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西汉时期继承了这一制度,因此题干中说“是一个大变动”,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也是一个大变动。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建立的;郡县制在秦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在元朝时期出现,内阁制在明朝时期确立。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3、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进一步发展,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
作一年两熟。
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局变化影响农作物分布
B. 对外贸易推动小麦种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D.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答案】A
4.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
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经济作物的扩大
D. 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答案】B
5.宋代《图画见闻志》:“尝试论之,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
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精”的要义在于
A. 绘画技法高雅传神
B. 生动体现事物特质
C. 忠实再现事物全貌
D. 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可知,“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因此“精”的要义在于理想化的道德人格。
故答案为D项。
材料探讨的是高雅传神的原因,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认为“精”的根源是高尚的人品,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6.孟子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
B. 官府垄断了商业和手工业
C. 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D.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A
【解析】“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说明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A正确;官府并灭有垄断商业,B错误;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是明朝后期,C错误;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战国时期,D错误。
7、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名师点睛】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受法律保护,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使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8.(2019年天津卷8)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中共的抗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9、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10.(2019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9)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
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11、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名师点睛】本题以1919年的进步报刊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
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这实质上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自我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排除,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其排除的技巧。
12.(2019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
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应该选C。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
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
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应该排除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契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热点,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甲午战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做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
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
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
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
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
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
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
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
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
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
但在推行新历时,政府遇到了许多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
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长期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府主导;政治色彩浓厚。
(2)原因: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原有社会习俗力量强大;原有历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近代城市工商业发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民国历届政府积极推行新历;西方文化的影响。
影响: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保留了传
统文化;促进中国时间体系和时间观念的多元化。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历史悠久、注重实用、领先世界、吸收外来成果、政治色彩浓厚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