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历史必修二:第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名题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福建文综历史·23)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
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现与运用。
根据时间“1912年”采用排除法,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排除②;从英国到美国穿越大西洋,不需要经过地中海,排除③,故答案为B 项。
【答案】B
2.(2012·海南卷历史·2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考点】第二次工业命革命(影响)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相对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使
得在效区居住也不会对工作带来不便,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现象无关。
【答案】A
3.(2012·上海历史·18)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1年题组
1.(2011·山东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
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
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示意图看,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
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所以③是荷兰。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所以②是英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超过英国。
所以②是英国。
2.(2011·上海单科·33)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资助学美化自己
【解析】从图片“石油,地球,吞下地球”信息来看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芝加哥大学获得残羹冷炙,其用意在抨击洛克菲勒用助学美化自己,故选D项。
A、B两项不全面,不能完全体现吞并的图片信息。
C项无法体现洛克菲勒的野心。
3.(2011·海南单科·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
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
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解析】注意关键词“巨型企业”,体现“生产集中”,而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可以推断生产集中促进了新兴工业,特别是电力相关工业的发展。
故选C项。
而“军国主义”、“轻重工业比例”在材料信息中未能体现,可排除。
蒸汽动力不算能源革新的内容,排除B。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2.(2010·海南单科·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
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
我暂时不再贫穷了。
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
”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解析】注意材料的内容的分析,不愿意让人看出自己是女工,是学徒的时候,别人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他们,可见陈述者扔未摆脱社会偏见。
3.(2010·海南单科·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解析】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2009年题组
1.(2009·上海历史14)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次移民浪潮,1846~1875年间就有900多万人离开欧洲,其中大部分到了美国。
这是因为()
A.南方种植园主的需要 B.法西斯的种族灭绝
C.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D.美国政府鼓励移民
【解析】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非洲的黑人奴隶,不是来自欧洲的移民,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法西斯的种族灭绝论盛行于20世纪的30、40年代,材料强调的欧美国家移民大部分到美国。
19世纪中期正是工业革命在美国扩展时期,美国经济的发展急需劳动力补充,应该是美国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推动了移民浪潮的出现。
2.(2009·重庆文综·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而不是“初步确立”。
3.(2009·辽宁、宁夏文综·31)表一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808 669
工人总数(个)78000 272000
产量(吨)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121000000 590000000
表一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但产量和投资额都是增长,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4.(2009·全国文综一·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此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确立,再结合材料中的“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说明当时工厂纪律严格。
2008年题组
1.(2008·海南历史·12)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
”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应选C。
2.(2008·广东文基·33)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是()
A.蒸汽机B.轮船C.汽车 D.电视机
【解析】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蒸汽机、轮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电视机是20世纪20年代才发明的,不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3.(2008·宁夏文综·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解析】斯塔夫里亚诺斯的话,既体现了各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也体现了各国进步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中尤其强调了这是受到各个不同国家成果的影响,因此这反映了世界各地横向联系加强的史实。
4.(2008·重庆文综·14)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解析】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符合题意。
5.(2008·天津文综·19)下表为1800~1950年日本东京人口变化状况(单位:千人)年份1800年1880年1900年1950年
人口800 1050 1600 5425
表中人口变化的趋势表明日本()
A.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B.工业化速度加快
C.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D.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解析】材料表明日本东京人口迅速增加,这应该是工业化或经济发展的结果。
单纯人口的
增加不能说明他是否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或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不能说明它是世界商业中心。
6.(2008·天津文综·21)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年份世界总里程欧洲美国
1870 210 000 105 000 85 277
1880 373 000 169 000 144 000
1890 617 000 224 000 269 000
1900 790 000 284 000 320 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解析】材料主要是铁路里程的发展。
从铁路里程的变化上,A能直接表现出来;1870年欧洲领先于美国,能侧面体现B;铁路是陆路运输,能推动内部经济或贸易扩大,但材料并不能体现欧洲与美国之间的联系扩大。
7.(2008·全国文综·Ⅰ)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
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解析】审题看时间,1750年和两个世纪后,即1950年。
与古代相比,工业文明时代在方方面都出现巨大的变化,不能为古希腊人所理解。
B过于单一,人口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C 错在时间,全球化加速在20世纪90年代而非50年代;D同样过于单一,国际交往问题无法体现材料“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8.(2008·全国文综Ⅱ)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解析】材料数据表明英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年代提示,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9.(2008·江苏历史17)下图是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画,它最可能创作于()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解析】从画中可以观察到有了飞机,而飞机最早是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的。
10.(2008·上海历史·26)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解析】“垄断”既是管理组织,又体现了资本的集中程度,B项体现了这两方面的要求。
A项着眼于科技与管理手段,D项着眼于企业形式,C项是明显错误的。
11.(2008·四川文综延考卷·19)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
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18世纪中后期
B.19世纪初期
C.19世纪中后期
D.20世纪前期
【解析】从本题干来看,实际上考查电报发明的时间,它大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
2007年题组
1.(2007·广东历史·19)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2 14.8 8.4 7.1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由对表格时间和数据变化的分析,可以肯定是工业革命造成农村从属于城市,农
村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2007·广东文基·3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亚非拉地区的工业飞速发展
B.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D.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解析】扣紧关键字“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可以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非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从时间信息“20世纪”入手列举与之相
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即可。
第(3)问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
的积极作用角度分析。
【答案】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10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9分)2.(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
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9分)【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第(1)问根据时间信息“1868
年”,结合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第(2)问从时间信息“20世纪”入手列举与之相关的第二次工业
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即可。
第(3)问从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角度
分析。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6分)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技术
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10分)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
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9分)
3.(2012·全国大纲文综历史·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
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
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
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
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
“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
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主题时间主题
1933年一个世纪的进步1982年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通过竞争获得和平1984年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37年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1985年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1939年明日新世界1990年人类与自然
1958年科学、文明和人性1998年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太空时代的人类2000年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通过理解走向和平2005年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人类的进步与和谐2010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1974年无污染的进步2015年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12分)
【解析】本题一世博会引入考查中外经济、科技发展。
第(1)问从时间可以推断是工业革命后,1851年英国完成率先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联系的加强。
这届世博会对英国而言,提升它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而言,为各国科技产品提供展示的平台,加强彼此交流。
第(2)问中国展出的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中华圣母像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说明有西方色彩。
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从农业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先进、近代工业落后等方面分析,有西方色彩的原因是中西方联系加强。
第(3)问两次工业革命关注的是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通过竞争获得和平”“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成为主题,说明人们更注重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美苏冷战的敌对紧张,让人们呼唤和平。
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让人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思考科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8分)
(2)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
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