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解质临床意义
1、血清钾测定临床意义:
⑴血清K+增高:血清K+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
血清K+高于7.5mmol/L 将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必须给予治疗。
K+增高见于:①输入过多,如静脉输入含K+溶液浓度过高、速度过快或输入大量库存血;②K+排泄障碍,如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低醛固酮症;③细胞内K+移至细胞外液,如大面积烧伤、创伤、血管内溶血、酸中毒等。
⑵血清K+降低:血清K+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
血清K+低于3.0mmol/L,可出现心脏骤停。
K+降低见于:①K+摄入不足,如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又未补钾;②K+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服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③钾的分布异常,如肾性水肿或输入无钾液体,细胞外液稀释,血钾降低;④大量输入胰岛素使葡萄糖被利用或形成糖尿,伴细胞外钾大量进入细胞内,致血钾降低;⑤原因不明的低血K+性麻痹症。
2、血清钠测定临床意义:
⑴血清Na+增高:见于①输入含Na+溶液过多;②肾排Na+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血管病或脑外伤等。
Na+增高常与脱水及其他代谢紊乱并存。
⑵血清Na+降低;见于: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和腹泻;②慢性肾炎并发尿毒症或糖尿病酸中毒尿钠排出过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钠经尿排出过多;④大量使用利尿剂时钠随尿排出,特别是长期限制钠摄入的心功能不全或肾病病人易出现低血钠;⑤大面积烧伤或出现大量肺泡渗出物,大量抽取胸水和(或)腹水。
当血清Na+浓度低于或等于115mmol/L时,可发生精神错乱、疲劳、厌食、恶心、呕吐和头痛,当低于110mmol/L时,病人处于半昏迷和昏迷状态,极易发生抽搐,鼓测定值降至115mmol/L时,应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当血清Na+测定值低于133mmol/L时,应考虑引起低钠的原因,并加作其他辅助试验,如血清渗透压、钾浓度及尿液检查。
3、血清氯测定临床意义:
血清Cl –浓度低于90mmol/L为低氯血症,高于120mmol/L为高氯血症。
血清Cl –变化与Na+呈平行关系,低氯血症常伴有低钠血症,但大量丧失胃液时失Cl –多于失Na+,若大量丧失肠液,则失Na+多于失Cl -。
4、血清钙测定临床意义:
⑴血Ca2+增高:当血Ca2+超过3.37mmol/L,可出现高血Ca2+性昏迷,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血Ca2+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因甲状腺素可使骨钙溶解释放入血,并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亦可见于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及恶性肿瘤骨转移。
⑵血Ca2+降低:见于:①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此时出现低Ca2+、高磷现象;
②维生素D缺乏;③婴儿手足搐搦症及骨质软化症;④Ca2+吸收障碍,如长期腹泻及不合理饮食搭配;⑤肾脏疾病;⑥大量输入柠檬酸钠抗凝血。
5、血清磷测定临床意义:
⑴血清磷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维生素D过量、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MM)及骨折愈合等。
⑵血清磷降低监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重症糖尿病、长期腹泻引
起吸收不良及肾小管疾病等。
二、血糖测定临床意义
⑴血糖增高:生理性血糖增高见于饭后1/2 ~ 1 h及摄入高糖食物后。
病理性血糖增高主要见于:①空腹血糖过高(IFG),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②1型和2型糖尿病;③内分泌疾病,如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④应激性高血糖,可见于颅脑外伤、脑卒中、心肌梗死等;⑤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⑥其他,如妊娠呕吐、麻醉、脱水、缺氧等。
⑵血糖减低:生理性低血糖见于饥饿和剧烈运动后;病理性血糖降低见于:①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多、口服浆糖药过量和胰岛B细胞瘤、胰腺腺瘤等;②缺乏抗胰岛素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③肝糖原贮存缺乏性疾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④其他:如长期营养不良、饥饿和急性酒精中毒等。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
GHb > 6.67%为增高,糖尿病病人GHb值较正常高2 ~3倍,它反映以往8 ~12周血糖水平,主要用于糖尿病治疗监测。
GHb每升高1%,相当于平均血糖浓度增高1.1 ~1.7mmol/L,病情控制后,GHb下降比血清下降晚3 ~4周。
四、肿瘤标记物测定临床意义
1、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测定临床意义: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增高,诊断阈值为超过300μg/L,增高率约75% ~80%;约有1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其AFP为阴性。
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时,血中AFP含量也可升高。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AF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0 ~200μg/L)。
妊娠3 ~4个月,孕妇AFP开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以后下降,但多低于300μg/L。
2、癌胚抗原(CEA)测定临床意义
CEA明显增高见于90%的胰腺癌、74%的结肠癌、70%的肺癌、60%的乳腺癌患者,常超过60μg/L。
一般病情好转时,CEA浓度下降,病情加重时可升高。
此外,结肠炎、胰腺炎、肝脏疾病、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等也常见CEA轻度升高。
最近发现,胃液和唾液中CEA检测对胃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3、癌抗原125(CA125)测定临床意义
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可达97%,故对诊断卵巢癌有较大临床价值,尤其对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较为灵敏。
其他癌症,如宫颈癌、乳腺癌、胰腺癌、胆道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反应。
