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与推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学术原理与推算方法
银河系是大,人体是小,大小阴阳等。

行星绕恒星运转叫公转,地球公转一周为1年。

离太阳的距离近远,决定了绕太阳公转时间的短长。

水星公转一周为地球上的68天;金星公转一周为地球上的225天;火星上1年约等于地球上两年,木星上1年约等于地球上12年;土星上1年约等于地球上29年;天王星上1年约等于地球上84年;海王星上1年约等于地球上165年;离太阳最远的冥王星绕太阳一周需要地球上的248.4年。

一、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
(一)五运的正常与失常
平气:运太过而被当年司天之气所抑或运不及而得当年司天之气的资助。

如戊辰年(1988)火运太过而得司天太阳寒水之气的抑制。

[乙酉年(1975)金运不及但得司天阳明燥金之气的资助(该年为太乙天符岁会)] 又如辛亥年(1971)水运不及,但得北方亥水资助;癸巳年(1953)火运不及,但得南方巳火资助。

另外:若岁运不及之年,其交运的日干或时干与运同属,亦为平气之年。

如丁丑年(1997)木运不及,但交运时日(大寒日1997年1月20日)壬戌,丁、壬同运,故亦为平气。

[甲申年(2004)交运为2004年1月20日己亥,甲己同运,但甲申为阳土太过,故不属平气。

] 平气之年气候比较正常,亦较少疾病流行。

太过:岁运为阳干之年则为太过之年。

岁运太过若得到司天之气的抑制,亦可为平气之年。

岁运太过,主要出现本脏及其所胜之脏的病变。

不及:岁运为阴干之年为不及之年。

若得司天或在泉之气的资助则为平气之年。

岁运不足,除本脏之气为所胜之气所抑制而致病之外,亦会出现"己所胜"之气"轻而侮之"的病变。

胜复:岁运不及,为相胜之气所胜,胜气当令一段时期后,被抑
的不及之气会产生相生之气来报复胜气。

如岁木不及,燥气大行以后,会产生火气来复。

另,岁运太过,亢盛失常以后,亦会出现胜己之气出来报复的情况。

在胜复情况下,气候变化较大,病变亦比较复杂。

郁发:五运之气受到制胜而过度被抑制,则可郁极而发。

如木运过胜,土气过度受抑,则可郁极而爆发。

郁发时气候常有剧烈的变化,发过之后则气归于平。

其病变则与郁发之气有关,如土郁之发多病心腹胀满、肠鸣下利、呕吐霍乱、痰饮、水肿等病。

(二)六气的主客变化情况
1.主气的常变
六气正变(常):主岁之气,应时而至。

说明气候比较正常,疾病亦不会有太多的异常。

六气胜复(变):主岁之气未至而至,是为太过,太过则本气过亢而所胜之气受病。

所胜之气又会产生复气,复气过甚亦会使气候和疾病出现较大异常。

2.客气的司天、在泉
司天和在泉之气对一年的气候和疾病亦有较大影响。

一般来说,司天主要影响上半年,在泉主要影响下半年。

3.客主加临
客气加临于固定不变的主气之上,按其五行生克关系判断其常变顺逆。

客主相同或相生为常为顺,相克则为逆。

君相二火则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三)运气合治的周期变化
五运5年(10年)一个小周期,六气6年一个小周期,运气合治,故30年为一纪,60年为一周,其德、化、政、令全部出现。

掌握60年的运气格局纪能推算任何年份的气候和疾病情况。

(七篇大论,特别是《六元正纪大论》有了推算。

)
二、运气推演举例
例1:癸未年(2003年)
运:少徵火(阴火不足,伏明)
气:太阴湿土司天;左间少阳相火,右间少阴君火。

太阳寒水在泉;左间厥阴风木,右间阳明燥金。

[交司时刻:初运起于壬午年(2002)大寒日(农历12月18日癸巳亥时初刻)
五运格局:
客运: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木(少角)
主运:木(太角)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
六气变化格局:
初之气(大寒\惊蛰 1.20\3.21)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春分\立夏3.21\5.21)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小满\小暑 5.21\7.23)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大暑\白露 7.23\9.23)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秋分\立冬9.23\11.23)客气阳明(燥金):主气阳明(燥金)
终之气(小雪\小寒11.23\04.1.21)客气太阳(寒水);主气太阳(寒水)
运气特点:火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

