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灾评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
灾评报告
前言
一、任务由来
安徽省定远石膏矿位于定远县城规划区内,是县政府确定的关闭矿山。

为了发展城区经济,拟准备对定远石膏矿工业广场用地进行住宅工程开发。

2009年9月23日,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接受安徽省定远石膏矿委托,开展安徽省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二、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
(2)《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
(3)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2005]10号);
(4)《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安徽省政府第116号令);
(5)安徽省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

三、评估目的及任务
评估工作的目的:通过对安徽省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达到有效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运行的目的,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从源头上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为:
1、收集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场地及邻近地区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分析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开展野外现场调查,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概略现状评估。

2、对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规划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概略预测评估。

3、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概略评估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概略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做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一、规划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规划工程概况
1.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安徽省定远石膏矿区位于定远县城西南1.5km处。

矿区内有沥青公路与矿区东侧101省道相接,区内有京沪铁路、合蚌铁路、合徐高速、311省道,交通便利(图1-1)。

工业广场位于定远石膏矿
矿区中部。

图1-1交通位置图
1.市(县)政府所在地
2.铁路
3.高速公路
4.省级道路
5.评估区
2.原工业场地现状
原工业场地东西长约600m,南北宽约230m,地面标高64~67m,地势较平整,当地最高洪水位标高为+58m。

工业场地的主要设施有井口、提升机房、天轮、车库、变电所、综合办公楼、宿舍、球场、幼儿园及门卫、地磅房、窄轨运输堆场等(图1-2)。

规划工程征地范围主要涉及矸石堆及其南部空地、主井及其附近主要生产设施用地、办公区。

图1-2定远石膏矿工业广场住宅规划工程范围平面图
1.征地范围
2.运输堆场范围
3.房屋及工业广场界
3.工程建设方案
根据定远县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设计要点,定远石膏矿已于2009年9月停产,计划停产后对场地进行重新整平,规划为新的住宅用地,目前该规划工程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

设计工程量:拆除建筑物,按现有66m高程整平场地,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3.5公顷(35000m2),用途为住宅用地。

建筑设计要求如下:
1、建筑性质:住宅
2、建筑规模:总建筑面积约52000m2。

(以审定的规划设计方案为准)
3、建筑高度:≤20m,自室外地坪算起。

4、建筑层数:多层≤6层,框架结构,条形基础或独立基础,基础埋深1.5~2.5m。

(二)征地范围
规划工程用地行政区划上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为定远石膏矿工业广场,位于矿区中部,征地面积约为46518m2。

拐点坐标见表1-1。

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地矿、建材等部门在评估区及附近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水工环地质、矿产勘探等区域性、专门性的工作。

主要成果有:
1.1971年,原安徽省基建局地质队在矿区进行勘查工作,提交了《安徽省滁县地区定远石膏矿区地质勘探报告》;
2.1979年~1981年9月份由原安徽省建材地质大队在本区开展石膏矿勘探,提交《安徽省定远县石膏矿区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批准该报告所提交的储量B+C级2889.90万吨。

3.1979年,安徽省地质局323地质队提交了1:20万定远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基本查明了定远县地形地貌、地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条件进行了评价;
4.1981年,苏州非金属矿山设计院,《安徽省定远石膏矿上矿带
初步设计》;
5.1989年~1990年12月,由建材地质安徽总队在本区及西段进行石膏矿详查和勘探,提交《安徽省定远县石膏矿西矿段勘探地质报告》;
6.1998年,安徽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提交了1:10万《安徽省定远县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调查了定远县地下水开采井分布状况及开采量,重新核实了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划;
7.2006年7月,安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定远县政务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8.2007年3月,安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安徽省定远英华双语中学新场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9.2008年10月,安徽省东部矿山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省定远石膏矿北矿段采矿工程初步设计》;
10.2009年2月,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2地质队,《安徽省定远石膏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11.2009年3月,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省定远石膏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

以上成果基本查明了本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区域地壳稳定性、水工环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和开采状况、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采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及形成条件等,对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本次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环
境条件基础资料和规划分析资料。

拐点坐标表表1-1
注:表中数据由定远县城市规划局提供,坐标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三、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一)评估工作程序
接受业主委托后,公司组建了评估项目组,着手搜集、分析、研究有关资料,进行现场踏勘,编制评估大纲,开展野外现场调查工作,然后进行室内综合整理和信息数据处理,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具体评估工作程序见图1-3。

