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2-07-27T02:28:21.4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陈娟[导读]
陈娟
(北京核工业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2413)摘要:目的:探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应用情况。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回顾性实验的形式探析ESE对NET的治疗情况。
将选取22例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标本,均被确诊为NET,符合ESE治疗条件,对其实施治疗后将标
本进行病理检查,并统计、分析了患者是术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肿瘤复发以及转移情况。
结果:经内镜对NET检查情况来看,肿瘤直径处于0.4~3.0cm范围内,通过ESE手术成功切除,在病理检查中确认G1级占比最高,仅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情况。
结论:对NET实施ESE治疗有良好疗效,术后复发和转移风险低。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检查;安全性前言:NE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步升高趋势,治疗难度大,而且该病症有一定的隐匿性特点,不易被早期发现。
目前对于NET多采用手术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便是常用治疗方法,疗效、安全性均比较高,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在NET的治疗中已经由ESD逐步发展至ESE,且ESE为ESD下的衍生技术,在实施ESE治疗后能够保留比较完整的病灶,对后续的病理检查有所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NET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中便简单分析了ESE在NE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被确诊为NET,经临床诊断后确认病灶处于直肠、结肠、食道、十二指肠等部位,于202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ESE治疗,共22例患者。
患者中包括13例男性和9例女性,年龄39~72岁,平均(52.69±3.36)岁,15例患者肿瘤处于直肠位置,乙状结肠、胃部分别有4例、3例。
1.2方法
术前完整准备ESE手术所需器械,为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一般可选择肠镜或胃镜,在深入消化道后逐步检查,确认病灶具体位置后使用脱气水充盈法实施超声扫描,获取肿瘤病灶具体信息,如形状、大小、内部回声强度等[1]。
完成术前准备工作后,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静脉推注2.0~2.5ml/kg的丙泊酚,内镜头端需增加型号为D-201.11802透明帽。
内镜深入至病灶周围后,可通过Dual刀、海博刀予以电凝标记;在术前应取0.4%靛胭脂、0.025mg/ml肾上腺素与甘油果糖氯化钠混合注射液进行预先配制,在内镜深入至病灶周围并完成标记后将药物对边缘标记点进行注射;通过Dual刀或者Hook刀对病灶周围黏膜处实施切开处理,通过透明帽辅助下将病灶瘤体暴露,随后逐步进行剥离、挖除,完成剥离后电凝止血;最后应对创面实施电凝处理、止血夹缝合,并将已经完成切除的病灶标本送检实施病理检查。
术后1~2d应予以常规补液,并应用止血药物,注意禁食,需连续使用3~5d抗生素预防感染。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病情变化,严格防范迟发性出血。
术后1个月实施内镜检查进行复查,并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每年均需进行1次内镜检查,统计分析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手术指标、术后病理和复发、转移情况。
病理检查中可将其分为G1级、G2级,前者的核分裂像、Ki-67增值指数分别为<2/10HPF、≤2%,G2级则分别为≤20/10HPF、2%<Ki-67≤20%。
2.结果
2.1 手术指标
22例NET患者在内镜检查下确认肿瘤直径为0.4~3.0cm,平均(1.2±0.6)cm;通过ESE手术治疗下均为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时间为22~74min,平均(32.06±3.39)min。
2.2 病理及术后随访情况分析
所有患者的病灶送检后确认包括20例G1级别和2例G2级,占比分别为90.91%、9.09%。
在术后随访中,确认仅有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情况。
3.讨论
NET属于异质性肿瘤,能够发生于各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中,在消化系统中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分析,胃肠道内的NET情况占比达50.6%。
在NET发展过程的生物学特征中,表现为惰性生长、低度恶化并伴有高转移性,对患者身体的伤害非常严重,不过其早期的特异性不高,早期诊断难度大。
NET的发展中,肿瘤直径、浸润深度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据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来看,不足1.0cm直径的
NET肿瘤不会出现转移情况,超过1.0cm的NET中仅有3.5%会出现淋巴结转移,还有7.0%~34.0%的肿瘤会有远处转移情况,而且在其直径达到2.0cm时,转移风险会进一步增加[2]。
NET的临床治疗中ESD比较有代表性,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对于NET完全可选择ESD的衍生技术,即ESE,在ESE术中,能够将肿瘤病灶完整切除,对进一步加深对NET的研究有积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便简单探析了ESE在NET中的应用价值,22例患者的肿瘤病灶均被完整切除,可以快速将其送至病理检查。
与此同时,在ESE术后有一定的迟发性出血风险,与术中的电凝止血有关,对此应予以密切关注,注意实施补液、禁食处理。
且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来看,在其病理检查上以G1级为主,并且术后仅有1例复发和转移。
通过本次回顾性实验研究分析来看,ESD下的衍生技术ESE,不仅能够对NET起到良好治疗效果,还能够有效保障安全性,并且可通过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病灶加强病理检验,应用价值高[3]。
参考文献:
[1]郑凤帆,彭涛.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10):147-150.
[2]李平. 套扎法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对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21.
[3]柯希权,汪建超,朱玉,郑海伦,李大鹏,马振增,邓敏,韦君,崔艳艳,刘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97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09):1169-1172.。