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上学期古代文学简答论述(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3′×4)
1、永嘉四灵:南宋永嘉诗人徐熙、徐玑、翁卷、赵师秀反对江西诗派,推崇贾岛、姚合的
五言律诗,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因四人的字或号中都有个
“灵”字,故称“永嘉四灵”。

2、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自然为诗,反对从书本文字中翻新出奇,
其诗风幽默诙谐,想象丰富新颖,语言活泼自然,尤其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变
态特征,而把它们表现得生动有趣,因其号“诚斋”,故称“诚斋体”。

3、江西诗派:北宋末吕本中做《江西诗社宗派图》,以当时影响最大、门人众多的黄庭坚为
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几人,江西诗派遂以此得名。

这一诗
派推崇杜甫、韩愈等人,反对机械模仿,主张变化出新,诗风瘦硬,语言生
新。

因其中江西人居多,故称“江西诗派”。

4、西昆体/西昆派:北宋初期,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台阁重臣承袭晚唐五代的浮靡诗风,
有意学习李商隐的诗歌,他们以身边琐事、历史故事为题互相唱和,形
成一个以雕章琢句为能事,内容浮泛的诗歌创作群体。

杨亿把他们十七
人的唱和之作编辑为《西昆体酬唱集》,后人遂称之为西昆体/西昆派。

5、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领袖,以苏轼、王安石等为主将,近师唐代古
文运动和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远继先秦两汉散文和魏晋诗歌的优
良传统,坚决反对以西昆派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文风,主
张内容形式的统一,积极创作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散文和感情真
挚、内容充实的诗歌。

我们把这样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活动称
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6、花间派/《花间集》:后蜀赵崇祚、温庭筠、韦庄、孙光宪、李珣、牛峤、皇甫松等十八
位诗官的曲子词五百首,名为《花间集》,这些词人多为西蜀官宦,
他们作词以温庭筠为宗,多为花间月下、金碧满眼的闲情之作,后
人遂称之为“花间派”。

7、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诗人为首,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的创作传统,致力于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创作。

我们
把这种文学活动称作“新乐府运动”,这批诗人称作“新乐府诗派”。

8、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思想感情深广厚重,郁结蕴藉。

顿挫,指语言音节的抑扬铿锵,
艺术表现上的潜气内转、起伏升沉。

后人多以此四字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

三、简答题(6′×3)
1、盛唐边塞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1隋唐以来战事不断,作家的战争体验,国家对战争重视,故产生边塞诗。

2武将镇守边疆有很多特权优待,投身边塞想一步登天。

3边塞诗从来是中国文学主题的大题材(战争诗),盛唐边塞诗是对前人的革新,边塞诗给诗人以关照和创作基础,达到高度契合,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唐代大量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

2、《春江花月夜》的构思方法。

紧扣诗题,逐层铺展,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而又以“月”为重点,逐层展开。

随着五个字的逐一点出和逐一表现以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诗歌的情节也逐步开展和逐步收结。

在五字以外又以“人”“情”二字统率
全篇、串联首尾。

诗中的所有描写全都为了突出“人”“情”二字,在五字的背景上衬出人的情思,而且这种情思的揭示又是依附在月升月落的全过程中的。

写月升就是情之升,月落就是情之结,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3、新乐府运动的价值意义。

1肯定并确立了杜甫以新题写实事的创作经验,从而为人民提供了一个新的诗歌体裁。

2使作者找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获得了现实生活这个直接的创作源泉,使诗歌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恢复和发展了我国自《诗经》和《汉乐府》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

3这一改革诗风的活动还有其现实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他把诗人和读者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民生、引向统治阶级的罪恶,毫无怀疑的,它有益于社会进步。

4、中唐古文运动的意义。

1打击了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之风(如骈文),使极具散形、内容充实的写作成为时尚,为唐宋八大家中古散文风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2韩愈、刘宗元等人所提出的一套古文理论,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宝库,是后世人们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理论武器。

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明代唐宋诗派,清代桐城派。

3古文运动加强了散文的学术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使原有散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4古文运动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如皇甫湜、李翰等。

5、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1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到唐人的“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完成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小说雏形到成熟形态的一个重要转变和飞跃。