此外,3% ~6%的良性卵巢瘤、子宫肌瘤病人血清CA125有时也会增高,但多数不超过10万u/L。
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CA125明显增高。
4、癌抗原15-3(CA15-3)测定临床意义
乳腺癌时,30% ~50%的患者可见CA15-3明显升高,但在早期乳腺癌时,它的阳性仅为20% ~30%左右。
它常用于观察乳腺癌治疗后有无复发及监测乳腺癌的转移。
在转移性卵巢癌、结肠癌时超过10万u/L,支气管癌和妊娠时其血清水平也可见不同程度的增高。
5、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临床意义
前列腺癌时,90% ~97%患者血清PSA水平明显升高;当行外科切除术后,90%患者血清PSA水平明显降低。
若又见PSA水平升高,即有转移或复发的可能。
在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PSA较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为高。
此外,两性前列腺瘤、前列腺肥大或急性前列腺时,约有14%的患者血清PSA 水平升高,此时应注意鉴别。
6、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临床意义
胰腺癌和消化道癌时,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可明显升高,故CA19-9可作为这类癌症的主要辅助诊断。
尤其对胰腺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连续检测对病情进展、手术疗效、愈合估计及复发判断有重要价值。
此外,急性胰腺炎、胆汁淤积型胆管炎、胆石症、急性肝炎、肝硬化等,血清CA19-9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若结合CEA检测,对胃癌诊断符合率可达85%。
五、肝功能测定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STP)和清蛋白(A)、球蛋白(G)比值测定
血清总蛋白降低与清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常同时有球蛋白的升高。
由于肝功能有很大代偿能力及清蛋白半衰期较长,因此肝脏病变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和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量的改变,急性或局灶性肝损伤时STP、A、G及A/G多为正常。
因此它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⑴、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⑵、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见于①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清蛋白合成: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清蛋白减少常伴有γ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清蛋白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治疗后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
血清总蛋白<60g/L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严重浮肿及胸、腹水。
②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③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量肾小球性蛋白尿)、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恶性肿瘤等。
⑤血清水分增加: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较少见有先天性低清蛋白血症。
⑶、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当血清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总蛋白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原因有①慢性肝脏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化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
②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等。
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⑷、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①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②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③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⑸、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因球蛋白增高引起,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
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蛋白电泳临床意义
⑴、肝脏疾病急性及轻症肝炎时电泳结果多无异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常合并肝硬化),清蛋白减少、α1、α2、β球蛋白也有减少倾向;γ球蛋白增加,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失代偿的肝炎后肝硬化增加尤为显著。
⑵、M蛋白血症如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清蛋白轻度降低单克隆γ球蛋白明显升高,亦有β球蛋白升高,偶有α球蛋白升高。
大部分病人在γ区带、β区带或β与γ区带之间可见结构均一,基底窄峰高尖的M蛋白。
⑶、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是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增高,清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
⑷、其他结缔组织病伴有多克隆γ球蛋白增高,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γ球蛋白降低,蛋白丢失性肠病表现为清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α2球蛋白则增高。
3、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临床意义
⑴、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STB>17.1μmol/L,但<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 ~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 ~342μmol/L为中度黄疸,为高度黄疸。
在病程中检测可以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
