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
初一生物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反射、反射弧以及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它以本章前面所学的知识: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等知识为基础。

也与后面的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中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本节课内容不仅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后续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学习,学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神经纤维、脊髓、神经中枢等知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反射活动有着丰富的体验,却不能形成反射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反射弧的认识了。

此外,初中的学生发现事物细节和事物本质的能力较小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更多利用意义识记的方法进行记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辨析生活中的反射,明确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概念(重点)
2.通过观察膝跳反射实验以及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描述反射弧的结构(重点)
3.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明确反射弧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的结果(重点、难点)
4.举例并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重点、难点)
四、评价任务
1.能准确判断某一生活现象是否为反射(针对目标一)
2.能准确按照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描述反射弧的组成(针对目标二)
3.能通过小组合作顺利完成演示实验,得出“反射弧的任一结构受损,反射活动无法完成”的结论(针对目标二、目标三)
4.能通过例题准确判断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针对目标四)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媒体辅助教学法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切入点,不断启发学生。

运用教具模拟等直观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学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冲出来一条大狗冲你汪汪大叫,你的第一反应是——(学生回答:跑),对,跑,赶紧跑,第二天放学回家再次经过这个路口,又窜出来一条大狗冲你汪汪大叫,你还是会赶紧跑开,并且感到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第三天,当你再次经过这个路口,这时大狗没有出现,但你仍然会感到害怕,呼吸加速,那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我们身体的这些反应,在生物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学生答:反射)。

过渡语:究竟什么是反射呢?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学习任务一】同桌两两合作实验,探究膝跳反射,明确反射的概念。

学习活动1:两两合作,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身体自然放松,另一个人用手掌外侧边缘快速叩击坐着的同学膝盖下方的韧带,观察反应。

时间:1分钟
展示方式:举手分享你观察到的现象。

总结:快速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小腿突然跳起,这种现象被称为膝跳反射。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者内部的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

强调:未经过神经系统的反应不能称之为反射,没有做出相应的刺激不能够称之为反射。

巩固练习1 判断以下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①轻触含羞草的叶片,叶片合拢
②秋天树木的叶子飘落
③在载玻片上的草履虫游向有肉汁的一侧
④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快速在教室里坐好
⑤足球场上,足球飞速向你袭来,不自主地闭上眼睛
⑥听到音乐教室里传出优美的歌声
【学习任务二】通过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学习活动1:咱们班的诊所来了一位病人,叩击他的膝盖下方韧带,一直无法完成膝跳反射,但是医生向他发出语言指令,他却可以翘起小腿,请你来诊断一下,他的哪一部分受到了损伤呢?
要求:1.阅读课本P87,找出反射弧的组成;
2.根据神经冲动传导的顺序,描述神经冲动在反射弧内的传导途径。

总结: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神经冲动在反射弧内的传导途径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学习活动2:小组合作实验,运用模拟教具,分析反射弧某一部分受损,反射活动能否进行。

要求:此教具中,注射器模拟感受器,开关1和开关2分别模拟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塑料管模拟神经中枢,玻璃瓶模拟效应器,小组实验,填写表格。

评分标准 得分所需技能
超出标准 1. 能按照屏幕出示的实验要求,两两迅速合作进行并完成实验。

2. 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并能准确描述。

3. 能描述膝跳反射以及准确描述反射的概念。

符合标准 1. 能按照屏幕出示的实验要求,两两迅速合作进行并完成实验。

2. 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并能准确描述。

3. 能大致描述膝跳反射以及找到反射的概念。

基本符合标准 1. 能按照屏幕出示的实验要求,两人能合作进行并完成实验。

2. 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并能大致描述。

3. 能大致描述膝跳反射以及找到反射的概念。

不符合标准 1. 能按照屏幕出示的实验要求,两两合作进行并完成实验。

2. 观察到膝跳反射的现象或未能观察到现象,无法用语言描述现象。

3. 不描述膝跳反射以及找到反射的概念。

实验要求观察到的现象
①关闭开关1,打开开关2
②打开开关1,关闭开关2
③打开开关1,打开开关2
④实验结论
总结: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学习活动1中的情景,病人可能伤到的结构是传入神经纤维。

评分标准得分所需技能
超出标准1.小组能沟通协作,分工明确,完成各项实验并将现象填写准确。

2.能通过迁移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并积极进行小组展示。

符合标准1.小组能沟通协作,分工明确,完成各项实验并将现象填写准确。

2.能通过迁移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基本符合标准1.小组能沟通协作,基本完成各项实验并将现象填写准确。

2.能通过迁移基本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不符合标准1.小组能沟通协作,基本完成各项实验。

2.不能通过迁移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学习任务三】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学习活动1:观看巴浦洛夫实验视频,完成下列问题,理解并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明确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

问题①狗吃到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还是后天形成?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问题②经过一段时间,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还是后天形成?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
结论: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学习活动2:望梅止渴典例分析——曹操率领大军在炎热的天气下赶路,将士们口干舌燥,这时曹操大手一挥:前方有梅林,将士们听到这一消息,口中分泌大量的唾液。

根据典例分析下面反应属于何种反射。

①将士们听到、看到有梅林分泌唾液属于反射,神经中枢
在;
②将士们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属于反射;
③动物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属于反射;
④动物看到梅子能否分泌唾液?属于反射;
⑤动物听到梅子能否分泌唾液?因为。

评分标准得分所需技能
超出标准1.能够准确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2.能够依据以往知识联想到对语言和文字做出反应是人类特有的。

符合标准1.能够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2.能够依据以往知识想到动物不能对语言和文字做出反应。

基本符合标准1.基本能够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2.在提示下能够依据以往知识想到动物不能对语言和文字做出反应。

不符合标准1.不能够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

2.无法在提示下联想到动物不能对语言和文字做出反应。

【巩固拓展】
1.当你左手被针尖刺着时,手立即缩回来,缩回后才感到被针刺疼了。

然后用右手把针拿起来扔掉。

下图表示出了以上三种情况神经传导的路径。

其中当你左手被针尖刺着时,用右手把针拿起来扔掉的神经传导途径及产生痛觉的部位依次是:
A. A→B→C→D→E 左手皮肤
B. A→B→C→F→H→G→I→J→K 大脑皮层
C. A→B→C→F→H 大脑皮层
D. G→I→J→K 右手皮肤
2.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初中生物七下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本章节的内容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关,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自身、看待世界。

七年级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两节内容,已初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初步认识,能够较好地从神经系统
层面来迁徙所学到的知识,但由于本节内容是学生前所未接触过的知识,需要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神经调节的奥妙,树立更全面的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和逻辑。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主要地位,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切入点,不断启发学生;运用教具模拟等直观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树立合作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基本能够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形成,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上学生积极回答的声音较少,虽教师调动后有同学积极举手,但人数仍然偏少,日后应注重提高课堂氛围调动能力。

二是教学设计仍不够精炼。

本节课中,设置了较多训练学生思维的学习环节,导致教学容量较大,一节课的时间紧张,教师需每个环节干脆利落进行方能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可以适当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合作学习时间。

三是课后认真听取其他教师意见,认为备课中可适当设置问题的解决环节以及预期的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偏重于学习任务的设置和学生活动,对于学生的预期成果体现得较少,日后备课时对教学任务的安排与设置需更斟酌全面。

四是黑板字书写仍有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