2唐传奇完成了从六朝志怪多写神鬼怪异到重点表现人间生活的重要转变,特别是开始注意对人物心理、性格进行深入刻画,对情感活动进行重点描写,对生活细节做生动揭示。

不仅使小说本身的艺术品位获得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后世小说的进一步深入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开辟了广阔道路。

3唐传奇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形象一直活跃在后世的小说与戏剧舞台上。

4唐传奇在叙述手段、情节、模式结构方法、人物刻画方面都获得了较高成就,不仅为后世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也基本确立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规模格局,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小说创作。

6、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1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把唐五代以来的“诗歌曲子词”重新引到民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上来,更多的表现了中下层社会的生活现实和市民意识,很真实的书写了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验,而且对山川秀丽之景、都会繁盛之状、市井民俗之风等都有描绘,突破了传统文人词的狭窄题材范围。

2大量制作出慢词,拓展了词的体制,柳永写长调慢词,影响后世开始从小令向长调发展,小令、长调参半。

3随着题材、范围和词体的发展,柳永对传统委婉含蓄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也有革新和发
展,他尤其善于采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而很少比兴,不靠寄托,不追求深、密、隐、曲,而务求淋漓尽致。

4善于以礼俗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而摒弃了花间一派金碧满眼的写法,善于从生活中掘取富于生气和表现力的语言入调,对通俗词风的回归做出了贡献。

7、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1彻底摆脱了“词为艳料”“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极大的扩大了题材范围,使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而大大提高了词体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使之成为能够独立发展和存在的新诗体,并可以像诗文一样深刻而广泛地反映社会和人生。

2在形式、手法上都突破了传统,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诗入词,带来诗风的转变,苏轼是第一个给词作序的人。

3由于苏轼能够把宋初以来的诗文革新精神带进词坛,再加上题材内容的扩大和以诗为词带来的形式上的革新,使词风有了较大转变。

正所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可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一派词风,对词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8、《书愤》的艺术构思。

诗人运用忆旧和伤今组成这首诗的内容,用一个“愤”字贯通全篇。

首联从“艰”字起笔,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投降派弄权误国的罪恶,此其一“愤”。

“气如山”则是对诗人壮志形象的具体刻画,也用欲擒故纵之法为深入写“愤”积蓄力量。

颈联由豪放转为悲愤,以沉郁顿挫之情具体深入地申述罪恶,此其二“愤”。

尾联归结到因投降派作梗,致使南宋朝中无人,失地难以恢复,此其三“愤”。

诗名为《书愤》,但全诗未着一个“愤”字,而愤然之情却被表现的深刻痛切,而且虽以“愤”字贯穿,却不是植入“愤”而了之,而是写的有血有肉。

9、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妙处。

“丝”是双关语,即思,蜡泪喻人泪。

两句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有限的文字表现丰富深刻的情感,一方面矢志不渝的盟誓,一方面是痛苦的自我解释,以第二方面为主。

1以少总多。

2运用比喻,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诗趣比直说更含蓄,生动贴切,深刻、发挥诗这一样式达到极致。

3后人传颂有附加意,比喻无私奉献的人,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导人进行想象。

四、论述题(15′×2)
1、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艺术特色。

1记行与咏怀结合的总体构思和具体写法。

从体裁上看,这首长诗是记行体,但写法上却是咏怀和记行的高度融合,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替运用。

诗篇开头,诗人首先采用直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进行反复剖白,表明诗人忧国忧民的一贯思想,造成了自己的“未能易其节”,可以说这种思想情怀是贯穿全诗始终的表现中心。

在后两部分的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拟奉先的叙述中,诗人又从眼前所见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入笔进行描写、议论。

从达官贵人的荒淫奢侈,百姓的贫
苦不堪以及个人家庭的不幸等多种角度具体表现自己的“惆怅难再述”,从而更加扎实真切地表明了自己“穷年忧黎元”的诚挚情怀,“未能易其节”的坚强性格,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这里咏怀是表现中心,叙事记行是承转构结的基本线索。

这种写法不仅使长诗充分显示出纡折回环、沉郁顿挫之美,而且也大大增强了他的艺术容量和感染力,使之成为具有开创意义的千古杰作。

2感情真挚,诗人描写自己内心的茅盾、痛苦是把国家百姓与个人家庭联系起来的,因而不仅精神世界的抒写非常丰富真切,而且也使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显示着充分的现实依据,不显肤浅虚饰,所以说服力、感染力极强。