⑵、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为17.1 ~ 171μmol/L,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为171 ~ 265μmol/L,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342μmol/L。
⑶、总胆红素,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程度判断黄疸类型若STB升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4、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临床意义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 ~ 50%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测定可能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30% ~ 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 正常。
5、胆汁酸(BA)测定临床意义
胆汁段增高见于①肝细胞损害,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乙醇肝及中毒性肝病等;②胆道阻塞,如肝内、肝外的胆管梗阻;③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④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一过性增高,此为生理现象。
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临床意义
⑴、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0 ~ 50倍,甚至100倍,但ALT升高更明显,ALT/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
在肝炎病毒感染后1 ~ 2周,转氨酶达高峰,在第3周到第5周逐渐下降,ALT/AST比值逐渐恢复正常。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
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⑵、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100 ~200 u)或正常,ALT/AST >1,若AST升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⑶、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
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ALT几近正常,可能因为酒精具有线粒体毒性及酒精抑制吡哆醛活性有关。
⑷、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⑸、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
⑹、急性心肌梗塞后6 ~8小时,AST增高,18 ~24小时达高峰,其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4 ~10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 ~5天后恢复,若再次增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或新的梗塞发生。
⑺、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肾梗塞、胰腺炎、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 ~200 u)。
六、肾功能测定临床意义
1、血清肌酐测定临床意义
⑴、血肌酐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①急性肾衰竭:血肌酐明显的进行性的升高为器质性损害的指标,可伴少尿或无尿;②慢性肾衰竭:血肌酐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期,血肌酐<178μ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肌酐>178μmol/L;肾衰竭期,血肌酐明显升高,>445μmol/L。
⑵、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①器质性肾衰竭血肌酐常超过200μmol/L;②肾前性少尿如心力衰竭、脱水、肝肾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所致的有效血容量下降,使肾血流量减少,血肌酐浓度上升多不超过200μmol/L。
⑶、BUN/Cr(单位mg/ml)的意义①器质性肾衰竭,BUN与Cr同时增高,因此BUN/Cr≤10∶1;②肾前性少尿,肾外因素所致的氮质血症,BUN可较快上升,但血Cr不相应上升,此时BUN/Cr常>10∶1。
⑷、老年人、肌肉消瘦者肌酐可能偏低,因此一旦血Cr上升,就要警惕肾功能减退,应进一步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检测。
⑸、当血肌酐明显升高时,肾小管肌酐排泌增加,致Ccr超过真正GFR(肾小球滤过率)。
此时可用甲氰咪胍抑制肾小管对肌酐分泌。
2、血清尿素氮(BUN)测定临床意义
血中尿素氮增高见于:
⑴、器质性肾功能损害①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②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尿素氮可无变化,但GFR下降至50%以下,BUN才见升高。
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
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其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⑵、肾前性少尿如严重脱水、大量腹水、心脏循环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等所致的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灌注不足致少尿。
此时BUN升高,但肌酐升高不明显,BUN/Cr(mg/dl) >10∶1,称为肾前性氮质血症。
经扩容尿量多能增加,BUN可自行下降。
⑶、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蛋白饮食等,但血肌酐一般不升高。
以上情况矫正后,血BUN可以下降。
另外,血BUN可作为肾衰竭透析充分性指标,多以KT/V表示。
K=透析器BUN清除率(L/min)、T=透析时间(min)、V=BUN分布容积(L),KT/V>1.0表示透析充分。
3、血清尿酸(UA)测定临床意义
血中尿酸增高见于:
⑴、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乏或功能失调引起。
