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做题:獐子岛扇贝消失的谜团追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正文:
獐子岛扇贝消失的谜团追踪1
摘要:本案例以2014年末上市公司獐子岛因扇贝“失踪”导致近8亿元巨亏的事件为主线,结合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从獐子岛公司存货异常攀升、圈海模式的财务影响、巨额存货减值准备的突发计提、中介机构事后的各执一词等方面,逐步解开事件谜团。

本案例展示了水产养殖业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呈现了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和监管这一业界难题。

通过案例学习,一是引发学员探讨水产养殖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内涵及其特点,让学员从生物资产的分类及披露、计量模式的选择、减值准备的计提等方面掌握如何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二是使学员了解国内外会计准则关于消耗性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和识别我国当前制度背景下水产养殖企业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并进一步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保护进行思考。

关键词:獐子岛;水产养殖行业;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计量模式;资产减值
0引言
獐子岛位于大连港向东56海里,这个距离换算成乘船时间,需要3个小时。

这个偏远的海岛因为上市公司獐子岛(002069)(以下简称“獐子岛公司”)所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报,而被推上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4年10月30日晚,獐子岛公司发布公告,称其2011年和2012年播种在海里的虾夷扇贝,因受冷水团影响遭遇灭顶之灾,导致公司105万亩海域“受灾”,计提资产减值的损失近8亿元,前三季度共亏损8.12亿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股“冷水团”犹如惊天巨雷,引起资本市场一片哗然,投资者纷纷要求公司进行合理解释。

獐子岛公司,这家被市场视为“海上
1.本案例由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毛丽娟博士、江静、于晓宇博士、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辛清泉博
士共同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案例企业相关人员和投资者(要求匿名)先后接受了调研组多次访谈,在此表示感谢。

2.本案例授权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使用,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享有复制权、修改权、发表权、发行
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3.由于企业保密的要求,在本案例中对有关名称、数据等做了必要的掩饰性处理。

4.本案例只供课堂讨论之用,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管理行为是否有效。

蓝筹”、头顶着无数光环的行业龙头企业,何以突然宣告105万亩海域的扇贝颗粒无收、8亿多利润灰飞烟灭,从而给市场猝不及防的一计猛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然而,如此巨额的亏损在“爆发”之前为何表现得如此风平浪静?巨大的风险是如何被公司的财务指标描绘成了一片“太平盛世”,以致赢得无数的投资者乃至专业的市场分析师持续不断地为之“点赞”?獐子岛公司从事的是水产养殖业,作为存货主要组成部分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无论是在会计处理、存货监测,还是在审计监督方面,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均构成较高的知识壁垒,因此投资者将更多的监督责任托付在独立专业的中介机构、监测部门以及具有监督功能的独立董事身上。

作为资本市场财务供给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这些中介机构和公司治理机制却为何没能成为广大投资者的保护屏障?难辞其咎的他们又将如何给广大投资者一个合理的交待呢?
这些问题犹如弥漫在獐子岛上空的层层迷雾,也如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阵阵谜团。

人们迫切希望走进獐子岛公司的前世今生,沿着公司的发展轨迹和扩张模式,探寻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求“拨开云雾见月明”。

1獐子岛公司简介
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于2001年4月经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

集团公司位于大连市,注册资本7.1亿元,资产总额49亿元,员工4000余人,下设20家子公司、19家分公司、2家参股公司。

集团公司于2006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002069,A股简称“獐子岛”。

獐子岛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虾夷扇贝品种,此后便开启了30余年的水产养殖历史。

不过公司至今仍没有形成完全闭环的产业链,虽然它已拥有自己的苗种基地,但部分虾夷扇贝苗种仍需向外采购,才能满足自身底播养殖的数量需求。

2001年獐子岛公司进行股份制变更后,公司在其所在地——獐子岛镇成立了四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分别为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长海县獐子岛褡裢经济发展中心、长海县獐子岛大耗经济发展中心以及长海县獐子岛小耗经济发展中心,四者均位于后来上市公司獐子岛的十大股东之列,股权总占比为60.64%。

2006年9月28日,獐子岛公司IPO募集约7亿元,每股60.89元的开盘价让獐子岛一跃成为深市第一高价股,其后獐子岛的股价持续攀升至100元附近,在2008年1月24日,股价最高创出了151.23元,之后近3个月接连稳坐沪深
两市第一高价股宝座。