(二)评估方法
首先全面收集工作区区域已有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地震地质、工程建设、环保等方面资料;从地质环境的背景和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入手,通过现场调查、访问、物探、钻探、取样、拍照等方法,调查工作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并对其危害性和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和综合评估,评价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三)完成的工作量
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在收集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及周边进行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同时,对工业广场下部-180m 运输大巷进行调查;在场地东西两侧布置了物探测深剖面,查明塌陷区延伸的边界;并对场地进行钻探,了解区内工程地质情况。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

图1-3工作程序流程图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1-2
(三)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评估工作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有关规范进行。

项目组野外调查、钻探、物探工作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规程、规范执行,并对石膏矿开采情况进行调查,收集石膏矿开采资料包括地下开采区、井巷工程分布图以及井上井下对照图。

项目组按照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精神和要求进行室内综合研究分析,编制报告。

报告编制完成后,公司组织了单位内部评审,并经项目组修改后,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四、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区所处地区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建设项目所选场址面积较小;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区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确定本次评估范围:场地北部受采空塌陷影响,因此评估区范围划定在工程建设征地红线向外扩展50m;其他区域,评估区范围划定在工程建设征地红线且不向四周扩展,即为评估区面积64281m2。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1.项目类型
定远石膏矿住宅规划工程征地约4.6518公顷(46518m2),规划为住宅用地,建筑层数小于等于6层。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的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标准,该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

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评估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貌单元为江淮波状平原,微地貌为岗坡地,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出露地层均为第四系,厚度14.00~29.97m,下伏基岩以下第三系古新统定远组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含石膏矿层,地质构造简单;现状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为开采石膏矿活动。

矿区已闭坑封矿,但由于持续采矿活动,已造成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现并未稳沉;同时评估区存在膨胀
土,可能造成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标准,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

3.评估等级的确定
该建设项目类型为一般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三级评估。

本章小结
本次评估范围划定为工业广场北部向外扩展50m,南部为场区红线不向外扩展,面积约64281m2,评估级别确定为三级评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一、气象水文
(一)气象
评估区所在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据定远县气象站1951年~2008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907.2mm,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9%,平均10天内极限降水为177.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694.4mm(20mm蒸发皿);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多年平均气温14.8℃(图2-1)。

图2-1多年气象要素变化图
1.降水量
2.蒸发量
3.气温
4.绝对温度
5.相对湿度
(二)水文
区域上地表水系较发育,属淮河水系,主要为池河支流和水库。

池河支流自北向南流入池河,最大流量为248m3/s;水库为解放水库,为农业灌溉水源,库容量达1800万m3。

评估区内地表水不发育,仅在低洼处分布一些大小不等的沟塘,深1~1.5m,均为季节性水塘,雨季有水,旱季干涸。

二、地形地貌
(一)地形
评估区区域上属江淮波状平原,平原略有起伏,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趋势,海拔标高53.3~73.6m。

评估区地面标高64~67m,地势平坦。

(二)地貌
依据宏观地貌差异、成因类型、形态类型等,评估区地貌单元为岗坡地(图2-2),分布在评估区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成因形态类型属剥蚀—冲积平原,前缘与河漫滩相连。

评估区及其附近地区微地貌类型为河漫滩、岗坡地、低丘、中丘。

平原(Ⅰ)
1.河漫滩(Ⅰ1)
主要分布于池河支流两侧,呈狭长的条带状,地面标高30~
50m,属现代河流冲积堆积成因类型,地表岩性为全新统粘土、粉质粘土和粉土。

2.岗坡地(Ⅰ2)
广泛分布于评估区及其附近地区,地形波状起伏,地面标高50~80m,属堆积剥蚀成因类型,地表岩性主要为上更新统粉质粘土。

评估区地貌单元主要为岗坡地,平坦,标高为64~67m,相对高差小于5m,地表出露为上更新统粘土。

丘陵(Ⅱ)
1.低丘(Ⅱ1)
零星分布于西北部和东部,地面标高60~85m,属剥蚀成因类型,地表岩性主要为白垩系张桥组和下第三系定远组的砂岩、泥岩等碎屑岩。

图2-2地貌第四纪地质图
1.河漫滩
2.岗坡地
3.低丘
4.中丘
5.第四系全新统丰乐镇组
6.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
7.地貌界线
8.评估区
2.中丘(Ⅱ2)
地面标高80~128.0m,属溶蚀-剥蚀成因类型,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

评估区地处平原区岗坡地地貌单元,地形波状起伏,高差小于5m,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