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

运气合参:运生气--小逆。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气候:上半年寒湿流行,下半年偏寒燥。

病况:二之气温疠大行,证兼寒湿。

(2000年庚辰"三年化(金)疫")
初之气:风湿相薄;血溢,关节痛。

二之气:湿热蒸薄;温疠大行。

三之气:应热不热,多雨湿;身重浮肿,胸腹满。

四之气:湿热;腠理热,血暴溢,浮肿。

五之气:干燥寒冷;皮肤病,寒性外感。

终之气:寒冷;关节痛,腰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初之气)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

(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

(三之气)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

(四之气)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胀,甚则胕肿。

(五之气)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

(终之气)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
例2:甲申年(2004年)
运:太宫土(阳土有余,敦阜)
气:少阳相火司天;左间阳明燥金,右间太阴湿土。

厥阴风木在泉;左间少阴君火,右间太阳寒水。

[交司时刻:初运起于癸未年(2003)大寒日(农历12月30日己亥寅时初刻]
五运格局:
客运: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木(少角)火(太徵)
主运:木(太角)火(少徵)土(太宫)金(少商)水(太羽)
六气变化格局:
初之气(大寒\惊蛰1.21\3.20)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厥阴(风木)。

二之气(春分\立夏3.20\5.21)客气太阴(湿土);主气少阴(君火)。

三之气(小满\小暑5.21\7.22)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少阳(相火)。

四之气(大暑\白露7.22\9.23)客气阳明(燥金);主气太阴(湿土)。

五之气(秋分\立冬9.23\11.22)客气太阳(寒水);主气阳明(燥金)。

终之气(小雪\小寒11.22\05.1.20)客气厥阴(风木);主气太阳
(寒水)。

运气特点:岁土太过,雨湿流行。

少阳相火司天,气候炎热(湿热)。

运气合参:气生运顺化。

客主加临:客主相得
气候:先天,比较平和。

病况:疫病流行可能性小(初之气温病乃起)。

初之气:风温;温病乃起。

二之气:火受郁,潮湿温暖;头痛身热,咳逆,呕吐,疮疡。

三之气:暑热盛;热中,疮疡,咳呕,喉痹目赤,善暴死。

四之气:燥湿同化,凉乃至;腹满身重。

五之气:寒乃来,雨乃降;寒邪为病。

终之气:多风气雾露;心痛,咳嗽。

五运六气与疾病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国关于空间运变节律性周期的认识。

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是人类认识的高峰。

五运六气对于指导摄生和治疗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疫疠的预测与防治中的作用只是其一个方面。

很难设想不精通五运六气,如何了解中医的理论纲纪。

时至今日,如果还认为五运六气是封建迷信,或只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或只是“古代朴素的气候学”,那么不仅是一般的认识偏见,而且是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

为了普及对五运六气的认识,必须解决用现代语言的表述。

简单地来说,地球自传出现日节律昼夜阴阳,地球公转出现年节律四季循环。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过一个节气,地球所处的空间位置就有变化,气候与生命节律也随之变化。

每过四个节气,变化就更明显。

于是全年分成六个阶段而称作六气。

地气随天气变化而作出反映,相对缓慢将近1个节气。

于是全年形成五个阶段而称作五运。

一年六气的六个阶段是:从大寒至春分为初之气,从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从小满至大暑为三之气,从大暑至秋分为四之气,从秋分至小雪为五之气,从小雪至大寒为终之气。

五运的五个阶段分别延长近一个节气。

由于太阳自旋,行星都在运动。

地球每年公转所处的空间位置都会逐渐推移,所处空间态势也会发生变化。

每年常规的五运六气变化称作主运、主气,每年不同的五运六气变化称作客运、客气。

客运、客气影响主运、主气称作加临。

影响全年的最大客运称作大运。

影响上半年,特别是三之气的客气称司天之气。

影响下半年,特别是终之气的客气称在泉之气。

五运木、火、土、金、水,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相当于序号。

所不同的是,这些序号与A、B、C、D、E不同,分别具有特定的涵义。

行星自传,并环绕太阳公转,太阳亦自传,并率诸行星环绕银河中心公转。

地球受太阳系运动的影响,每公转60次,就会形成一个周期。

甲子纪年就是对这一周期的反映。

所以每年的五运六气及其加临都依之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刺****》所说“刚柔失守”、“不迁正”、“不退位”、“三年内发大疫”,是指主时气运不按规律递迁,该就位的不就位,该退位的不退位。

