不够到位,学⽣对怎样读,还是拿不准。
四>请全班学⽣带上深深的陶醉之情背读这节⽂字
五>研读课⽂:理解⽂章精致的表达技巧
思考讨论:除了描写陋室外,课⽂中“⼭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这⼏处描述和表现“惟吾德馨”的主旨相关吗?
初读、译读、品读、背读、研读,每⼀种层次的读,要求不⼀样,⽅法不⼀样,⽬的不⼀样,我想启发学⽣打开⼀扇⼜⼀扇的门,⾛进⽂本的最深处,和⽂本亲切对话,触摸到作者最本真的思想。
但是反观这节课,在品读、研读环节我预设的愿望过强,总是想把我的理解交给孩⼦,千⽅百计地想让他们接受,导致学⽣主动探究的愿望不强,学⽣多半是被我强牵着前⾏。
让课堂多⼀些⽣成的精彩、多⼀些思维碰撞的⽕花是我今后努⼒的⽅向。
⼆、追求课堂的温度
刘禹锡⽣活在唐代,留下的这篇名作距今⼀千多了,尽管年代久远,但⽂本永远是鲜活的⽣命,它跃动着作者熠熠⽣辉的思想。
刘禹锡本⼈与他的情怀活在灵动的⽂字中,穿越千古,真实可感。
我⼀直认为,阅读的本质是与⽂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对话……学⽣在阅读中,⼀旦想多⽅位对话,⼀旦能多⽅位对话,⽂字与作者就都活了。
当交流能悄⽆声息地进⾏时,语⽂课堂就有了温度。
为了营造对话环境,让语⽂课堂”升温”,我努⼒做到以下⼏点:
<⼀>新颖的导⼊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铭”的⽂体形式,⽤托物⾔志的⽅法表达了⾃⼰⾼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与今天学⽣的⽣活相去甚远,如果学⽣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部分以班上张贴的同学们⾃⼰书写的书法作品为例,⾃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或称颂功德的⽂字,从⽽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的佩服学习此⽂,激发学习兴趣。
<⼆>⽴体化的简介
介绍作者时不仅告知籍贯,⽣卒年,⽣平、作品、背景,还联系作者的两⾸诗道出他奔波辗转的⼀⽣和豪迈乐观的个性,这种⽴体化的介绍让学⽣与刘禹锡的距离⼀下就靠近了。
<三>巧妙的设疑
精⼼设计问题:找出⽂中作者描写陋室的语句,想⼀想作者是从哪⼏个⽅⾯写陋室
的?“上”“⼊”⽤了拟⼈⼿法,化静为动,请你由“上”“⼊”联想开去,结合原句,展开想象,描述陋室的环境;古⼈云“欲知其⼈先观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与作者交往的都是⽂⼈、名⼠,可见作者是什么⼈?⼤家在⼀起谈论会什么?为什么⽽⾼兴呢?今⼈弹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拥有⼀项技能,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盼望把琴声留给舞台,那古⼈呢?刘禹锡不信佛,为什么要阅读佛经?除了描写陋室外,课⽂中“⼭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孔⼦云,何陋之有?”这⼏处描述和表现“惟吾德馨”的主旨相关吗?……
每次对话都让学⽣从课⽂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在对每⼀句的理解中绽放出思维的⽕花,最后运⽤课⽂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效果。
这种⽅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氛,不让⼈觉得死⽓沉沉,⽽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作者到其他圣贤,从景-⼈-事,从表达技巧到志向情怀⼀步步地随着学⽣⾃主地交流探讨深⼊进去,学得精透、悟得深刻。
<四>温馨的助读
前⾯已经说过,阅读的本质是阅读的主体——学⽣与课本的对话,学⽣与作者的对话,学⽣⾃⼰与⾃⼰的对话、学⽣与学⽣的对话,学⽣与教师对话。
所以,⾼明的语⽂教师⼀定要多⽅位搭建对话平台。
否则,⽂字就是冰冷的⽅块,激不起学⽣半点的共鸣,学⽣被迫成了世上最冷漠最可悲的读者,何况,千年前的作者与⽂字会让学⽣不由⾃主地产⽣陌⽣感。
为了让学⽣顺畅地与⽂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我共在三个环节⽤七篇古诗⽂作助读,尤其是品读环节,琴与⾦经早就成了中国的⽂化符号,有了丰富的内涵,但是孩⼦们经历有限,他们不懂,正如当年的我们,恰当的资料助读,能帮助学⽣理解这类⽂化符号,⾛进作者的内⼼。
为了帮助学⽣们深刻体会安贫乐道,我⼜联系到《论语》中的颜回与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在学⽣们郑重地缓慢地朗读中,我相信刘禹锡其⼈,刘禹锡其⽂,刘禹锡其情——安贫乐道,不
慕名利都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试卷上的标准答案,他们与学⽣靠得很近很近,彼此能听见呼吸吧!
<五>诗意的结语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他⼀千多年前唱响的⼈⽣宣⾔,时光已经逝去,斯⼈已经⾛远,刘禹锡的陋室早就毁于炮⽕之中,后经重修,虽然站⽴在和县的⼤地上,但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陋室了,但是不必遗憾,因为作者早已经告诫后⼈,该怎样在⾃⼰的⼼中构建精神的华厦。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商品经济的⼤潮有时真把⼈冲得晕头转向,如何保留⾃我,坚守⾃我,提升⾃我,⾝居陋室,⼼灵不陋?我选择诗意地结语,希望能起到⼀点点启⽰的作⽤,⽽学⽣们整齐响亮的声⾳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他们愿意做洁净的莲花⼀朵。
反思这⼀点,我⾃认为是成功的,也得到了同⾏们的肯定,这⼜让我坚定了⾃⼰的⽅向,语⽂⽼师⼀定要深⼊⽂本,苦⼼经营,懂得教什么,懂得怎么教,如果仅仅抱着教参不放,⾃⼰都会乏味。
2014年10⽉,宣州区杨和平语⽂名师⼯作室成⽴,这是我区语⽂教学界的⼀件盛事,本⼈有幸成为⼯作室的⼀名成员,现阶段,我们研究的⽅向是古诗⽂教学,特意选择这⼀课,希望同仁们能从我的课堂中发现不⾜,吸取教训,纠得偏差。
若能起到⼀点点投⽯问路的效⽤,我就幸⽽乐之了。
感谢宣城市第⼗⼆中学语⽂特级教师杨和平校长的点评与⿎励,感谢年轻有为的宣城市教坛新星吴梅梅⽼师的帮助与⿎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