獐子岛公司上市以后发展更为迅速,不仅创造了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更是一跃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獐子岛公司已发展成为以海洋水产业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殖养殖、加工、贸易、冻鲜品冷藏物流、客运、休闲渔业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食品企业,主要以虾夷扇贝、海参、皱纹盘鲍、海胆、海螺等海珍品为产品。

迅速的发展和稳定的业绩增长为獐子岛公司在市场上赢得诸多美誉,如“黄海深处的一面红旗”、“海上大寨”、“黄海明珠”、“海底银行”、“海上蓝筹”等等。

同时,獐子岛公司还是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的首批创始会员,曾荣膺“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军者”典范企业、全球“行业塑造者”、“2012年BCG中国50强全球挑战者”,并曾当选“CCTV年度最佳雇主”、全国首届“兴渔富民新闻人物”企业。

2从“市场宠儿”到“千夫所指”
一直到“扇贝门”事件发生之前,獐子岛公司依然是头顶诸多光环的“市场宠儿”,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所采取的海域资源扩张战略,该战略不仅让公司资产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同行业企业当中的佼佼者,而且让公司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亲睐,曾一度稳坐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宝座达3个月之久!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圈海模式”虽然给獐子岛公司带来了规模上的增长,但同时也导致公司海域使用金的大量增加。

虽然经过獐子岛公司精巧的会计处理,剧增的费用在账面上被合理地掩盖(详见第3部分讨论),然而费用的暂时延迟并不意味着其最终不会发生。

随着“圈海模式”所附带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逐年累积,到2014年下半年已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此时发生的“扇贝门”事件正是这些风险综合爆发的出口。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1圈海模式
为了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獐子岛公司在上市之后,着重推行“市场+资源”的战略,加快其在海域资源扩张的步伐,这使得公司播种的海域面积得到快速扩张。

2006年6月上市之前,獐子岛公司仅有养殖海域65.6万亩,截至2013年养殖海域已达到330万亩;同时其底播面积也有了大幅增加,从2007年约为30万亩发展到2011年约为130万亩(参见附表1)。

2010与2011年,也许是獐子岛公司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连续两年,公司均疯狂扩张自己的海洋牧场。

2010年公司底播虾夷扇贝投苗面积达到120余万亩,超过了前两个年度投苗面积的总和,且这120万亩面积基本上是当年新
增的确权海域,公司当年确权海域为262万亩。

2011年,公司投苗面积127万亩,确权海域总共达到330万亩。

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公司提出了未来“年均滚动收获百万亩虾夷扇贝”3的远大目标。

獐子岛公司养殖海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圈海模式”也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2014年6月,国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以赞赏的口吻写道:“2013年底,獐子岛海域控制面积分别是(同行企业)好当家、东方海洋、壹桥苗业的85.4倍、97.2倍、87.5倍。

”诸多投资机构和行业分析师,更是从这一迅速增长的海域控制面积以及与之相应的苗种投放成本增幅,推算出獐子岛在其主打产品虾夷扇贝播种面积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其后将迎来盈利“爆发式增长”的种种乐观预期。

2.2危机初现
獐子岛的存货主要是消耗性生物资产,也即播撒在海底的虾夷扇贝,生长期一般为3年(投苗年份及其对应的收获年份参见附表2)。

由于獐子岛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对海域面积和底播面积均进行了跳跃式扩张,因此,可以较为合理地预计公司将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收获2010年和2011年扩张所带来利润暴增。

然而万事难尽遂人愿。

2013年,獐子岛公司虾夷扇贝的营收为9.58亿元,与2010年虾夷扇贝营收9.05亿元相比,两者几乎相同。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2013年所对应的投苗年份(2010年)的投苗面积达到了120万亩,而2010年对应的投苗年份(2007年)投苗面积仅仅是32万亩。

四倍的投入,却换来了几乎一样的盈利结果,这在任何行业都难以解释。

作为专业壁垒极高的水产养殖行业龙头的獐子岛公司开始推广一个名词:亩产。

公司对营收下降所给出的解释是:亩产下降。

具体而言,由于公司确权海域的迅速扩张,同时公司技术、管理、检测、设备跟不上等原因导致了每亩产量的下降。

有趣的是,在公司最为意气风发的两年,公司甚少使用“亩产”一词:2010年年报中没有出现;2011年年报仅在风险提示的应对方案里提到了一次。

到了2012年,亩产一词在公司年报出现了8次,多数都以减产原因出现,在2013年年报中该词一共出现了4次。

2012年和2013年獐子岛公司在投入方面开始大幅萎缩,可能其已认识到了存货迅速攀升、海域盲目扩张决策所带来的风险,但是其在财务报告中却未及时做出关于这一风险提示的披露。