2003年就是这种情况。

时空效应异常,就会引起多种变化,如生命空间失中,生命运动方式失和,生命能量信息场失通等,皆可为疫疠的发生造成适宜的内外环境。

这种环境下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繁衍。

温疠的发生还与君相二火客临有关。

2003年癸未,不及火运主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二之气少阴君火客临,少阴君火主气,
所以《黄帝内经》称“大火正,温疠大行”。

所谓“非典”是温疠的一种,属于肺疠,或称金疠。

该年4月我们曾将其运气分析、流行趋势、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病机、治则、方药、预防等寄有关领导部门。

当时预测小满前会终止流行。

因为三之气太阴湿土客临,温邪受到抑制而难以伸展。

世界卫生****有关负责人曾于2003年表示SARS随时都会重新****,不排除当年冬季再次流行的可能。

但2003年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客临,终之气为太阳寒水客临,没有火疫温疠发生的条件。

所以我们当时预测2003年秋冬不会有所谓“非典”流行。

2004年甲申,太过土运主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少阴君火客临,《黄帝内经》谓“温病乃起”。

当有类似温疫的传染病,如******等出现,但无大规模流行。

二之气太阴湿土加临,不会有所谓“非典”流行。

实验室感染是人为造成,散在发生多系局部原因。

三之气少阳相火加临,但土运太过,湿气偏盛,虽有温病发生,亦无流行趋势。

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湿热。

2005年乙酉,不及金运主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二之气少阳相火客临,《黄帝内经》谓“疠大至”。

易发肝疫,病情急暴,病势燥热。

终之气少阴君火加临,亦可有温病发生。

2006年丙戌,太过水运主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初之气少阳相火客临,可有温病发生,但不会流行。

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寒湿。

2007年丁亥,不及木运主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终之气少阳相火加临,易发温疠。

该年肝脾易伤,病势多风燥。

2008年戊子,太过火运主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之气少阳相火客临,易发温病,但不会流行。

该年易伤心肺,病势多热燥。

2009年己丑,不及土运主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二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温疠大行。

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寒湿。

2010年庚寅,太过金运主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初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易发温病,但不会流行。

该年易伤肝胆,病势多燥热。

2011年辛卯,不及水运主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二之气少阳相火客临,终之气少阴君火客临,温疠大至。

该年易伤脾胃,病势多燥热。

……
值得说明的是,五运六气并不是仅指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而且人们所说的气候,只是指可感觉的气候。

空间运变方式,时间周期节律的不同,可造成时空态势、时空效应的不同。

从而引发包括物质演变、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在内的多方面变化。

人的生命运动也随之变化,包括作为其主宰方式的生命之神,作为各种运动方式的生命之气,作为其载体的生命之形。

形也不仅是有形的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包括诸如微粒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其微粒场、能量场、信息场等微观生命世界……
关于疫疠的预防
疫疠的预防除了避免接触传染源外,主要在于个人的摄生。

《黄帝内经·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指安神定志,意
识清静,真气贯丹田,得其从来,复得其往,合五藏元真,上出于脑,然后可以进疫者之室。

正气内充,发见于外,邪气难侵,而疫病不染。

邪气不是指病毒,而是指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

生命运动方式的失和不发生,致病微生物就无繁衍的机会。

所以,预防的根本在于生命之神的守中,生命之气的调和,生命之形的通达。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并与微生物和谐相处。

而不应该以杀死,甚至消灭微生物为目标。

调理饮食、起居、精神,以及进行导引、按摩、运动等都是摄生的重要方面。

所以,除上述调神、调息等主要方法外,素食为主、五味调和、禁忌烟酒、起居有节、精神安宁、心情淡泊,清静寡欲、劳逸适当、坚持运动等都是有效的摄生方法。

盲目使用消毒液、无端滥用药物、过分摄入营养品、保健品等,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解读六气
六气是什么?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各有不同特征的自然气候现象,简称为“六气”。