3这首诗运用了高度艺术概括的手法,如中间一段写到“游幸、赐予、外戚、官僚”,因骊山上的具体场面集中揭露了统治阶级腐败奢侈的罪恶面貌。

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语道破现实中的阶级对立,使人触目惊心。

这些情形并非诗人即时亲见,而是出自建立在长期生活体验上的艺术想象。

2、韩愈的《张中丞传后传》的艺术特色。

1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特点。

“序”这种文体可以是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是以议论为主,而本篇则是叙事议论结合兼用。

从总的安排上看,文章可以明显的分作两大部分,方苞曾指出“截然五段不用勾连,而神气流注,章法混成,浑然完整”,这就是说两大部分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前一半(议论的三段)批驳诽谤张巡的各种谬论,意在肯定他们守卫雎阳的历史功绩,后一半的叙事则是以具体事实进一步为前面的结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如后面曾叙述南霁云乞求贺兰,就用具体实施证明了前面议论中所谓的“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雎阳保卫战以寡敌众的艰苦卓绝。

又如叙写张巡、南霁云就义一节,也是为了证明张、许之辈的至死不降,更是对散布流言的小人的具体回击。

这都是对前面议论的有力补充,即便是最后交代于嵩的结局,表面上看似与雎阳保卫战无涉,实际却是金针暗度,也是要说明社会对待功臣的不公平,正与前面议论中所说“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它则又何说”紧密联系,是貌离而神合的,总之两大部分是密迩相连,相得益彰。

以前一半议论部分而言,其实也是叙述、议论相结合的。

三个段落针对三种诽谤张、许的谬论分别加以辩驳,每次辩驳都是叙议结合的,也就是以事实来批驳在叙事中进行辩驳。

如第一段批驳攻击徐远“畏死辞服于赋”的谬论,就叙述了张、许二人的关系,以及“城围,救援不至”的情况,其他两个议论段落也都是采用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

毫无疑问,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不仅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使辩驳显得更加具体,扎实有力,而且使作者本人也获得了表现主观倾向、情感的充分自由。

这也就是本篇能够写的感情充沛、气势凌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物描写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善于安排材料和选择生动感人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细节、性格特征两个方面。

前面对张巡的一些琐事做了些叙述,这也使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博闻强记),对徐远作者没有收集到更多的资料。

关于宽厚长者的叙述也从一个侧面让人们相信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忠于国家、忠于百姓的人。

后者如写南霁云拒食断指,就表现了他绝不见利忘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特征,抽矢射塔则表现了他嫉恨如仇的性格特征。

3本文语言气势豪壮、激情横溢,却又富于变化、摇曳多姿。

如辩诬时则咄咄逼人,叙事时则悲壮痛满,语调泾渭分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可以说本篇是典型的不平之鸣。

3、辛弃疾的《摸鱼儿》的艺术特色。

1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本篇借伤春之情和宫妃之怨这婉约词最常见的内容,书写词人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苦闷与感慨。

在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中,深藏着将军壮士的鸿鹄之志,是一篇兼有婉约手法和豪放之情的作品。

2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品继承了《离骚》的传统,通篇使用比兴象征,写残春暮色隐喻象征南宋危局,揭露杨玉环、赵飞燕的得意忘形,实乃指斥把持朝政的投降派。

而表现伤春之情,则是借以比喻自己报国无门之焦虑,陈皇后失宠也是作者自喻,抒发谗佞当道,不得重用的苦闷。

3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作者上片惜春、留春、怨春层层递进。

惜春而春将逝,怕“花开早而落红无数”;留春情切而又无力挽留,在进而推之,退而进之中,把惜春意愿的心理刻画的缠绵婉转、深刻入微。

下片开头,由哀怨转入愤怒,借玉环、飞燕直斥投降派,情绪扬起而节拍则又回到眼前,陷入悲凉,以烟柳斜阳照应开头的残春。

全篇分合有秩,虽然层层转折,但表现报国苦衷的主脉却始终不断,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