岗坳走向近南、北,东、西相间分布,长约1500m,宽约500~1000m;岗顶浑圆,地面标高64~67m;坳底平坦低洼,标高一般为61~64m。

地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
组粉质粘土(图版3)。

三、地层岩性(一)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简表表2-1
区域地层隶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徐淮地层分区淮南地层小区,主要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表2-1,图2-3)。

前第四纪地层除局部出露外,均被第四系覆盖(图2-2)。

现将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图2-3区域基岩地质图
1.下第三系定远组
2.白垩系上统张桥组
3.奥陶系马家沟组
4.寒武系中统张夏组
5.寒武系下统馒头组
6.断层及编号
7.评估区范围
(二)评估区地层
评估区主要发育地层为第三系古新统定远组(E1dn)和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3q)。

1.下第三系定远组(E1dn)
为一套湖相沉积的碎屑岩建造,自下而上分为三段,
(1)下段(E1dn1):下部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砂砾岩、含砂砾岩;上部为棕灰色钙质中细粒砂岩。

厚度>91.20m。

(2)中段(E1dn2):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砖灰色泥岩和棕红色灰质泥岩互层,本段为主要含石膏地层。

厚度225.31~243.06m。

(3)上段(E1dn3):棕红色、棕褐色泥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厚度>213.80m。

2.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3q)
出露地表,为上更新统戚咀组(Q3q),总体变化趋势为西南厚,
东北薄,广泛分布于整个矿区,厚度14.00~33.12m。

底部有1m左右厚的砂砾石。

结构疏松。

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石英岩、燧石岩碎屑等组成。

砾石呈棱角状,粒径一般1~3cm。

部分可达7cm。

下部为土黄色、褐黄色粘土。

粘土细腻,刀切面光滑,可见铁锰质鲕粒,粒径0.2~0.5cm。

上部为灰褐色粘土。

粘土细腻,含有铁锰质鲕粒。

表层为腐植土,灰褐色,含植物根系。

(三)石膏矿层
根据矿带赋存层位,矿石类型,石膏矿物构造形态及围岩颜色不同划分为两个矿带,即上矿带和中矿带,参见图2-4(资料由定远石膏矿提供)。

上矿带自下而上有Ⅲ1、Ⅲ2、Ⅲ3三个矿体;中矿带自下而上划分出Ⅱ1、Ⅱ2……Ⅱ10十个矿体。

现将开采的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上矿带Ⅲ1、Ⅲ2、Ⅲ3
(1)Ⅲ1矿体
Ⅲ1膏组距Ⅲ2膏组10.51~15.47m,平均12.71m,分布整个矿区,。

Ⅲ1膏组储量计算范围内膏组及泥膏厚度变化不大,膏组最小厚度为1.00m,最大厚度2.16m,平均厚度1.60m,厚度变化系数28.68%。

泥膏厚度为1.00~1.69m,平均1.11m,泥膏厚度变化系数为22.41%,膏组东西长3100m,南北宽1820m。

(2)Ⅲ2矿体
由砖灰色泥膏组成。

Ⅲ2膏组(矿层)位于Ⅲ3膏组(矿层)下面,距Ⅲ3膏组0.75~3.08m,平均距离为1.79m。

膏组埋藏深度,最深302.10m,最浅60.23m。

膏组厚度为1.20~4.29m,平均厚度3.06m。

其厚度变化系数30.30%。

泥膏厚度为1.04~3.98m,平均厚度2.86m,其厚度变化系数23.94%,膏组及泥膏厚度稳定,膏组东西长3100m,南北宽600~1200m。

(3)Ⅲ3矿体
由砖灰色泥膏组成。

Ⅲ3膏组(矿层)位于上矿带最上部,为砖灰色泥质石膏层,主要分布于北矿区。

膏组埋藏深度最深299.70m,最浅142.90m。

膏组最小厚度1.40m,最大厚度4.86m,平均厚度3.09m,膏组厚度变化系数为30.97%。

泥膏厚度为1.22m~4.77m,平均厚度2.86m,泥膏厚度变化系数为31.64%,膏组及泥膏厚度稳定,膏组东西长3100m,南北宽600~1916m。

2)中矿带特征
中矿带各膏组均由纤膏与棕褐色、棕红色互生的膏组组成。

上部Ⅱ8、Ⅱ9、Ⅱ10三个膏组(矿层)呈层状分布,厚度稳定,下部7个膏组呈似层状及透镜状分布,厚度变化较大,暂不具工业意义。

现将中矿带上部三个矿体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1)Ⅱ8矿体
Ⅱ8膏组位于Ⅱ9膏组之下,膏组间距3.85~8.06m,平均5.49m。