六气是大地上的风云变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气候现象,六气虽然有各自的表现特征,形成各自独立的性质功能,但从本质上分析,六气共同由阴气阳气相互运动变化而制造出来,阴气阳气在相互消长的量变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在不同的质变范畴内,形成六个各个特色的波段,这些波段分别以风、寒、暑、湿、燥、火为特征,在地球的近地大气层上显示出来。

六气有这样的特点,它主要确定在以一年时间为基础,对全年进行分段统管的六气变化,而出现在每月支、每日支、每时支周期上的变化,则不称为六气。

六气的具体统治方式,是在每一年当中,将四
季划分为平均的六个时段,风、寒、暑、湿、燥、火各占有其中的一个时段,每个时段的时间为两个月。

古代人将统治这六个时段之气,按照排列顺序分别称之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初之气统管正月和二月,二之气统管三月和四月,三之气统管五月和六月,四之气统管七月和八月,五之气统管九月和十月,终之气统管十一月和十二月。

虽说阴气阳气的相互运动变化在制造出六气,但又是谁在制造这阴阳运动变化呢?追根寻底,是天上的五运在幕后策划,天上五运之气被地球吸收后,再经过转化,于是生成了六气,人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天地对应关系,在一年之中,五运之气制造出初运、二运、三运、四运、五运,按顺序统辖每一年中的相关时空,受到五运的影响,地上产生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与其遥呼相应,在天运和地气之间,金运和燥气有相同性质,木运和风气有相同性质,水运和寒气有相同性质,火运和火气有相同性质,土运和湿气有相同性质,暑气的本质为火,因此它也和火气一样,同火运相对应。

如果再从深一层次分析六气的形成原因,发现地球在制造六气过程中的阴气阳气相互量变过程,同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同天上的五运变化有关,二是同地球在地支轨道上的运行有关,天上统运五气的影响再加上大地的自行运动,共同制造出了六气。

五运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是主运,一种是客运,两者有各自独立的不同运行程序,由此制造的六气也必然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由主运制造的六气体系,为主运六气,简称为“主气”,一个是由客运制造的六气体系,为客运六气,简称为“客气”,主气和客气虽然都显示风、寒、暑、湿、燥、火,但它们的运行程序则各不相同。

从对五运的解读中知道,天上的太阳在轨道上运行过程中制造出
五运,轮流在统辖不同阶段的时空,形成了五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天上五运之气的变化,必然会对地球发生相应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地必然要发生的事,在地支轨道上运行的地球,不断地接受到五运之气变化的影响后,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变化,按照道理,天上五运的性质必然会原样地在地球上复制出来,在地上形成相对应的五气,但人们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在吸收了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运之气后,却又不能在地球上原样复制,而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扩展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呢?
长期以来,不少人前赴后继地试图破解这些在典藉上完全没有解释的疑问,但始终都没有找出其原因所在,以至被遭到以科学的名义向六气提出质疑时,竟然无人能够摆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理直气壮地回应,疑点的存在,也导致六气被一些人指责为毫无科学根据的臆想。

完全可以肯定,地球在吸收了天上五运之气后,经过转化,再创造性地制造出六气,这必然有它的原因所在,而找出这个原因,才是破解六气之迷的关键,破解这个原因,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重点。

1、解读主气
主气由主运统运时制造的五运变化,经过大地吸收后,再转化为主运六气,简称为“主气”。

主运统运时所制造的五运变化,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特点,它永远都是按照初运为木运,二运为火运,三运为土运,四运为金运,五运为水运的运行程序,绝对不会因年分的更改而发生变化,每一年都是如此运行,成为一个固定化的运行模式。

地球在吸收了主运统运的五气固定程序模式后,经过转化,也相应地制造出一套固定不变的主运六气运行程序模式,对应地制造出初
之气为风气,二之气为火气,三之气为暑气,四之气为湿气,五之气为燥气,六之气为寒气的程序,主气不受年分的变化影响而发生变化,年年都是如此固定地运行。

如果将主运统运制造的五运程序,和主运六气的运行程序相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五行性质基本上有相同的对应,初运的木运对应了初之气的风气,二运的火运对应了二之气和三之气的火气与暑气,三运的土运对应了四之气的湿气,四运的金运对应了五之气的燥气,五运的水运对应了终之气的寒气,具体的不同之处是六气中多出了一个暑气。