4、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1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大胆:想他人不敢想,写他人不敢写,杜甫称其“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表现为艺术形象的高度夸张,意境神奇,
大胆使用新颖奇特的比喻,大胆地进行拟人化,如“黄
河之水天上来”想象夸张,意境神奇;“燕山雪花大如席”
比喻夸张。

丰富:李白的创作原则,用想象代替现实、跨越现实,用超现
实的想象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理解,善于以虚代
实。

2强烈而炽烈的情感:○1诗人气质,抨击现实,鞭笞权贵,表现对自由超脱的追求向
往,其诗常可见爱之深恨之切,如《西岳莲花山》,表现出其
对神仙界的向往;《古风》第二十四首中感情的真挚流露。

○2善于直抒胸臆,感情外露。

○3意识流转的跳跃性大,任随感情奔泻,热情奔放、纵横恣肆,
因而结构不够均匀。

3形象雄奇,鲜明自然。

5、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1倡导新乐府运动:倡导并参与新乐府运动,既有理论倡导也有诗歌创作。

2提出了一整套进步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如果着眼于提供新东西,白居易贡献更大更明显,唐代诗人在理论上不如白居易,他诉诸文学的直接理论表述:《与元九书》是保存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最重要的一篇;诗序《新乐府五十首》
白居易理论表述特点:○1全面深刻,涉及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诗歌的社会作用、诗歌的本质和特征、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的专题;○2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创作服务,为改革诗风服务。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特别强调诗歌的现实主义作用,带有儒家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忽略了诗歌的审美、娱乐作用。

3诗歌创作本身的贡献:○1创作新乐府,揭露现实,同情百姓,是除杜甫以外有一个大
量写作,同情百姓批判现实的人。

巩固和扩大了杜甫开创的
新乐府诗这块直接反映现实的文学阵地。

○2扩大了叙事诗的表现力,丰富了叙事诗的表现手段。

白诗中
叙事性强、故事情节完整的较多,如《长恨歌》、《琵琶行》
等。

而中国又是个叙事诗不是很发达的国度,白诗对中国诗
歌的发展有贡献。

白居易注重对事件的提炼,人物性格的刻
画,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继承了杜甫“三吏三别”
的传统。

在叙事诗不发达的情况下,为后人提供了经验。

○3在诗歌通俗化上做出的贡献尤其突出,白居易是通俗诗的领
军人,其风格是努力追求的成果,不是随意而作,不是肤浅
的表现。

6、苏轼《念奴娇》的豪放特色和具体表现。

1题材上:用词来写怀古内容,并把怀古与词人自身的进退感慨结合起来,苏轼文前,这种内容是很少有人表现的,特别是用词来正面描绘历史大战,表现风流人
物则更属罕见。

这首诗不仅以生动的形象再现了周瑜的风采、才干和赤壁鏖
兵的场面,而且抒发了词人对古人的仰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完全突
破了传统的“小歌词”的题材范围。

2思想上:词人思想旷达、豪迈,不仅能以居高临下的气魄论列古今、评说是非,而且写的进去脱得出来。

他崇古而不泥于古,伤今而不滞于物,这种达观的人生
和历史态度,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

3艺术上:○1全词感情充沛,极致升沉起伏。

其表现人生和历史感概本身就具有豪迈特指,而非描写花间月下、偎依倚翠者可比,而且作者又是直抒胸臆,而不
取缠绵悱恻。

所以这首诗使读者感受到的乃是一种大江大浪的冲击,而不
是碧波涟漪的轻抚微漾。

○2本篇着意捕捉的多是带有雄奇壮观特征的物象。

其写景则大笔淋漓,创造
恢弘、阔远;其写人也只是白描,可以说泼墨而非工笔。

○3笔法特征:全是挥写自如、笔到意随,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


景些人、抒情、议论交错更迭,富于变化,而又调转自然,浑
然一体。

他以情带景,以感慨、议论统率全篇,却又使情景交
融,已经完整。

○4语言:洗尽花间一派浓艳柔媚之态,而代之以清雄放纵。

词汇来路宽广,
完全摒弃了此种常见的陈辞滥调,他不避重字,也敢于使用非常散
文化的句式,又无雕琢、堆砌。

词人宛若面对大江脱口而出,却又
警策凝练、气壮山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