⑵、继发性高尿酸血症①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及肾衰竭:多囊肾、止痛剂肾病等疾病在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时即可出现,发展至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血尿酸随血肌酐的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肾衰竭至尿毒症期肌酐清除率<15ml/min时,血尿酸升高的程度常不如血肌酐升高明显,此时尿酸升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就不平行;②白血病和肿瘤: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细胞分裂旺盛,核酸分解加强,内源性尿酸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血尿酸增高;③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药后,可抑制肾小管排泌尿酸,也可使血尿酸增高;④长期禁食和糖尿病,致血酮体升高,竞争抑制近端小管尿酸的排泄,可使血尿酸增高;⑤子痫:可能由于妊娠高血压血管痉挛,使肾血流量减少,尿酸排泄障碍,使血中含量增高;此外,本病常由于胎盘缺氧、糖酵解增强,血中乳酸增高,可竞争抑制近端小管尿酸的排泄,致血中尿酸增高。
七、血脂测定临床意义
1、总胆固醇(CHO)测定临床意义
⑴、增高见于①甲状腺功能减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高脂血症等;
②糖尿病特别是并发糖尿病昏迷患者;③肾病综合征、类脂性肾病、慢性肾炎肾病期等;④胆总管阻塞、长期高脂饮食、精神紧张或妊娠期。
⑵、降低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疾病:如急性肝坏死或肝硬化;②严重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③甲亢或营养不良。
2、甘油三酯(TG)测定临床意义
⑴、增高见于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②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脂肪肝、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脂饮食和酗酒等。
⑵、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低及严重肝衰竭等。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测定临床意义
HDL-C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已知HDL-C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
-C与HDL-C比值对诊断冠心病有更大的临发病呈负相关。
有报道称其亚型HDL
2
床意义。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肝损害和肾病综合征时,HDL-C降低。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测定临床意义
许多报道证实,LDL-C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LDL-C每升高1mg 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1% ~ 2%。
如TC偏高,HDL-C升高,可称高胆固醇血症;如TC偏高,HDL减低,LDL-C升高,应作治疗。
LDL增高最多见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尤其Ⅱa亚型多见。
6、脂蛋白(a)[LP(a)]测定临床意义
现将高LP(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为它与高血压、高LDL-C(高TC)、低HDL-C等因素无关。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LP(a)与ApoB起协同作用。
其次,LP(a)增高也见于炎症、手术、
创伤等。
7、载脂蛋白A1(Apo-A1)测定临床意义
血清Apo-A1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较为敏感的指标,其血清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急性心肌梗塞时,Apo-A1水平降低。
Ⅱ型糖尿病Apo-A1值常偏低,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
脑血管病变、肾病综合征、肝衰竭以及Apo-A1缺乏症时Apo-A1水平降低。
8、载脂蛋白B(Apo-B)测定临床意义
血清Apo-B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Apo-B的上升较LDL-C和CHO的上升对冠心病风险度的预测更有意义,有人认为Apo-B≥1.20g/L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Apo-B增高见于Ⅱ型高脂血症。
此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对胰岛素有抵抗的型糖尿病、胆汁淤积、肾病综合征和妊娠时,Apo-B 也升高。
Apo-B减低见于低β-脂蛋白血症、Apo-B缺乏症、肝硬化等。
9、载脂蛋白A/B比值测定临床意义
应用Apo-A/B比值<1.0时对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度,较TC、TG、HDL-C和LDL-C 更重要,其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80%。
它是临床常用指标之一。
八、心肌酶测定临床意义
1、肌酸激酶(CK)测定临床意义
⑴、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后CK出现时间早(3 ~ 8小时),达峰值时间短(10 ~ 36小时),恢复时间快(72 ~ 96小时)。
在AMI病程中,如CK再次升高,往往说明心肌再次梗塞。
它是AMI早期诊断敏感指标之一。
⑵、病毒性心肌炎 CK活性也明显升高。
在Duchenne肌萎缩患者血中,CK极度增高,而后随病程延长逐步下降。
在骨骼肌损伤时,甚至在肌内注射某些药物以及在进行一些心脏疾病检查和治疗,如心导管、电复律时均可引起CK 活性升高。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临床意义
CK-MB增高见于:
⑴、急性心肌梗塞(AMI)若CK-MB仍保存在高水平,则意味着心肌坏死还继续进行;若恢复正常后再次升高,提示原梗塞部位扩展或有新的梗塞出现。
心绞痛、慢性心房颤动、心包炎、安装起博器、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手术等也可使其升高。
⑵、肌病和肌萎缩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挤压综合征等,CK-MB 水平也增高。
3、乳酸脱氢酶(LDH)测定临床意义
LDH升高见于:①心肌梗塞:若LDH升高后恢复迟缓或病程中再次升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或再梗塞;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显著升高;③其他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贫血、肌营养不良、骨骼肌损伤、胰腺炎、肺梗塞等。
九、淀粉酶(AMS)测定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胰腺疾病:①急性胰腺炎一般发病后6 ~ 12小时血清AMS开始升高,持续3 ~ 5天后恢复正常;尿液AMS于发病后12 ~ 2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3 ~ 10天恢复正常。
②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胰管阻塞等也见AMS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