人们或者带有这样的疑问,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受到太阳的影响,不是已经制造出了有规律性的地支周期现象了么?那些地支不是已经全部都有五行性质的么?寅卯性质为木,巳午性质为火,申酉性质为金,亥子性质为水,辰戍丑未性质为土,它们形成的明显性四季现象,已是人人皆知的事,为什么太阳的影响又会制造出另外的一套六气变化周期现象?有这个可能吗?这有科学根据吗?
受到太阳的影响而同时制造出地支四季现象和主运六气现象,单从表面现象上看,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从内在性质上作具体分析,这又显得并不矛盾,因为制造地支现象的主体和制造六气现象的主体,分别是太阳中的不同层次的能量物质,不同层次的能量物质,以相互不同的性质,制造出不同的事物现象,这就是以一个太阳的影响力,能够同时制造出地支现象和六气现象的根本原因。

制造地支现象的主体,是太阳中的光和热,特别是太阳制造的热量,为体现地支现象变化规律的主宰,热量在地支周期中的体现,为一种显性表达,光能够被人们直接观察,热能够被明显地感地觉得到,这种亲身感受,在人们的体验中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现象,这种现象成为了人们认识地支周期的基本概念。

制造六气现象的主体则是五运,五运之气是太阳中有别于光和热以外的信息能量波,信息能量波最突出的形态是频率,频率是一种隐性表达,它与光和热的波频不一样,为处于光波和红外线波以下的低频波段,它们不能被人们直接感受到,虽然人们对这些频率没有特别的感觉体验,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正是由于信息能量波的频率不能直接被感觉和认识,因此五运之气的本质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正确地理解,人们只在《黄帝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中,发现它作用力的存在。

热量和信息能量波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热量具有滞留性质,它可以在物质上停留一段时间,而信息能量波则没有这种性能,热量能滞留,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在以地支为规律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这种滞留性制造出了季节转换过渡期,四个季节的转换,相应地制造出四个过渡期。

应该注意到,一年中十二地支的变化,分别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寅卯为春季木气,当它转化为巳午夏季火气时,中间有一个土气辰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样,夏季火气转化为秋季金气时,也有一个土气未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当秋季金气转化为冬季水气时,也有一个土气戍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当冬季水气转化为春季木气时,一样有一个土气丑在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于信息能量波没有滞留性,来就到,去就走,由接收信息能量波而制造出来的六气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有什么过渡期,在风气统治两个月后,立刻转换给火气,火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暑气,暑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湿气,湿气统治完后,立刻转换给燥气,燥气统治完后,又立刻转换给寒气,在寒气统治完后,马上转换给风气,进入下一轮的循环,没有滞留性的阻碍,使得六气转换变得干脆利落,
毫不拖泥带水。

受太阳中的光、热、和信息能量波的不同影响,使到地球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在制造了一套十二地支的周期现象后,同时又还能够制造出另外一套主运六气周期现象。

由光和热制造的地支变化有这样明显的特点,它体现为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而且春夏的特征为潮湿,秋冬的特征为干燥,地支的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感觉,又是控制大自然生物生长的决定因素,尤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特别明显,令到植物形成一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有序生长规律。

由信息能量波制造的六气则没有明显的标示性特征,原因是信息能量波的强度远远不如光和热的强度,因此,由信息能量制造的主运六气,其性质特征大大弱于四季的性质特征,于是主气的性质完全被强大的地支四季气候所淹盖,成为一种隐性的存在,隐藏在明显体现的四季气候之中,让人们不容易发现。

既然六气隐藏于四季气象变化之中,那么就必然会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复盖下,有自己独特的体现,形成独特的风格,虽然六气的这种体现不明显,但还是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不但发现了,而且还了解清楚了它对自然环境气候和对人体生命的影响状态。

在人们的心中,还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疑问,如果说是主运统运制造的五运之气,经过地球吸收之后,再相应地制造出主运六气来,按理应该制造出一对一对应才是,但不明白为什么那个火运偏偏在对应了一个火气后,又能再对应一个暑气,在主运统运中,初运木、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五运水,各自统治的时间基本相同,都为七十三天多一点,这说明五运之间的作用力基本相等,为什么经过地球吸收转化后,单单火运的作用力得到暴增,突然间就有能力制造出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