膏组埋藏深度最深364.24m,最浅深度为184.14m,膏组东西长约3000m,南北宽2378m。

Ⅱ8膏组最小厚度0.53m,最大厚度2.87m,
平均厚度2.09m,膏组厚度变化系数为32.44%。

膏组由棕红色、棕褐色泥膏、纤膏组成。

(2)Ⅱ9矿体
Ⅱ9膏组位于Ⅱ10膏组之下,距Ⅱ10膏组5.36~8.50m,平均6.98m。

膏组埋藏深度最深356.45m,最浅深度为180.54m,膏组东西长约3000m,南北宽2378m。

膏组最小厚度0.93m,最大厚度2.18m,平均厚度1.37m,膏组厚度变化系数为28.67%。

膏组由棕红色、棕褐色泥膏及纤膏组成。

(3)Ⅱ10矿体
Ⅱ10膏组位于中矿带最上部,膏组埋藏深度最深348.66m,最浅深度为176.36m,膏组东西长约3000m,南北宽2378m。

膏组最小厚度0.52m,最大厚度3.42m,平均厚度1.13m,膏组厚度变化系数为54.28%。

膏组由棕红色、棕褐色泥膏及纤膏组成。

评估区附近开采石膏矿层主要为:西北部采空区采挖Ⅲ2矿层,东南部采空区主要采挖Ⅱ10矿体(图3-1)。

1.第四系
2.棕红色泥砂岩段
3.上矿带(体)
4.棕红色灰质泥岩层
5.中矿带(体)
6.棕红色灰质粉砂质泥岩层
7.采坑在剖面位置
8.矿带(体)界线
9.第四系地层界线10.砾石11.棕红色劣质泥膏12.粘土13.砖灰色含白云质泥岩14.上矿带(体)矿层界线及编号15.中矿带(体)矿层界线及编号16.棕红色泥岩17.长石石英细砂岩18.泥质粉砂岩19.纤维状石膏20.粉砂质泥岩21.实测正断层产状22.钻孔及钻孔编号23.地层不整合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质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属于中朝准地台南部的淮南陷褶断带。

断层发育,主要断层共计5条,其中③、④、⑤号断层呈北北东向(图2-3),断裂沿线地层揉皱,岩石破碎并糜棱岩化。

三断层都被②号断层所切割,1868年在定远老人仓发生的5.5级地震就位于切割处。

②号断层为北北西向压扭性断层。

断层多为活动断裂,稳定性差。

评估区位于定远盆地“东兴凹陷”东南部。

“东兴凹陷”是一个轴向东西~北西西向的长圆形盆地,面积约1500km2,中心部位在定远城西的东兴一带,往北东可延至嘉山一带。

构造比较简单,为一平缓的具轻微褶曲向西北倾斜的单斜构造。

周围被断层封闭,最近断层②号距评估区约2.4km。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1.新构造运动
本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以震荡性、间歇性的升降运动为主。

2.地震
自公元1868年至今,定远县周边区域内有记载的地震共7次(表2-2),其中震级Ms≥4级的地震有4次,最大一次为1868年10月30日发生于定远老人仓的5.5级地震。

最近一次地震为2006年7月26日5时18分发生在定远县程桥乡(东经117°38',北纬32°32')
的4.2级地震。

区域地震简表表2-2
图2-5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图2-5),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分区值为0.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属设计地震第一组。

综上所述,评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

五、工程地质条件
评估区岩土体类型可分为岩体和土体2大类。

(一)岩体
据《安徽省定远石膏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和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岩体隐伏于地下,埋藏深度14.00~29.97m。

主要由湖相沉积的泥岩、粉砂质泥岩,膏质泥岩及泥膏组成,为碎屑岩建造类型;根据岩性和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可分为软质岩石软岩工程地质岩组和软
质岩石极软岩工程地质岩组,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1.软质岩石软岩工程地质岩组
由下第三系定远组(E1dn)的棕红色泥岩和砖色含白云质泥岩夹石膏矿层,构成石膏矿层的顶底板,单层厚度一般不足5m,层状碎裂结构,岩石极易风化和软化,力学强度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4.9~11.50MPa,属软质岩石—软岩,稳定性较差。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软质岩石极软岩工程地质岩组
由第三系定远组(E1dn)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单层厚度变化较大,层状碎裂结构,岩石极易风化和软化,力学强度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72~6.24MPa,属软质岩石—极软岩,稳定性较差。

