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诸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4分)
1. (1分) (2018高二上·渭南期中) 下列各项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霄踯躅(zhízhú)绰约(zhui)扁舟子(piān)回眸一笑
B . 轩冕绸缪(c hóu miù)戎马(róng)捣衣砧(zhēn)豆蔻词工
C . 危樯迤逦(yǐlǐ)荠麦(jì)玉簟秋(diàn)列却霹雳
D . 祠堂潺湲(chán yuán)碣石(jié)玉搔头(sāo)云栈萦纡
2. (2分) (2019高二上·富阳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

〔甲〕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

〔乙〕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丙〕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1)文段中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也是
B . 规律
C . 如履薄冰
D . 恪守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 (1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便于服务为原则,改革了处方、工艺流程和剂型。

B . 艾滋病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它将会迅速蔓延。

C . 预计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三地的交通,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D . 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
4. (1分) (2017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18个字)
联合国难民署发言人3月11日在日内瓦例行的记者吹风会上指出,考虑到目前伊拉克的人道主义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难民署已要求有关国家的政府暂停强制遣返伊拉克难民,并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

这位发言人表示,难民署一直要求有关国家不要把非自愿遣返的难民送回伊拉克政府控制的地区,以保证这些伊拉克难民的安全。

据难民署统计,去年共有超过5万名伊拉克难民被英国、德国、瑞典、奥地利和希腊等国所接纳。

5. (2分) (2017高三上·浦东期末) 按要求把正确答案写在括号中。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
A . 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B . 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C . 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

D . 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

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感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

()
A . 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
B . 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
C . 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D . 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7分)
6. (3分) (2016高三上·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

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

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

到了l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

l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文化特
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

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

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

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B . 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象征的手法来模写自然,源于自然又有别于自然。

C . 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在明清持续发展着。

D . 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 . 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这种个性。

C . 18世纪,欧洲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D .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3)
东西方园林出现之时都讲究对自然的模仿,但模仿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请简要概括。

7. (4分) (2017高二上·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没有了热度,还怕冷”不仅写出老木的身体状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凄凉。

B . 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老木对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回忆,表现了乡村生活朴素温馨的美。

C . 文章对阿黄衰老的描写呼应了老木的内心感觉,写阿黄的陪伴更突出了老木的孤独。

D . 以前老木很反感火化,现在不这样想了,说明老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变得豁达了。

(2)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炊烟,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渐渐消散的炊烟”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7分)
8. (5分) (2017高二上·长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

诩年十二,能通《尚书》。

早孤,孝养祖母。

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相乃止。

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府,拜郎中。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

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

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

迁怀令。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

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

盐米丰贱,十倍于前。

永建元年,代陈禅为司隶校尉。

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

三府劾奏诩盛夏多拘系无辜,为吏人患。

诩上书自讼曰:“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人之衔辔。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臣将从史鱼死,即以尸谏耳。

”顺帝省其章,乃为免司空陶敦。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

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


——节选自《后汉书》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B .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C .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D . 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二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B . 服阕,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C . 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D . 三府,三公府简称。

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虞诩孝敬长辈。

他早年丧父,担负起奉养祖母的责任。

国相认为他非凡出众,打算任用他为府吏,他却因祖母年老需亲自奉养而婉拒。

B . 虞诩治理有方。

他任朝歌长时,设计平息贼乱,众称神明。

他担任武都太守时,抚恤百姓,仅用两三年就让武都人口增加,物丰价低。

C . 虞诩刚正不屈。

他任司隶校尉时不畏权贵,弹劾多人,百官为之惧怕,都说他过于严厉刻薄;他也因此遭到弹劾,但并不屈服。

D . 虞诩自省悔过。

他面对三府对自己的弹劾能够主动检举自己,而对平息朝歌叛乱时可能错杀无辜之事,他耿耿于怀,临死都不能释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

②数月间,奏太傅冯石、太尉刘熹、中常侍程璜、陈秉、孟生、李闰等,百官侧目,号为苛刻。

三府劾奏诩盛夏多拘系无辜,为吏人患。

9. (2分) (2017高二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

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

中永乐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

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

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

条上时务十五事。

成祖决计都北京。

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

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

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

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明日,改交阯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

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

”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

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

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

”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

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

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

”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

”帝闻言,色稍霁。

徐数至六事止。

帝令尽陈之。

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

”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


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

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

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

皆俯取,时勉独正立。

帝乃出余钱赐之。

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

六年代贝泰为祭酒。

八年乞致仕,不允。

十二年春乃得请。

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

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

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

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

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

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

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

②大渐:病重。

③谅阴:居丧。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B .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C .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D . 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便殿是正殿以外的别殿,古代帝王休息消闲之处,也在此宴饮。

B . 妃指次于皇后的帝王配偶,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妃嫔是所有帝王之妾的总称。

C . 祭酒的原意为以酒祭祀或祭奠,为官名,专指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最高主管。

D . 翰林既指古代的官府名,即翰林院;也指官职名,即翰林学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时勉刚正耿直。

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远离皇上。

B . 李时勉忠心耿耿,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重用。

C . 李时勉屡遭下狱。

成祖皇帝征求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 . 李时勉平和宽厚。

他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退休时前来送别的朝臣和学生数以千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②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2分)
10. (2分) (2017高三下·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2)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鉴赏。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高二上·三亚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

(杜甫《蜀相》)
(3)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

(韦庄《菩萨蛮》
(4) 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1分)
12. (1分) (2018高三上·武邑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

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

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文体明确,诗歌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