在连续五年大幅度提高底播面积和苗种投入之后,獐子岛公司在2011年因“台风损失”导致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并在2012年一季度因虾夷扇贝的“单位3獐子岛:《獐子岛:2011年年度报告》,第35页。

亩产急剧下滑”而再度带来业绩大幅下滑。

在2012年年报中,公司再度将预期业绩大幅度下调,并宣布是因为“台风影响和扇贝歉收严重”所导致。

实际上,从此时开始,便已有市场研究人士将獐子岛称为农业分析研究员的“滑铁卢”,并提醒投资者要小心。

平静的海面下暗流开始涌动,盛极一时的獐子岛公司已隐约现出危机。

2. 3业绩突变
2013年年报公布,獐子岛公司净利润比同期略降8%,投资者们再度期待着“收获季”的到来,多家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从2013年底也开始预期公司业绩将“增速加快”,并对其进行“强烈推荐”。

到了2014年年中,当獐子岛在中报里“不负重望”地宣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0.33%时,即使是市场上最谨慎的券商分析师也忍不住在研究报告里对其给出了“增持”的评级。

而关于公司业绩“恢复性增长”、“结构性改善”甚至“资金期限错配”带来的增长预期及逻辑分析更是被分析师们分析得像模像样。

即使在净利润同比依然下滑8%的情况下,獐子岛公司的股价却从2014年3月底12元的低位,迅速被拉抬至8月份的近16元,并在略作调整后,在9月30日一举冲上16.68元这一寓意吉利的盘中高位。

而獐子岛公司也顺势于2014年年中发布了高达10亿元规模的定增融资计划,并获得包括平安、兴业等机构投资者的踊跃认购。

短短数日之后,獐子岛公司宣布“因拟披露重大事项”于10月14日停牌。

山雨欲来风满楼。

就在獐子岛停牌前的三个交易日里,资金似乎就已先知先觉,公司股价连续三日下跌,10月9日下跌1.22%后,10月10日继续下跌2.79%,到停牌前的10月13日,该公司股票的价格已从之前的每股16.35元下跌至15.46元,三日的跌幅超过5.5%。

半个月后,一场全无预兆的“灭顶之灾”,令满怀期待的投资者欲哭无泪。

10月30日晚,獐子岛集团在如期披露三季报的同时,发布了《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

根据公告表述,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公司按制度进行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

10月14日,公司股票申请停牌,并邀请海洋科学家和会计师到现场进行系统调查。

公司称,根据公司的存量抽测结果、中国科学院近海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监测数据及开放航次调查数据,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会议纪要》,综合判定公司海洋牧场发生了自然灾害。

根据公司抽测结果,公司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成本为73461.93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本轮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对43.02万亩海域成本为30060.15万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8305万元,扣除递延所得税影响25441.73万
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6325.2万元,全部计入2014年第三季度。

对于放弃采捕的原因,公司称因为亩产过低,所以放弃本轮采捕。

4
受此影响,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大幅“变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上半年盈利4800余万变为亏损8.12亿元,同比下降1388.6%;基本每股收益为亏损1.14元;同时,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7.7亿—8.6亿,而公司201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94.28万元。

消息一出,证券市场一片哗然,甚至有中小投资者出言“活要见肉,死要见壳!”
2. 4天灾?人祸?
风云突变,飓风来袭。

獐子岛公司与当地政府在舆论风暴来临之前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鉴于此次事项对公司影响非常重大,獐子岛公司决定10月31日继续停牌,11月3日开市起复牌并发布海洋牧场灾情说明会主要内容。

在獐子岛公司晚间公告亏损信息之后的连续两天,獐子岛集团的董事长吴厚刚、长海县獐子岛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石敬信等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员接连在公司召开三场会议,“主要针对老干部、老职工,还有镇里各层领导”,关于开会内容,“一是通报受灾情况,二是号召大家稳定情绪。

”5职工们在11月2日被召集起来,看董事长吴厚刚等人的开会视频。

11月4日下午,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执行总裁梁骏给獐子岛职工召开大会,普及冷水团知识,同时要求职工们团结一致。