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二)土体
由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3q)组成。

一般为单层结构,岩性为粉质粘土,含铁锰质结核,结构紧密,厚度约14.00~29.97m。

根据评估区钻孔资料和本次勘察资料:土体自上而下分为二层(图2-4),现分述如下:
1.耕植土:广泛分布于评估区,灰黄色,结构松散,含植物根系。

层厚0.6~0.7m。

2.粉质粘土:灰黄、灰褐色,湿,可塑~硬塑,中等压缩性,含铁锰质结核。

厚度0.5~2.0m,顶板埋深0.6~0.7m。

承载力特征值为250~350kPa。

3.粘土:褐黄色,硬塑状;含铁、锰质及钙质结核;摇振反应无,
断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全场地分布;层厚为23.90~24.37m。

承载力特征值190.0kPa。

(三)特殊类土
评估区出露地表的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3q)粉质粘土。

经野外采样测试,0m~10m自由膨胀率为45%~78%(附件2),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其中浅层(3.5m以浅)土体自由膨胀率为45%~61%,40≤δef<65,具有弱膨胀潜势。

深层(3.5m~12.0m)土体自由膨胀率为61%~78%,65≤δef<90,膨胀潜势中等,自由膨胀率平面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六、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评估区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二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咀组(Q3q)孔隙含水层组之中,该含水量层组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富水性极差,单井涌水量1~3m3/d。

地下水水位埋深5.5~8.5m;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 型或HCO3-Ca·Na型,PH值7.43~7.58,溶解性总固体0.59~0.73g/L。

2.红层孔隙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下第三系定远组(E1dn)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之中,含
水岩组岩性以风化的泥质砂岩为主,地下水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

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型。

(二)地下水的补迳排条件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迳流方向大致与地面坡向基本一致,人工开采和蒸发是其主要排泄途径。

红层孔隙裂隙水,主要接受侧向迳流和上露空隙水的越流补给,迳流条件较差,迳流方向与松散岩类孔隙水基本一致。

红层孔隙裂隙水是石膏矿矿坑间接充水水源。

据《安徽省定远石膏矿区详查地质报告》,预测矿坑涌水量5~10万m3/d,实际矿坑排水量3~8万m3/d。

(三)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松散岩类含水层组由粘性土组成,土体结构较致密,孔隙不发育,富水性极差,透水性差,与红层含水层组水力联系弱。

七、地球物理特征
为探明评估区基岩构造和塌陷区的边界效果,在拟征土地范围内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物探工作选用视电阻率对称四极垂向电测深法,主要技术条件:
AB(min)=3m,AB(max)=440m
MN(min)=1m,MN(max)=24m
工作布置,因地制宜,选用自由剖面,布设了两条电测深剖面,共施测电测深物理点12个,剖面控制长度300m(图2-6)。

图2-610、20线布置位置图
1.征地范围
2.物探线及编号
3.房屋
10线剖面位于矿井出口处,剖面线长度300m,方向为东南至西北向(图2-6)。

图2-710线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及地质剖面图
图2-7为10线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从其视电阻率ps断面图分析,可以看出曲线形态明显地表现出三种类型地层结构。

1、AB/2=1.5--20m,测点在10/10---18/10之间电阻率等值线较密,形成高阻半闭合圈,对应地质岩相上部为杂填土,下部为粘土2、AB/2=20----50m,10/10---20/10之间电阻率等值线较稀,而且阻值较小,对应地质岩相为粘土和泥岩过渡带。

3、AB/2=50----220m,测点18/10视电阻率等值线发生梯度变化,形成低阻(V)型,推测可能由于采矿后地面塌陷,充水形成的。

为了进一步映证10线异常,在平行10线东200m布置20线。

20线剖面位于矿区东侧院墙外沿,剖面长度约300m,方向为东南至西北向(图2-6)。

图2-820线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及地质剖面图
图2-8为20线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从其视电阻率断面图分析,在AB/2=1.5---20m之间,测点12/20--20/20的等值线呈低阻半闭圈,ps等值线对应的地质岩相为地表低阻体引起。

AB/2=20-50m,测点10/20----20/20等值线变化不大,表征地质岩相为粘土到基岩的过渡带,同时也反映基岩起伏面;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