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式情节概括题解题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充式情节概括题解题点拨
作者:仇定荣
来源:《初中生(三年级)》2004年第05期
能够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
围绕这一能力要求,命题者常常从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而用“填充的方式”来概括文章事件就是测试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主要题型。
下面就结合实例谈谈其中的解题规律,供大家参考。
阅读《八月的阳光》一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筹借学费→□□□□→外出打工(每处4个字)
(1)一进8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上盼信。
土路上的尘土很厚,8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疱。
(2)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
小夏一封,小秋一封。
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
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
”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
”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3)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
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4)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
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5)8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6)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有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7)8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
那天,他们去了学校。
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8)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9)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8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10)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
”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11)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
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
要不,抓阄也行。
”
(12)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13)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
”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
(14)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
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
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15)8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
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16)8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上,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2002年南京市中考题)
一、依据已知情节找出对应内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离不开整体感知,只有从整体上阅读文章,才能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然而,“填充式事件概括题”有它的特殊性——试题本身已经对文章的部分内容作了完整的概括,这样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优先考虑这一信息,为己所用。
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依据已知情节在文中找准对应的具体内容(起讫部分),让解题思路明确,重点难点得到凸现,以达到降低填空难度的目的。
上文已经概括了“筹借学费”和“外出打工”两方面内容,我们只要整体感悟,细读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起讫部分——“筹借学费”为4~10段,“外出打工”为15~16段,从而让真正需要概括情节的两部分内容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依据剩余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排除干扰,降低难度,凸现重点,是依据已知情节找到对应内容的宗旨。
在此基础上,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剩余的内容加以情节概括。
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概括呢?大家都知道,叙事内容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大都具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容,我们必须在反复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抓住这些要素(尤其是事件),然后加以“组合”和“完善”,就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好故事情节。
对1~3段情节的概括,我们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点:时间(8月)、人物(小夏和小秋)、地点(村前的土路上)、事件(终于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提炼,情节就概括为:小夏和小秋终于在8月里收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同样,我们也只要按照上面的思路就可以概括出11~14段的故事情节:在父亲左右为难时,小夏撕掉了自己的通知书,把上大学的希望留给了小秋。
至此,完成了概括故事情节的任务。
然而,我们只要再看一看题目中关于字数的要求——每处4个字,就可知前面的概括尚未到位,仍需要去粗取精。
于是,我们就必须删除其中的次要部分——时间、人物和地点,并且能提炼出事件中的核心内容,从而分别浓缩为:喜接通知,为弟圆梦。
三、判断情节的对象是否相一致。
在概括内容提炼情节后,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还应做好善后工作,判断概括的情节是否与已知情节的对象及题目要求相一致,千万不能“大意失荆州”。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上文四部分的情节,其对象都是“小夏”,完全符合题意。
假如把11~14段的情节浓缩为“小秋圆梦”,那就是错误的。
因为这一答案的对象是“小秋”,它不仅与已知情节的对象不一致,而且也没有按照“结合小夏的言行……”这一要求来组织答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解题方法不只是对解答填充式情节概括题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解答其他填充式阅读理解题(如“文章思路”“感情基调”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