同日,深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自查。

11月6日,证监会表示正在就獐子岛公司相关情况进行核查。

11月19日,獐子岛公司收到了证监会的终止审查通知书。

对于近8亿元的扇贝绝收,獐子岛公司将其罪魁祸首归为“天灾”——北黄海冷水团的突袭致死。

然而,这一解释却并没有让广大投资者信服,甚至有人士质疑此前獐子岛公司根本就没有播苗,“扇贝门”事件是公司假借天灾来掩饰其之前的造假行为。

11月20日,刮了一夜的大风停了下来,海平面上阳光折射,一切显得风平浪静。

但对于獐子岛公司而言,舆论的风暴还远未离去。

这起由扇贝“消失”所引起的巨亏事件,究竟是由于天灾还是出于人祸,獐子岛公司与市场投资者双方仍旧各执一词。

谜团待解,人们渐渐将目光聚集到獐子岛公司昔日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试图从中获得解密的蛛丝马迹。

4獐子岛:《獐子岛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部分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核销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公告》,2014年10月.
5腾讯财经.獐子岛的巨亏谜团:天灾人祸?/original/lenjing/zzd.html
3谜团追踪
3.1节节攀升的存货资产
作为海产品养殖企业,獐子岛公司的第一大资产是存货。

2006年底存货占公司总资产比例为31%,2007年开始,存货总额占公司总资产比例一直保持在50%左右。

此后,各年存货比重均占据其资产总额的半壁江山(参见附表2)。

而与獐子岛公司同属水产养殖行业且总资产状况最为接近的三家上市公司——好当家、东方海洋和国联水产,它们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保持在20%~35%之间。

6从金额上看,自2011年始,獐子岛公司存货金额超过20亿元。

獐子岛公司存货比重逐年加大、存货金额逐年攀升,高额的存货下是否掩盖着不愿被外人看穿的“秘密”?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

但在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生产性生物资产作为单独的科目列示,消耗性生物资产则是并入存货项目列示,仅在报表注释中对其总额进行说明。

消耗性生物资产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其占存货项目的较大比重,特别是在林业类、农业综合类和水产养殖类的上市公司,存货平均比重分别达到77.14%、30.95%、58.80%。

7同样,消耗性生物资产也是獐子岛公司的一项主要资产,查看其2006-2013年的年度报告,其占存货比重均在70%左右(参见附表3)。

獐子岛公司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主要包括投播养殖在海底的虾夷扇贝、鲍鱼、海参等水产品及其苗种,这些均被投资者视为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来源。

在投资者眼中,公司不断攀升的存货金额,正意味着收获季节公司盈利的稳步增长!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3.2精巧会计处理掩盖下的疯狂扩张
据2014年獐子岛公司中报内的“抵押资产情况”显示,截止到6月30日,獐子岛以总计约178万亩海域使用权,及20万平方米土地和12万平方米房产,合计抵押融资约22.7亿人民币,其中长期借款约8亿人民币,短期借款约14.7亿人民币。

这意味着獐子岛公司将其所拥有的350万亩海域使用权中的近50%用于了抵押融资,并以此建立起庞大的资本运作平台。

这一庞大的海域资源,正是过去数年中獐子岛以“海上圈地”模式所囤积而成(参见前文2.1部分的陈述)。

6梁珣,陈亚男,单怡宁. “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改进建议[J]. 经济师, 2015(1): 116-119.
7赖惠明. 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披露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会计, 2015(4): 45-47.
然而,让人颇感蹊跷的是,在公司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公司经营的管理费用却并未表现出大幅的增长(参见附表4)。

例如,在公司海域使用面积扩张最为迅猛的2010年,当年海域使用权相对于上一年扩大了约70%,而当年的管理费用仅比上一年增长30%。

更为异常的是,2007年的海域使用权比2006年增加10万余亩,2007年的管理费用却相对于2006年出现大幅下降:从7143万元降至4418万元,下降幅度高达38%。

对此,獐子岛公司在年报中的解释为:由于公司在本年度所将缴付的海域使用金“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中”,而以前年度则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中,因此带来管理费用的减少。

那么,将海域使用金计入到消耗生物资产的成本,这一会计处理是否合理呢?
察看獐子岛公司各年年报中关于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构成的文字说明,在2006年年报中,存货成本构成具体包括“苗种费、浮筏摊销、人工暂养费等费用”8,从2007年开始,在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构成中则增加了两项较大的费用“海域使用金”和“资本化利息”。

然而,公司在各年年报中并没有给出各项具体费用的明细金额,我们仅从手中另一份报告中获得2013年末公司消耗性生物资产各项明细组成部分的金额(参见附表5)。

从中我们看到,在2013年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构成中,“海域使用金”和“资本化利息”成本占比之和达到12%之多。

獐子岛公司在2006年年报中宣布将于2007年1月1日起按照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在新准则所带来的差异分析中提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为CAS5)的规定,公司生物资产按照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不影响公司当期损益。

”公司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按照成本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则意味着,公司在虾夷扇贝等“生物资产”的养殖上无论投入的成本有多高,都无需计入公司当年的经营损益,而是在产品收获并销售后一并转成销售期的营业成本——而按照獐子岛公司的主要产品扇贝的生长周期,这一成本结算周期可能长达数年之久。

按照前述会计准则及公司相关会计解释的逻辑,獐子岛公司大手笔“圈海”背后的财务处理模式已经呼之欲出:由于“圈海”所需的海域使用金、利息等成本投入,可以全部(或大部分)记入“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并无需在当期计入损益,因此公司可以大规模投入“圈海”资金而无需担心因经营成本过高而造成当期亏损。

换言之,通过将海域使用权等管理成本计入“生物资产”的成本,使得獐子岛公司无形中获得了一个“延期确认”费用的会计处理空间。

8由于《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是从2007年开始执行,在此之前消耗性生物资产作为存货来进行核算。

因此,在这一会计核算模式下,即使公司为“圈海”而在前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但在各年相关的费用支出上,却可以体现为与“圈海”规模完全不成比例的小幅增长。

在2006年到2011年期间,獐子岛公司的“圈海”面积从65.6万亩剧增至330万亩(参见附表1),相应的“消耗性生物资产”规模则从2006年的2.8亿增加到2013年的21亿元之巨(参见附表3),增加了6.6倍;但是公司所公布的管理费用,却仅从2006年的7143万元增至2013年的17892万元,仅增加1.5倍,财务费用也仅增加2.75倍(参见附表4)。

而大规模的“圈海”投入的另一面,是作为公司存货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价值的迅速膨胀。

在这一堪称精妙的“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模式下,獐子岛公司投入的每一元“圈海”成本,都被投资者理解为能带来巨大收益的“苗种投放”等“生物资产”!在精妙会计处理的掩盖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圈海游戏”拉开了序幕:一方面獐子岛公司通过将已确权的海域使用权抵押所获得的资金,大规模投入后续的海域使用权收购与兼并;另一方面,将其海域使用权收购成本纳入“消耗性生物资产”,从而巧妙地使费用得到延期确认,同时其向外界所展示的却是公司日益庞大的“苗种投放”规模。

在这一会计处理模式下,獐子岛公司在过去数年中,其所控制海域面积的剧增与存货成本的攀升显得如此“丝丝入扣”,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然而,尽管在前期的“圈海模式”下,獐子岛公司迅速占据了同行业企业所不能企及的海域规模,但是海洋毕竟不是土地,既不能在上面盖房出售,又不能借地价的上涨而转手获利。

与此同时,前期“圈海”所投入的巨额成本,尽管以“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名义而未被计入当年损益,但疯狂圈海所带来的巨额银行抵押贷款及其高额利息,依然在实实在在地侵蚀着企业的财务健康和资金链管理。

从2011年开始,上市公司獐子岛便已经陷入了“借新还旧”、“借短还长”的资金窘迫状况:不但大量发行短期融资券偿还到期借款和股东分红,而且有息负债的期限不断下降,“短借长投”模式下极易造成企业经营的现金链断裂。

獐子岛公司201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仅银行借款金额便增加了15.3亿元。

在偿还前期应付账款及负债等款项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近7.7亿元。

不无巧合的是,这一筹资规模恰好与公司所发布的亏损公告中第三季度净利润的亏损总额7.6亿元大致相符——似乎公司管理层在冥冥中早就预见到了三季度的“意外巨亏”,并提前筹措好相应的储备资金,从而令前期负债累累的公司顺利地躲过了现金链断裂的另一场“灭顶之灾”。

9
9南方周末. 《扇贝不见了,市场惊呆了:獐子岛自导自演“圈海”大戏》,2014-1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